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8: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文君
研究生(外文):Wen-jun Wang
論文名稱:飛盤遊戲課程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Frisbee Game Course on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指導教授:陳張榮陳張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ang-Rong Che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適應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飛盤遊戲輕度智能障礙體適能
外文關鍵詞:frisbee game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physical 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飛盤遊戲介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之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的影響。以桃園縣某國小資源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童6名為研究參與者。實驗期為每週兩次,每次40分鐘,為期12週的飛盤遊戲課程介入,藉以了解體適能是否有所改變。本研究以描述統計、無母數統計,比較各項施測項目前、後測之差異情形,顯著水準定為p<.05。本實驗結果發現體適能都比前測進步,但只有肌耐力和瞬發力達到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結論,飛盤遊戲課程能有效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isbee game intervention for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flexibility, muscular endurance, instantaneous force,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6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resource 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40 minutes of frisbee activity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wice per week, and the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12 week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the study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compare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t at the .05 level.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physical fitness has improved, but only muscular endurance and instantaneous for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frisbee game cours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physical fitnes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體適能意涵 16
第二節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體育教學 27
第三節 運動訓練與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智能障礙者與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33
第五節 本章小結 36
第参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日期與地點 43
第四節 飛盤遊戲課程內容 43
第五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統計 54
第二節 飛盤遊戲課程對體適能的影響 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6
中文部分 76
西文部分 82







中文部分
公視新聞網(2013)。國人十大死因 過半與肥胖有關。檢索日期:2013. 06. 17。取自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11216
方進隆(1997)。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04-118頁。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發中心,台北市。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
吳重貴(2002)。不同運動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宋文龍(2002) 。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小娟(2008)。健走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卓俊辰(1997)。提升學生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可行方法。學校衛生,31,45-48。
林素珍(2008)。八週樂樂棒球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惠鸞(2005)。水中活動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表現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高芳瑜(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秋煉(2001)。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7。
教育部(2002)。教育部91學年度中小學學生體適能護照全面辦理計畫。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取自http://epaper.edu.tw/old/062/important.htm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體適能指導重要性與定義。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許玫琇(2010)。12週體適能課程介入對五專女性新生建康體適能之影響-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3,1-8。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台北:師大書苑。
郭世傑(1993)。慢跑者和無規律運動者心血管疾病與運動傷害盛行率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秀梅(2010。跳繩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慶貴(2004)。修正式新式健身操對不同體型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鈕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2010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49,21-32。
黃文俊(1999a)。新式健身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21頁。
黃文俊(1999b)。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解德春、蔡輝炯、洪志祥(2009)。排球課程對大專女學生體適能之效益分析-以南開科技大學為例,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1-10。
劉燦宏(2002)。運動與減重。肥胖醫學專論,36-39。
蔡頌梅(2008)。第二代新式健康操對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台中市。
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台南市。
賴秋進(2006)。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戴玉林(1999)。游泳訓練對兒童之體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中山共同科學報,創刊號,211-236頁。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頁。

西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ACSM’s Exercise management for person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owns, P.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practices. Canberra: 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
Dunn, J. M., &; Leitschuh, C. A. (2006).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8th ed.). Dubuque, IA: Kendall/Hunt.
Fernhall, B., Pitetti, K. H., Vukovich, M. D., Stubbs, N., Hensen, T., Winnick, J. P., &; Short, F. X. (1998). Validation of cardiovascular fitness field tests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2, 602-610.
Fortes, M. (1970).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ducation in Taleland, In J. Middleton (Ed)., From child to Adult: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p.14-74).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11). Lifetime physical fitness &; wellness: a personalized program. Belmont, CA: Wadsworth.
Horvat, M., Eichstaedt, C., Kalakian, L., &; Croce, R. (2003). Development/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making ability count. San Francisco, CA: Benjamin Cummings.
Margalit, M., &; Heiman, T. (1998). Loneliness, depression, social skills among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different education setting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2(3), 154-163.
Pitetti, K. H., Rimmer, J. H., &; Fernhall, B. (1993). Physical fitness and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Sports Medicine, 16(1), 23-56.
Pitetti, K. H., Millar, A. L., &; Fernhall, B. (2000). Reliability of peak performance on a treadmill tes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7, 322-332.
Rory, S., Paul, R.S., &; Peter, L. (1995). Effects of hydraulic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on isokinetic measures of leg strength in m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2, 377-387.
Teo-Koh, S, M., &; McCubbin, J. A. (1999).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VO2 and 1-mile walk test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 male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1, 144-157.
Winnick, J. P., &; Short, F. X. (1999).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Zetts, R. A., Horvat, M. A., &; Langone, J. (1995). Effec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ess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work productivity of adolesc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30, 166-17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