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小羔羊(2007年6月17日)。誰賞教育部一巴掌?。中國時報,第A19版。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時報文化。
王宏恩(2009年11月28日)。大學系所評鑑,攏係假!。中國時報,第A21版。
王盈智(譯)(2005)。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Walcolm William原著)。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王保進(2007)。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程序。評鑑雙月刊,8,7-10。
王保進(2008)。以嚴謹客觀程序辦理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評鑑雙月刊,11,11-14。王保進(2010)。高教環境變遷下如何善用評鑑開創新局。評鑑雙月刊,23,19-20。
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H. R. Kells原著)。臺北:正中。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10)。出生數、出生率、死亡數、死亡率,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威仕曼文化。
王順節(2008)。高等教育評鑑相關法規與時代脈動的意義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8,29-33。王嵩音(1998)。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臺北:時英。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2010)。教育部認可IEET為國內首家民間專業領域教育認證機構。2010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ieet.org.tw/epaper/教育部認可 IEET為國內首家民間專業領域教育認證機構.pdf。
丘昌泰(1995a)。政策績效的評估。載於朱志宏、丘昌泰(合著),政策規劃(309-326頁)。臺北:空大。
丘昌泰(1995b)。政策利害關係人分析。載於朱志宏、丘昌泰(合著),政策規劃(51-71頁)。臺北:空大。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三版)。臺北:巨流。
司徒達賢(2006)。誰在關心大學生的未來?。天下雜誌,352,154。
石志偉、吳伊雯、林蒸增、紀淑慧、陳正元、許如悅、許凱翔、黃鈺倫、鄭怡世、盧安琪(譯)(2001)。社會工作研究方法(Christine Marlow原著)。臺北:洪葉文化。
朱玉仿、陳清溪、蔡明學(2007)。2006年臺灣地區民眾對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1-31。朱玉仿、朱麒華、陳清溪、蔡明學(2008)。2007年臺灣地區民眾對重要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21-52。朱志宏(2002)。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原著)。臺北:揚智文化。
朱芳瑤(2009年1月1日)。核工所慘遭滑鐵盧,清大:不能接受。中國時報,第A10版。
朱芳瑤、陳至中(2009年7月1日)。中大悲情痛批,評鑑思維傳統。中國時報,第A4版。
江逸之(2007)。15年後臺灣的大學將過剩,30多位校長疾呼:開放陸生來臺。遠見雜誌,252,160-161。
行政院新聞局(編)(2008)。96年臺灣雜誌出版產業調查研究。臺北:新聞局。
羊憶蓉(2003)。教育。載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281-301頁)。臺北:巨流。
呂世偉(2008)。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專業能力與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呂以榮(譯)(2002)。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A. N. Oppenheim原著)。臺北:六合。
呂以榮、張子祥(譯)(2005)。研究設計與方法(Kenneth S. Bordens & Bruce B. Abbot原著)。臺北:六合。
吳定(1994)。公共政策(全)。臺北:華視。
吳定(1999)。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
吳定(2003a)。公共政策。臺北:空大。
吳定(2003b)。政策管理。臺北:聯經。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三版)。臺北:五南。
吳定(2007)。政策執行與評估。載於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編),行政學(下)(修訂再版)(109-143頁)。臺北:空大。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余純奇(2009)。高等教育評鑑指標與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之相關研究-以國內公共行政相關系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吳清山(2006a)。評鑑起飛,品質相隨。評鑑雙月刊,1,1。吳清山(2006b)。臺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32,1-21。吳清山(2006c)。嚴守評鑑倫理,確保評鑑公信力。評鑑雙月刊,4,12-13。吳清山(2007a)。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7b)。認可通過仍須持續改進。評鑑雙月刊,8,1。吳清山(2008)。創造系所評鑑的最大價值。評鑑雙月刊,11,1。吳清山(2009)。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評鑑:挑戰、因應策略與發展方向。課程與教學,10(4),15-30。吳清山、王令宜(2008)。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評鑑雙月刊,16,9-12。吳瓊恩(2005)。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五南。
宋秉忠(2006)。大學無國界時代,教育鎖國,臺灣能撐多久?。遠見雜誌,237,232-236。
巫和懋(2006)。省思國內高等教育體制。天下雜誌,352,96-97。
李允傑(2001)。政策結果的追蹤考核。載於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合著),政策分析(283-306頁)。臺北:空大。
李允傑(2009a)。政策評估概論。載於丘昌泰、李允傑(合著),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213-232頁)。臺北:元照。
李允傑(2009b)。政策評估之類型。載於丘昌泰、李允傑(合著),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233-252頁)。臺北:元照。
李允傑(2009c)。不需用到數字的評估-質化政策評估。載於丘昌泰、李允傑(合著),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301-313頁)。臺北:元照。
李名揚(2005年12月27日)。高教評鑑中心,採三級認可。聯合報,第C8版。
李承禹(2009)。系所評鑑之畢業生表現指標探析:以陸軍官校政治系畢業生為例。黃埔學報,57,195-214。
李建良(2009)。試論大學評鑑結果之法律性質-兼評教育部臺訴字第○九七○○八九九七○A號訴願決定。臺灣法學雜誌,123,23-36。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Irving Seidman原著)。臺北:五南。
李美華(2005)。從國際新聞流通理論探討臺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內容之轉變(1988~1999年)。新聞學研究,85,111-139。李雪莉(2005)。巨塔危機-迷失臺大高教悲歌。天下雜誌,318,124-136。
李雪莉(2009a)。臺灣三大高教風暴。天下雜誌,433,86-88。
