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一凡
研究生(外文):I-Van Zhuang
論文名稱:基於模糊理論及傳統統計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之情形與困難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Basis of Fuzzy Theory and Traditional Statistics to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Mathematics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陳光勳陳光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ung-hsu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資訊融入教學數學科教學模糊量表李克特式量表因素分析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instructionmathematics teachingfuzzy scaleLikert’s scalefactor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6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利用模糊量表以及傳統李克特式五點量表,來探討國小教師在數學科進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以及實施時所遭遇的困難因素。研究對象主要以台灣北部地區之國民小學教師為主,總計246位教師。研究結果發現:(1)國小教師在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的情況偏低,介於「很少」至「偶爾」之間;(2)經由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後,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的情形以及成效與教師的背景變項有關;(3)經由利用【傳統李克特式五點量表】、【模糊量表】、【隸屬度函數】、【困難指數】等方法來排序困難因素發現:最困難的因素均以「時間」為最困難因素,以「資訊素養」為最不困難因素,介於「時間」與「資訊素養」間的困難因素雖然排序結果不盡相同,但整體上排序順序變化不大;(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的困難因素在傳統量表部分以及模糊量表部分,皆可歸類為兩大共同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及外在支援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包含:意願與壓力、資訊素養;外在支援因素包含:教材資源、時間、軟硬體設備、學校行政與支援;(5)模糊問卷整體的信度α值確實比傳統李克特式量表的整體信度α值為高;(6)經由結構方程模式(SEM)驗證,發現由傳統李克特式五點量表所得的資料,考驗結果與模式接近符合;而由模糊量表所得的資料,考驗結果與模式完全符合。模糊量表在這裡似乎更能較傳統李克特式五點量表獲得更多的訊息。(7)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困難因素與其部分背景變項有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difficulty of carrying ou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uzzy scale and Likert’s scale are adopted to survey. Subjects are 246 teachers from the North Taiwa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o not have too much time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2)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computer in the performance and effect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o teach mathematics.(3)By means of four indicators to sort six factors, “time” is the most difficult factor and “computer literacy” is easier than the rest.(4)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t shows that are two factors; one is internal factor including “willing and pressure” and “computer literacy”; the other factor including “time”, “software and hardware”,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teaching materials”.(5)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of fuzzy scale is indeed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ikert’s scale.(6)According to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data shown from fuzzy scale is perfect fit to the model, but the data from Likert’s scale is only close fit to the model.(7)The difficult factors and the teachers’ background are interrelated.
目 次
頁次
目次 І
圖次 І І І
表次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世界各國以及我國資訊教育之發展情況 13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以及所遭遇的問題之探究 34
第三節 資訊科技對於數學教學與學習之影響 49
第四節 模糊理論 56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6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7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受試教師之背景分析 82
第二節 國小教師在資訊科技資源利用情形分析 87
第三節 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情形分析 96
第四節 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成效分析 108
第五節 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困難因素研究 123
第六節 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困難因素模式之探討 140
第七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在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困難因素
之差異分析 147
第八節 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教師之晤談分析 1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80
第一節 主要發現 180
第二節 結論 188
第三節 建議 191
參考文獻 195
一、中文部分 195
二、英文部分 200
附 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20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216
附錄三 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重點學校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教師晤談問卷 22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民78)。模糊數學入門。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王元仁(民89)。以模糊理論建構以技職為導向之課程單元評估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3),1-12。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5-27。
王全世(民89)。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 - 47。
王進成(民90)。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及派翠西網路技術在網路化輔助學習模式之研究─以「電腦硬體裝修丙級學科技能檢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論文。
王嘉德(民91)。影響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室電腦意願暨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
王曉璿(民86)。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輔導之友。
王曉璿(民8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王鵬華、吳昭彥(民85)。模糊多準則決策應用在高等教育之選擇。高雄工學院學報,3,295-304。
何偉雲(民84)。學生學習成就的模糊統計分析。屏東師院學報,8,167-180。
何榮桂、王緒溢(民87)。網際網路教學設計: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民88)。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999,2(4),43-60。
吳正己(民90)。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吳正己、吳秀宜(民90)。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新世紀課程教學 - 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發表。
吳明隆(民87)。新時代師生電腦素養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10,33-49。
吳柏林(民83)。模糊統計分析:問卷調查研究之新方向。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2,65-80。
吳柏林、楊文山(民86)。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應用,289-316。
吳珮菁(民88)。模糊統計分析在選情預測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輝遠(民90)。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儒(民89)。國中生活科技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論文。
阮亨中、吳柏林(民89)。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台北市:俊傑出版社。
林秀鳳(民90)。解題歷程導向之電腦輔助數學應用題解題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論文。
林邦傑(民70)。集群分析及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炎旦、林黎子(民85)。模糊理論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倦感上評量之應用。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林星秀(民90)。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原宏(民88)。模糊潛在知識空間之整合模式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原宏(民90a)。模糊理論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原宏(民90b)。模糊語意變數量表計分之信度模擬分析。測驗統計年刊,9,193-219。
邱貴發(民79)。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姜禮能(民91)。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施吉安(民91)。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論文。
