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8: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守仁
研究生(外文):Shou-Ren Chen
論文名稱:台灣公園空間地方性風格匠藝再現及技法探討--以林安泰閩式庭園「花茶殿」仿古木作及疊石技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Discussion On The Representation And Techniques Of Regional Art And Carpentry Of Park Space In Taiwan – An Example Of Antique Plaque And Stone Stacking Techniques Used In Fujian Style Garden Of Lin An-Tai Historical Residence, Palace Of Flora Teas
指導教授:徐裕健徐裕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ien Hsu
口試委員:蔡仁惠蕭百興徐裕健
口試委員(外文):Jen-Hui TsaiPai-Hsing HsiaoYu-Chien Hsu
口試日期:2012-01-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仿古牌匾疊石竹作地方性風格匠藝公園本土性
外文關鍵詞:antique plaquestone stackingbamboo craftslocal stylecraftsparkloc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的公園空間肇始於日治時期,因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思潮向歐洲學習移植而來;在此種都會化、現代化思潮下的公園形式融入台灣的過程,使公園本身風格呈現出濃厚的移植性格;都會化過程中,建築、街景、公園等被複製西方現代化形式,出現所謂的現代性(Modernity),其中本土性(Locality)的議題反而被忽略了。到了台灣鄉土建築時期,探討台灣本土性格問題,因此便出現以台灣本土概念的建築形式;直到最近進入全球化時期,探討本土風格與工法匠藝表現的思潮,更成為一門顯學,而近來討論公園的空間營造,也開始融入這種思維。

筆者本身因實際參與「林安泰閩式庭園花茶殿」的仿古牌匾作品(匾額、解說牌、指示標誌)及親身體驗石作及竹作匠藝的施作過程,在操作過程中擷取地域性風格如何在現代營造系統中的心得,尤其是體現在公園部分,特別針對疊石及木竹作技法和表現,具體探討公園環境元素的地方性風格表現。

本研究客體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林安泰閩式庭園「花茶殿」為對象,針對其中體現本土性及體現本土性匠藝設計理念及施作手法,進行參與式的研究,期待透過這個研究,紀錄並探討台灣未來在公園營造上,運用本土匠藝呈現本土文化象徵的可能性。

Park space in Taiwan was originated from Japanese ruling period when “Civilized” thinking was learned and transferred from Europe during Meiji Restoration; under that metropolitan and modern thinking, parks as a form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ety in Taiwan and presented in rich style of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at process, architecture, street landscape, and parks copied western and modern styles and formed so call modernity and ignored, at the same time, locality. Until the period dominated by the loc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the issue of locality became the central architectural concept. It is until recent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the discussion on local style and presentation of crafts and techniques has been the mainstream that centers and introduces the spatial building of parks.

The author personally participated in Antique plaque engraving work(tablet, interpretation boards, Instructions marked) as well as stone and bamboo crafts and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regional styles and techniques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ystem, especially in parks that the author finds it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discussion of presentation method of local style is addressed from spatial building of “Palace of Flora Teas,” techniques about stone stacking and bamboo engraving.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Palace of Flora Teas,” a Fujian style garden in “2010 Taipei International Flora Exposition ”a participatory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presentation method and operating techniqu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ocality and local crafts. It is expected that with this study, park building is recorded and the future techniques to address the symbol of locality with local crafts.

摘要
謝誌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1章、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2研究範圍與方法
1.2.1參與式研究
1.2.2訪談及觀察記錄
1.2.3文獻整理
1.3文獻回顧

第2章、「花茶殿」閩式庭園本土性的設計理念
2.1本土匠藝的表現
2.2地方材料特性的再現
2.3地域性風格手法

第3章、仿古牌匾技法的探討
3.1仿古木料選材原則
3.1.2風化木料挑選原則
3.1.3竹料挑選原則
3.2仿古牌匾技法操作
3.2.1初期加工
3.2.2審形度勢
3.2.3確定板形
3.2.4仿古處理
3.2.5文字表現及保護處理
3.3 竹作與風化木作技法
3.3.1竹作技法
3.3.2風化木作技法

第4章、疊石技法的探討
4.1疊石選材原則
4.1.1地域性石材的選材
4.1.2石材選擇與分類
4.2疊石原則及固定工法
4.2.1巨石區與幽篁小徑
4.2.2石山瀑布
4.2.3自然邊坡駁坎
4.2.4枯山水
4.2.5池岸及步道

第5章、結論-都市公園地域性風格及技法課題討論
5.1地域性風格再現與公園空間元素的關聯性
5.2公園地域性規畫主題的運用與地方性匠藝再生的結合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匠師訪談紀錄
附錄二
仿古牌匾作品集

徐裕健訪談紀錄,台北,2010。

尤添科訪談紀錄,台北,2011。

黃仁傑訪談紀錄,台北,2011。

侯文德、李明生工作觀察記錄,2010。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

夏鑄九,《城市胭脂巷—大稻埕文萌樓》,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報06—可持續的地域性構築文化,台中:東海建研中心,2008。

魏光莒,《邁向地域自主的建築文化:由「後發展」觀點論之》,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報06—可持續的地域性構築文化,台中:東海建研中心,2008。

黄清良,《臺灣地區重耍寺廟聯語匾辭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鄭喜夫、莊世宗輯錄,劉寧顏主編,《光復以前台灣匾額輯錄》,臺灣台中:台灣省交獻委員會,1988。

林明德主持,《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文建會,1994。

計成,《園冶》,明代。

文震亨,《長物志》,明代。

李漁,《閒情偶寄》,明代。

楊鴻勛,《江南園林論》,台北:南天出版社,1994。

王錦堂,《論中國園林設計》,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1。

方延杰,《中國的庭園藝術》,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

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台北:龍田出版社,1970。

林永欽,《匾額的修復與保存》,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碩論,2005。

張振輝,《中國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研究》,師大美研所,碩論,1993。

張加勉,《中國園林分類圖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梅創基,《中國水印木刻版畫》,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8。

林進益,《造園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曹林娣,《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鑑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邱美蘭,《砌石之美》,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2007。

陳文祈,《漂流木於生質能源利用之可行性》,台灣林業98年10月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9。

二村悟、後藤治,《坪林舊橋について》,都市與建築保存之相關法令與技術,中日國際研究交流座談會,2006。

張建隆,《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1999。

埤頭山的傳奇故事,東勢鎮農會,2006。

許雪姬,《竹筏在台灣交通史上的貢獻》,台灣風物,33:3,1983。

陳政宏,《一脈相承:台灣筏之技術創新與特性》,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p.527-p.573,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4。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5。

張瑋琦、黃菁瑩,《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台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一期,2011。

秦貞廉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嶋之記》,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9。

國分直一 (邱夢蕾譯),《台灣の歷史と民俗》(原著第六版,東京,岩崎美術社,1968),台北市:武陵,1991。

劉漢坡,《台灣舢板漁船》,台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196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筏的故事》導覽手冊,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