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大考中心最快在103年加考聽力測驗(2010年12月27日)。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923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一學習理論專論。臺北市:五南。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田耐青(譯)(2002)。Silver, H. F., Strong, R. W., & Perini, M. J. 著。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臺北市:遠流。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文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劉家禎(譯)(1997)。Richards, C.J.& Rodgers, S.T.著。語言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吳京玲(2009)。臺灣高等教育教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博碩士學位論文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81-112。吳武典(1999)。多元智能的理念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73,1-19。宋增軒、劉唯玉(2005)。以多元智慧觀點探討教師教學方法 對學生英文學習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151-182。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1-24。李佩穎(2010)。以多元智能教學模組進行國小英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李平(譯)(1997)。Thomas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何金針(民89)。女校長與學校行政領導行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78-84。林安妮(2005)。多元智能英文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三位國小六年
級英文低成就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淑美(2004)。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於國小英文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維玲(2008)。用多元智慧理論於國小之英文教學。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官瑞華(2012)。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封四維(2000)。多元智慧教學-以國中英文科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凃佩儀 (2011)。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英語科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毓苓(2008)。多元智能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文寫作能力、寫作態度、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高新建、許育健(2005)。臺灣課程研究趨勢分析與比較。「課程發展的國際經驗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張玉茹;張景媛(2003)。多元智慧教學與歷程檔案評量對國中生英文學業表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99-220。張美都(2001)。多元智慧理論對教育的啟示。國教之友,53(1),18-22。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張荏斐(2001)。多元智能英文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張湘君、葛琦霞(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臺北市:天衛文化。
張新仁等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莊安祺(譯)(1998)。H. Gardner著。7種IQ。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許西玲(2002)。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英文童謠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許杏如(2004)。臺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英語焦慮與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許朝勝(2002)。多元智慧英文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許傳珠(2004)。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輔助學童學習之歷程探究-以英文繪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
與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教育部技職司 (2012‧6月25日)。102學年度統一入學測驗外語群英文類增加非選擇題型。臺技(二)字第1010115806號函。
郭生玉(1981)。心理及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大世紀。
郭俊賢、陳淑惠(譯)L. Campbell, B. Campbell, & D. Dickson 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臺北市:遠流。
陳貞君(2003)。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中英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陳淳麗(2001)。國小英文師資訓練手冊。臺北市:師德。
陳藝芳(2004)。多元智慧理論在高中進修學校英文教學上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宛琳(2010)。國中英文教師人格特質、多元智能及運用MI教學策略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黃坤謨(2003)。多元智慧理論在語文領域教學上的實務應用。國教之友,54(4), 74-81。黃昭蓉(2010)。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四年級學生英文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黃琪雯(2009)。嘉義市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黃琡惠(譯)(2001)。探究橫貫學科方式。載於黃光雄主譯,統整課程的設計。高雄市:麗文。
黃新棟(2009)。國中學生學習管道與多元智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內公私立高中與高職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楊政諺(2004)。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對國小補校學生英文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趙子嘉(1999)。談霍華德嘉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英文教學。英文教學,24(2),47-62。趙玉芳(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多元智慧於英文教學效能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縣。趙玉芳、張清濱(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多元智慧於英文教學效能之研究。文教論壇,127-140。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未出版。
劉桂美(2008)。『讀者劇場』融入高職英文教學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劉唯玉(2004)。智能公平取向之多元智能評量活動-以阿美族學童為例。臺北市:五南。
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美和科技大學應外系期刊論文。歐慧敏(2004)。運用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蔡秋霞(2002)。以多元智力為理論基礎的教學對高年級自然科學習成就及推理能力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麗香(2004)。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之英詩教學及其在國中英文教學上之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鄭心郁(2006)。應用多元智能活動讓國中英文教學[熱]起來。高雄師範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鄭靜瑜(2002)。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賴國堂(2007)。國中學生英語習得環境、英語習得動機、英語習得策略與英語習得成就之關係------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韓進之(1989)。教育心理學綱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韓維仁(2007)。國小學生多元智能與英語閱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簡茂發 (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市:心理。
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蘇聖文(2007)。國中相似形gsp電腦輔助教學之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蕭梅芬(2007)。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非正式的英文戲劇教學:二年級低成就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蕭惠雯(2005)。多元智慧融入國中英文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戴瓊瑩(2001)。多元智能理論在國中英文教學上的應用:九年一貫課程中另類英文教學模式的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謝宜動(2005)。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四年級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英文部分
Atkinson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New York:D. Van Nostland.
Ausubel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d, Rinehart and Winston.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122-147.
Bandura ,Schunk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1, 586-598.
Brophy (1987).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Rosen-shine.(Eds.), Talks to teacher’s, 201-245. New York, NY:Random House.
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Csikzenti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Diane Larsen-Freeman(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95).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Winston.
Gardner, H. (198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6). Probing more deeply into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Bulletin,Vol.80,No.583,p1-7.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Gardner, H. (Ed.)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New York: Basic Books.
Good, T. L. and Brophy, J. E. (1984). Looking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arper &
Row.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1), 145-149.
Keller, J.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26(8), 1-7.
Lazear, D(1999). Eight Ways of Teaching :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ird Edition.) Illionis : Skylight.
Oxford, R., Shearin, J. (1994).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12-28.
Richards, J. C., & Schmidt, R. (2002).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3rd e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Rauscher F.H &. Shaw G.L. & Ky KN.(1993 October)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 14;365(6447):611.
Slavin, R.E. (1994).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In S. Sharon (Ed.),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pp. 2-19). Westport, CT: Greenwood.
Stipek. (1993).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ldren; LearningPsychology of Allyn and Bacon. Boston.
Thomas Armstrong (2000).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Alexandria,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ickett, E. J., Moos, R. H. (1973). Social environment of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93-102.
Weiner.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White, N., Blythe, T., & Gardner, H. (1995).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reating the thoughtful classroom. In R. Fogarty, & J. Bellanca (Eds.),Multiple intelligences: A collection. Palatine, Ilinois: IRI/Sky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