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5: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慧君
研究生(外文):Hui-chun Chen
論文名稱:中部地區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Art-Talen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entral Region
指導教授:鄧鈞文鄧鈞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自我教育期望國中美術班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AchievementArt-Talented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美術班學生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美術班學生在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及其之間的關係。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國民中學辦理美術班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中部地區四縣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之公立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中部地區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關係調查問卷」,採隨機抽樣,共發出8所學校59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578份。蒐集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 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對自我教育期望的表現程度良好。
二、 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有高度的學習動機。
三、 國民中學美術班學生在學科及術科均有良好的學習成就。
四、 國小非就讀美術班的學生其對「術科的自我期望」表現高於國小就讀美術班的學生。
五、 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自我教育期望」及「學習動機」的表現程度均高於資優美術班學生。
六、 資優美術班學生在「整體學業成就」及「術科成就」的表現均較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優異。
七、 學生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有相關,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期望及動機以提升學習成就。
八、 影響美術班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眾多,自我教育期望及學習動機僅為多項因素之一。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imed to realize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art-talen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o examine their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individuals’ background variables.Besides it is also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among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art-talen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to process art-talented class in the futur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Based on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Art-Talented Students’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is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art-talented students in four cities/counties in central Taiwan (Miaoli county, Taichung city, Zhanghua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a total of 59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art-talented students across 8 schools. 578 valid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These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using a series of methods, including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o deri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rt-talented students have high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2. Art-talented students have high learning motivation.
3. Art-talented students have excellect learning achievement.
4. Art-talented students who didn’t studied in an art-talented class have higher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in art subjects.
5. Students who possess art abilities have higher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art-talented students.
6. Art-talented students have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rt subjects than students who possess art abilities.
7.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among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8.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art-talented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but self-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re just few of the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藝術才能教育政策沿革及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自我教育期望及其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學習動機及其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 學習成就及其相關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資料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美術班學生對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現況分析……………………………………………… 7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美術班學生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差異分析……………………… 83
第三節 自我教育期望、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 89
第四節 美術班學生自我教育期望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預測力之探討……………………………………………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7
第二節 結論…………………………………………………… 103
第三節 建議…………………………………………………… 106
中文部分:
九十九學年度臺中市立五權國民中學美術藝術才能班招生簡章
王秀槐(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敬先(1998)。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
吳明隆(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學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素援(2004)。家庭教育關連資本對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雅慧(2001)。國小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仁仁國小四年甲班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
吳繡金(2005)。高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李俊甫(2002)。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詠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裕隆(2008)。國民中學藝術才能班家長教育期望對學生成就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李謹妏(2009)。適性學習,盡展所能—淺談多層次服務方式之啟發。資優教育季刊,111,25-31。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
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與教育期望關聯性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2)。
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林仁傑(2006)。臺灣中小學藝術才能班教育的四到課題。藝術論壇,4,353-379。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黃壬來(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益慶(2000)。中小學教師的社會流動與職業取得。師大教育研究資訊,8(4),114-140。
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自願就學試辦班學生與一般普通班學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邱靜娟(1993)。從社會心理學觀點看教師期望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資料文摘,1 8 3 ,121-134。
柯文吉(2002)。中等學校美術班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秀惠(2006)。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以消化系統、恆定性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苗栗縣立通霄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度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
候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市:復文。
張世平(民7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115-122。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辭典。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發表於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馨仁譯 (2006)。當前美術資優教育的議題-關於藝術才能資優教育的五個迷思。資優教育季刊,100,35-42。
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其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陰R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傍~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生玉 (1984)。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7,51-72。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淑娟(1997)。國中美術畢業生追蹤調查結果及建議。美育月刊,84,26-32。
陳易甫(2000)。母親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連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31-76。
陳冠貝(1999)。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昭儀(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2。
陳彩卿(2009)。彰化縣國中三年級學生在數學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1),67-98。
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學系,彰化。
曾天韻(200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之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 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弁鉐[的中介影響。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社會」學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汶斌(2010)。國中教師教學風格、學生學習動機與英語科學習成就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國德(2004)。論學習成就認證的原理與應用。http://www.growth.com.tw/mainths/930728.doc
楊敏玲(1984)。高中生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景堯(1993a)。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 (4),4-13。
楊紫璇(2006)。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因素分析。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中縣99學年度國民中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鑑定簡章
劉台光(2009)。都市原住民族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劉佳蕙(1998)。以融合教育協助普通班中的資優生。資優教育季刊,69,13-18。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慶仁(1999a)。談學校推動父母參與教育。[全球資訊網頁]綱址: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9/ecs152.txt ( 上網查詢時間:2010/12/02 10:20)。
歐姿妤(2004)。護專學生學習化學學科之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相關性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潘靖瑛(2010)。社會情境、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成就之關係:高中生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蓮市。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典謨(1986)。只有歷史能告訴我們誰是真正資優。資優教育季刊,21,31-34。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十)。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文景。
鄭淑米(2006)。台中市高中職學生數學焦慮、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羅清水、郭靜姿(2007),中華民國資優教育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資優教育學會。
英文部分
Boocock, S. P.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learn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ower , G.H. & Hilgard , E.R. (1981) . Theories of learning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 N. J. : Prentice-Hall .
