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30 09: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甘提格
研究生(外文):Altanantig Damdinbazar
論文名稱:蒙古生的聲調偏誤調查與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onal error of Mongolian students learning mandarin Chinese
指導教授:林雯卿林雯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Chi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雙音節詞漢語聲調蒙古留學生單音節詞偏誤分析
外文關鍵詞:analysissingle syallable wordsMongolian studentsdouble syallable wordserrorChinese tone of phon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5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在對於外漢語語音教學與研究中,許多研究證明,語音偏誤是跟國別有關係。對於不同的母語者來講,針對它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查讀了蒙古國與中國的《 漢語學習》、《中國語文 》以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而沒有發現單獨研究蒙古國留學生學習聲調方面的文章,雖然有找一些内蒙古的研究者作的資料但是往往不是蒙古國,也就是内蒙古跟外蒙古語的語言環境不同,研究結構不一緻。
因此本文選取蒙古國留學生作爲受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首先使用「錄音測驗」與「問卷填寫」方法,透過「面對面」和「網路」發問卷後收回的方式,進行了蒙古留學生的聲調偏誤調查與分析。
測驗總考察40名,現在在臺灣和中國留學的蒙古國學生。論文在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句子裏面的雙音節詞進行蒙古學生的聲調偏誤,最難發音而學習的聲調循序,和盡量找出蒙古學生,學習聲調難點或偏誤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本論文向教學設計作者提供,學生的建議,他們所想要的教學方式。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蒙古人學習漢語聲調與學習者的年齡、動機、學習方法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剛開始學習的環境和學習時間對於語音再説對學者的聲調有一定的影響。並且蒙古生的「第二聲」,無論在單音節、雙音節或者句子中的雙音節詞,對他們來説最難掌握的聲調。

關鍵詞:漢語聲調、蒙古留學生、偏誤、分析、單音節詞、雙音節詞
Abstract

In regards to teaching Chinese for as a second language to foreign students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s show that there are connections between pronunciation errors speaker’s native country. Special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re needed for students who come from a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furthermore these methodologies can be tailored to sui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ssociated with speakers from that country.
Our research in the Mongolian and Chinese “Chinese Study” database, “Chinese Language” database, and Chinese periodicals was shows that no research or docume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regards to Mongolians learning Chinese speech tones. While our research has found some research articles from Inner Mongolia, there were still no research from Mongolia. There exists a difference in that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s language environments are not same, s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s not sam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other the work of other researchers in similar fields of study. In our study, Mongolian students who presently study in China or Taiwan are chosen and surveyed either face to face or over the internet. The survey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o examine tonal errors in Mongolia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40 Mongolian students.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3 primary sections: single syllable words, double syllable words, and double syllable words used in a sentenced. The goal of the survey is to try to find out which Chinese tone is easy for Mongolian students to learn or pronounce, which tone is hard to pronounce, and also the reason for it. The secondary goal of the survey is to document for textbook writers and educators what foreign students believe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ways to teach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Through this study we found out that Mongolians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with their age, motivation nor ways of study in a major fashion. Instead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begin and continue their study is shown to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pronounciation. Furthermore, Mongolian students generally find it hard to pronounce Tone-2 even in single syallable or double syallable words.

Key words: Chinese tone of phonetics, Mongolian students, error, analysis, single syallable words , double syallable words.
目錄
第一章 數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來源於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步驟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前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10
第二節 前人對漢語語音習得研究 13
第三節 漢語聲調 17
第四節 前人對聲調偏誤研究 20
第三章 受試者之背景資料分析 26
第一節 受試者個人資料分析 26
第二節 蒙古學生對漢語四聲學習困難之原因分析 29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蒙古學生提出的意見 36
第四章 聲調偏誤分析 39
第一節 單音節偏誤分析 39
第二節 雙音節偏誤分析 41
第三節 句中的雙音節詞偏誤分析 53
第五章 結論 68
參考書目
劉岩,《中國無聲調少數民族學習漢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中國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正德、徐德寳《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Tom Scovel,《 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習得指南》,臺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7年
儸安源,《中國語言聲調概覽》,民族出版社,2006年
馮奇、姚喜明《外語教學與文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
曹劍芬,《現代語音研究與探索》,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年
儸安源,《發音語言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天昌,《漢語語音學》,臺北,國語日報社,2005年
吳金娥,《國音及語言運用》,修訂三版,三民書局印行,2004年
毛世楨,《對外漢語教學語音測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趙金銘《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俐李,《漢語聲調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道格拉斯•佈朗《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道格拉斯•佈朗《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僅松,《現代漢語輕聲動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
林壽華《外語教學概論》,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
吳金娥,《國音及語言運用》,修訂新版,三民書局印行,1992年
趙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參考論文
黃一葦 〈漢德語音對比及德國學生漢語發音偏誤〉,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流湘怡〈 留學生語音學習策略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嘉東,〈 維吾爾族學生第二語言能力與第三語言英語閲讀的相關性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志瑩,〈初級階段泰國留學生習得漢語四個雙音節聲調的偏誤〉,曁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藩吉,〈外國人的漢語雙音節聲調組合偏誤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馬隢文,〈漢語作爲第二語言學習中練習的理据性探索—健談聯係編寫與教學法的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嚴彥,〈美國學生習得普通話第三聲的聲調變異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莊可〈 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輸出和強化性語言輸入的主意功能—項基於中國外語學習者習得時態一致的實驗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夏晴,〈韓國留學生學習普通話時二字及其在於流中的聲調偏誤分析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虹,〈日本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廖埻棓、鄧麗君〈電腦輔助華語聲調習得:感知訓練法〉,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紅於慧、徐振峰,〈「臺大華語」與華語學習者之語音改正—應用網路課程與語音偏誤標記及語音教學做法之實證與探討〉,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

參考期刊
來小子,〈淺談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時蒙古語的負遷移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學學報》3期,2009年5月,頁59
覃少玲,《淺談蒙漢雙語生的普通話教學》,〈民族教育研究〉84期,2008年,頁83-84
李風,〈蒙古族學習漢語去聲聲調的語音試驗研究〉,《商業論文•科技縱橫》2007年/11月,頁99
包万英,〈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文要突破的三大難関〉,《雙語教學》,2000年/3月
文英,《淺議蒙漢音質音位的比較》,〈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期,1999年,頁68
英文參考期刊
Flege, J. E., Takagi, N., & Mann, V. Japanese adults can learn to produceEnglish /r/ and /l/ accurately. Language and speech, 38(1), 25-55. (1995).
Flege, J. E.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heory, findings, and problems.
In W. Strange (Ed.), 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229-273). Baltimore, MD: York Press. (1995).
Flege, J. E., Takagi, N., & Mann, V. Japanese adults can learn to produce English /r/ and /l/ accurately. Language and speech, 38(1), 25-55. (1995).
Guion, S. G., & Pederson, E. (2007).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phonetic
learning. In O.-S. Bohn & M. J. Munro (Eds.), Language experience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In honor of James Emi l Flege (pp. 57-77).
Long,M C.Sato Seliger,H M.Long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
Yip ,M “Ton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