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4 09: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冠仲
論文名稱:全球創新企業:核心能力與績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Global Innovative Companies: Core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朱博湧朱博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科學系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創新創新企業
外文關鍵詞:InnovateInnovative compan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蘋果公司、Google、豐田汽車與奇異等公司皆因創新策略的執行成功,大大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而且蘋果公司連續三年(2006~2008)蟬連波士頓顧問集團所調查的「全球50大創新企業」的第一名。本研究對於這樣的排名結果以及這些創新企業之所以被認為「創新」的原因感到好奇,選取2006到2008年最創新的企業,並根據「企業達爾文」一書對於創新型態的十二種定義,將這些全球創新企業分成四種不同的創新類型,另外選取14個代理變數來代表四種不同的核心能力(研發創新能力、產品差異化能力、供應端差異化能力、資本強度),依據2002年至2007年於Compustat上揭露的財務資料,探討不同型態的創新與企業核心能力的連接是否可以產生相同的經營績效和創新評價,實證的結論如下:
1. 不同型態的創新企業可以獲得同樣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亦即不同的創新型態僅代表不同的商業模式,沒有任何一種創新可以必然獲得最佳的報酬。
2. 不同型態的創新企業可以達到同樣的創新評價。亦即不同的創新型態源自於企業對應不同的產業特性及週期,沒有所謂最創新的型態,研發更不是創新的唯一途徑。
3. 不同型態的創新企業可以反應在不同的財務績效指標上,而不同型態創新企業的成功主要建構在企業本身的核心能力之上,滿足顧客需求,是創新企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創新、創新企業
Apple Inc., Google, Toyota, and GE all raised their competitiveness via innovations. Apple Inc. was ranked first three years in a row from 2006 to 2008 among “The World's 5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a survey done by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novation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terms. Do they mak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How are the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core competence? First,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can achieve the same profitable and innovative results. Furthermore, how the innovative companies have levered different core competencies to make them innovative in their own way is discussed. The ANOVA test is used to analyze data obtained from Compustat from 2002 to 2007.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can have similar outstanding RO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just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No specific way of innovation can make the companies successful.
2.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can be regarded innovativ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come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conditions. There is no such “best” innovative way. R&D is not the only way to make companies innovative.
3.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can be reflected on different financial indices and their successes come from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To fulfill the customers’ need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 Innovate, Innovative companie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Table of Contents iv
List of Tables vi
List of Figures vii
一、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3
二、文獻探討 4
2.1 BusinessWeek創新企業調查簡介 4
2.2 創新的定義 6
2.3 創新與獲利能力的關係 17
三、研究方法 21
3.1 假說 21
3.1 創新企業選取 22
3.2 資料選取的時間 23
3.3 代理變數的選取 23
3.3.1 ROE 24
3.3.2 創新企業排名 24
3.3.3 純益率、營收成長率、毛利率、研發費用率 25
3.3.4 ROS、營收成長率、毛利率的標準差 27
3.3.5 總資產週轉率、存貨週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管銷費用率 27
3.3.6 總資產、長期負債、PP&E 28
3.4創新企業分組 30
3.4.1產品領導區(破壞性創新、產品創新、應用創新、平台創新) 31
3.4.2顧客親密區(產品線延伸強化創新、行銷創新、經驗創新) 33
3.4.3經營卓越區(價值工程創新、整合創新、流程創新、價值移轉創新) 37
3.4.4品類更新區(有機創新、收購創新) 39
四、實證結果 42
4.1 「H1:不同創新型態的創新企業可以有同樣的經營績效及創新評價」 42
4.1.1 「H1a:四組創新企業群的獲利能力無顯著差異」 42
4.1.2 「H1b:四組創新企業群的平均創新程度無顯著差異」 43
4.2 「H2:四組創新企業群的財務績效指標無顯著差異」 44
4.2.1 「H2a:四組創新企業群的產品領導能力無顯著差異」 44
4.2.2 「H2b:四組創新企業群的產品差異化能力無顯著差異」 45
4.2.3 「H2c:四組創新企業群的供應端差異化能力無顯著差異」 47
4.2.4 「H2d:四組創新企業群的資本強度無顯著差異」 48
4.3 小結 50
五、結論與建議 53
5.1 結論 53
5.2 建議 57
References 58
一、中文書籍與雜誌
1. Afuah, A. 「創新管理 (Innovation Management)」,方國榮 譯,修訂版,台北市:華泰,民國93年
