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慶川(2005)。從世界排名的變化看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方向。北京大學體育學報,28(5),20-21。
王德志(2009)。新規則實施後對橫板進攻型打法的研究。科技訊息,35,518-519。
王露敏(2009)。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王思婷、湯文慈、王思宜、黃長福(2004)。網球雙手反拍肌肉協調型態之探討:個案研究。體育學報,36,85-94。古國宏、黃長福、廖逢錦、蔡永川(2009)。標槍投擲時槍體受力及地面反作用力之探討。體育學報,42(4),1-12。
石小娟(2005)。梅茲的技術,乒乓世界,12,76-79。
宋紹興、劉明一、楊金麗(2008),波爾與橫握球拍運動員比賽的技戰術特點分析。體育學刊,15(7),87-91。
肖丹丹、鐘宇靜、蘇丕仁(2008)。乒乓球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術中球拍的運動學特徵。體育學刊,15(4),82-87。
肖丹丹、蘇丕仁、唐建軍(2008)。乒乓球運動員正手弧圈技術的地面支撐反作用力分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3(1),57-59。
杜美華(2001)。桌球單打橫拍技術測驗之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蕙芬(2002)。普里莫拉茨反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3,30-31。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孟杰(2005)。乒乓球比賽中王皓與唐鵬的正反手拉球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東月(2000)。王勵勤正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3,28。
韋晴光(2006)。超級球星教你入門(二),乒乓世界,7,84-86。
梁世建(2007)。桌球正手抽球動作三度空間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柳天楊、黃志玲(2003)。世界男子優秀橫拍乒乓球運動員反手位第一板防守戰略指導思想及技術特點的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3(5),67-69。
柳天楊、王新、王家正(2003)。孔令輝正手近檯反沖前沖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刊,10(2),106-108。
唐鑫森(2002),橫板反手的訓練處方。乒乓世界,1,38。
徐寅生(2004),選材看技術更看重心理「培養反手能力強的選手」。中國體育報,11,29。
郭士龍(2004)。排球扣球肌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郭嘉民(2006)。優秀桌球選手正手拉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黃志玲(1998),強化橫拍兩面攻選手側身攻技術的優越性,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8(1),109-112。
黃誠、李強、危小焰(2004)。乒乓球直拍橫打攻弧圈球技術動作的運動學參數研究。體育科研,25(5),38-41。
張曉蓬(2001)提高正手拉球力量的幾點注意事項,乒乓世界,12,32。
張曉蓬(2002)。正手拉球的發力方法,乒乓世界,4,32-33。
湯劍文(2006)。新規則、新賽制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新特徵。安徽體育科技,27(1),48-50。
趙凱(2009)。對郭躍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中的技戰術分析。科技訊息,208-210。
趙暉(2005)。手中的反手,格林卡反手雷霆一擊,乒乓世界,4,84-85。
趙暉(2006)解密波爾「七劍」,乒乓世界,7,76-81。
趙暉(2006)。男子反手各取所需,乒乓世界,6,84-87。
楊斌(2004)。優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弧圈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劉玉仁、邱宏達(2006)。不同站姿於高爾夫揮桿過程之地面反作用力探討。成大體育,39(4),18-29。劉亞軍(1995)。乒乓球基本技術的肌電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9,18-21。
薛尹彰(2008)。羽球網前擊球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麗娟、林育田(2000)。不同步法網球發球的動力學參數比較。北體學報,7,228-236。
簡健華(2009)。桌球正拍拉球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strand, P. O., & Rodahl, K. (1986). Textbook of Work Physi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Fleck, S. J., & Kraemer, W. J. (1997). Designing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s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erzog, W., Guimaraes, A. C. S., & Zhang, Y. T. (1994). EMG. In B.M.Nigg, & W. Herzog, Biomechanics of the Muscular-Skeletal System, 308-33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awasaki, S., Imai, S., Inaoka, H., Masuda, T., Ishida, A., Okawa, A., et al. (2005). The lower lumbar spine moment and the axial rotational motion of a body during one-handed and double-handed backhand stroke in ten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6, 617-621.
Komi, P. V. (1992). Stretch-Shorting Cycle. In P. V. Komi,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230-238.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Kondrič, Furjan-Mandić, Medved (2006). Myoelectric comparison of table tennis forehand stroke using different ball sizes, Acta Univ. Palacki. Olomuc., Gymn. 2006, vol. 36, no. 4.
Lynn, S. M. (1996). Scientific rationale and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use of 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 in the lower extremity.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5 , 2-12.
Schaich, E. & Hamerle, A. (1984). Verteilungsfreie statistische Prüfverfahren. Berlin: Springer. ISBN: 3540137769.
Susumu, Akutagawa., & Takeji, Kojima (2005). Trunk rotation torques through the hip joints during the one- and two- handed backhand tennis strok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3(8), 781-793.
Winter, D. A. (1979). Bi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John Wiely & Sons, Inc.
Yoshida, K., Sugiyama, K. & Murakoshi, S. (2003). The technique used to receive a rotating ball in table tennis. Science and RacketⅢ, 2003,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