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1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姿慧
研究生(外文):Lee,Tzu-Hui
論文名稱: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之少年日記體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Juvenile Diary Novels:Chang Da-Chun,Yuan Zhe-Sheng,and Xu Rong-Zhe.
指導教授:許建崑許建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u,Jian-Kun
口試委員:張子樟、阮美慧
口試委員(外文):Chang,Tzu-Chang、Ruan,Mei-hui
口試日期:2012-01-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3
中文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台灣社會文化、童年記憶、家庭結構、校園管教
外文關鍵詞:teenage psychology,Taiwan social culture,childhood memories,school discipline,family struc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三位分屬不同世代的作家,卻都有一本少年日記體小說的創作。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為九O年代作品,袁哲生《倪亞達系列》、許榮哲《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則是邁入兩千年後之作,皆蘊含後現代主義的情調。三家少年日記體小說皆由青少年次文化角度出發,諷刺成人世界的虛偽與荒謬,同時也傳達不同世代少年的成長際遇與心事。

本論文不將這三部少年日記體小說置於少年小說的框架下作討論,旨在探討當代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及文本中對當代青少年文化的展現。論文架構如下:第壹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步驟及相關文獻探討。第貳章「作家與文本探討」,討論三位作家的生平、創作歷程,進而瞭解文本的創作理念及緣起,並摘述文本內容。第參章「現代少年形象塑造」,綜合人物的相貌、言談、動作或作為、他人評估,以及情節或作者描述而推知的心理狀況等,以現代社會少年普遍共有的心理行為特徵與個人特徵為切入角度,探討三位少年主角的形象呈現。第肆章「少年成長環境與成人面貌」,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面向析論三位少年主角的成長環境與其中的成人面貌,體察三位少年所受到的影響。第伍章「少年成長際遇與心事」,分別從外貌身形、學校課業、異性交往、同儕之情、休閒活動五個層面,討論三位少年主角的成長經驗及煩惱心事。第陸章「結論」,歸納上述各章之研究成果,並扼要歸結三家作品的表現手法(創作的學理基礎),是為全篇論文之總結。












Chang Da-chun, Yuan Zhe-sheng, and Xu Rong-zhe, three write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all have one literary work categorized into juvenile diary novels. Weekly Journal of Teenage Da Tou Cun by Chang Da-chun is published in the 90s, while Ni Ya-da Series by Youan Zhe-sheng, along with Cyber Life of the Jeep Boy by Xu Rong-zhe came into being after the year 2000. These three literary works all possess a touch of modernism. These three juvenile diary novels all adopt a teenage subculture perspective to satirize the hypocrisy and ridicule in the adult world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nveying growing experiences and inner feelings of teenager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stead of analyzing these three juvenile diaries under the frame of teenage novels, this thesis targets at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s modern social culture has had upon teenagers as well as the presentations of contemporary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The structur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t deals with the motive, the purpose, the range, the approach, and the steps of this study. Discussions of related references are also involved. Chapter two “Investigation into Writers and Context” : it probes into the life and writing courses of these three writer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deas and causes of their creations. Summaries of the novels are included. Chapter three “Making of Modern Juvenile Image”: it combines the outer appearances, speech, manners or performances, third party evaluations, the plot, and the inferre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t discusses the presentations of images of these three teenage protagonists based on commonly shared teenag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four “Teenage Upbringing and Adult Features”: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grown-up features of these three teenage characters i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dimensions. It further observes how these three young protagonists are being influenced. Chapter five “Growing Events and Hidden Agendas”: it centers on the experiences and troubles these main teenage characters face on the basis of five perspectives: outer appearances, school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pposite sex, peer affe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it induces the study resul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hapters. It concisely summarizes techniques in these three literary work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reation), and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essay.


