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于顯洋(2006)。社區概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支川(2003)。我國社區體育的現狀及對策。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7卷4期,29-31頁。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王亮(2008)。山西省基層社區體育組織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3卷1期,37-40頁。
王洪、張曉萍(2002)。發揮體育人才優勢開展社區體育工作。體育文化導刊,6期,21-22頁。
王奕奕(2000)。試析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成因。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4卷4期,16-19頁。
王保俠、胡秀英、韓軍生(2006)。山東省城市居民社區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8卷6期,8-16頁。
王涌濤、王愛豐、王雪峰(2007)。江蘇省城市社區體育組織管理現狀的調查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1卷6期,1-3頁。
王凱珍(1994)。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兼論社區體育的定義及構成要素。體育科學,14卷6期,17-24頁。
王凱珍(2004)。社區體育。北京市:高等教育。
王凱珍(2005)。中國城市不同類型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卷8期,1009-1013頁。
王凱珍(2006)。當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兼論我國城市不同類型社區的體育特點。載於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編),全民健身理論與實踐,47-70頁。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王凱珍、王渡、任海、林潔(1997)。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現狀及發展趨勢。體育科學,17卷5期,6-10頁。
毛俐亞、岳海鵬、張雪峰、于建、王海燕、劉建和(2003)。成都市街區體育現狀調查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9卷1期,19-22頁。
尹玲(2008)。關於我國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存在問題的思考。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4卷9期,28-31頁。
尹博(2003)。中國社會體育人才網絡的建立。體育學刊,10卷2期,30-32頁。
任大方(2007)。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基層組織發展停滯現象的研究-以社區居民日常參與的體育活動組織為例。中國體育科技,43卷3期,41-46頁。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1998a)。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探討之一。體育與科學,19卷2期,12-16頁。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1998b)。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產生原因、現狀及問題-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探討之二。體育與科學,19卷3期,18-24頁。
任蓮香、袁音、王安平(2006)。社區體育服務的三種類型及其具體要求。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學報,5期,96-100頁。
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2009)。歷屆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承辦單位。載於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第十九屆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1-2頁。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體育局。
伍紹祖主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1949-1998)。北京市:中國書籍。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中華民國96年運動統計。台北市:作者。
民政部(2000)。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2009年5月23日取自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46/3491444l
李力研(2002)。中國城市社區及體育發展。載於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2001年論文選集,131-143頁。北京市:編者。
李大為(2005)。影響社區體育發展的背景及趨勢。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1卷3期,25-26頁。
李旭武(2002)。21世紀初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管理的困境與出路。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8卷3期,16-18頁。
李相如(2004)。城市社區建設、社區體育與全民健身工程。體育文化導刊,10期,1169-1170頁。
李相如、展更豪、周林青、凌輝、錢雯、曉敏等(2001)。中國城市社區實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現狀與對策研究。體育科學,21卷2期,28-33頁。
李風新(2004)。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研究綜述。體育科學研究,8卷1期,24-28頁。
何世權(2005)。2000年中國群眾體育參與的城鄉比較。載於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編),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63-85頁。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宋杰、李豐祥(2004)。山東省社區體育政策法規及管理現狀研究。中國體育科技,40卷5期,50-52頁。
宋麗維(2008)。和諧社會導向的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研究。山東體育科技,30卷2期,13-15頁。
苗大培、王蒲、高元義(2004)。我國城鄉社區社會體育組織調研報告。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卷3期,10-14頁。
周林清、李相如、孫豔英、周林旺(2003)。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體育科學,23卷5期,62-66頁。
周從改(2007)。社區體育服務與構建和諧城市社區體育的關係。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3卷1期,12-13頁。
林恬(2004)。社區體育管理體制含義、內容與原則的再認識。體育與科學,25卷2期,35-38頁。
林致誠、王自清(2002)。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策研究。體育科學研究,6卷4期,19-22頁。
林顯鵬(1997)。面對21世紀的國際大眾體育(上)。國外體育動態,33期,265-269頁。
苟清華、陽軍、劉冬冬、王義(2008)。成都市社區體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4卷10期,27-29頁。
