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Elkind, D. (2007),遊戲讓孩子更聰明-玩出創造力與競爭力(胡玉立譯),臺北:九周出版社,(原著於2007年出版)。
Frost, J. L. (1997),兒童遊戲與兒童環境(江麗莉譯),臺北:五南書局,(原著於1992年出版)。
Frost, J. L., Wortham S. C., & Reifel, S. (2005),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譯),臺北:華騰文化出版社(原著於2001年出版)。
Hughes, F. G. (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 (郭靜晃譯) 臺北:揚智出版社, (原著於1999年出版) 。Johnson, J. E. (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臺北:揚智出版社,(原著於1987年出版)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臺北:揚智出版社,(原著於1999年出版)。Rivalry, S. & Love, S. (2003),老大老二的戰爭-由手足關係中學會分享和愛(呂芳雪譯),臺北:城邦文化出版,(原著於2002年出版)。
Rogers, C. S. & Sawyers, J. K. (2000),幼兒遊戲(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臺北:華騰文化(原著於1988年出版)。
Steiner, D. (1996),瞭解你六歲的孩子(黃意舒、黃旦譯),臺北:三民書局。
王志強(2009),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融入數學教育意願之研究 -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王郁青(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王素芸(2000),教師課程決定自主性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學報,89(23),235-254。王國生(2002),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合科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立碩士論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系未出版碩士論文。王敏旭、劉筱燕、郭靜晃(1993),學齡前兒童遊戲互動、自我相關能力與其社會能力相關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29-39。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加藤秀俊 (1989),餘暇社會學(彭德中譯),臺北:遠流出版。
多湖輝(2007),獨生子怎麼教(鹿谷譯),臺北:世茂出版。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資訊國小種子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何思慧(2007),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節奏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一凡(2010),桃園縣參與攜手計畫教師對教學困境認知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吳正成(2005),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出版社。
吳振賢(2002),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萬益(2008),企業研究法,臺北:華泰文化。
吳鬆亮(2005),國小教師使用教學網站行為意圖影響因素之探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明杉(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障礙因素與需求之個案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11-19。
李芳森(2006),提早學習與兒童遊戲-當前親職的兩難抉擇,幼兒保育學刊,4,63-78。
李清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教師效能感與統整課程實施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駱遜(2006),以遊戲為「生活課程」教學途徑之研究,國教學報,18,125-159。沈佩如(2003),影響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線上資料],來源: http://web.nutn.edu.tw/ [2011, January, 30 ]
沈連魁(2004),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教學能力培養,學校體育雙月刊,14(80),36-48。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尚憶薇(2005),探討幼兒遊戲得類型與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5(86),91-96。林小玲(2006),數學創意遊戲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科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朱彥、顏筱婷(2008),幼稚園實施創造性音樂節奏遊戲教學需要性之探究[線上資料],來源: http://ir.lib.ks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3023/1/ [2011, February, 1]林秀燕(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滿意度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冠州(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林羿姍(2006),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簡單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晉榮(2004),從動作發展看幼兒運動遊戲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4(80),49-58。林晉榮、姚妮君(2007),幼兒的社會化行為能力之培養與訓練,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3-8。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五南書局。
林進財(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聖曦、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邱皓政 (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的新衣? [線上資料] ,來源: http://140.136.247.242/~nutr2027/CJAP15.pdf [2011, January, 31]邱淑媛(2010),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洪振方(2004),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科學課程論述(Ⅱ)(教育部主辦研討會)。徐毓謙(2011),國小教師海洋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臺北:五南書局。
張彩秀(1992),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張鳳菊、黃永寬(2009),幼兒遊戲課程規劃因素與教學流程,2009國際體育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
張廣義(200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聯資本、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班級經營,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法 [線上資料] ,來源: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2011, May, 26]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 [線上資料] ,來源: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2011, May, 12]
教育部(2011),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edu.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15326 [2011, May 3]
莊雪芳(2004),臺中市母親親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許茂青、羅希哲(2005),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理論與實務[線上資料] ,來源:http://sts.dhp.ks.edu.tw/andy/2005/ICCITE2005-236.pdf [2011, January, 25]連國欽(2002),嘉義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兩性平等教育教學內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與發展,成長幼教季刊,42,18-20。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揚智文化。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三民書局。
