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民88)。九年一貫課程研討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民87)。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
天下雜誌(民88)。1998教育特刊:海闊天空--跨世紀希望工程師。台北:心理。
毛連塭(民91)。施行九年一貫課程前之省思與建議:八十八學年度全國國民小學美勞教師任課情形為例。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秀雄、姚世澤等(民75)。中小學藝能科(音樂、美術)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保進(民92)。教師績效評鑑。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秋絨(民86)。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秋絨、楊深坑(民86)。「反省性教學」運用於師資培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台北:臺灣師大教育學系。
王淑俐(民87)。為師最樂。樹與花教與學雙週刊,23。中壢:中原大學。
王德育譯(民80)。創造與心智成長。台北:三友。
王麗姿(民80)。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省立台中師範學院(民76)。各科教學研究會專題報告集。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田光復等(民87)。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台北:民間。
朱敬先(民7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羊憶蓉、成露茜(民86)。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余鑑(民82)。國小美勞科教師教育專業與學科專門基本能力之研究。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民89)。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根明(民77)。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韻儀(民87)。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台北:天下雜誌。呂木琳(民87)。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呂廷和譯(民64)。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雄獅。
呂燕卿(民78)。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25(2)期,頁18-22。李杰禧(民91)。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珀(民88)。有效能的教學。台北:教育局。
李茂興譯(民85)。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周立勳(民83)。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志成(民79)。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曼麗(民84)。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上)(下)。美育,62、63期。林曼麗(民88)。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理念之展開。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民89a)。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台北:翰林。
林曼麗(民89b)。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彩岫(民7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江(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簡報。台北:教育部。
林新發(民92)。國民中小學教育政策之評析。教育理論與實務研究班簡報。台北:社會研究院。
邱顯忠(民89)。從小學教師涵養與智能談師資培育得失。現代教育論壇: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姜得勝(民87)。英國小學教育實況之研究及其對我國教改之借鏡。嘉義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期,頁165-194。姚世澤(民88)。從現代音樂教育哲學觀論「藝術與人文」的教改理念。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范瓊方(民87)。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
孫志麟(民89)。師資培育教育的反思。現代教育論壇: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孫嘉妏(民9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宮川秀俊(民87)。日本中小學一貫科技課程及師資培育。教育部中小學一貫科技課程及師資培育研討會,頁1-22。
徐秀菊(民90a)。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觀念與實踐。花師院刊,36期,頁12-15。
徐秀菊(民90b)。藝術與人文領域IC方案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追求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徐蓓蓓(民7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鶯娟(民84)。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袁汝儀(民88)。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高震峰、陳秋瑾(民91)。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張世忠(民88)。教材教法之實踐。台北:五南。
張全成(民87)。後現代主義中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期,頁9-29。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添洲(民89)。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清濱(民88)。怎樣實施協同教學。詩友月刊,387期,頁43-47。
張德銳(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民87)。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4)。中華國民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類師資、課程配套規劃」工作小組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教育部。
莊鳴鳳(民87)。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為藩(民81)。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三版。台北:五南。
郭禎祥(民78)。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於DBAE理論之研究、實驗和推廣。國教研究,7期,頁33-48。
郭禎祥(民88a)。廿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期,頁1-9。郭禎祥(民88b)。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頁1-9。陳木子(民87)。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台北:環宇。
陳木金 (民86)。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木金(民87)。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學。北縣教育,22期,頁24-28。陳木金(民88)。班級經營。台北:揚智。
陳木金(民91)。從學校組織原理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校長領導與實務班講義。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明男(民79)。兒童發展。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奎熹等(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秋瑾(民9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的啟示。民90年7月12日,取自:www.ntnu.edu.tw/csd/kao/kao8/6-2.htm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照雄(民75)。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陳瓊花譯(民87)。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音樂教育家全國會議原編。台北:教育部。
陸雅青(民82a)。藝術教育治療。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42。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陸雅青(民82b)。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陸雅青(民82c)。美勞活動在教育上的治療功能。國教月刊,卷39,期7.8,頁22-25。陸雅青(民8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治療的應用。載於王大延、馮觀富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頁261-318。台北:心理。
陸雅青(民89)。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
陸雅青(民90a)。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陸雅青(民90b)。台灣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美勞課?-從藝術教育治療再談起。載於亞洲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INSEA Regional Symposium, Nov. 2-4. Taiwan.