胡小蓮、朱佐想(2006)。上海市楊浦區建立社區體育俱樂部可行性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1卷2期,12-17頁。
胡建國、楊藝武、李壯軍(2005)。城市社區建設娛樂服務的主要問題及發展趨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卷12期,85-87頁。
柏杰、宋仁康(2003)。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2卷1期,31-33頁。
馬宣建(2005)。論中國群眾體育政策。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1卷6期,1-7頁。
俞繼英(1997)。社區體育指導。北京市:人民體育。
宣海德(2007)。我國城市社區體育中「體醫結合」問題的研究。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6卷1期,106-108頁。
袁方(2002)。政治科學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袁紅(2006)。論社區體育的生存與發展。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卷2期,40-41頁。
袁盡州、黃海、劉新民、韓驥磊(2003)。我國西部城市居民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體育科學,23卷5期,72-76頁。
袁廣鋒(2003)。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現狀與開發對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5卷4期,25-27、52頁。
袁鐘祥(1998,2月12日)。國家體委向全國人民「送大禮」。中國體育報,第8版。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晶華書局。
翁錫全、斐立新、吳燕波(2007)。廣東省城鎮社區健身環境服務現狀的調查分析。中國體育科技,43卷4期,23-26頁。
孫淑惠(2002)。我國發展社區體育有關問題的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8卷1期,23-26頁。
徐煥新、張彥國(2004)。社區體育概念探討。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3卷3期,14-17頁。
徐箐(2004)。我國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現狀與對策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卷4期,8-10頁。
徐鳳琴、黃彥軍(2007)。群眾性健身團體在社區穩定中的作用及發展。體育學刊,14卷8期,32-35頁。
陳天仁、曹美珍(1998)。論社區建設中的體育服務。體育文史,5期,22-24頁。
陳青、喬德平、陳仁傳(1995)。蘭州市城市居民體育生活條件調查。體育科研,23卷4期,27-31頁。
陳金盈(2005)。中國競技運動政策研究-奧運戰略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桃園縣。張安君、王玉蘭(2006)。我國城市社區體文化創新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3卷6期,24-26頁。
張兆才(2005)。城市社區群眾體育的變化與發展對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9卷2期,31-34頁。
張仲寶、王旭光(2003)。天津市社區體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8卷4期,12-15頁。
張志堅,劉成(200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人口發展狀況述評。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2卷1期,19-22頁。
張岩、柳伯力(2000)。我國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3卷1期,14-17頁。
張洪潭(2002)。社區體育的運行簡論。體育與科學,23卷1期,17-20頁。
陽建設(2007)。我國西部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以西安市為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卷4期,455-457頁。
陽新生、程一軍(2007)。社會轉型期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3卷4期,23-27頁。
國家體委(1993)。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載於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編):中國體育年鑒1994-1995,161-162頁。北京市:中國體育年鑒社。
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1996)。關於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載於國家體委群眾體育司(編):全民健身計畫文集(三),13-18頁。北京市:編者。
國家體育總局(2000)。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剛要。體育科學,21卷3期,1-6頁。
國家體育總局(2001)。全民健身計畫綱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規劃。載於國家體育總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匯編,97-100頁。北京市:中國法制。
國家體育總局(2003)。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2009年7月30日取自國家體育總局,網址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34
國家體育總局(2004)。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評定辦法。2004年6月2日取自國家體育總局,網址http//www.chinasfa.net/zcfg/tyzj/qgcstyxjsqpdbf.htm
國家體育總局編(2007)。中國體育年鑑2007。北京市:中國體育年鑑社。
國家體育總局(2008a)。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現狀調查公報。2009年6月27日,取自國家體育總局,網址: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3895
國家體育總局(2008b)。馮建中副局長在2008年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9年7月30日,取自網址: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70756.html
國家體育總局中央文明辦(2009)。第六批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名單。2009年4月9日,取自網址http://www.sportmonline.cn/TiCMS/sqjlb/421.htm
康萬英(2009)。社區體育運作模式探析。體育與科學,30卷2期,56-58、74頁。
從群、呂偉(2007a)。社區體育實地調查與分析。體育文化導刊,7期,73-75頁。
從群、呂偉(2007b)。構建學校與社區體育俱樂部新模式。體育文化導刊,8期,73-75頁。
董立紅、盧重干(2007)。美、德、日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管理體系及運行機制。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3卷1期,10-11頁。
傅若蘭(2009)。福州市鼓樓區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及應對措施。載於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第十九屆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5-9頁。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體育局。
