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古籍
1.﹝清﹞屈復撰,《弱水集》(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8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清﹞屈復,《楚辭新集註八卷末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楚辭類》(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清﹞屈復悔翁箋註,《玉溪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1974年6月臺一版),
4.﹝清﹞汪士鐸撰錄,《悔翁筆記》(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張氏味古齋刻本影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162.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5.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宋﹞陳思撰,《書小史》,載於楊家駱編,《宋元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版)
7.﹝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2 月)。
8.﹝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67年8月臺初版,1969年10月初臺二版),據粹芬閣所藏珍版影印。
9.陳沆,《詩比興箋》(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初版)。
10.陳衍,《元詩紀事.卷五》,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第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9月初版)。
11.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一版)。
12.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一版)。
13.﹝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3月)。
14.﹝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同註,《增補六臣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版)。
15.﹝明﹞張溥編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
16.﹝清﹞王士禎,《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2月版)。
18.﹝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全五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9.﹝清﹞沈德潛等編,《明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1月第1版,1981年5月西安第2次印刷)。
20.﹝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 第 2版)。
21.﹝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1983年10月新1版第1次印刷)。
22.﹝宋﹞朱熹,《四書集注章句.論語集注》(台灣:世界書局,1988年)。據《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影印。
23.﹝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新1版,1990年9月北京第7次印刷)。
24.﹝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1版)。
25.﹝清﹞陳田撰,《明詩紀事》,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 年1 月初版)。
26.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再版)。。
27.﹝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1992年7月第4次印刷)。
28.﹝清﹞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9.﹝清﹞吳之振,《宋詩鈔卷.六十四.陸游劍南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2 月)。
30.﹝宋﹞陸游著,《入蜀記.老學庵筆記》(合刊本)(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1.﹝唐﹞虞世南編,《北堂書鈔》(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一刷)。
32.﹝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新二版一刷)。
33.馬辛民等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34.馬辛民等編,﹝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詩注疏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35.﹝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注,《錢牧齋全集》(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二)箋注
1.〔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2月初版)。
2.﹝晉﹞陶潛撰,﹝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2月臺景印初版,1974年9月臺景印再版)。
3.〔唐〕韓愈著,《韓昌黎文集校注》收入《韓昌黎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臺景印初版)。
4.王禮卿,《遺山論詩詮證》(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年4月)。
5.﹝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初版)。
6.馮浩,《玉谿生詩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7.吳汝綸評註,《李長吉詩評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8月初版)。
8.﹝唐﹞李賀著,《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8月)。
9.﹝清﹞沈德潛等編,《明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1月第1版,1981年5月西安第2次印刷)。
10.﹝唐﹞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11.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12.﹝晉﹞陶潛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13.﹝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源流文化,1983年4月初版)。
14.〔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3月)。
15.吳世常,《論詩絕句二十種輯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11 月初版)。
16.〔明〕李東陽著,《李東陽集》(湖南:岳麓書社出版,1985 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陳維崧撰,冒褒注,《婦人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18.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19.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7月)。
20.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1.王英志注評,《清人絕句五十家掇英》(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22.〔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3.劉暢、劉國君注,《何遜集注陰鏗集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4.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5.〔明〕何景明著,李叔毅等點校,《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7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6.劉開揚、周維揚、陳子建選注,《李白詩選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7.﹝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山東:齊魯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8.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29.〔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卷第二十四》(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0.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陳田.明詩紀事》(台北:明文書局,1991 年1 月初版)。
31.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3月初版)。
32.郭光校注,《阮籍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3.﹝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6月第1版,1991年9月第2次印刷)。
34.〔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5.〔明〕李夢陽,《空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12 月初版)。
36.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10月初版)。
37.〔明〕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8.余嘉錫編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39.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9月28日初版四刷)。
40.馬持盈註,《史記今註.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全六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初版第5次印刷)。
41.﹝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初版一刷,1996年6月初版六刷)。
42.〔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第1版,1996年11月北京第4次印刷)。
43.〔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4.﹝唐﹞溫庭筠著,﹝清﹞曾益等箋注,王國安標點,《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5.〔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6.〔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生整理,《后山詩注補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6月第1版,1999年11月北京第2次印刷)。
47.錢牧齋、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河北:河北大學,2000年7月第1版)。
48.〔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9.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初版)。
50.〔宋〕黃庭堅撰,〔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1.﹝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4年3月第3次印刷)。
52.唐李賀撰,明曾益等注,楊家駱主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 月初版七刷)。
53.鄔國平選注,《漢魏六朝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4.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5.﹝晉﹞陶潛著,王淑岷撰,《陶淵明集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6.﹝唐﹞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2007年9月第3次印刷)。