第壹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12

第貳章 作家與文本探討.........................43
第一節 張大春與《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43
第二節 袁哲生與《倪亞達系列》.....................52
第三節 許榮哲與《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65

第參章 現代少年形象塑造.......................77
第一節 叛逆少年大頭春........................78
第二節 鑰匙兒童倪亞達........................92
第三節 網路少年陳文德........................104
第四節 小結.............................117

第肆章 少年成長環境與成人面貌...................123
第一節 少年的成長環境.......................123
第二節 家庭成員的互動.......................147
第三節 校園師長與社會人士的態度.................. 158
第四節 小結............................175

第伍章 少年成長際遇與心事.....................179
第一節 外貌身形..........................179
第二節 學校課業..........................182
第三節 異性交往..........................185
第四節 同儕之情..........................200
第五節 休閒活動..........................208
第六節 小結............................216

第陸章 結論.............................219
參考文獻..............................225
附錄一:袁哲生所有作品.......................237
附錄二:筆者與許榮哲通信記錄....................239

一、研究文本:
袁哲生,《倪亞達1》,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11月。
袁哲生,《倪亞達2—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3月。
袁哲生,《倪亞達3—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5月。
袁哲生,《倪亞達4—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3月。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8月 。
許榮哲,《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二、中文書目:
A.創作文本
8P合著,《百日不斷電-別為文學抓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8月。
袁哲生,《猴子》,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B.理論專著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9月。
王順民、張瓊云,《青少年兒童福利析論—童顏、年少、主人翁?!》,台北:洪葉文化,2004年9月。
王德威主編,《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10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朱月龍主編,《孩子,你在想什麼》,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4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0月。
高強華主編,《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台北:施大書苑,2000年12月。
林崇德,《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7月。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2月。
施淑、高天生主編,《張大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4月。
陳俞霖,《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出版,2003年。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12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2003年5月。
許榮哲,《寓言》,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
傅安球、史莉芳,《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3月。
黃心怡,《青少年非常心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4月。
曾華源、郭靜晃著,《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10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年7月。
蔡聰明主編,《關心您的孩子》,台南:文國書局編譯部,1986年8月。
楊澤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簡宛,《他們只有一個童年》,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6年11月。

三、中譯外文書目:
Buckingham,David (大衛‧柏金漢)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1月。
Heywood,Colin (柯林‧黑伍德)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月。
M‧H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Nodelman,Perry(裴瑞‧諾德曼)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Postman,Neil(尼爾‧波斯特曼)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Selden,Raman、Widdowson,Peter、Brooker,Peter (雷蒙‧塞爾登、彼得‧維德生、彼得‧布魯克)合著,《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8月。
Stones,Rosemary (羅絲瑪麗‧史東)著、施森元譯,《遠離暴力:青少年防暴手冊》,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四、單篇文章:
佟景寒,〈小說家的主人公和歷史的主人公—巴赫金的小說理論〉,收於米‧巴赫金著、佟景寒譯,《巴赫金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月。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型〉,收於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5年。
馬耀民,〈作者、正文、讀者---巴赫汀的《對話論》〉,收於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7月。
袁哲生,〈自序‧語言安靜下來的時候〉,收於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袁哲生,〈手札〉輯四,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
袁哲生,〈袁哲生的創作觀〉,收於張芬齡編,《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5月。
袁哲生,〈寫作《猴子》與《羅漢池》的二、三回想〉,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
袁哲生,〈牛奶和鞦韆〉,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
陳芳明,〈新世代的迎新和送舊—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印象記〉,收於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於王德威主編,《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讀袁哲生〉,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收於王德威主編,《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張大春,〈坦白從寬〉,收於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張大春,〈重逢的告別〉(《我妹妹》新版自序),收於張大春,《我妹妹》,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
張大春,〈決選意見:見行見遠的送行〉,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淑慧,〈網路世界的親子關係〉,收於李嘉新總編輯,《e世代網路青少年論壇研討會》,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2002年4月。
楊照,〈多重文體的滲透、對話—評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收於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8月 。
楊照,〈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讀張大春的《我妹妹》〉,收於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齊邦媛,〈評介《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收於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8月 。
蔡詩萍,〈這次,看誰在說話—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收於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8月。