胡悅倫、吳柏林(民91)。模糊統計在分析樂觀量表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下),457-484。
胡凱華(民90)。動態幾何環境中圓形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徐村和、朱國明、詹惠君(民88)。廣告業服務接觸與顧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模糊語意尺度之應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6,1-25。
張一藩(民86)。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影響計畫。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topic-3.htm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民89)。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市:松崗出版社。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lifelong.edu.tw/page1/yeh/report.html
教育部(民89)。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Retrieved April 13,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u.tw/moecc/index.htm
教育部(民9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民90b)。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index1.shtml
郭文金(民88)。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郭閔然(民91)。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嘉琪(民90)。國中電腦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學(民89)。模糊理論應用於質性指標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娥(民81)。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陳得人(民90)。國民小學融入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論文。
曾志朗(民86)。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10。
曾志朗(民8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 -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hhps.edu.tw/edu/teacher/
黃哲男(民91)。於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中生動態心像建構與幾何推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黃富廷(民89)。影響智障學生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雅君(民89)。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論文。
楊國樞(民7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楊棟舜(民91)。綜合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認識台灣天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
溫明正(民91)。我國國民小學教學軟體應用與相關措施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葉佳睿(民91)。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家莒(民8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壽大衛(民90)。資訊網路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劉應明、任平(民83)。模糊數學。台北市:凡異出版社。
蔡志仁(民89)。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橢圓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蔡志禮(民90)。新加坡資訊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81,88-92。
鄭勝元(民87)。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民88)。電腦網路在國民中小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
賴阿福(民89)。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活動資料彙編。台北市文山區興華國民小學。
賴苑玲(民88)。國小兒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54-91。
謝清俊(民86)。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影響計劃。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tic.gov.tw/stic/1/home_test/scitech/topic-3.htm
謝清俊等(民86)。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Retrieved October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
韓善民(民90)。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81,7-12。
顏月珠(民88)。現代統計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顏龍源(民9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39。
羅玗貞(民90)。國中英語科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
羅昭強(民89)。模糊理論在數學科基本學力測驗上的應用。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二、 英文部分: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21.
Heng, W. & Pamela, M. B. (1994).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ial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imaginative power in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4, 26-36.
Kaufman, L. & Rousseeuw, P. J. (1990). Finding groups in data: An introduction to cluster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Law, C. K. (1996). Using fuzzy numbers in educational grading system.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5, 311-323.
Levine, J. (1998).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Okhwa, L. (2000). The Present Situation & Future Prospec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Korea. 資訊與教育雜誌,81,45-67。
Okamoto, T. (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its School Curriculum in Japan. 資訊與教育雜誌,81,68-87。
Pea, R. (1987). ‘Cognitive technologies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A. H. Schoenfeld(ed.), 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 89-122.
Ponte, J., Nunes, F. & Veloso, E. (1991). ‘Graphic calculator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Using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acult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Lisbon, 157-172.
Ruthven, K. (1996). Calculators in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the Scope of Personal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435-468.
Schumacher, E. F. (1973). 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London: Blond and Briggs.
Shoemaker, B.(1991). Education 2000: Integrated Curriculum, Phi Delta Kappan, June, 793-797.
Wing, K. A. (2000).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on Junior High & Elementaty Schools in Hong Kong. 資訊與教育雜誌,81,13-43。
Yamashita, T.(1997). On a support system for human decision making by the combination of fuzzy reasoning and fuzzy structural model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7, 257-2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5-27。
2. 吳明隆(民87)。新時代師生電腦素養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10,33-49。
3. 吳正己(民90)。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4.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籃玉如(民88)。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999,2(4),43-60。
5. 王元仁(民89)。以模糊理論建構以技職為導向之課程單元評估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3),1-12。
6. 何偉雲(民84)。學生學習成就的模糊統計分析。屏東師院學報,8,167-180。
7. 王鵬華、吳昭彥(民85)。模糊多準則決策應用在高等教育之選擇。高雄工學院學報,3,295-304。
8. 王曉璿(民8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9. 王全世(民89)。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 - 47。
10. 吳柏林(民83)。模糊統計分析:問卷調查研究之新方向。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2,65-80。
11. 林邦傑(民70)。集群分析及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12. 林原宏(民90b)。模糊語意變數量表計分之信度模擬分析。測驗統計年刊,9,193-219。
13. 胡悅倫、吳柏林(民91)。模糊統計在分析樂觀量表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下),457-484。
14. 徐村和、朱國明、詹惠君(民88)。廣告業服務接觸與顧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模糊語意尺度之應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6,1-25。
15. 曾志朗(民86)。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