鮆科稚魚漁場因時空間之不同而使使用之漁具漁法亦不相同。其中鮆科稚魚雙拖網 漁且漁法因兩漁船間之拖曳距離在200 公尺以上,而且拖網網口高度在10∼15公尺 之間,其覆蓋自海面到海底之1/2 以上水層,對於游泳能力低之鮆科稚魚而言,漁 獲效率極高是必然的,但對於鮆科稚魚雙拖網大目袖網之驅集效率及鮆科稚魚之行 動等相關研究則尚付之闕如。本論文乃嘗試利用聲探測測系統在枋寮沿海鮆科稚魚 雙拖網漁船作業時,在兩袖間試行矩形航線計測,收集兩袖間驅集魚群之聲探回訊 ,在實驗室中將33個調查網次之漁獲體長組成,分為 [1.8,2.4] 、[2.4,2.8]、 [2.8,3.4]公分等三組不同體長區間,利用實時間信號處理法,考察鮆科稚魚群受 大目袖網驅集時,其在袖網內外之魚群量、分布實態及反應行動等時空間的變動情 形。其結果如下: (1)鮆科稚魚之漁場在自然狀態(未拖曳)的情況下,魚群間距之分布呈常態分 布(Normal distribution) ;同一天中,隨著拖曳次數之增加,有漸漸偏離常態分 布之傾向,尤其是在網具拖曳時其袖網涵蓋範圍內的魚群呈集中分布(Clump dist- ribution) 。 (2)曳行中之網具其兩袖網間驅集之魚群有逐漸增加的現象,又隨著接近天井網 魚群在兩袖網橫斷面之分布重心有向兩軸網中心集中的傾向,且體長較大之魚群, 其分布重心向兩袖中心集中之傾向更為顯著。 (3)利用聲探回訊積分法求得袖網間驅集鮆科稚魚魚群的最大群集密度為742g/ m ,並未超過鮆科稚魚利用聲探回訊積分法定量推估之界限密度,故以聲探回訊 積分法推估大目袖網驅集魚群量是可行的。 (4)本研究在枋寮海域進行袖網驅集魚群量推估時,發現推估量(Y)與實際漁 獲量(X)之間呈一良好的線性關係,三個體長區間的迴歸直線依序分別如下,Y= 1.57 X + 5.86、Y=1.08 X + 17.20、Y=0.85 X +22.16,即在袖綱間推估之魚群量 愈高,漁獲量也愈高。 (5)網具拖曳時袖網涵蓋範圍內離底10公尺以深及離底10公尺以淺水層,其魚群 密度均隨著接近天井網而有增加的趨勢,但隨著魚體長之不同,兩水層的增加趨勢 則不相同。 (6)三不同體長區間之鮆科稚魚之漏網率隨著袖網前端至天井網距離變化呈一良 好線性關係,且隨著越近天井網,漏網率均有增加的趨勢。 (7)大目袖網對2.4cm 以下之鮆科稚魚之驅集效果比2.4cm 以上的鮆科稚魚之驅 集效果較差,對2.4cm∼3.4cm間不同體長之鮆科稚魚之驅集效果則無差異性,3.4 cm以上魚群之驅集效果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