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2: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閻正剛
研究生(外文):Chen-Gang Yen
論文名稱:論違約損害賠償之計算
論文名稱(外文):Damages Assessment of Breach of Contract
指導教授:詹森林詹森林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劉春堂吳從周
口試日期:2013-07-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債務不履行契約解除最高法院55年台上字第2727號判例損害賠償計算時間點最高法院64年第6次民事庭決議過失相抵抽象計算具體計算違約得利型賠償相當因果關係說法規目的說預見性原則
外文關鍵詞:assessment dategain-based damagesforeseeability ruleadequate causationabstract calcul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1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檢討我國最高法院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計算之見解,並自比較法研究可資借鏡的計算見解,是本文的起點,也是本文的終點。
對於一般債權人來說,一個損害賠償制度是否符合公平、實現正義,重點毋寧是獲得之賠償金額應與其主觀上的損害及期待成比例關係,至於法院以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義務的違反來論證,並非一般交易人所關注之重點。在「責任成立」層次,實務與學說儘管建立了縝密及嚴謹的體系、創設各式各樣對債權人保護周全之契約義務,惟對於債權人之保護周不周到,將很現實地反應在債權人可獲得多少之賠償金額;對於相同之違約案件,可能因為計算方式、計算時間點之差異,賠償金額將有數倍的差距。因此,若不在「責任範圍」嚴格把關,將違反義務之程度充分反映在賠償金額上,將架空「責任成立」層次中各種保護債權人利益而創設之理論及義務。
本論文著重於五個損害賠償計算之議題:(1)契約解除應否影響損害賠償之計算?我國最高法院認為契約解除後得請求之賠償限於「解約前」發生之損害,該見解對賠償之計算影響重大,然而是否妥當?容有疑問。(2)違約損害賠償計算之時間點應如何選擇?以房屋買賣為例,在不動產價格飛漲之現代,從契約訂定、出賣人違約不給付、以至買受人請求賠償之過程,房價可能以有相當之變動,計算之時間點選擇,背後涉及物價變動風險之分配。(3)應採「具體計算」或「抽象計算」之計算方式?甲出賣貨物一批給乙,每單位10元,乙在受領貨物前又將該批貨物轉售給丙,每單位13元,嗣後甲違約不給付,且貨物之市價漲至15元,試問乙得請求每單位3元或5元價差之賠償?(4)違約得利型賠償在我國法上是否有適用之必要及適用之可能?傳統損害賠償之理論係以「填補債權人」之損害為原則,無損害即無賠償,然而在某些違約案件,債權人之損害可能難以金錢衡量之,以致無法獲得賠償,如:無體財產權被侵害、違反保密義務、販售限制、其他特殊行為不行為義務等。英國法對於此種案件發展出「違約得利型賠償」,例外以「違約人因違約所獲得之利益」來計算賠償,具有「預防目的」存在。本文將探討此種特殊賠償類型在我國法上適用之可能。(5)相當因果關係在我國違約案件是否妥善發揮責任限制之機能?相當因果關係乃賠償責任限制理論中之一種,此外亦有「預見性原則」、「法規目的說」等理論,前者更廣為新興國際契約法所採納,如:《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公約》、《歐洲契約法》,其理論可否作為我國法之參考?亦是本論文關注之焦點。


謝辭 i
論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一、 研究方法 3
二、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違約損害之認定 5
第一節 概論 5
壹、 損害賠償之目的 5
貳、 違約損害之認定 6
一、 損害之意義-差額說(利益說) 6
二、 損害之範圍 8
第二節 契約解除應否影響損害之認定? 11
壹、 問題意識 11
貳、 實務見解-契約解除後發生之損害不得請求 11
參、 本文見解-契約解除不應影響損害之認定 15
第三章 違約損害賠償之計算 21
第一節 賠償計算之時間點 21
壹、 問題意識 21
一、 爭議案例 21
二、 實務見解 22
(一) 以「請求時」或「請求前之高價」為準 22
(二) 以「契約解除時」之價格為準 26
三、 問題的提出 27
貳、 比較法 28
一、 英國法 28
(一) 以「違約時」為原則-Johnson v. Agnew案 28
(二) 例外之操作-債權人是否盡到賠償減輕義務? 29
(三) 小結 33
二、 德國法 33
三、 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公約(CISG) 34
參、 我國法學說見解 38
肆、 我國法之檢討 39
一、 本文見解 39
(一) 「請求時」之標準不足以顧及個案正義 39
(二) 應搭配「過失相抵」制度來認定計算時間點 40
(三) 時間點之認定應與契約解除脫勾 41
二、 案件適用 42
第二節 具體計算與抽象計算之爭議 46
壹、 問題意識 46
貳、 比較法 48
一、 英國法 48
(一) 未履行(Non-Performance) 48
(二) 遲延履行(Late Performance) 50
(三) 瑕疵給付(Defective Performance) 51
(四) 小結 54
二、 德國法 55
三、 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公約(CISG) 56
參、 我國法之檢討 59
一、 實務見解 59
(一) 採具體計算之見解 59
(二) 採抽象計算之見解 61
二、 本文見解 63
第三節 以違約得利計算之損害賠償 65
壹、 問題意識 65
貳、 英國法 66
一、 前期發展 67
(一) 契約中存在信託關係(fiduciary relationship) 68
(二) 涉及物權(proprietary rights)之使用或限制 68
二、 違約得利型賠償之一般化-Attorney General v. Blake 70
三、 Blake案後之發展 72
(一) Esso Petroleum Co Ltd v. Niad Ltd 72
(二) Experience Hendrix LLC v. PPX Enterprises Inc 73
(三)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v. 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Entertainment Inc 75
(四) Pell Frischmann Engineering Ltd v. Bow Valley Iran Ltd 76
四、 究屬「得利型」或「賠償型」之賠償方式? 77
(一) Wrotham型之損害賠償 77
(二) Blake型之損害賠償 80
五、 英國法小結 81
參、 聯合國國際商品賣賣公約(CISG) 82
肆、 我國法上以違約得利計算賠償之類型 84
一、 當事人間存在特殊信賴關係 85
(一) 經理人與代辦商之競業禁止 85
(二) 董事違反忠實義務之歸入權 87
二、 一物二賣 88
三、 侵害無體財產權之損害賠償 91
伍、 本文見解 93
一、 「違約得利型」賠償之一般化 93
二、 適用案例 96
第四章 違約損害賠償範圍之限制 98
第一節 問題意識 98
第二節 比較法 100
壹、 比較法之選擇 100
貳、 英國法 100
一、 預見性原則之建立-Hadley v. Baxendale案 101
二、 預見之程度與損害之類型化 103
(一) Victoria Laundry v. Newman Industries案 103
(二) Koufos v. C. Czarnikow Ltd案 106
