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1: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宜璋
研究生(外文):Yi-chang Lu
論文名稱:從遊戲的觀點看「人做戲、戲做人」─ 戲劇遊戲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發展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ng and Getting Developed Through “Play”: The Applications of Drama Games in Child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張麗玉張麗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Yu Chang
口試委員:陳晞如容淑華
口試委員(外文):Hsi-Ju ChenShu-Hwa Jung
口試日期:2015-06-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戲劇教育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行動研究法
外文關鍵詞:drama education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self-conceptpeer interac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1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檢視國小高年級學童以遊戲化之戲劇教育課程,促進自我概念成長及同儕良性互動的歷程,並採用行動研究的研究法,探討研究歷程中,包括課程設計演變、學生在課程中的改變及教師之自我省思。研究主要進行四個課程循環,每個循環包括二至三週,每週兩節的課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的二十八位導師班學生。透過研究者自我省思、觀察研究員的回饋、學生的表演週記及訪談進行資料彙整與分析,以研究發現及課堂實例交織的敘事方式呈現結果。
研究發現有三。首先,此類課程發展需注意「由簡入繁」、「性別及能力分組考量」、「納入課程反思」三原則。次之,學生在歷經課程循環後,雖然個別之進步程度不同,但自我概念建構程度及同儕良性互動頻率皆有提升。最後,教師在「外在之教學策略」應用上,需保持教學之彈性及敏銳的觀察力,並因應個別學生做調整;在保持「內在教師主觀與研究客觀對立」的平衡間,成為具反思能力之教學者。
建議未來研究者若同樣以導師班學生為對象,宜在班級經營初期便著手進行,並結合社交測量量表之前後測結果,做為較客觀研究依據的比對。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drama education courses of the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evolution, student changes in the courses and self -reflection of teachers during the course of study. Four course cycl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tudy with each cycle covering 2 to 3 weeks and two periods of class in every week. The subjects were the researchers’ 28 students from the tutorial class.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hrough the self-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ers’ feedbacks and the students’ weekly performance reports and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by both the study findings and class example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from simple to complex”, “grouped gender and ability consideration” and “incorporating the reflections on courses” in developing this kind of courses; 2)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course cycles, although the individual progress of the students was different, the self-concept construction degree and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 frequency were increased; 3) the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the teaching flexibility and keen observation in applying the “external teaching strategies”, make adjustment specific to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become teachers with reflective ability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nner opposites of the teacher’s subjectiveness and study’s objectivenes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art on the study in the early stage of class operation in the case of taking the students from the tutorial class as the objects as well and make the comparis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ociometric test scale, in order provide basis for more objectiv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人生遊戲、遊戲人生 8
第二節 內而外、外而內 16
第三節 學中演、演中學 25
第四節 運用戲劇策略於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45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7
第五節 課程設計 52
第六節 前導研究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課程發展歷程 57
第二節 課程裡的學生表現 75
第三節 課程對學生的影響 105
第四節 研究歷程中的教師自省 115
第五章 結語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0
附錄 134
附錄一 教學設計 134
循環一 134
循環二 138
循環三 140
循環四 143
附錄二 表演週記 145
第零週 145
第一週 146
第二週 147
第三週 148
第四週 149
第五週 150
第五週洞穴學習單 151
第六週 152
第七週 153
第八週 154
第九週 155
第十週 156
第十一週 157
第十一週天才配音員小組學習單 158
附錄三 家長授權同意書 159

呂宜璋、梁雅茹、莊雅然(2011)。推動TIE教習劇場於中小學表演藝術課程之運用-以彰化縣藝術與人文輔導團為例。陳瓊花(編),百年永藝:台灣首屆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集(97-106)。台北:師大書苑。
何如雲(2002)。施福珍的台灣囝仔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雅芬(200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洪葉。
林玫君(1996)。遊戲課程在幼教師資培育中地位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24-006)。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
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育雅(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純綺(2009)。戲劇策略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市:揚智。
郭瓊鍈(2005)。戲劇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洪蘭(2012)。教育創造未來。臺北市:天下遠見。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貓頭鷹。
