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4: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石瑩
研究生(外文):Ying Shih
論文名稱:微量化層析技術:微管柱與電化學偵測器之連線技術
論文名稱(外文):Micro Liquid Chromatography: Hyphenated Technique of Microbore Column &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
指導教授:賴貞秀賴貞秀引用關係陳甫州陳甫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g Shiow LaiFu Chou Che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化學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化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5
畢業學年度:8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高效液相層析技術微分離管電化學偵測器生理胺
外文關鍵詞: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神經傳遞物中的兒茶酚胺和血清素(生理胺)會影響週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
許多生理功能, 所以研究這些生理胺和其代謝產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病理意
義, 在神經科學上非常重要, 因此許多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的實驗室,測量
生物樣品中之血清素、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 已經成為一種例行性的研
究工作。生物檢體中含有許多分析上之干擾物質, 如何除去這些干擾物質
也是前處理與分析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應用超過濾取樣及微透析取樣技
術, 作為樣品前處理步驟, 以取得適合層析管分離之樣品, 超過濾及微透
析取樣技術, 方法簡便快速, 所取得為自由態化合物, 微透析取樣技術尚
可應用於活體實驗。高效液相層析/ 電化學偵測技術(HPLC/EC)為目前最
廣泛使用之生理胺分析技術, 但是對於在此技術偵測極限之下的微量生理
胺尚無法正確定量, 造成神經科學研究之瓶頸。本研究以微分離管技術提
高波峰分離解析度及偵測靈敏度; 並以雙電極電化學偵測器, 針對待測物
特性確認其純度, 並應用新式電極提高偵測靈敏度, 以適用於生物檢體中
超微量生理胺之分析。
Biogenic amines, including catecholamines and indoleamines,
affect a number of important functions in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Investigation on levels of biogenic
amin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and
disease st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science. It has
become routine to measure biogenic amines in biological samples
in many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re are many interfering
substances in biological samples. Removing these interfering
substances prior to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retreatment
process. In this study, microdialysis and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pretreat sample. The collected
dialysates or ultrafiltrate samples can be directly injected
onto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ystems.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is the most popular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iogenic amines. Nevertheless, some of these
biogenic amines in body fluids are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of
conventional systems. The use of microbore column leads to an
increase peak resolution and detection sensitivity. Dual-
channel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se biogenic amines. In order to achieve
optimal detection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謝誌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儀器與藥品
一、儀器
二、藥品
第二節 溶液的製備
一、0.1M鹽酸溶液之製備
二、0.1M過氯酸溶液之製備
三、含有10-7M抗壞血之0.1M鹽酸溶液的製備
四、含有10-7M抗壞血之0.1M過氯酸溶液的製備
五、含有10-7M抗壞血酸之林格爾溶液的製備
六、七種標準呂原液(2微克/毫升)製備
七、3-MT原液(2微克/毫升)製備(內標準品)
八、八種標準品混合液(0.02奈克/微升)之製備
九、移動相A的製備
十、移動相B的製備
第三節:微分離管柱的充填
第四節:微分離管高效液相層析/電化學偵測器
一、不同厚度之墊片對電化學偵測之影響
二、氧化電位探討
三、雙電極應用,還原電位探討
四、流速變化對分析之影響
五、校正曲線
六、標準品安定性實驗
(1)八種標準品在室溫及4oC下,於不同溶液中的安定性
(2)三種內標準品在室溫及4oC下,於不同溶液中的安定性
第五節:腦中神經傳迅物質之偵測
一、強酸去蛋白前處理法
(1)樣品前處理步驟
(2)準確度實驗
(3)精密度實驗
(4)老鼠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分析
二、以微透析取樣技術偵測腦中之神經傳遞物質
(1)微透析探針之離體回復率
(2)老鼠腦部紋狀體中神經傳迅物質之測定
第六節:移動相之組成
一、改變酸堿值之實驗
二、改變有機溶劑(CH3CN)含量之實驗
三、改變移動相中緩衡監類濃度的實驗
四、改變移動相中離子對偶試劑濃度的實驗
第七節:超過濾取樣技術
一、濾膜之材質及孔徑大小之比較
二、不同量之檢品通過濾膜之影響
三、精密度實驗
四、準確度實驗
五、應用於偵測精神病患者血漿中之神經傳遞物質
第八節:MF-1020電極之應用
一、流速之影響
二、標準曲線實驗
三、精密度實驗
四、檢品分析之精密度實驗
五、MF-1020電極以不同方式使用之結果
六、新電極MF-1020與傳統電極MR-3068之比較
七、研究精神病用藥哈泊度
(1)微透析探針之離體回復率
(2)哈泊度對老鼠紋狀體之影響
第九節:The UniJet電極
一、Hydrodynamic voltammogram(HDV)的實驗
二、改變流速的實驗
三、精密度實驗
四、標準曲線實驗
五、電極表面積大小之影響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微管柱層析分離管高效液相層析/電化學偵測品
一、比較不同厚度之墊片影響電化學反應之結果
二、決定適當氧化電位之結果
三、選擇還原電位之結果
四、改變流速對反應記號影響之結果
五、標準曲線圖
六、探討標準品安定性之結果
(1)八種標準品安定性實驗之結果
(2)三種內標準品安定性實驗之結果
第二節:腦中神經傳遞物質之偵測
一、強酸去蛋白法/微分離管高效液相層析/雙電極電化學偵測技術
(1)強酸去蛋白法應用於老鼠腦部組織前處理之結果
(2)準確度實驗
(3)精密度實驗之結果
(4)老鼠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分析
二、以微透析取樣技術偵測老鼠腦中之神經傳遞物質
(1)微透析探針之離體回復率之測定結果
(2)老鼠腦部紋狀體中神經傳遞物質之測定
第三節:探討移動相組成對分離影響之結果
一、改變移動相酸檢值之實驗
二、改變溶劑(CH3CN)含量之實驗
三、改變移動相中緩衡監類濃度影響滯留時間之結果
四、改變移動相中離子對偶試劑濃度對滯留時間影響之結果
第四節:超過濾取樣技術
一、選擇適當的濾膜材質及孔徑大小之結果
(1)選擇適當的濾膜材質之結果
(2)選擇適當的濾膜孔徑大小之結果
二、不同之檢品量通過濾膜之影響
三、以超過濾取樣進行檢品分析其實驗之精密度
四、超過濾取樣技術之準確度
五、應用於偵測精神病患者血液中之神經傳遞物質
第五節:MF-1020電極應用之結果
一、變化流速之結果
二、標準檢量曲線
三、精密度之實驗
四、MF-1020電極應用於檢品分析時之精密度
五、MF-1020電極以不同方式使用之結果
六、MF-1020電極與傳統電極之比較
七、利用微透極法在老鼠腦部紋狀體投與精神病用藥哈泊度(haloperidol)使生理胺含量變化之結果
第六節:The UniJet電極
一、Hydrodynamic voltammogram(HDV)的實驗的結果
二、改變流速的實驗
三、The UniJet電極之精密度
四、標準曲線實驗
五、電極表面積大小之影響
第四章 結論
第五章 參考文獻
後序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