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安石部分
(一) 王安石著作、選集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
﹝宋﹞王安石撰,《箋註王荊文公詩》(附年譜),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0。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宋﹞王安石著,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0。
﹝清﹞沈欽韓註,《王荊公詩文沈氏註》,臺北:古亭書屋,1975。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臨川文鈔》,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周錫 選注,《王安石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二) 年譜
﹝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
(三) 今人論著
王晉光,《王安石詩繫年初稿》,馬尼拉:德揚公司,1987。
王晉光,《王安石詩技巧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李燕新,《王荊公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梁明雄,《王安石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梁啟超,《王荊公》,臺北:中華書局,1978。
張白山、王學太,《王安石》,收入《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第3卷,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1984。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劉成國,《變革中的文人與文學──王安石的生平與創作考論》,杭州:浙江大學
出版社,2011。
(四) 學位論文
梁貴淑,《王安石絕句探析》,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王晉光,《王荊公詩學之獨詣及其在詩史上之前導意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
究院中國語文學部博士論文,1987。
陳 錚,《王安石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宋鼎宗,《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陳逸珊,《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麗玲,《王安石翻案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鄧筱君,《王安石的周公之夢──論《周官新義》的政治制度與政治倫理觀》,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2。
(五) 單篇論文
王 群,〈從「不平則鳴」到「窮而後工」──論王安石詩歌創作道路〉,《撫州師
專學報》,20.2,2001,頁70-77。
衣若芬,〈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集刊》,19,2011,頁133-167。
吳惠珍,〈王安石詩文集版本考〉,《臺中商專學報(文史社會篇)》,25,1993,
頁261-262。
易中達,〈王安石詩研究〉,《中國詩季刊》,5.1,1974,頁1-18。昌彼得,〈連城寶笈蝕無嫌──談宋版李壁注王荊公詩〉,《故宮文物月刊》,1992,頁92-99。
胡守仁,〈試論王安石的詠史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7.1,1994,頁26-31。
夏長樸,〈丹青難寫是精神──讀王安石的詠史詩〉,《國立編譯館館刊》,24.2,
1995,頁183-197。
郭春輝,〈王安石「以文為詩」之風格探析〉,《中國文化月刊》,313,2007,頁43-71。
張高評,〈王安石「明妃曲」及其寫作特色〉,《國文天地》,15.12,2000,頁62-67。賈三強,〈《王安石詩文繫年》辨誤〉,《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1995,
頁132。
蔡忠道,〈王安石詠史詩試析〉,《高雄師大學報》,11,2001,頁77-93。劉燕虹,〈王安石以人名為題的詠人詩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1994,頁35-59。
蔡曉莉,〈論王安石詠史詩對李商隱的接受與新變〉,《四川文理學院學報》,16.1,
2006,頁40-42。
鄧廣銘,〈為王安石的《明妃曲》辨誣〉,《文學遺產》,3,1996,頁57-60。
劉文輝,〈淺論王安石的詩歌審美心理及其嬗變〉,《撫州師專學報》,20.2,2001,
頁98-102。
劉成國,〈歷代昭君詩與王安石的〈明妃曲〉〉,《古典文學知識》,4,2001,頁
38-43。
劉成國,〈尊經卑史──王安石的史學思想與北宋後期史學命運〉,《四川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06,頁106-112。
劉成國、李梅,〈論王安石詠史詩的政治內涵和藝術特色〉,《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8.2,2009,頁121-126。
二、 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一) 經、史、子
《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孟子趙注》,臺北:新興書局,1974。
《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
《周易王韓注‧尚書孔傳》,臺北:中華書局,1979。
《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1。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劉宋﹞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78。
﹝唐﹞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9。
﹝宋﹞趙汝愚編,《國朝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華正書局,1977。
﹝宋﹞楊仲良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陳邦瞻等撰,《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1980。
林 平,《宋代史學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楊家駱主編,《左傳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84。
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81。
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中華書局,1993。
(二) 詩文總集、別集、選集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
﹝梁﹞蕭統著,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2009。
﹝唐﹞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
﹝宋﹞楊萬里,《誠齋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曾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明﹞高啟,《高青邱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徐師曾編,《詩體明辨》,臺北:廣文書局,1972。
﹝明﹞楊基,《楊孟載眉菴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文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丁福保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廣文書局,1976。
﹝清﹞沈德潛,《沈歸愚詩文全集(一)》,《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
代詩文集彙編》第2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三) 詩話、筆記、雜著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76。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臺北:新興出版社,1976。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80。
﹝宋﹞厲鶚,《宋詩紀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嚴羽,《滄浪詩話注》,臺北:廣文書局,1990。
﹝宋﹞張戒原著,陳應鸞著,《歲寒堂詩話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編,《全宋筆記》第三編,鄭
州:大象出版社,2008。
﹝元﹞楊載,《詩法家數》,收入朱紱,《名家詩法彙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
﹝元﹞方回編,李慶甲集評,《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正生書局,1973。
﹝明﹞胡應麟,《詩藪》第2冊,臺北:廣文書局,1973。
﹝明﹞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1。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清﹞吳之振等選,《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林昌彝著,王鎮遠、林虞生標點,《海天琴思錄海天琴思續錄》,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91-1592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97。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上冊,臺北:里仁書局,1985。
弘道公司編輯部編,《詩話叢刊》,臺北:弘道文化,1972。
朱自清,《宋五家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四) 資料彙編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張伯偉編著,《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五) 專著
