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1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祝平
研究生(外文):Alex Chu-Ping Chen
論文名稱:超額盈餘資本化法之實證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pitalized Excess Earnings Method-The Case of Taiwan Stock Market
指導教授:洪志洋洪志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Young 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管理組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無形資產超額盈餘資本化法縱橫資料模式有形資產合理報酬率適當的超額盈餘直接資本化率
外文關鍵詞:Intangible AssetsCapitalization Excess Earnings MethodPanel DataRaC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傳統的財會報表已經無法完整而正確的表達存在於市場價值與帳面淨值差值之無形資產價值。而身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評價的重要性不但與日俱增且刻不容緩。因此,本文引用美國官方認可之「超額盈餘資本化法」作為無形資產測度的方法,採用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所收錄之台灣上市公司(包含水泥等十三項產業)1991年至2002年的財會報表及年終股價資料為樣本,以縱橫資料模式(Panel Data)之實證分析檢定企業價值、經濟盈餘及有形資產淨值之相關性;為避免實務上以經驗值替代所造成之謬誤,透過計算其資本化率(有形資產合理報酬率(Ra)及適當的超額盈餘直接資本化率(Cg)),進而獲致企業無形資產價值。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
1、 包含水泥、食品、紡織、電線電纜、化學、鋼鐵及資訊電子等七項產業,經濟盈餘及有形資產淨值之組合對企業價值已經具有解釋能力。而其他包含塑膠、機電、陶瓷玻璃、造紙、橡膠及汽車等六項產業,經濟盈餘及有形資產淨值之組合對企業價值不具有解釋能力,亦即除了經濟盈餘及有形資產淨值之外,還有其他自變數尚未考慮。
2、 包含食品、塑膠、紡織、化學、鋼鐵、橡膠及汽車等七項產業經由Ra及Cg去計算無形資產價值是具有意義的;相對的,其他包含水泥、機電、電線電纜、陶瓷玻璃、造紙及資訊電子等六項產業,由於經濟盈餘之係數(B1)未達到顯著水準(p valve > 0.05),因此我們無法經由上述兩項資本化率去計算其無形資產價值。
3、 包含食品、塑膠、紡織、化學、鋼鐵、橡膠及汽車等七項產業之Ra皆小於Cg,這符合Ra必須加上風險溢酬以反映無形資產具有較高風險的特性。
4、 除了化學產業之外,其餘六項Ra及Cg具有意義的產業(包含食品、塑膠、紡織、鋼鐵、橡膠及汽車等)其Ra皆為負值,亦即不需股東的資金投入有形資產的投資即可獲得報酬,我們可以解釋為市場並不會要求從有形資產獲得報酬,而可以從其他的方式(例如租稅或投資抵免的優惠)獲取補貼,這並不符合社會大眾對於資訊電子產業更是具有此項特性的預期。
5、 由於資訊電子產業之Ra及Cg不具討論意義,因此無法繼續進行該產業之無形資產價值之計算,也無法與其他產業之資本化率進行比較,因此無法檢定社會大眾對於資訊電子產業能產生較高的無形資產價值以及資訊電子產業所處環境風險較傳統產業為高的預期。
6、 經由超額盈餘資本化法計算包含食品等七項產業無形資產價值之結果,無形資產價值佔企業整體價值之比率最高的產業為食品產業。這與食品產業除了生產製造的本質之外,與近年來來自服務(e化、例如宅配運輸)的Know-how成為競爭的關鍵有關。無形資產價值佔企業整體價值之比率(不及五成)最低的兩個產業為化學(甚至為負數,其原因為有型資產報酬率Ra為正數)與鋼鐵產業,這與此兩種產業的本質皆偏重於不斷投入資金於建廠生產、甚少有其他創造營收的本質有關。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can not reflect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that exist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market-value and book-value. In this so-calle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measur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 is getting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pply the capitalized excess earnings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 for Taiwan’s listed firms. This method was first introduced and mandated by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Financial data for all listed firms in Taiwan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1 to 2002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s were then propos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ed that seven industries of food, plastic, textile, chemistry, steel, rubber and automobile can be calculated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 The second, the Ra of these seven industries is less than Cg, it matched the fact that Ra has to add premium to reflect the higher risk of intangible asset. In addition, the highest ratio that intangible asset’s value to firm’s total value is belonged to food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west two industries for this ratio are chemistry and steel.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一、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架構與方法…………………………………………………………………3
1.4 研究範圍與期間…………………………………………………………………4
1.5 研究章節及流程…………………………………………………………………4
二、 無形資產評價相關文獻回顧與整理……………………………………………………6
2.1 無形資產相關文獻………………………………………………………………6
2.2 一般無形資產評價模式………………………………………………………17