2. Andrew, James P. and Sirkin, Horold L. 「創新怎麼兌現? (Payback: Reaping the Rewards of Innovation)」,李振昌 譯,初版,台北市:商智文化,(民國96年)
3. Business Week編輯群,「關鍵時刻」,張篤群譯,民國97年6月
4. Chris Anderson. 「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r More)」,李明等 譯,初版,台北市:天下遠見,民國95年
5. Christensen, C. M. 「創新者的解答 (The innovators solution)」,李芳齡、李田樹 譯,第一版,台北市:天下雜誌,民國93年
6. Christensen, C. M. 「創新的兩難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吳凱琳、陳璓零 譯,第二版,台北市:商周,民國96年
7. Dave Nelson, Rick Mayo, Patricia E. Moody「邁向高峰 本田企業跨國之旅(Powered by Honda: developing excellence in the global enterprise)」,劉永毅譯,民國90年
8. David kiley, 「BMW傳奇 純粹創造魅力(Driven inside BMW, the most admired car company in the world)」,殷其欣譯,民國94年
9. Jeffrey L. Cruikshank「蘋果模式 全世界都讚嘆的創新管理學」,李芳齡譯,民國97年
10. Jim Collins. 「從A到A+ (Good to Great─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and Others Don’t)」,齊若蘭 譯,初版,台北市:遠流,民國91年
11. Mauzy, Jeff and Harriman, Richard. 「創意無限企業:有創意才有高獲利 (Creativity, Inc.)」,宋瑛堂 譯,初版,台北市:藍鯨,民國94年
12. Moore, G. A. 「企業達爾文:如何能永遠創新?思科等百家企業印證的14種成功創新類型 (Dealing with Darwin: How Great Companies Innovate at Every Phase of Their Evolution)」,何霖 譯,台北市:臉譜,民國96年
13. Reese J. and Glassman T. 「投資大師:你一定要知道的頂尖投資策略 (Market Gurus: Stock Investing Strategies You Can Use from Wall Street's Best)」,邱立玲 譯,初版,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民國92年
14. Richard A. Brealey, Stewart C. Myers, and Alan J. Marcus. 「財務管理精要(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方國榮 譯,初版,台北市:麥格羅希爾,民國93年
15. Richard Luecke. 「如何做好創新管理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楊幼蘭 譯,初版,台北市:天下遠見,民國93年
16. Werner Meyer-Larsen,「恐龍e世紀:賓士、西門子、福斯、貝塔斯曼、空中巴士的新經濟攻略」,民國89年9月
17. 羅莎貝斯、摩斯肯特、郭約翰、孚瑞得維瑟瑪,「創新高手談創新-3M、杜邦、奇異、輝瑞、Rubbermaid自剖其競爭力之源」,蘇怡仲譯,民國89年
18. 米拉坎達,「印度衝擊:有了印度,誰還需要美國與中國」,何霖譯,民國96年11月
19. 朱迪斯 E. 格拉塞,「領導力DNA-發揮你的本能:交流、辨別和創新」民國96年1月
20. 貝�� �堜_,「石油王國—BP公司的奮鬥與創新」,民國89年1月
21. 吳凱琳、王竹君,「CHEERS雜誌: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無價品牌形象,全靠創新服務」,民國97年8月
22. 『時代雜誌,TIME』,民國93年7月
23. 「雙B危機-Audi—德國高級房車品牌第三勢力」,MSN汽車專題報導
24. 季諾,「中國民航報評論 壟斷與創新」
25. 「靠新興市場撐腰Vodafone挺住景氣寒風吹襲」,DIGITIMES Research專欄
26. 黃寰,「BEST 56,通用汽車 全球最大汽車公司」,民國94年7月
27. 「用美學治療情感的超級市場: IDSA Podcast」, 與華爾街日報談 Target。
28. 禾填,「全球摯愛─世界性的Toyota」,網站讀取時間:民國97年5月8日,網址:http://feature.u-car.com.tw/feature-detail.asp?fid=134
29. 章楠,「麥當勞叔叔麥當勞創辦人 雷 克羅克的經營智慧」,民國95年12月
30. 張志偉,「亞馬遜網路書店發跡傳奇」,民國88年
31. 吳翎君,「美孚石油在中國(1877∼1933)」
32. 劉祥亞,「巴菲特傳奇:華倫•艾德華•巴菲特」,台北縣:好優,民國97年
33. 劉順仁,「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兩岸財報實戰篇」,第二版,台北市:時報文化,民國96年
34. 彭桂清、徐苑琳,「3M成功祕訣:無限創新」,初版,台北縣:漢宇國際文化,民國96年
35. 許文俊,「聞名全球的即時生產(Just In Time)-豐田生產模式TPS」,網站讀取時間:民國97年5月8日,網址:http://blog.yam.com/ibench/article/7370505
36. 歐宏杰、賴朝龍、陳品橋、劉宗聖,「全球指數型商品:投資與創新」,初版,台北市:商訊文化,民國91年
37. 李世暉,「改變世界的任天堂 百年企業如何創造億兆商機」,新商業週刊叢書261,民國97年
38. 蔡明宏、楊燕枝、顏君安、李定宇、張景翔、劉雅妍、陳浩民、劉乙興、范念慈,「ZARA─時尚界的破壞式創新」,產業創新能耐平台電子報,12,民國96年2月
二、中文論文與期刊
1. 曾德富,「產品創新模型在競爭層次之應用探討─以CMOS Image Sensor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
2. 林依璇,「汽車工業全球化:福斯集團全球佈局之個案分析」,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民國94年
3. 王派榮,「豐田生產方式運作之研究—台灣國瑞汽車公司及其協力廠之成功案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民國91年
4. 朱明珠,「以美國Amgen公司為例 探討生技醫藥公司發展之專利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民國90年
5. 汪坤發,「採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台灣營運之可行性分析」,交通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民國93年
6. 朱永健,「企業推動行動辦公室之研究---以台灣惠普公司及台灣微軟公司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2年
7. 常百豪,「台灣量販店之競爭關係--依好市多之觀點」,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6年
8. 徐嘉淳,「廠商進入市場時機、發展策略與獲利來源之關係---以搜尋引擎Google及Yahoo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民國94年
9. 江柏廷,「國家文化與企業產品創新文化之個案研究-以諾基亞及三星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民國94年
10. 吳瓊治,「知識獲取、知識整合與教育訓練關聯性之研究-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之個案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民國91年
11. 林義屏,「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
