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裕健訪談紀錄,台北,2010。
尤添科訪談紀錄,台北,2011。
黃仁傑訪談紀錄,台北,2011。
侯文德、李明生工作觀察記錄,2010。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
夏鑄九,《城市胭脂巷—大稻埕文萌樓》,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報06—可持續的地域性構築文化,台中:東海建研中心,2008。魏光莒,《邁向地域自主的建築文化:由「後發展」觀點論之》,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報06—可持續的地域性構築文化,台中:東海建研中心,2008。
黄清良,《臺灣地區重耍寺廟聯語匾辭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鄭喜夫、莊世宗輯錄,劉寧顏主編,《光復以前台灣匾額輯錄》,臺灣台中:台灣省交獻委員會,1988。
林明德主持,《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文建會,1994。
計成,《園冶》,明代。
文震亨,《長物志》,明代。
李漁,《閒情偶寄》,明代。
楊鴻勛,《江南園林論》,台北:南天出版社,1994。
王錦堂,《論中國園林設計》,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1。
方延杰,《中國的庭園藝術》,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台北:龍田出版社,1970。
林永欽,《匾額的修復與保存》,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碩論,2005。
張振輝,《中國傳統住宅及庭園之匾聯研究》,師大美研所,碩論,1993。
張加勉,《中國園林分類圖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梅創基,《中國水印木刻版畫》,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8。
林進益,《造園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曹林娣,《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鑑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邱美蘭,《砌石之美》,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2007。
陳文祈,《漂流木於生質能源利用之可行性》,台灣林業98年10月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9。二村悟、後藤治,《坪林舊橋について》,都市與建築保存之相關法令與技術,中日國際研究交流座談會,2006。
張建隆,《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1999。
埤頭山的傳奇故事,東勢鎮農會,2006。
許雪姬,《竹筏在台灣交通史上的貢獻》,台灣風物,33:3,1983。陳政宏,《一脈相承:台灣筏之技術創新與特性》,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p.527-p.573,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4。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5。
張瑋琦、黃菁瑩,《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台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一期,2011。
秦貞廉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嶋之記》,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9。
國分直一 (邱夢蕾譯),《台灣の歷史と民俗》(原著第六版,東京,岩崎美術社,1968),台北市:武陵,1991。
劉漢坡,《台灣舢板漁船》,台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196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筏的故事》導覽手冊,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