2.3 超額盈餘之無形資產評價模式………………………………………………21
三、 研究方法與設計………………………………………………………………………29
3.1 超額盈餘資本化法之歷史演進………………………………………………29
3.2 超額盈餘資本化法之內涵……………………………………………………29
3.3 超額盈餘資本化法之應用……………………………………………………31
3.4 縱橫資料(Panel Data)模式……………………………………………………36
四、 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39
4.1 樣本選取與敘述統計…………………………………………………………39
4.2 無形資產價值分析與檢驗……………………………………………………39
4.3 實證結果與討論………………………………………………………………41
五、 結論與建議……………………………………………………………………………53
5.1 研究結論與貢獻………………………………………………………………53
5.2 研究限制………………………………………………………………………54
5.3 後續研究建議…………………………………………………………………55
參考文獻…………………………………………………………………………………56
附錄………………………………………………………………………………………58
一、中文部分
1. Edvinsson & Malone,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林大容譯,初版,麥田出版社,台北市,1999年。
2. 吳啟銘,企業評價-個案實證分析,智勝文化事業公司,pp.66-69,2000年。
3. 李自平,「我國醫療產業智慧資本之衡量」,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 林燦瀅,「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5. 傅坤泰,「智慧資本於企業績效評估之應用-以IC設計產業為例」,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 陳美純,「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7. 許禎屏,「無形資產價值衡量之研究-企業評價之觀點」,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 黃德舜,企業財務分析-企業價值的創造及評估,華泰文化事業公司,pp.332-338,1998年。
9. 楊建國,「無形資產之評價」,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 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762-774,2002年。

二、英文部分
1. Edvinsson, L. and M. S. Malone,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 Karper Business, N.Y.
2. Edvissson, L. and P. Sullivan, 1996,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4), pp.356~365.
3. Mastracchio, Nicholas J. and Lippitt, Jeffrey W., 1996, “A Comparison of the Earnings Capitalization and the Excess Earnings Models in the Valuation of Closely-held Busines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34(1), pp.1-12.
4. Mastracchio, Nicholas J. and Lippitt, Jeffrey W., 1995, “Developing Capitalization Rates for Valuing a Business”, The CPA Journal, pp.24-28.
5. Ohlson, J. A., 1995, “Earning,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11(2), pp.661~688.
6. Pratt, S. P., R. F. Reilly and R. P. Schweihs, 1993, “Valuing Small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the 2nd Edition, McGraw-Hill Trade.
7. Pratt, S. P., R. F. Reilly and R. P. Schweihs, 2000, “Valuing a Business”, the 4th Edition, McGraw-Hill Trade.
8. Roos, G., N. C. Dragonetti and L. Edvinsson,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Y.
9. Sullivan, P. H. Jr, 2000, “Valuing Intangibles Companies-An Intellectual Capital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1(4), pp.328.
10. Sveiby, K. E., 2002,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angible Assets”, Working pap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為國(1995)。教師專業自主之概念分析。研考報導,32,97-109。
2. 田芳華(1998)。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6,5-38。
3.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4. 阮凱利(2002b)。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5(4),57-74。
5. 周珮儀(1999)。當代課程理論的新趨勢: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國教學報,11,259-283。
6. 張世宗(2003)。從教師自主課程設計談師培機構的角色與功能。國民教育,43(6),79-86。
7.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58。
8. 郭玉霞(1997)。教師實務知識與學習教學。國民教育研究集刊(中師),5,39-59。
9. 郭至和(2002)。誰抓得助我---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和定位。花蓮師院學報,14,1-24。
10.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季刊,5(4),37-56。
11. 陳淑敏(1993)。從發展合宜課程的實施看我國幼教現況。教育研究資訊,1(4),47-56。
12.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 (1),60-89。
13.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14. 劉春榮(1996)。教師專業自主權之關聯。教育資料與研究,10,42-46。
15.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