Braun, C. (1987). Teachers’ expectation. In M. J. 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pp.598-605). New York: Pergamon.
Brophy, J. E. (1985).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 B. Dusek (Ed.),Teacher expectations (pp.302-328). Hillsdale, NJ: LawrenceErbium.
Brophy, J. E., & Good, T. L. (1974). Teacher - student relationship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 14-20 .
Bynner,J.M.(1972) Parents’ attitudes to education. London:Her Majesty’ Stationery Office (MMSO),9-21.
Chen, H., & Lan, W. (1998).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academic expectations: Comparison of American, Chinese-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ce, 33 (130), 385-391.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College teaching, 49, 96-98.
Cooper, H. (1979). Pygmalion grows up: a model for teacher expec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398-410.
Darley, J., & Fazio, R. (1980). Expectancy confirmation processes arising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sequ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 867-881.
Dweck, C. S., & Llliott, E. 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port, 95, 256-273.
Feldhusen, J. F.(2001) Talent development in gifted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5657). Retrieved January 6, 2008, from http://www.ericdigests.org/2002-2/talent.htm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 and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387-410.
Finn, J. E., Gaier, E. L., Peng, S. S., Benks, R. E. (1972).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 achievement: a naturalistic study. Urban Education, 2, 175-197.
Gagn??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
Hebert, C. R. (1999). Motivation: Do struggling students need more? Reading Today, 16(4), 18.
Holloway, J. S. (1997). Foster and adoptive mothers’ assessment of permanent family placement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76,231-235.
Kaplan, D. S., Liu, X., & Kaplan, H. B. (2001). Influence of Parents’ Self-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on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 (6), 360-371.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 ( 9 t h . e d ) .Upper San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Marini, M. M., & Greenberger, E.(1978).Sex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1),67-7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ty. NY : John wiley and Sons.
Mau, W. C. (1995).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racial and cultur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518-526.
McClelland, D. C. (1966).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ion.
McKeachie, W. J. (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E.D. Corte, H. L. Wijks, R. Parmentier, & P. Span (Ed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443-456. NY: Pergamon Press.
Newman, R. S. (1990). Children’s help-see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71-80.Orleans,LA.
Petri, H . L . (1986).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Belmo n t , CA: Wad Sworth Pupblishing Company .
Pintrich, P. R. (1987).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Washington, DC.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Michigan: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Robert, J. O. (2001).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Rose,C.& Nicholl,M.J.(1997).Accelerat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six-step plan to unlock your master-mind. N.Y.: Dell Publishing.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Russell, I. L.(1971). Motivation.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Spenner, K. I. & D.L. Featherman (1978) .Achievement Ambi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4,373-420.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Treffinger, D. J., Young, G. C., Nassab, C., & Wittig, C. (2004). Talent development.. The levels of service approach. Waco, TX: Prufrock Press.
Vollmer, F. (198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an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ow can it be explained?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6, 64-74.
Wigfield, A. (1984). Relations hips between ability perceptions, other achievement-related belief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歐姿妤(2004)。護專學生學習化學學科之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相關性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2. 劉慶仁(1999a)。談學校推動父母參與教育。[全球資訊網頁]綱址: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9/ecs152.txt ( 上網查詢時間:2010/12/02 10:20)。
3. 劉佳蕙(1998)。以融合教育協助普通班中的資優生。資優教育季刊,69,13-18。
4. 楊景堯(1993a)。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 (4),4-13。
5. 楊國德(2004)。論學習成就認證的原理與應用。http://www.growth.com.tw/mainths/930728.doc
6. 曾天韻(200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之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7. 陳昭儀(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2。
8.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9. 郭淑娟(1997)。國中美術畢業生追蹤調查結果及建議。美育月刊,84,26-32。
10. 郭生玉 (1984)。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7,51-72。
11. 張世平(民7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115-122。
12.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市:復文。
13. 邱靜娟(1993)。從社會心理學觀點看教師期望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資料文摘,1 8 3 ,121-134。
14.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5. 林仁傑(2006)。臺灣中小學藝術才能班教育的四到課題。藝術論壇,4,35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