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njamin W., et al, 2006,工作研究,王明揚、林迪意譯,第2-12到2-18頁,滄海圖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2] 丁玉蘭,2005,應用人因工程學,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3] 工業工程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81,工業工程全書,中興管理顧問。
[4] 名古屋QS研究會編著,1999,5s經營管理必勝法則,張貴芳、蘇德華譯,初版,台灣實業文化出版。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9,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調查報告—受僱者認知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6] 呂志維等,2005,“鋼鐵廠架空式起重機操作人員肌肉骨骼傷害人因工程分析”,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第121-128頁。[7] 巫智弘,2005,人工搬運作業之生物力學模式建立與評估,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8] 李正隆等,2003,“房屋建築業勞工肌肉骨骼傷害問題調查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一卷,第三期,第227-236頁。
[9] 李永輝等,1993,“護理人員下背痛問題之探討(Ⅱ)工作姿勢分析”,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三期,第61-67頁。
[10] 李孟宗,2004,物流中心揀貨作業改善 - 以A公司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11] 李開偉,2000,實用人因工程,第5-29-5-40頁,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2] 李詩珍等,2002,“立體出貨區自動存取系統的作業週期與貨位分區管理”,起重運輸機械,第2002卷,第10期,第8-11頁。
[13] 李正隆,1998,房屋建築業勞工下背傷害危害分析及改善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14] 杜信宏、黃存宏,2006 ,“釣竿手把製造現場流程管理改善”,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2 屆年會暨第12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15] 周道,1980,工作簡化/工作研究/工時學,中華企管。
[16] 林久翔等,2000,“人工物料搬運作業分析與評估:實地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八卷,第三期,第285-298頁。
[17] 施啟明、王子康,1998,運輸業累積性肌肉骨骼傷害調查分析─新竹地區,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IOSH87-M122。
[18] 高鳳蘭等,2005,“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患者財物歸還之改善方案”,慈濟護理雜誌,第4卷,第3期,第74-82頁。
[19] 張仁履、陳安哲,2002,“倉儲作業人工搬運器具人因工程改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20] 許勝雄等,1991,人因工程學,五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1] 陳守盛,2006,營建業勞工危險工作姿勢評估方法之研究,朝揚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2] 陳志勇、李開偉,2001,攝影記者下背傷害評估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23] 陳春萬、陳志勇,2004,“營造工人肌肉骨骼痠痛與工作場所危害因子關係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二卷,第一期,第60-72頁。[24]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人體計測資料庫。
[25]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立姿工作桌面高度參考值。
[26]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物料抬舉下背部受力預估程式。
[27] 彭桂鎮,2002,以「管理活動與改善」建構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28] 黃阿惠,2003,“某護理之家沐浴程序改善專案”,長期照護雜誌,第7卷,第2期,第159-159頁。[29] 葉文裕、林彥輝,1997,半導體人因工程檢核表適用性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30] 鄭誠功等,2003,“痛之生物力學評估與預防:以鞋廠從業人員為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第45-52頁。
[31] 盧昆宏,1997,“工作研究法提升製程效益-以9712葉片之生產為例”,chiao Ta Management Review, 第17卷,第1期,第135-152頁。[32] 簡德金,2007,工作研究修訂版,二版,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3] 蘇喜等,1998,“某醫學中心洗縫部門作業流程改善實証研究”,中華衛誌,第18卷,第1期。
[34] Allard J., et al, 2005, “An Evaluation of Methods Assessing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Manual Lifting in Scaffolding“, Applied Ergonomics, 36, 213-222.
[35] Del la Mare,R. F., 1993, Production Improvement Using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3-14,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 Mar.
[36] Falk Morl., et al, 2005, “Lumbar Spine Intersegmental Motion Analysis During Lifting“, Pathophysiology, 12, 295-302.
[37] Karhu, O., et al, 1977, “Correcting Working Posture in Industry: A Practical Method for Analysis“, Applied Ergonomics, 8(4), pp199-pp201.
[38] Kathleen and Lesia, 1996, “An Investigation of 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ru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8, pp399-405.
[39] Li, K.W., et al, 1989, “Postural Analysis of Four Jobs on Two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an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OWAS Method in Taiwan“Occupational Health, 41, 183-190.
[40] Mattila, M., et al, 1993, “Analysis of Working Postures in Hamming Tasks 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Using the Computerized OWAS Method“, Applied Ergonomics, 24(6), 405-412.
[41] Philip E. Hicks., 1994,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cGraw Hill, New York.
[42] Santacecilia, P. T., 1992, “Increasing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Case Study“,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32(2), pp80-pp84.
[43] Scott, GB., et al, 1996, “Working Pratices in a Perchery System Using the 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sing System(OWAS)“, Applied Ergonomics, 27(4), 281-283.
[44] Steven J., et al, 2007,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five lifting analysis tools“, Applied Ergonomics, 38, 91-97.
[45] Youssesm, M., 1992, “Getting of Know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4(2),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