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光中(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朱宥靜(2008)。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清山(2004)。外籍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岀版,台南縣。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玉萍(2006)。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能力、父母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林芙美(2009)。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上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所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邱志峰(2009)。澎湖縣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與本國籍子女比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侯惠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洪正彥(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洪信安(2002)。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洪淑麗(2005)。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洪智倫(1995)。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綉雯(2006)。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共依附特質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紀詩萍(2007)。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促進策略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范月華(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姜臺珠(2008)。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生活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夏曉娟(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楊惠芳(2010年3月31日)。國中小外配子女逾十萬人。國語日報,文教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秋慧(2005)。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張新仁(1984)。自我心理學說-Allport人格特質論。載於郭為藩(編著),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頁159-180)。台北市:正中。
張綺瑄(2008)。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社會焦慮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秋雯(2007)。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內政部統計處(2010)。98年嬰兒出生狀況。2010年5月1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6.doc
教育部(2010)。97學年度外及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縣市別。2010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omas.xls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郭玲芳(2007)。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佳莉(2007)。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宜亨(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冠蓉(2006)。越籍新移民女性自我認同形塑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卿雲(2008)。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彭偉峰(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彭曉筠(2009)。新移民女性之國小高年級子女對其自我概念、父母教養態度與教師期望知覺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美雀(2010)。國小兒童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的祥(2003) 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楊美齡(2005)。「新台灣之子」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中央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錦登(1999)。論述生活適應。菁莪季刊,11(3),41-47。
溫清欽(2006)。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廖張鷬(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姿吟(1992)。父母效能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虹妙(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蔡秀莉(2006)。外籍配偶接受創新程度、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教育部委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成果報告。嘉義縣: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怡吟(2009)。生活壓力、偏差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吸菸、飲酒、嚼食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賴保禎、簡育仁(1988)。心理衛生。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品秀(2009)。父母教養方式、學校適應、自我覺察對國小學童同儕關係的影響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賴建成(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簡茂發、蔡玉瑟、張鎮成(1993)。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40,271-290。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英文部分
A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urm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aurm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ce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ronfenbrenner, J. (1961).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clas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Darling, N. (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mpaign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7896)
Gutman, L. M. & Feinstein, L.(2010). Parenting behaviours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from iInfancy to early childhood: changes, continuities and contribution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0(4) , 535-556.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 (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offman., & L. W. Hoffman (1967 ).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47.
Hurlock, E. B. (197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 .M. Chan , J. Bowes & S. Wyver (2009). Chinese parenting in Hong Kong: links among goals, beliefs and styl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9(7), 849-862.
S .M. Chan , J. Bowes & S. Wyver (2009). Parenting style as a contex of emotion socializatuon.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0(4), 631-656.
Snow, M. E., Jacklin, C. N., & Maccoby, E. E. (1993). Sex of child differences in father-child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54, 2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