三、 違約案件之預見性與侵權行為中預見性之關係 107
(一) Koufos v. C. Czarnikow Ltd案 107
(二) Parsons Ltd v. Uttley Ingham Co Ltd案 108
四、 預見性原則之核心-契約風險之承擔- Transfield Shipping Inc v. Mercator Shipping Inc案 110
五、 小結 113
參、 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公約(CISG) 114
一、 CISG之預見性原則與英國法上Hadley案之區別 116
二、 CISG之預見性原則與因果關係 118
三、 預見性原則之內容 119
四、 小結 120
肆、 德國法 121
一、 相當因果關係說 122
二、 法規目的說 124
三、 德國之法規目的說與英國預見性原則之比較 126
伍、 我國法 127
一、 學說及實務見解 127
(一) 相當因果關係說 127
1. 因果關係在損害賠償體系之定位 127
2. 相當因果關係之結構 128
(二) 法規目的說 129
二、 判決檢討 130
(一) 最高法院關於相當因果關係之運作及檢討 130
1. 相當性因果關係之實際操作 130
2. 未實際操作相當因果關係 132
3. 混淆「損害認定」及「違約與損害間之因果關係」 135
(二) 小結 138
第三節 本文見解 139
壹、 以「預見性原則」或「法規目的說」取代相當因果關係 139
一、 相當因果關係之缺失 139
二、 採「預見性原則」或「法規目的說」之理由 139
三、 制度移植之修正-解釋原則之差異 141
四、 得適用之案件 144
第五章 結論 149
一、 違約損害之認定 149
二、 賠償時間點之認定 149
三、 抽象計算與具體計算之爭議 150
四、 違約得利型賠償之適用可能? 150
五、 相當因果關係之檢討及預見性原則之提出 151
參考文獻 153
附錄-引用裁判 159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澤鑑(2003)。《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4)。《民法總則》。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4)。《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4)。《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9)。《侵權行為法》。台北:自刊。
何孝元(1975)。《損害賠償之研究》,五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從周(2008)。《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台北:一品文化。
吳從周(2008)。《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四冊)》。台北:新學林。
邱聰智(2003)。《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台北:自刊。
孫森焱(2000)。《民法債編總論(上)》。台北:自刊。
孫森焱(2000)。《民法債編總論(下)》。台北:自刊。
陳聰富(2007)。《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詹森林(2007)。《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台北:元照。
曾世雄、詹森林(續著)(2005)。《損害賠償法原理》,二版。台北:新學林。
曾隆興(1996)。《現代損害賠償法論》,五版。台北:自刊。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2002)。《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
劉春堂(2009),《民法債編各論(中)》,台北:自刊。
劉春堂(2011)。《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增訂版。台北:自刊。

二、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王澤鑑(1980)。〈二重買賣〉,《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頁153-170。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5)。〈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123期,頁207-219。
王澤鑑(2005)。〈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頁201-202。
吳從周(2004)。〈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頁1-118。台北:一品文化。
吳從周(2005)。〈民法上之法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性限縮〉,《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頁119-172。台北:一品文化。
吳從周(2010)。〈法律溯及既往適用與類推適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四冊)》,頁1-10。台北:新學林。
陳聰富(2007)。〈過失相抵之法理基礎及其適用範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期,頁70-101。
曾宛如(2002)。〈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8期,頁51-66。
曾宛如(2012)。〈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204期,頁129-141。
詹森林(2005)。〈第三人之故意不法行為與因果關係之中斷〉,《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頁237-248。台北:元照。
三、學位論文
黃松茂(2008)。《人格權之財產性質-以人格特徵之商業利用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森林(1984)。《物之抽象使用利益之損害賠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艿菁(1986)。《相當因果關係說與法規目的說》,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文獻
一、專書
BURROWS, A., REMEDIES FOR TORTS AND BREACH OF CONTRACT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rd ed).
BURROWS, A. & PEEL, E., COMMERCIAL REMEDIES: CURRENT ISSUES AND PROBL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EN-Wishart, M., CONTRACT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th ed).
