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3: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俊賢
研究生(外文):Chun-hsien Hung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參與運動志工動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eacher''s Motivati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Sports Volunteers''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Chiayi County
指導教授:傅篤誠傅篤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uu-cheng Fu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教師運動志工動機
外文關鍵詞:sports events volunteersmotivation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了解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運動志工動機及其影響因素,並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參與運動志工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以嘉義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利用分層隨機的抽樣方式抽取38所公立國民小學,發出問卷242分,回收有效問卷218份,並將資料一一輸入電腦,利用spss12.0統計軟體做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曾經參與運動志工的占40.8%,將近四成比例。
二、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運動志工動機最高的是自我成長因素,其次依序為求取新知及技能、服務他人、回饋社會,而以人際因素的參與動機最低。
三、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運動志工其影響因素最高的是「個人配合」,再者為「組織健全」,而以「福利措施」影響因素最低。
四、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參與運動志工動機結果顯示,在求取新知及技能、人際構面中,男性高於女性;在人際構面中,40~49歲高於未滿30歲;在自我成長構面中,已婚教師高於未婚教師;在求取新知及技能構面中,體育科系畢業教師高於非體育科系畢業教師;在求取新知及技能構面中,曾參與運動志工之教師高於不曾參與運動志工之教師;在求取新知及技能構面中,以13~24班的教師高於6班(含)以下的教師;在求取新知及技能、回饋社會構面中,以服務於一般地區教師高於偏遠地區教師。
五、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參與運動志工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在福利措施構面中,以未曾參與運動志工之教師高於曾參與運動志工之教師;在個人配合構面中 ,以服務於一般地區教師高於偏遠地區教師。
六、教師參與運動志工的參與動機與影響因素均呈顯著的正相關,以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組織健全」呈現較高的相關性。
  This study is on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olunteering in sports events and services in Chia-Yi County. A questionnaires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imary motivatio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shows:
1. 40.8% of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a-Yi County have volunteered in sports events and services.
2. ''Personal-growth'' is the highest motivation factor, followed by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serving othe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Interpersonal contacts" is the least motivation factor.
3. The rank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escending orders are, "individual coordination", "well organized", and "welfare measures".
4.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motivation factors shows that:
(1) Gender: Men have stronger motivation than women in obtaining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as well as in "interpersonal contacts".
(2) Age: Group of 40-49 years old is more motivated by "interpersonal contacts" factor than the group of age 30 and under.
(3) Marital status: Married teachers are more motivated by "Personal growth" than the unmarried teachers.
(4) Education: Teachers graduated in PE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majors are strongly motivated by seeking of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than non-PE majors.
(5) Volunteer experience: Teachers who have volunteered in sports services have higher motivation in seeking of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than the teachers who have never volunteered in sports events.
(6) School size: Teachers of larger schools (13-24 classes) are more motivated by seeking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than the teachers of smaller schools (6 classes and below).
(7) School location: Teachers serve the general areas have higher motivations to obtain "new knowledge and skill"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than teachers who serve in remote areas.
5.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1)Volunteer experience: Teachers who have never volunteered in sports services are more influenced by "welfare measures" factor.
(2) School location: Teachers who serve the general areas are more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coordination" than teachers who serve in remote area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研究步驟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志願服務之意涵、類型與發展趨勢 15
第二節 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理論 23
第三節 參與志願服務影響因素之探討 3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參與運動志工之影響 36
第五節 參與運動志工動機與影響因素間關連性之探討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4
第一節 學校樣本結構分析 54
第二節 個人背景樣本結構分析 57
第三節 參與運動志工動機分析與差異比較 59
第四節 參與運動志工影響因素分析與差異比較 72
第五節 參與運動志工動機與影響因素間之相關性 8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書目 95
 
附錄一 嘉義縣國小教師參與運動志工動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調查問卷 102
附錄二 同意書 106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宗吉譯(2000),Howard L. Nixon Ⅱ & James H. Frey原著: 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
 
司徒達賢(2002)。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牟鍾福(1988)。體育場潛在志工市場區隔與其考量因素之研究。載於鄭志富(主編),運動管理學論文選集(一),193-214。台北:師大書苑。
 
林孟彥譯(2003)管理學。台北市:華泰。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2)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圖書。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正大印書館。
 
黃富順(1986)。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研討。高雄:復文。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
 
傅篤誠(2003)。非營利事業-行銷管理。嘉義縣,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
 
蔡啟源(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雙葉。
 
蔡漢賢(199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秦夢群 (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戴國良(2006)。組織行為學-全方位理論架構與企業案例實戰。台北:五南。
 
二、期刊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3)。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三三,1-21,台北市:行政院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90年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之意願。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186-191
 
牟鍾福(1998)。台灣地區體育場志工考量因素之研究。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869-880 頁。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6,313-332。
 
吳慧卿(2005)。台灣地區大學生運動志願服務工作參予動機及考量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38(4),93-106。
 
吳慧卿(2006)。大學體育相關科系學生運動志願服務工作參與動機及考量因素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期,169-184。
 