五、學位論文資料:
王麗櫻,《大頭春系列中青少年形象及成人世界的塑造》,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尤雅靜,《童年與校園—九0年代以降台灣教師作家校園故事之兒童形象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呂慧君,《台灣網路小說之呈現與發展》,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甫亮,《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台北: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2001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玉蘋,《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怡璇,《國中學生髒話文化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倍瑋,《台灣多樣化網路文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孟珠,《閉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巧茹,《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學術期刊資料: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第11卷第8期,1995年6月。
成英姝,〈小說家的逃亡—張大春〉,《誠品好讀月報》第7期,2001 年2月。
江寶釵,〈迷失的小孩你哪裡去了?〉,《聯合文學》第20卷8期總號236,2004年6月。
李娜,〈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總號60,2008年8月。
李令儀,〈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李儀婷,〈鐵皮屋頂上的貓—側寫許榮哲〉,《文訊》第222期,2004年4月。
何致和,〈哲生及狗及石獅〉,《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年11月。
吳玫瑛,〈從「流浪兒」到「好孩子」:台灣六0年代少年小說的童年再現〉,《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年4月。
吳文生,〈張大春— 一個擅於製造噓聲也擅於博得掌聲的人〉,《家庭月刊》第197期,1993年2月。
莊素玉、黃亦筠,〈封面故事—超越貧窮線〉,《天下雜誌》第387期,2007年12月19日。
高橋明郎著、林欣儀譯:〈日記體裁的學校小說—「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及「學校同學」〉,《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1期,2002年1月 。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 年5月。
高字民,〈惡搞的文化闡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07年7月。
郭奇、陳文豔,〈影像饕餮的盛宴—對網路”惡搞”現象的另類解析〉,《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號64,2007年2月。
徐富昌,〈網路語詞的發展與衝擊—以台灣的網路現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陳曉蘭,〈歐洲日記體小說發展概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
陳義芝,〈他想在寫作中參透生命〉,《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陳國偉,〈時針劃過生命的荒原—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期,2004年6月。
陳瓊如,〈袁哲生— 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月刊》第36期,2003年9月。
黃蟲,〈長篇小說新浪潮--王聰威×許榮哲×梁琴霞對談:我們這一代創作者〉,《聯合文學》第24卷第6期總號282,2008年4月。
黃慶聲,〈論《李卓吾評點四聲笑》之諧擬性質〉,《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黃河醒,〈探索E世代的秘密花園—E世代生活與性愛價值觀〉,《學生輔導》第89期,2003年11月。
袁哲生口述,李令儀採訪整理,〈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年5月。
許榮哲,〈作家的文學成績單—往日重現〉,《幼獅文藝》第572期,2001年8月。
許榮哲,〈最後的三毛:大家都在說小說家的壞話〉,《聯合文學》第21卷第9期總號249,2005年7月。
許榮哲,〈測量兩岸的文學距離:兩位七0年代出生的小說寫作者(孫哲vs許榮哲)對話〉,《聯合文學》第19卷第5期總號221,2003年3月。
許榮哲,〈網交生活〉,《北縣文化》第91期,2006年12月。
許正平記錄整理,〈單打獨鬥說故事— 一場新世代小說家不斷聯想、岔題的戲文:郝譽翔、黃國峻、許榮哲〉,《聯合文學》第18卷第10期總號214,2002年8月。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第606期,2004年6月。
張幼玫、歐佩佩,〈雜食性閱讀動物:張大春vs傅月痷〉,《誠品好讀月報》第65期,2006年5月。
張慈容,〈被誤解的孩子—談成人世界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景女學報》第八期,2008年6月。
張學善,〈從後現代思維談E世代青少年異性交往價值觀的輔導〉,《學生輔導》第89號,2003年11月。
覃曉燕,〈後現代語境下的惡搞文化特徵探析〉,《現代傳播雙月刊》第1期總第150期,2008年。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1995年2月。
楊錦郁,〈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雜誌》第60期總號99,1994年1月。
誠品好讀編輯室,〈送行—紀念青年小說家袁哲生〉,《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滕淑芬,〈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第18卷第1期,1993年2月。
蔡立媛、付芳薇,〈消費主義下的網絡”惡搞”〉,《新聞愛好者》,2008年3月。
賴香吟,〈激情的減法〉,《聯合文學》第236期,2004年6月。
賴國洲,〈透視monitor—青少年文化傳播解碼〉,《文化視窗》,2000年7月。
鍾文音,〈關於自由與詛咒 疑惑與不平〉,《誠品好讀月刊》第43期,2004年5月。
劉志凌,〈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2期總號60,2008年8月。
魏可風,〈文學對談: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第10卷第4期總第112,1994年2月。