陳建良(2011),領導者的不當行為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果與社會支持的調適,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嘉皇(2006),遊戲與玩具融入數學創意教學:一個範例的分享,2006數學創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44-61。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書局。
陳聰文、鍾舒萍(2009),臺中市國中教師教學動機、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東海教育評論,3,1-42。
陳鴻雁、黃永寬(2005),國內幼兒運動遊戲實施現況調查結果,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9-27。曾佳雯、蔡麗芳(2009),創造性戲劇輔導活動方案教學效果語教學困境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3(2),131-168。游淑芬(2005),淺談兒童遊戲,育達學報,19,290-298。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永寬(2004),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理念,學校體育雙月刊,14(80),25-35。黃冠毓(2007),國小教師進行科學遊戲融入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黃郁青(2007),國民小學語文領域教師知識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迺毓(1996),家庭教育,臺北:五南書局。
黃琇青(2008),父母對子女社會能力發展的教養信念與教養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楊志顯(2004),遊戲非兒戲-正是兒童遊戲的權利,學校體育雙月刊,14(8),2-4。楊宜蓁(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楊詠婷(2000),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私立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臺北:群英文化。
彰化縣政府主計處(2011),彰化縣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線上資料]http://gas.chcg.gov.tw/pxweb2007p/Dialog/Saveshow.asp [2011, May, 1]
彰化縣教育資源網(2011),彰化縣各國民中小學基本資料平台 [線上資料],來源:http://erw.chc.edu.tw/schdatav2/faculty.php[2011, April, 4 ]
劉昭男(2008),幼兒體能活動之探討,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181-189。
潘怡吟(2002),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競技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蔡清田、雲大維(2007),影響國小教師鄉土教育課程決定因素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9,89-122。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五南書局。
鄭源順(2006),澎湖縣國小教師運用班級電腦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盧秀琴、何孟哲(2009),如何協助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中華民國第25界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586-592。
賴淑娟(2010),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網站(2010),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線上資料] ,來源: http://www.unicef.org/crc/ [2011, January, 21]
薛慧玲、田效文(2010),英語教育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德菲爾法調查本國與外籍英語教學者之看法異同,產業管理創新研討會。
謝友文(1998),兒童遊戲權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45,21。謝文仁(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信念及其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發表碩士論文。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鍾啟泉(1995),班級經營學,臺北:五南書局。
簡楚瑛(1993),學前兒童遊戲行為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6,135-162。蘇良瓊(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蘇怡珍(2007),高雄縣市國小中年級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發表碩士論文。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五南書局。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Ashiabi, G. S. (2007). Play in the preschool classroom: Its socioemotion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eacher’s role in pla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5(2), 199-207.
Broadhead, P. (2006).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through play: The place of observation, interaction and reflection.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rnal, 32(2), 191-207.
Chazan, S. (2002). Profiles of pla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 38(5), 300-314.
Fromberg, D. P. (2002). Play and mean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Fullan, M. (1993). 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 London: Falmer Press.
Huizihga, J. (1950). Homo indens: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Kelly, J. R. (1996). Liesure(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Lillemyr, O. F., Fagerli, O., & Sobstad, F. (2001).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A proposed model. UNESCO.
Maehr, M. L. & Midgley, C. (1996). Transforming school cultures. Westview.
Nicolopoulou, A., Barbosa, A., Ilgaz, H., & Brockmeyer, C. (2010). Using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play to educate hearts and minds: From Vygotsky to Vivian Paley and Beyond.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17, 42-58.
Ortlieb, E. T. (2010). The pursuit of play within the curriculum.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7(3), 241-246.
Parten, M. B.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 234-269.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pp. 345-37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 of sociodramatic play o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Wiley.
Sutton-Smith, B. (1985). Play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 In When Children Play. J.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hompson, A.(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conception: A sythesus of the research. In D. A. Grouw(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127-146). New York: Macmilla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E. & Attfield, J. (2005). Play, learning and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2nd ed.).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