彭長錦(2008)。城市化與城市社區體育的互動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3卷6期,34-37頁。
黃家昌(2001)。中國大陸現階段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程華、戴健、鄧晶晶(2005)。上海市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的缺陷及對策。體育學刊,12卷5期,130-132頁。
湯衛東(2003)。我國社區體育的法規建設。體育學刊,10卷6期,37-40頁。
曾賢亮、王同茂、詹德基、陳美莉、劉碧華、劉芬芳(1999)。我國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初稿)。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葉健芬、許月雲(2006)。我國城市社區運動會現狀調查與分析。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4卷6期,108-111頁。
楊蘇武(2005)。城市社區健身娛樂服務項目需求與特徵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卷4期,43-46頁。
詹德基(1996)。中共中央體育行政組織現況。載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規劃研究,92-9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詹德基(1997)。中國大陸國家體委管理體制之新改革。奧林匹克季刊,40期,10-13頁。
熊曉正(200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區發展群眾體育思路的審思。載於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編),2008年北京奧運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9-45頁。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
劉文濤(2007)。發展社區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卷3期,68-72頁。
劉吉(1996)。提高認識,打好基礎,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體育。載於國家體委群眾體育司(編),1996年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會議文集,11-46頁。北京市:國家體委群眾體育司。
劉成、李秀華、黃曉華(2003)。廣州城市住宅體育設施的綜合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7卷1期,24-27頁。
劉明生(1999)。上海市社區體育組織現狀及發展對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3卷1期,29-34頁。
劉紅存(2005)。社會資本在我國社區體育發展作用探析。浙江體育科學,27卷2期,23-26頁。
劉建兵、陽樹東、劉瑛(2007)。2008北京奧運會對社區體育發展的影響。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9卷6期,39-42頁。
劉舜(1995,12月21日)。北京市街道社區體協應運而生。中國體育報,第1版。
劉慶青(2007)。社區體育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3卷3期,6-7頁。
劉樹軍、衛志強、駱珍梅(2009)。上海市國家及社區健身俱樂部組織管理現狀的研究。載於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第十九屆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10-21頁。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體育局。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治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期,1-31頁。
鄭璧娟、陳融、陳如樺、林遠、賴碧淡、袁廣鋒(2003)。社區體育組織的角色定位。福建體育科技,22卷6期,1-3頁。
樊炳有(2003)。社區體育論。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蔣紀康(2006)。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卷2期,133-134頁。
盧元鎮、李亞琳(2005)。2000年中國群眾體育參與現狀。載於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編),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31-50頁。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盧紹群、劉遠海(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卷5期,590-595頁。
謝水法、陳歡莉(2009)。城市社區體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研究。載於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第十九屆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173-175頁。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體育局。
謝軍(2008)。社區體育工作理論與實務。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謝軍、馮道光、范國樑、劉彩雲(2002)。部分城市社區體育組織的建設和發展。體育學刊,9卷2期,22-25頁。
謝彬、王玖農、樂傳名、秦麗萍、萬美榮(2005)。江西省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卷12期,88-90頁。
蕭林鵬、張欣、葉家寶、唐立慧(2005)。中國群眾體育資源調查與研究。載於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編),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163-176頁。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韓軍生、張寧(2007)。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戰略及運行機制研究。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6卷1期,9-10、22頁。
顏峰(2004)。社會轉型期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特點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8卷5期,30-32頁。
瞿靜(2006)。社區體育人力資源匱乏原因的思討。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卷6期,1-4頁。
魏爭光、馮濤、蕭鵬(2008)。我國西北地區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5卷4期,56-61頁。
魏薇(2009)。試探城市社區體育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載於全國城區體育工作研討會秘書處,第十九屆全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166-169頁。福州市:鼓樓區文化體育局。
魏麗豔(2004)。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對策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卷4期,6-7頁。
蘇雄飛(1986)。體育健康休閒活動研究法。臺北市:幼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