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國璽(2003),影響飯店業服務品質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內政部消防署(2004),93年委託研究報告-山區緊急救援體系檢討與建議之研究,台北:內政部消防署。
王元亨(2003),步道本體相關設施設計,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教育訓練班,台北:林務局,7-1~7-1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風險管理作業手冊,台北:研考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安全登山手冊基礎篇,台北:體委會。
交通部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研究,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伍玉龍(2005),山難救助,94年度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53-66。
呂國彥、楊宏志(1995),步道規劃準則,台灣林業,21(7),2-8。
吳錦雄(2001),國家公園內登山設施與管理方式,太魯閣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太魯閣國家公園。
吳俊彥(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高立。
吳夏雄(2001),新世紀新願望,台灣山岳雜誌,34,(8)。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汪荷清(2003),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教育訓練班,台北:林務局,2-1~2-31。
林務局(1996),森林遊樂活動安全手冊,台北:林務局。
林務局(1998),國有林登山步道系統(含古道)-大安溪以北區域規劃調查報告書之步道路面硬體建設及設施維護,台北:林務局。
林務局(2003),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劃(一)-國家高山與歷史步道系統,台北:林務局。
林務局(2004),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劃,台北:林務局。
林務局(2005),森林育樂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計畫期末報告書。臺灣地區國有林森林遊樂區服務品質之調查及改善策略之研究。插天山國家步道系統永續經營管理計畫編訂-期初報告書。北大武國家步道遊客計數與遊憩行為調查計畫。
林務局(2007),森林育樂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台北:林務局。
林晏州 (1988),社會心理遊憩容許量之研究,東海學報,29,819-846。林晏州(2003),步道規劃設計方法觀:遊憩承載與使用面,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6-1~6-19。
林朝欽(1981)「步道規劃技術簡介」,台灣林業,7(10),23-27。
林朝欽(1991),森林遊樂區危險預警、安全管理系統,觀光遊憩區旅遊安全研討會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59-74。
林朝欽譯(1989)。「遊憩機會序列規劃系統:演進、基本觀念及研究需要」,戶外遊憩研究,2(3),37-44。
林建安(2002),登山步道分級架構之研究—以山岳型國家公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林連聰(1992),風景區旅遊安全管理問題之研究-以野柳風景特定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妮瑱(2004),台中都會公園夜間遊客安全感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侯錦雄、程從沛、郭彰仁(2001),兒童對遊具及技術性遊戲行為安全與趣味認知。戶外遊憩研究,14(2)1-26。施淳瑜(2006),承載量管制對遊客遊憩行為之影響:以烏來桶后溪車輛總量管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木興(2001),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嘉君(1998),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國士(1991),國家公園危險預警及安全管理系統,觀光遊憩區旅遊安全研討會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51-58。
翁廷碩(2001),中高齡族群對長住型旅館需求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育任(2003),解說規劃與步道設置之準則與方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9-1~9-13。解說在步道設計上之研究,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訓班研訓手冊,台北:林務局,5-1~5-21。
郭育任(2004),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與展望,21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11-36。
郭瓊瑩(2003),森林遊憩美學與景觀保育,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訓班研訓手冊,台北:林務局,1-1~1-20。
郭瓊瑩(2004),步道之永續經營,21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79-82。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台北:揚智。
張春興(1989),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佩瑜(2005),登山者的休閒活動動機和社會支持對登山承諾及登山行為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張玉龍(2001),籌設永續性登山學苑。台灣山岳,6-7,p5-8。
許士軍(1996),知識社會下的管理與領導, 世界經理文摘,122,44-54。陳世英(2002),不同背景群發生山難事故的變項之差異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陳俞任(2003),玉山國家公園登山級路線安全資訊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陳維霖(2000),登山學。台北:國家。
陳昭明(1991),觀光遊憩區危險預警及安全管理系統觀念,觀光遊憩區旅遊安全研討會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1-31。
黃萬居(1991),遊客安全教育,觀光遊憩區旅遊安全研討會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155-160。
黃麗萍(1993),森林遊樂區遊客安全管理理念與實務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世亮(1995),山難事件原因探討、預防及處置。第六/七梯次高山嚮導員研習會專文輯,67-101。
黃柏鈞(2001),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黃清賢(2003),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台北:三民。
楊宏志(1989),遊客行為與森林遊樂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民旅遊阻礙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欣宜(2004),北投地區溫泉遊憩安全認知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秋霖(2005),登山倫理與環境教育之推動,94年度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7-18。
蔡永銘(2003),現代安全管理。台北:揚智。
蔡麗伶譯,Mayo, E. J. & Jarvis, L. P. 原著,(1990) 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儒淵(2004),步道系統環境監測,21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58-69。
劉明全(2003),登山者對高山登山風險認知之研究—以休閒教育之觀點。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國寶(1994),忠勇山登山步道景觀資源遊憩效益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東奇(1993),登山步道空間封閉度量化模式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吉川(2002),登山步道概述,台灣林業,28(1),77-88。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碧雯(2002),國人對高爾夫球場遊憩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黎孟修(2002),原住民對森林遊樂區開發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鄭燦堂(2002),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廣場。
鄭家駒(2000),風險管理。台北:華泰。
歐陽台生(2005),山岳活動安全與緊急應變,94年度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務局,33-52。
歐雙磐(2005),登山者遊憩專門化程度、情境偏好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駱昌宏(2002),台灣登山步行速率推估模式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大仁(2004),休閒農業牧場遊客旅遊特性之研究-以瑞穗牧場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each, J. and Ragheb, M.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Bell, S.(1997).Design for outdoor Recreation. Hong Kong:Dah Hua Co.Ltd 。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L. (1996).Leisure & Human Behavior,(3rd edn.),Iowa: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Blackwell, R.D. & Miniard, P.W. & Engel, J.F.(2001).Consumer Behavior, Tex: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Burns, N. (1989). Standar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2(1): 44-52.