陳乃文(2011)。運用創作性戲劇方案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陳志明(2007)。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學童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陳韻文(印製中)。創造性戲劇。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那。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臺北市:書林。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4-58頁。
黃雅穗(2013)。編織學習的網:戲劇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統整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1979)。國民教育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作者。
許郡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碧真(2010)。父母教養行為對於中高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市:揚智。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張曉華、郭香妹、康瑛倫、陳俊憲、陳惠芬、陳鳳桂、張雪莉(2008)。表演藝術120節戲劇活動課。臺北市:書林。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教學的方式。臺北市:成長。
黃瑞琴(2011)。幼兒園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舒志義(2012)。應該用戲劇:戲劇的理論與教育實踐。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曾佳雯(2007)。創造性戲劇輔導活動方案教學效果與教學困境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葉玉環(2009)。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人際智能與創造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臺北市:渤海堂。
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臺北市。
楊婷雅、王珮玲(2009)。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自我知覺和同儕知覺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55-86頁。
楊惠婷(2004)。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楊喬羽(2003)。創作性戲劇團體輔導對普通班內身心障礙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楊洲松(1995)。後現代主義與教育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31-44)。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鄭鈺清(2010)。「劇」中的交會-創作性戲劇對於國小亞斯柏格症學童社交技巧的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布雷希特、莫雷諾比較研究。臺北市:唐山。
簡良哲(2008)。創作性戲劇活動提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羅綸新、簡良哲(2009)。創作性戲劇活動提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研究。藝術教育研究學刊,18,69-99。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臺北市:遠流。
Arnold, A. (1987)。兒童遊戲。(林惠美、謝光進譯)。臺北市:桂冠。
Brown, M. D.(2010)。就是要玩:告訴你玩樂如何形塑大腦、開發想像力、激活靈魂。(陳志民譯)。臺北市:樂果。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
Duck, S.(2004)。人際關係。(魏希聖、謝雅萍譯)。臺北縣:韋伯文化。
Freire, 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臺北市:巨流。
Frost, L. J.(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江麗莉等譯)。臺北市:五南。
Heathcote, D., & Bolton, G. (2006)。戲劇教學:桃樂絲‧希斯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模式。(鄭黛瓊、鄭黛君譯)。臺北市:心理。
James, W.(2005)。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周念縈譯)。臺北市:巨流。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幸玲、郭靜晃譯)。臺北市:揚智。
Gardner, H.(2008)。多元智能。(李乙明、李淑貞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Kagan, L. S.(1999)。兒童遊戲:從理論到實務的歷程。載於Klugman E., & Smilansky S.(主編),兒童遊戲與學習(267-288頁)。(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臺北市:桂冠。
Lahey, B. B.(2011)。心理學概要。(黎士鳴譯)。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Maxwell, J. A.(2001)。質化研究方法: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臺北市:心理。
Miller, R.(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張淑美、蔡淑敏譯)。臺北市:心理。
Moyles, R. J.(2000)。不只是遊戲。(段慧瑩、黃馨慧譯)。臺北市:心理。
Neelands, J., & Goode, T. (2005)。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舒志義、李慧心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Neelands, J.(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做指南。(陳仁富、黃國倫譯)。臺北市:心理。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
Nourot, P. M.(1999)。遊戲在美國幼兒教育上的歷史演變。載於Klugman E., & Smilansky S.(主編),兒童遊戲與學習(89-132頁)。(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臺北市:桂冠。
Nussbaum, M. C. (2010) 。敘事的想像。(孫善豪譯)。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臺北:國立編譯館。
Papalia, D. E., & Olds, S. W.(1990)。兒童發展。(黃慧真譯)。臺北市:心理。
Papalia, D. E., & Olds, S. W.(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臺北市:桂冠。
Parson, R. D., Hinson, S. L., & Brown, D. S.(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臺北市:洪葉文化。
Philip & Newman(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郭靜晃、吳幸玲譯)。臺北市:揚智。
Polanyi, M. (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臺北市:商周。
Riessman, C. K.(2012)。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臺北市:五南。
Robinson, K., & Aronica, L.(2009)。讓天賦自由。(謝凱蒂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Salisbury, B. T.(2010)。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林玫君、林珮如譯)。臺北市:心理。
Santrock, J. W.(2005)。人類發展學。(雷若琬 等譯)。臺北市:滄海。
Schön, D.(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臺北市:遠流。
Shaffer, D. R.(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林翠湄譯)。臺北市:心理。
Spolin, V.(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區曼玲譯)。臺北市:書林。

Bowell, P., & Heap, B. (2001). Planning process drama. London:David Fulton.
Harter, S.(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 The Guilford Press.
Way, B.(1967).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New York: Longma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