陸雅青(民91)。藝術教育治療扵現今國民教育課程的應用。載於現代教育論壇-藝術治療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14。
陸蓉之(民79)。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出版社。
單文經等譯(民89)。課程統整。台北市:學富。(原著:1997)
曾端真(民89)。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曾錦達(民89)。我國小學師資培育課程分析。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仁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壬來(民85)。創意美勞。台北:台灣書店。
黃壬來(民87)。澳洲視覺藝術教育現況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壬來(民8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載於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頁113-16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民89)。台灣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動向。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黃月霞(民76)。兒童團體諮商--效果評鑑。台北:桂冠。
黃月霞(民78)。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台北:五南。
黃光雄(民72)。能力本位師範教育。高雄:復文。
黃光雄(民73)。各國初等教育師資培育課程比較研究。新竹市: 新竹師專。
黃光雄(民7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民89)。統整課程的設計。高雄:復文。
黃恆(民69)。國民中學教室師生關係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民86)。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淑馨(民89)。從新世紀教師教學知能探析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譯(民83)。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楊百世(民89)。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高雄復文。
楊國賜(民79)。迎接21世紀的教育改革。台北:台灣書店。
楊麗華(民90)。「合作─省思」數學教學活動方案對國小資優兒童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興華(民83)。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葛樹人(民85)。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甄曉蘭(民9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劉玲芳(民88)。我國小學英語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豐榮(民75)。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劉豐榮(民90)。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頁59-96。樊湘濱(民78)。學術本位(DBAE)的美術教育與我國小學美勞教育之比較研究。國教世紀,25(2)期,頁2-5。歐用生(民83)。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展望。研習資訊,11(3)期,頁1-6。歐用生(民88)。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期,頁128-138。歐用生(民89)。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與啟示。臺北:師大書苑。
潘正德(民88)。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蔡秀媛(民88)。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蔡秀媛(民89)。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種子教師培訓中階成長營研習手冊。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華(民86)。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鄭玉疊(民91)。班級經營成長課程對國小新進教師班級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賴鑫城(民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幼賢(民68)。心理學。台北:中央。
簡嘉助(民78)。國小美勞科教學現況調查研究結論報告。各科教學研究會專題報告集第四輯。台中:台中師院教務處。
魏炎順(民85)。建構國小美勞教育發展。國教輔導,35(6)期,頁24-28。羅清水(民87)。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期,頁1-8。羅華木(民89)。台北市國民小學績優導師獎勵措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振明(民88)。回歸鄉土、展現本土─台灣本土美術教育的理念探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期,頁251-263。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Apple, M.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Berger, L. P. & Luckmann, T.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fland, A. D.(1995). 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 change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6(3).
Efland, A. D.(1999).Mapping the postmodern: a vision of 21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museum of art.
Eisner, W. E. (1985).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 NY: MacMillan.
Freedom, J. (1995). An integrated transdisplinary approach through art education: at primary. 1995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as.Culture.society.art ducation,
Kelly, A.V. (198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 Chapman Pub. Ltd.
Lowenfeld, M. (1979). The World Technique. Boston: Allen & Unwin.
Moore, Kenneth D. (1989)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N.Y.: Random House.
Parson, M. J. (1998) What we learn through art: habits of mind and multiplicit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museum of art.
Read, H. E.(1931). The Meaning of art. Baltimore, Md. : Penguin Books.
Read, H.(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3rd Ed.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Tyler, R.(1966)New Dimension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hiDelta Kappan.
Ulbricht, J.(1998). Interdisciplinary art education reconsidered. Art education,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