七、報紙:
王蘭芬,〈袁哲生轉型之作,倪亞達窮開心〉,《民生報‧文化新聞》第A10版,2001 年12月12日。
江寶釵,〈寓批判於一笑〉,《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第17版,2003 年10月 19日。
吳憶偉,〈讓我靜一靜吧—朱亞君憶袁哲生〉,《自由時報‧自由副刊》第47版,2004 年4月 8日。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型〉,《中國時報‧開卷》,2004年5月10日。
桔梗,〈袁哲生寫倪亞達窮開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9版,2001年12月21日。
袁哲生,〈轉述夢境的孩子—評介陳璐茜《噪音公寓》〉,《聯合報‧讀書人週報》第48版,1998年11月9日。
陳宛茜,〈袁哲生,去年還嘆未能勸阻國峻上吊〉,《聯合報‧話題版》,2004年4月7日。
陳希林,〈袁哲生:作家集合素材如萬花筒讓讀者轉動〉,《中國時報‧C8版藝術與人文》,2004年2月2日。
許榮哲,〈齊格菲真應該拋下白老虎來找我合作〉,《聯合報副刊》,2009年4月2日。
梅家玲,〈當寂寞成為遊戲〉,《聯合報》第48版讀書人周報,1999年6月21日。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出版&閱讀》第21版,2000年10月23日。
潘宏輝,〈深海鯨唱〉,《自由時報‧自由副刊》第47版,2004年4月8日。
趙靜瑜,〈黃國峻與袁哲生好友 好友前後自殺—黃春明與文學界感傷生命正年輕〉,《自由時報‧自由副刊》第47版,2004年4月8日。
賴素玲,〈張大春:世紀之交加大價值斷裂〉,《民生報‧藝文新聞》第19版,1999年2月1日。
賴素玲,〈黃國峻和袁哲生 寫作出版結了緣;張大春、黃春明 力薦文壇新聲影〉,《民生報‧文化新聞》,2000年9月27日。
劉梓潔,〈文壇新浪:許榮哲 文學路上的擺盪與尋找〉,《中國時報‧開卷》第17版,2004 年5月 24日。
盧郁佳,〈微小卻有用的逃避:訪袁哲生談《倪亞達fun暑假》〉,《聯合報‧讀書人》第22版,2002 年8月25日。

