王正(1997)。全民健康保險中福利所應佔比重之研究。台北:中央健康保險局。計畫編號:DOH86-NH-002
王正(2001)。機會與平等:社會福利財源籌措與分配之探討。在詹火生、古允文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頁31-60)。台北:桂冠。
吳芳如. (2002). 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 世新大學, 台北.
吳茜(2002)。經濟全球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全球擴張。環球視野,4(1),43-45。
呂建德(2003)。與弱勢者的團結─尋找全民健保中的正義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51-94。
李文娟(1992)。全民健保抑或全民毒藥─我們需要怎樣的全民醫療照顧計畫。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其慶(2003)。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視野,3,45-47。
李明政(1998)。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文化。
李金山. (2000). 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李金銓(1987)。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
林季平、林昭吟(2003)。調查、推估、分析未參加全民健保者原因。台北:中央健保局。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社會問題的建構與詮釋: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消息來源?。台北:巨流。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5,1-71。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89-129。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55,203-223。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徐美苓(2004)。健康傳播在台灣。在翁秀琪編著,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秦美婷(2007)。台灣健康傳播之研究:以《民生報》1985-2005年肺結核、愛滋病、sars、禽流感議題建構之內容分析為例。台北:唐山。
翁秀琪(1996)。消息來源策略研究─探討中時、聯合兩報對婦運團推動民法親屬篇修法的報導。新聞學研究,52,121-148。 翁秀琪(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張才國(2007)。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錦華(1994)。新聞與意識形態。在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郭俊巖(2004)。生態、風險與福利:giddens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研究與動態,11,249-268。 陳孝平. (1997). 「組合」乎?「市場」乎?─從台灣變遷中社會的屬性探索全民健保的體制.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6(1), 86-107. 陳昱名(2006)。新加坡之中央公積金制度之分析研究─一個全球化體系的觀點。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2),99-132。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曾召國(2005)。剖析新自由主義:理論、政策及其啟示。武漢大學經濟思想史碩士論文。
程恩富、曹雷(2004)。外國學者對新保守主義經濟思潮的批判。在何秉孟編著,新自由主義評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浩榮(2004)。風險社會下的大眾媒體:公共新聞學作為重構策略。國家發展研究,3(1),99-147。 黃惠萍. (2003). 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 新聞學研究, 77, 67-105. 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楊泰順、席代麟(2001)。影響健保政策之策略與途徑分析。台北:中央健保局。計畫編號:DOH89-NH-035
楊舒婷(2002)。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形成之歷史分析-1940~1958年。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萬毓澤(2005)。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起源與矛盾:批判實在論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葉秀珍(2002)。全民健保財務收支分配公平性分析。在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財務之診斷與展望文集(頁69-72):國家衛生研究院。
董崇敏(1996)。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形成過程主要爭議課題之分析─以我國主要報紙報導論權力的運作與折衝。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詹火生(2002)。意識形態對公更政策的影響─台灣老人經濟安全政策為例。國政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07/6/4 url: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3.htm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36,81-118。 劉宜君(2000)。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之執行評估─國家機關、政策網絡與財務管控能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劉威(1995)。論「布雷敦森林會議」後的美國經濟。經濟評論,6,77-80。
蔡宏昭(2004)。社會福利經濟分析。台北:揚智。
蔡篤堅(2001)。轉向規訓社會中的媒體角色─以解嚴前後醫療報導為主軸的分析詮釋。在蔡篤堅編著,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購的公共論述分析(頁49-113)。台北:唐山。
蔡篤堅、李玉春(2001)。反省台灣醫學政治發展的脈絡。在蔡篤堅編著,實踐醫學人文的可能(頁67-127)。台北:唐山。
鄭貞銘(1984)。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
鄧宗聖. (2004). 誰在近用媒介? 初探報紙讀者投書的文化資本生態. 中華傳播學刊, 6, 195-239.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社會現象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 謝明玲(2005)。大餅怎麼分?─醫院總額預算制度的矛盾與兩難。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鍾有良(2006)。醫療工業、國家與健康。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韓享良. (2002). 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 世新大學, 台北.
簡青玲(1995)。社會性別建構的權力論域分析─以報紙對校園性侵害事件的報導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簡照欣(2002)。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社會福利觀。社會文化學報,15,149-170。 羅元君(1999)。媒介建構「精省」議題之框架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羅世宏. (1994). 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
Anderson, B. (1991). Imag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California Press.
Chomsky, N.(2000)。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徐海銘、季海宏譯(2001)。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Chwe Suk-Young(2003). 理性的儀式:文化、協調與共通認知. 張慧芝、謝孝宗譯(2004)台北:桂冠圖書.(原作2003年出版).
Esping-Andersen, G. (1999).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古允文, Trans.). 台北: 巨流.
Fairclough.N. (1995). Critical Analysis of media discourse. In Media Discourse (pp. 53-74). London: Edward Arnald.
Gamson, W. A. (1988). The 1987 Distinguish Lecture: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Symbolic Interaction, 11, 161-174.
George, V., & Wilding, P. (1976). 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eorge, V., & Wilding, P. (1999). British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towards a sustainable socie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George, V., & Wilding, P. (2002). Globalization and human welfare. New York: Palgrave.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Gould, A.(1993)。資本主義福利體系。吳明儒、賴兩陽譯(1999)台北:巨流。
Hackett, R. A. (1991). News and Dissent: The Press and Politics of peace in Canada. Norwood,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Hall, S. (1997).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In S. Hall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 15-63). London: Sage/Open University.
Hayes, M., Ross, I. E., Gasher, M., Gutstein, D., Dunn, J. R., & Hackett., R. A. (2007). Telling stories: News media, health literacy and public policy in Canad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 1842-1852.
Huebner, J., Fan, D. P., & John Finnegan, J. (1997). "Death of a Thousand Cuts":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on Public Opinion About Clinton''s Health Security Ac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 253-270.
Larner, W. (2000). Neo-liberalism: Policy, Ideology, Governmentality.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63, 5-26.
P. Bourdieu(1998).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 孫智綺譯(2002)台北: 麥田.(原作1998年出版)
Pan, & Kosicki. (1992). 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Petras, & Veltmeyer. (2003). Whither Lula’s Brazil? Neoliberalism and “Third Way” ideology.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1(1), 1-44.
Schirato、Webb(2005)。洞悉全球化。游美齡、廖曉晶譯(2006)台北:韋伯。
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Y: Basic Books.
Starr, P. (1989). The meaning of privatization. In S. B. Kammerman & A. J. Kahn (Eds.), 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ng, Wen-hui, “State, Politics, an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American Asian Review, ⅩⅤ:3, pp59-103, 1997.
van Dijk, T. A. (1988). New As Discourse.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Wolf. (1988).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 135-149.
Yows, S. R. (1992). Toward developing a coherent theory of framing: Understand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and audience framing. Paper presented to theAEJMC convention, Wisconsin: Ma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