于大成,《理選樓論學集》,臺北:學生書局,1979。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
王水照,《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首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王泰來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朱文華,《傳記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4。
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76。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1982。
李 翰,《漢魏盛唐詠史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李祥年,《傳記文學概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
李祥年,《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李祥俊,《道通于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沈松勤,《北宋士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
汪榮祖,《史傳通說》,北京:中華書局,1992。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金開誠、葛兆光,《歷代詩文要籍詳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韋春喜,《宋前詠史詩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亞里斯多德著,傅東華譯,《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降大任選注、張仁健賞析,《詠史詩注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許 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圖書出版,1997。
許 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許 總,《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梁 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升出版社,1980。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淺見洋二,《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莫礪鋒,《莫礪鋒說唐詩》,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
史哲出版社,1990。
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3。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共14輯,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2007。
張寅德編,《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
黃寶華、文師華,《中國詩學史‧宋金元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出版社,2000。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趙望秦,《唐代詠史組詩考論》,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趙望秦,《宋本周曇《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趙望秦、潘曉玲,《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趙望秦、張煥玲,《古代詠史詩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熊海音,《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書局,2001。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1987。
錢 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韓兆琦主編,《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韓兆琦、張大可、宋嗣廉著,《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收入《史記研究集
成》第三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蕭 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註》,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龔嘉英,《詩聖杜甫─以詩作傳以史證詩─》,臺北:杜詩研究山房,1993。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六) 學位論文
廖鎮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89。
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吉山,《北宋詠史詩探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洪佩榕,《明清詠歷史人物之小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江珮慧,《王荊公詠史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李淑婷,《唐詩漢代人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林佩誼,《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8。
(七) 單篇論文
于 溯,〈略論顏延之〈五君詠〉對早期詠史詩的變革〉,《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1.1,2008,頁6-11。
方 介,〈東方朔與揚雄──傳統知識分子「朝隱」的兩種典型〉,《臺大中文學
報》,27,2007,頁33-70。
王常新,〈人物詩談略〉,《台灣詩學季刊》,21,1997,頁10-13。
向以鮮,〈漫談中國的詠史詩〉,《人文雜誌》,4,1984,頁107-110、116。
吉川幸次郎著,陳鴻森譯,〈論班固的「詠史詩」〉,《中外文學》13.6,1984,頁
146-155。
朱 剛,〈士大夫文化的兩種模式:〈虔州學記〉與〈南安軍學記〉〉,《江海學刊》,
3,2007,頁174-180。
李士龍,〈試論古代詠史詩〉,《學習與探索》,6,1996,頁123-127。
冷紀平,〈詠史詩界說二題〉,《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1,2005,頁64-68。
金昌慶,〈論詠史詩在漢魏六朝的出現與發展〉,《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3.2,2001,頁78-85。
降大任,〈古代詠史詩初探〉,《晉陽學刊》,5,1983,頁30-35。
孫 立,〈論詠史詩的寄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997,頁86-93。
高建新、張映夢,〈詠史詩:閱盡興亡千古事〉,《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2.2,2001,頁41-44。
常 樂,〈關於詠史〉,《晉陽學刊》,5,1999,頁101-104。
梁啟超,〈史記解題及其讀法〉,收入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
版社,1991,頁207-229。
陳文華,〈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5,1989,頁67-74。
陳松青,〈唐代詠史詩論三題〉,《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5,1999,頁1-7。
張高評,〈詠史詩與書法、史筆──以北宋史家詠史為例〉,收入《宋代文學研究
叢刊》第10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4,頁33-80。
張高評,〈〈明妃曲〉之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王昭君之「悲怨不幸與
琵琶傳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29春季號,2007,頁85-114。
曾棗莊,〈論宋人對杜詩的態度〉,收入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
化事業公司,1993,頁219-237。
黃 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6,1994,頁35-39。
彭 魏,〈中國古代詠史詩歌初論〉,《史學理論研究》,3,1994,頁16-24。
葉幼明,〈詠史始於辭賦說〉,《陽邵師專學報》,1,1994,頁1-5。
雷恩海,〈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詩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4,1996,
頁70-74。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4,1977,頁9-12。漆永祥,〈從《全宋詩》中的詠昭君詩看宋人的華夷觀念〉,《中國典籍與文化》,
76 ,2011,頁112-117。
蔡 瑜,〈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形塑〉,《臺大文史哲學報》,72 (2011),頁1-34。
蔡英俊,〈傳統詩學「詩言志」的精神〉,《鵝湖月刊》,10,1976,頁43-46。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收
入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國立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67-96。
劉惠文、劉瀏,〈詠史詩論略〉,《青海社會科學》,5,西寧:2003,頁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