Chapman, R.G..(1993),Rand Performance Comparative, Journal of Products & Brand Management , l.2,(1),42-50.
Caltabiano, M.L. (1994). Measuring the similarity among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perceived stress reduction benefit. Leisure Studies, 13(1), 17-31.
Cox, S.M. & Fulsaas, K.(2003).Mountaineering:Freedom of the Hills. Mountainners.
Duane, D.(2000). Powerpoint Slides for the lnstructor,s Resource Manual for Business Research for Decision Making. Fifth Edition . Duxbury.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Elmendorf, W.F. & Luloff, A.E. (2001). Using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When Planning For Community Forests.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27(3),139-151.
Edginton, C.R.,Hanson, C.J.,Edginton, S.R. & Hudson, S.D.(1998)Leisure Programming 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Third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Foxall, G.., Goldsmith, R. & Brown, S.(1996). Consumer Psychology for Marketing,2/e.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
Graefe, A.R., Ditton, R.B., Roggenbuck, J.W. & Schreyer, R. (1984).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s of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6(4), 395-431.
Gilbert, D.C.(1991).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sumer behaviour process related to tourism.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 3. Belhaven Press, London.
Heer, c., Rusterholz, H. & Baur, B.(2003). Forest 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of hikers and mountain bikers in two different area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1(6), 709-723。
Iso-Ahola, S.E.(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247-279.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lishing.
Kaiser,R.A.(1986).Liability and law in recreation, parks, and spor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 td ed.):Prentice-Hall.
Kwortnik, R.J.(2003)Clarifying “Fuzz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Problems with Depth Interviews and Oualitative Analysis,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April 117-129。
Manfredo,Driver & Tarrant(1996).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8(3),188-213.。
Mehr, R.I. & Hedges, B.A.(1974). Risk Management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Richard D. Irvin.
Malasky, S.W.(1982). System Safet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Garland STMP Press.
Pearce, P.L. & Caltabiano, M. (1983). Inferring Travel Motivations from Traveler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2 (Fall): 25-30。
Randy, J.V. (1989). Activites, exper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 A case study of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urm relationship, Leisure Sciences, 11, 159-176.
Ross, G.F.(1998).The Psychology of Tourism. Hospitality Press. Pty Ltd. 38 Riddell Parade Elsternwick Vic 3185 Australia.
Schreyer, R.& Roggenbuck, J.W.(1978).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s on crowding perceptions and social-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s, 1(3), 373-394
Sessoms, H.(1983),Lifestyle and life cycles:A conceptual programming approach(2nd ed.),New York:McGraw-Hill.
Swarbrooke, J. & Horner, S. (1996). Marketing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iesure. Europe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Swarbrooke, J. & Horner, S. (1999).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 Butterworth Heinemann
Vallerand, R.J., Pelletier, L.G., Blais, M.R. & Briere, N.M. (1993). On the assessment of intrinsic, 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 in education: Evidence on the concurr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 159-172.
Walsh, K.(2003),Qualitative Research:Adv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Hospitality,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4(2)66-74.
Williams, A.(2002),Understanding the Hospitality Consumer.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Yu, J.M.(1980),The empirical development of typology for dscribing leisure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participation patter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4),309-320
Yang, Y.Y.(1993). Landowner attitudes toward government program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New York: Mac 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三、網頁部分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30日,2005,網址:http://www.mtrescue.org.tw/。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中華民國 9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上網劉灠日期11月11日,2005,網址: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412/93國人中摘.htm。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上網劉灠日期11月11日,2005,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
林乙華(2004),登山嚮導與環境管理單位之間的關係,2004登山研討會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30日,2005,http://old1.taroko.gov.tw/。
林忠衫(2005),以危機管理角度探討國家公園高山設施與救難機制,內政部國家公園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30日,2005,網址:http://www.taroko.gov.tw/。
林文和(2003),民間參與登山服務管理制度之探討;李美涼,國際現行山岳管理制度;李清安,從歷年山難事件探討登山安全教育;梁明本,山岳管理之推展;翁注賢,登山安全教育;郭信誠,民間企業參與登山活動之展望;陳永龍,台灣登山教育之現況與未來展望;鄭安晞,登山裝備與隊伍安全管理關係之初探;劉冠杰,美國登山教育與登山學校之發展;賴明佑,緊急避難與野外求生─台灣山區特殊地形天候求生須知;謝季燕,全民登山運動之推展-小百岳規劃為例。2003登山研討會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30日,2005,網址:http://old1.taroko.gov.tw/。
邵定國(2001),台灣登山教育之探討,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13日,2005,網址:http://210.69.7.199/qb/300000000s6134000017.htm。
陳輝龍(2001),各年度山難身分類屬傷亡統計表,教育部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17日,2005,網址:http://csrc.edu.tw/。
黃文卿(2005),台灣地區山林守護制度之建立兼論保護區與國家公園之發展,內政部國家公園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30日,2005,網址:http://www.taroko.gov.tw/。
黃德雄(2005),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現況與安全管理之探討,台北縣山岳協會網站,上網劉灠日期12月18日,2005,網址:http://www.thma.org.tw/thma/thma_now/專題.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