12. 胡佳玲,「以系統思考探討突破惡性競爭之相關研究---以沃瑪、英特爾、奇美企業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3年
13. 馬維禧,「組織文化與企業績效之研究—以IBM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民國95年
14. 傅坤泰,「智慧資本於企業績效評估之應用─以IC設計產業為例」,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民國91年
15. 楊開祥,「研究發展投資抵減與企業績效關聯性之探討─以我國上市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民國91年6月
16. 楊俊朗,「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知識流之研究---以台灣飛利浦半導體廠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3年
17. 葉國隆,「高科技公司的成長策略及財務策略—思科公司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民國91年
18. 鄭佳鳳,「企業策略創新與持續性競爭優勢之研究:以DELL公司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6年
19. 鄭凱馨,「ebay and the economy」,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民國93年
20. 謝康,「跨國衛星電視頻道進入中國之策略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民國92年
21. 蔡水秋,「日本企業的創新策略─以SONY公司個案為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
22. 蔡東芳,「關鍵零組件模組化之創新價值─以LCD監視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23. 陳美純,「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民國90年
24. 陳柏豪,「區域整合對跨國企業之全球佈局及國際進入策略的影響—以福斯集團與戴姆勒賓士為例」,大業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民國96年
25. 陳育慧,「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民國93年
26. 陳素蓁,「流行商品行銷成功策略模式之研究--以NIKE公司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民國93年
27. 陳儀芳,「波音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與策略」,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民國97年
28. 陳儷方,「1989-2006迪士尼經典動畫在台灣的消費與運用」,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民國96年
29. 劉明賢,「IC 設計產業智慧資本與獲利能力關聯性研究:台灣與美國實證」,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30. 陳梧桐、洪志洋、高慧君,「群聚對企業價值創造影響之研究:矽谷與台灣IC設計業為例」,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6年12月
31. 徐茂練、施慧玲,「企業創新系統之研究─以P&G 為例」,朝陽商管評論,第六卷,特別刊,47-78,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中華民國96 年5 月
三、英文論文與期刊
1. Afuah, A.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ontis, N.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 Management Decision, 36(2), 63.
3. Daft, R.L., & Becker, S.W. (1978). Innovation on Organization.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4. Daina Mazutis, Rod E. White, Paul W. Beamish, ”Research in Motion: Managing Explosive Growth”
5.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
6. Hage, J. (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7. Hage, J., & Aiken, M. (1970). Social Change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8. 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
9. 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4), 122.
10. Henderson, R.M., & Clark, K.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 9.
11. Linder, J. C. (2006). Does innovation drive profitable growth? New metrics for a complete picture.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7(5), 38.
12. Maravelakis, E., Bilalis, N., Antoniadis, A., Jones, K. A., & Moustakis, V. (2006). Measuring and benchmarking the innovativeness of SMEs: A three-dimensional fuzzy logic approach.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17(3), 283.
13. Schumpeter, J. A. (193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Van Buren, M. E. (1999). A yard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 Development, 53(5), 71.
15. Wood, E. (1998).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SME’s. See Michie & Smith, 119.
16. Zaltman, G., Duncan, R., & Holbek, J. (1973).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17. Zammuto, R., & O’Connor, E. (1992), Gain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Benefit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Culture.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17, 701.
18. Robbins, S. P.1996. Organization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 Thompson, V. A. 1965. Bureaucracy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