吳慧卿(2007)。臺灣地區體育與非體育系大學生參與運動志願服務之研究。體育學報,40(4),91-104。
 
吳彥璋、鍾志强(2004)。社區休閒志工招募與教育。大專體育,74 期,136-141。
 
吳萬福(1999)。我國現狀與發展全民運動的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8(3),63-69頁。
 
邱金松(1997)。臺灣地區各縣市立體育場志工制度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報告,國立體育學院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未來。社區發展季刊,65,4-10。
 
徐武宏(1999)。全民運動普及化之鑰-淺談體育資源資訊化。大專體育,46期,129-134
 
張俊一(2000)。從組織間關係角度談地方體育發展體系。臺灣體育,108,12-18頁
 
張英陣(2006)。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研習論壇,63,1-8。
 
曾華源(1999)。論我國志願部門健全發展之可行方向。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8,179-194。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第35 期,151-172。
 
趙長寧(1996)。獻身與參與的背後:美國成人義工服務動機的探討。佛教圖書館館訊,7,19-23。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3。
 
鄭貴中(1998)。台灣地區民眾對體育場志願服務工作的參與意願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849-859 頁
 
三、論文
王明玲(2003)。學校志工領導行為影響志工組織發展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陳雪霞(2009)。深度修閒文化志工學習經驗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麗容(1992):建立台灣地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網路及工作模式計畫實錄—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利坤明(2002)。志願服務推動之探討—以台中市志工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何俊賢(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1988)。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加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鈺(1999)。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柏青(1999)。影響志願性團體參與的決定性因素— 以社會服務團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義工組織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亭(2006)。大專體育教師工作價觀與參與體育志工動機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穎(1999):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愈寧(1984)。志願工作者在社會服務過程中之工作分析-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俊賢(2004)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明(1998)。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機構之選擇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玲(1994)。助人協談志願服務人員角色壓力與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孟君(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運動志願服務動機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育軒(2001)。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說義工參與動機及解說認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良后(2005)。助念團志工參與動機及其成長之研究-以西方蓮社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月芳(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文真(1994):桃園市婦女生活的型態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敏松(2006)。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裕宏(2005)。警察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觀正(2005)。休閒潛水人員擔任海洋環保志工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青少年輔導機構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論文。
 
鄭貴中(1998)。桃竹苗地區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控制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女性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中華民國 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簡瑜慧(1998)。馬偕醫院義工參與行為工作滿意與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
自由時報(2009.7.28)。高雄世運全紀錄。
 
五、網站
內政部(2001)。志願服務法。2009.05.01,取自: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vol.moi.gov.tw。
 
內政部(2008)。2009.05.08,取自: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vol.moi.gov.tw。
 
內政部(2009)。2010.03.08,取自: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vol.moi.gov.tw。
 
貳、西文部份
Alderfer, C. P.(1969).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pp. 142-175.
 
Adsett, J.L. (1976). Locus of Control, Self-concept and Attitudes of ParentsAnonymous Volunte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Toronto, Toronto, Ontario, Canada.
 
Antil, J. H. (1984).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s: Profile and Implications for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4 (2), 18-39.
 
Gabard, D.L. (1990).Retention of Volunteers: Factors Affecting Retention inVolunteer Associations whose Primary Mission is to Deliver Care to Adultswith AIDS or ARC.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arrison, D.A. (1995) . Volunteer Motivation and attendance Decisions:Competitive Theory Testing in Multiple Samples From a Homeless Shelt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 (3), 371-385.
 
Herzberg, F.(1966).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 Holy Wiley & Sons, Inc.
 
Smith D.(1994).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and Volunteering. Nonprofit Volune.Sect.Q.23:243-63
 
Stubbings P,Humble S.(1984). Voluntary work,unemployment and the labourmarket in Britain. In Voluntary Work and Unemployment Study in the Countries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p.1-63.London:Policy Stud. Inst
 
Herzog A, Morgan j.(1993). Formal volunteer work arnong older Americans. In
 
Achieving a Productive Aging Society, ed. S Bass, F. Caro, Y. Chen,pp. 119-142.Westport CT: Auburn House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富順(1986)。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研討。高雄:復文。
2.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6,313-332。
3. 吳慧卿(2005)。台灣地區大學生運動志願服務工作參予動機及考量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38(4),93-106。
4. 吳慧卿(2006)。大學體育相關科系學生運動志願服務工作參與動機及考量因素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期,169-184。
5. 吳慧卿(2007)。臺灣地區體育與非體育系大學生參與運動志願服務之研究。體育學報,40(4),91-104。
6. 吳萬福(1999)。我國現狀與發展全民運動的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8(3),63-69頁。
7.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未來。社區發展季刊,65,4-10。
8. 徐武宏(1999)。全民運動普及化之鑰-淺談體育資源資訊化。大專體育,46期,129-134
9. 張俊一(2000)。從組織間關係角度談地方體育發展體系。臺灣體育,108,12-18頁
10. 張英陣(2006)。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研習論壇,63,1-8。
11. 曾華源(1999)。論我國志願部門健全發展之可行方向。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8,179-194。
12.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第35 期,151-172。
13.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