57.〔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全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新1版,2008年4月第2次印刷)。
58.〔宋〕蘇軾著,《蘇軾文集校注》,收入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全二十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專論
1.林文月,《謝靈運及其詩》(臺北:精華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5月)。
2.楊倫輯,《杜詩鏡銓》(附文集二卷.全四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8月臺5版)。
3.朱偰等著,《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3 月再版)。
4.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 年2 月)。
5.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正論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10月二版)。
6.楊蔭深編著,《中國文學家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7月5版)。
7.魯質軒輯,《杜工部詩話集錦》(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2月臺二版)。
8.劉開揚撰,《唐詩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9月)。
9.﹝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10.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9 月10 日初版)。
11.陳治國編,《李賀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年3 月一版)。
12.羊春秋、張式銘、劉慶雲、彭靖、劉建國選注,《歷代論詩絕句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4月)。
13.楊文雄著,《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2月初版,1983年6月再版)。
14.郭曾炘,《讀杜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5.許東海著,《庾信生平及其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16.蔡英俊,《古錦囊與白玉樓》(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85 年3 月再版)。
17.夏敬觀、任半塘、張以仁、李正治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
18.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19.蘇文擢著,《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1985年10月修訂再版)。
20.游國恩編選,《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12月初版)。
21.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第1版,1986年1月第3次印刷)。
22.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第1版,1986年1月第3次印刷)。
23.劉熙載,《藝概》(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初版)。
24.賀新輝輯注,《元好問詩詞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2月1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25.﹝明﹞張溥題辭、殷孟倫輯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26.〔明〕許建崑著,《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2 月初版)。
27.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8月)。
28.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附錄一〈李義山無題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29.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元好問研究會主編,《元好問研究文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0.張健,《清代文學》(《中國文學講話》(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年 11月)。
31.蘇雪林,《玉溪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初版)
32.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一版一刷)。
33.范月嬌著,《陳師道及其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34.傅經順主編,《李賀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5.王友懷著,《王維詩選注》(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6.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院,1988年11月,一版二刷)。
37.韓理洲著,《陳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8.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9.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 年5 月)。
40.孫琴安,《唐七律詩精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1.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42.錢仲聯等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
43.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版)。
44.劉躍進著,《永明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45.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7月)。
46.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文學理論史》(四),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年10 月)。
47.馮浩菲、徐傳武譯注,《李賀詩歌選譯》(四川:巴蜀書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8.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初版)。
49.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3月16日版)。
50.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6月)。
5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9月臺版一刷)。
52.黃中憲,陳雪貞,《中國名著選譯叢書•陸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53.林慶彰編,《姚際恆著作集(一)詩經通論》〈詩經通論卷前.詩經論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年)。
54.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3月)。
55.李國熙著,《庾信後期文學中「鄉關之思」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56.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8月初版一刷)。
57.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8.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錄於《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版)。
59.張仁青編纂,《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修訂本)(臺北:天工書局,1995年 9月)。
60.王鎮遠、鄔國平,《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11 月)
61.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3月)。
62.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全二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1997年6月六刷)。
63.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4.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6 月)。
65.尤雅姿著,《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66.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北京第1版,1999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67.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北京第1版,1999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68.周益忠,《論詩絕句》(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 年4月)。
69.周振甫,《李商隱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二刷)。
70.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講演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一刷)。
71.﹝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0月初版三刷)。
72.周勛初著,《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3.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台灣書店,1999 年11 月)。
74.﹝清﹞杜文瀾輯,周紹良校點:《古謠諺》(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一版三刷)。
75.劉開揚著,《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6.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2月初版)。
77.曹道衡、劉躍進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7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8月版)。
79.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頁1590-15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80.﹝五代﹞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81.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一版三刷)。
82.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書局,2002年10月二版二刷)。
83.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11月第2版第13次印行)。
84.阮忠,《中古詩人群體及其詩風演化》(湖北:武漢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
85.錢仲聯等撰,《元明清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2005 年6 月,十三刷)
86.﹝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仿古字版)(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8 月初版,2006 年8 月,初版六刷)。