KROLL,S., MISTELIS,L. & VISCACILLAS, P. P.,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ARTICLE BY ARTICLE COMMENT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MARKESINIS, B. S. & UNBERATH, H.,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TREATISE (Portland: Hart Pub., 2002; 4th ed).
MARKESINIS, B. S., UNBERTH, H. & JOHNSTON, A., THE GERMAN LAW OF CONTRACT (Portland: Hart Pub., 2006; 2nd ed).
MCKENDRICK, E., CONTRACT LAW: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th ed).
SAIDOV, D., THE LAW OF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SALES: THE CISG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Oxford ; Portland, Or. : Hart Pub., 2008).
SAIDOV, D. & CUNNINGTON, R.,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xford ; Portland, Or. : Hart Pub., 2008.
TREITEL, G. H.,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A COMPARATIVE ACCOUNT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TREITEL, G. H. & PEEL, E., THE LAW OF CONTRACT (London: Thomson, Sweet & Maxwell, 2003; 11th ed).
VIRGO, G., THE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RESTITUTION 4-6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nd ed).
ZELLER, B., DAMAGES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nd ed).
二、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Bridge, M., The Market Rule of Damages Assessment,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431-58 (Djakhongir, S. & Cunnington, R., eds., 2008).
Burrows, A., Are ‘Damages on the Wrotham Park Basis’ Compensatory, Restitutionary of Neither?,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65-86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Burrows, A., Limitation on Compensation, in COMMERCIAL REMEDIES: CURRENT ISSUES AND PROBLEMS 27-48 (Andrew Burrows & Edwin Peel eds., 2002).
Cunnington, R., A Lost Opportunity to Clarify, 122 LQR 47-54 (2007).
Cunnington, R., Rock, Restitution and Disgorgement, 3 J. OBLIGATIONS & REMEDIES 46-54 (2004).
Cunnington, R., The Inadequacy of Damages as a Remed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in JUSTIFYING REMEDIES IN THE LAW OF OBLIGATIONS 115-45 (Chris Rickett ed., 2008) .
Cunnington, R., The Measure and Availability of Gain-based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07-44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Furmston, M., Actual Damages, Notional Damages and Loss of a Chance,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419-30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Komarov, A., The limitation of contract damages in domestic legal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45-64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Kramer, A., Remoteness: New Problems with The Old Test,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77-304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McGregor, H., The Role of Mitig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Damages,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329-348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McInnes, M., Gain, Loss and User Priciple, 16 RESTITUTION LAW REV. 76-92 (2006).
McLauchlan, D., Expectation Damages: Avoided Loss, Offsetting Gains and Subsequent Event,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349-88 (Saidov Djakhongir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Schwenzer, I. & Hachem, P., The Scope of the CISG Provisions on Damages, in CONTRACT DAMAG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91-106 (Djakhongir Saidov & Ralph Cunnington eds., 2008).
Sharpe, R. J. & Waddams, S. M., Damages for lost opportunity to bargain 2(2)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0-97 (1982).
Waddams, S., The Date for the Assessment of Damages 97 LQR 445-50 (19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