八、網際網路資料:
小說家讀者永久備用台(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ovelist)。
小說家讀者部落格(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novelist)。
江福貞:〈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原載於《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2004年6月15日)。見網頁: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上網日期:2010 年11月21日。
豆子劇團網頁: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0667。上網日期:2010年7月13日。
快打旋風網址:http://wiki.komica.org/wiki/?%E5%BF%AB%E6%89%93%E6%97%8B%E9%A2%A8h。上網日期:2011年10月9日。
吳秉謙:〈關於馬子〉,《大葉通訊電子報》99年9月第211期「性別平等專欄」,見網址:
http://www.dyu.edu.tw/~news/09909/211-07sexual.htm。上網日期:2011年9月23日。
袁孝康,〈官方世界下的奔放伏流—初探西方「禁書」在巴赫金〉,原載於《文化研究月報》第28期(2003年6月15日)。見網頁: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8/journal_park223.htm。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2日。
陳穎青部落格,〈出版辭典:【易讀性】〉,網頁:http://b-oo-k.net/blog/blog.php/2008/387。上網日期:2010年11 月8日。
徐嘉澤,〈從《火影忍者》看網路文學─許榮哲說創作的故事〉,《中華日報》電子報(2008年7月29日)。取自網頁:http://reading.cdnnews.com.tw/20080804/read/zhfk/SB0010002008072916312999.htm。 上網日期:2010年7月13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查詢網站(1994),
見網頁: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C5%BC%B8%DC&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上網日期:2010年8月15日。
許榮哲部落格,見網頁:http://blog.udn.com/bobay13/2812787。上網日期:2010年7月13日。
耕莘青年寫作會網站,網頁:http://meworks.net/page1.aspx?no=215127。上網日期:2010年7月13日。
張耀仁,〈你寫的小說才是垃圾中的垃圾!〉,原載於《野葡萄》(二○○四年十二月號 )。取自小說家讀者部落格,見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novelist/1644299&page=3#comment241318030。上網日期:2010年7月15日。
國民健康局青少年網站,見網頁:http://www.young.gov.tw/commmand_forum_main_txt.asp?BKey=46。上網日期:2010年7月22日。
蔡康永主持,愛亞、朱亞君、陳文芬對談節錄,〈逝者已矣,生者何辜?—袁哲生專輯〉,公共電視《今天不讀書》第24集「袁哲生專輯」,(台北:公共電視,2004)。取自網頁: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_024.htm。 上網日期:2010年7月8日。
蔡菁怡報導,〈電玩廣告始祖瑤瑤不談悟空妹 身材不再是焦點激動落淚〉。取自今日新聞網娛樂新聞網頁:http://www.nownews.com/2010/05/26/340-2607380.htm。上網日期:2010年7月8日。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參見網路資料:「認識兒童及少年權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網址:http://www.youthrights.org.tw/doc_content.php?doc_id=414。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1日。
「台大椰林站」(「台灣大學計中椰林風情站」),網址:bbs://bbs. ntu. edu. tw。
藍鯨眼,〈與吉普車少年MSN〉。取自小說家讀者部落格,見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novelist/1660580。上網日期:2010年7月21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1995年2月。
2. 張學善,〈從後現代思維談E世代青少年異性交往價值觀的輔導〉,《學生輔導》第89號,2003年11月。
3. 張慈容,〈被誤解的孩子—談成人世界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景女學報》第八期,2008年6月。
4. 張幼玫、歐佩佩,〈雜食性閱讀動物:張大春vs傅月痷〉,《誠品好讀月報》第65期,2006年5月。
5.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第606期,2004年6月。
6. 許正平記錄整理,〈單打獨鬥說故事— 一場新世代小說家不斷聯想、岔題的戲文:郝譽翔、黃國峻、許榮哲〉,《聯合文學》第18卷第10期總號214,2002年8月。
7. 許榮哲,〈網交生活〉,《北縣文化》第91期,2006年12月。
8. 許榮哲,〈作家的文學成績單—往日重現〉,《幼獅文藝》第572期,2001年8月。
9. 許榮哲,〈最後的三毛:大家都在說小說家的壞話〉,《聯合文學》第21卷第9期總號249,2005年7月。
10. 黃慶聲,〈論《李卓吾評點四聲笑》之諧擬性質〉,《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11. 黃河醒,〈探索E世代的秘密花園—E世代生活與性愛價值觀〉,《學生輔導》第89期,2003年11月。
12. 徐富昌,〈網路語詞的發展與衝擊—以台灣的網路現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13. 高橋明郎著、林欣儀譯:〈日記體裁的學校小說—「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及「學校同學」〉,《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1期,2002年1月 。
14. 吳文生,〈張大春— 一個擅於製造噓聲也擅於博得掌聲的人〉,《家庭月刊》第197期,1993年2月。
15. 吳玫瑛,〈從「流浪兒」到「好孩子」:台灣六0年代少年小說的童年再現〉,《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