87.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5 月一刷)。
88.游國恩編選,《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5年10月初版)。
89.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4 月,初版)。
90.李正治著,《六朝詠懷組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91.高莉芬著,《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92.龔顯宗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93.張鈞莉著,《六朝遊仙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94.王次澄著,《南朝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95.林麗雲著,《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96.施筱雲著,《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97.許東海著,《庾信賦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98.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4月初版)。
(四)詩話
1.﹝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39年10月初版)。
2.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初版)。
3.﹝清﹞吳騫撰,《拜經樓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初版)。
4.﹝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5.〔清〕王士禎著,〔清〕張宗珃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全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1月第1版,1982年11月北京第2次印刷)。
6.﹝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全二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月)。
7.﹝梁﹞鍾嶸著,《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月)。
8.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全三冊)(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9.﹝明﹞陸時雍著,《詩鏡總論》,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全三冊)(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10.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1.﹝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全三冊)(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12.﹝清﹞趙翼,《甌北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3.﹝宋﹞劉克莊撰,《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一版一刷)。
14.﹝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9月)。
15.王禮卿著,《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6年10月)。
16.﹝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1992年7月第2次印刷)。
17.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全三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二刷)。
18.﹝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點,《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5 月)。
19.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全十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全十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1.﹝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吳文志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2.﹝宋﹞歐陽修撰,《六一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全十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3.﹝宋﹞惠洪撰,《冷齋夜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全十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4.丁福保編選,《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一刷)。
25.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全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6.﹝明﹞顧起綸撰,《國雅品》,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全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7.﹝明﹞李東陽撰,《麓堂詩話》,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全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8.﹝明﹞謝榛,《四溟詩話》,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9.﹝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全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1.李建福,《漁洋論詩絕句證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2 年)。
2.林欣怡,《錢謙益論詩絕句證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3.吳秋美,《袁枚〈仿元遺山論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月)。4.何三本,《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箋證》(臺北:輔仁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69 年)。5.周益忠,《論詩絕句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1 年)。
6.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7.陳文豪,《魏晉南北朝墓誌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8.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9 年)。9.鍾達華,《李賀詩意象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 月)。10.吳珮文,《沈德潛「詩教」觀研究——以詩歌評選為論述文本》(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11.張漢平,《袁中道研究》(江蘇: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5月)。
12.曾雪梅,《劉琨及其詩文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13.郭學敏,《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異解輯辯》(東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4.許友齡,《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二)期刊論文
1.曹冷泉,〈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蒲城詩人屈復〉,陜西:《人文雜誌》,1980年,第4期。
2.蘇伊文,〈詩經比興初探〉,臺中:《臺中師專學報》,11期,1982年6月。3.戴華輝,〈詩經比興闡要〉,臺中:《僑光學報》第三期,1984年8月。4.原志軍,郭昭明:〈清初愛國詩人屈復〉,渭南:《渭南師專學報》(綜合版),1990年第1期。
5.蔣年豐,〈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清華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1990年12月。6.楊玉成,〈山水儀式——陶淵明〈遊斜川〉詩的多層次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5期,1992年9月。7.廖幼華,〈晉末太原劉琨敗亡之基本形勢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94年,第五卷,第一期。8.吳品香,〈由〈哀箏〉一詩看李商隱對心靈世界的深層挖掘〉,臺北:《國文天地》,1994年6月,18卷2期。
9.張京華,〈志滅二虜的劉琨〉,太原:《滄桑》,1994年,第二期。
10.任克華,〈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月。
11.鄧福舜,〈二十四友文人集團形成時間考〉,《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魏晉南北朝文學探討》,1995年1月,第一期。
12.王蒙,〈混沌的心靈場——談李商隱無題詩的結構〉,江蘇:《文學遺產》,1995年3月。
13.喻斌,〈劉琨盧諶贈答詩考辨〉,湖北:《武當學刊》,1995年3月,第15卷,第一期。
14.徐麟,〈試析暮年王夫之的劉琨情結〉,長沙:《船山學刊》,2000年,第3期。
15.郎菁,〈四庫禁毀書目中的三部清初陝西詩文集〉,上海:《圖書館雜誌》,2005年,第10期。
16.裴世俊,〈關於錢謙益論詩絕句「輯注」的幾個問題——與吳世常先生商榷〉,廈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 年,第7 卷第3 期。
17.葉楓宇,〈劉琨的人格與文風〉,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六期,總第141期。
18.姚瑤,〈略論劉琨詩歌的文學史意義〉,貴州:《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第二期。
19.王鐿容,〈文學批評有情天:錢謙益對鍾惺之情誼與攻排探微〉,新竹:《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9月。20.李珮慈,〈香草與招魂:兩漢魏晉詩賦中「蘭」、「菊」意象及其象徵意涵初探〉,花蓮:《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2010 年 6 月。21.蔡 瑜,〈陶淵明的吾廬意識與園田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
22.樊振海,〈簡論屈復和他的楚辭新注〉,渭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23.李豔華,〈屈復及其主要著作〉,濟南:《時代文學》,2011年8月上半月。
24.姜龍翔,〈朱子由《四書》所建構之《詩經》學基礎思維探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12年2月。
三、電子資源
1.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來源:
甲、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B%C8%AAe&pieceLen=50&fld=1&cat=&ukey=-439957424&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瀏覽日期2013年01月05日。)
2.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 。(來源:
甲、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瀏覽日期2013年01月05日)。
3.文天祥詩集作品網站,網址:http://f5101231.myweb.hinet.net/s88.html,查詢日期2013年8月07日。
4.故宮寒泉網站,網址: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查詢日期:2013年8月08日。
5.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6.「中國期刊網」http://cnki50.csis.com.tw/kn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