李雪莉(2009b)。被忽略的高教管理術,中國大學為什麼「暴衝」。天下雜誌,434,172-174。
李雪莉(2009c)。十八歲的新選擇-教育大三通。天下雜誌,432,100-105。
李羅權(2008)。特別預算與經常預算的迷思。載於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編),預約百年卓越(89-101)。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周祝瑛(2008)。臺灣下一代教育的未來在哪裡?-從教育的「貧」與「弱」到「富」而「強」。教育研究月刊,168,126-136。孟祥傑、李名揚(2005年8月18日)。明年起系所評鑑,不過關就退場。聯合報,第A6版。
林天祐(2006)。評鑑小辭典-認可制。評鑑雙月刊,1,12-13。
林水波(2006)。政策評估。載於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四版)(291-335頁)。臺北: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四版)。臺北:五南。
林佳慧(2006)。高等教育評鑑之必要與實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9(6),101-106。林奇伯(2010a)。大陸拼高教,六大誘因四波挖角臺灣師資。遠見雜誌,285,154-160。
林奇伯(2010b)。賭一個更有競爭力的未來,6755名臺生在大陸。遠見雜誌,285,164-168。
林松柏(2009)。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利害關係人互動模式建構:評鑑政治學理論之應用與評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林政逸(2007)。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研究-以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為例。學校行政,52,274-286。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林聰舜(2009年1月6日)。大學評鑑將劣幣驅除良幣。中國時報,第A10版。
林鍾沂(2002)。行政學。臺北:三民。
邱子葳(2007)。學校院系所評鑑之檢視-以後設評鑑觀點視之。學校行政,51,222-234。邱子葳(2008)。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政策執行情形之分析。學校行政,54,155-174。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原著)。臺北:雙葉書廊。
侯辰虹(2008)。大學教學評鑑對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之研究-以95年教育學門評鑑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洪蘭(2009)。不想讀,那就讓給別人吧。天下雜誌,434,188。
胡至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臺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范凌嘉、鄭任汶(2007年8月10日)。呂秀蓮:搞成這樣其糟無比,馬英九:不必人人都念大學。聯合報,第A6版。
范榮靖(2008a)。臺灣的大學新挑戰?香港科大瞄準臺灣優秀學生。遠見雜誌,263,68-69。
范榮靖(2008b)。當7.69分就能在臺灣唸大學時,他們為何棄臺大到香港讀科大?。遠見雜誌,267,140-142。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二版)。臺北:一品。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臺北:學富文化。
祝若穎(2009)。日本高等教育對少子化衝擊的因應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6,175-198。秦夢群、古雅瑄(2008)。認可制高教評鑑與評鑑結果處置之爭議。教育研究月刊,174,90-100。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a)。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2311 1927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b)。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718 403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c)。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918 1921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d)。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919 5049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e)。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 932920218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a)。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717 4514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b)。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718 5324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c)。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719 1038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d)。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 Data/9330114118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e)。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2414 3126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f)。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41014 4412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g)。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301 4363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h)。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301 2724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a)。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1013 203471.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b)。96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101343227 1.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c)。97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101641197 1.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d)。98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9991025374.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e)。99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983117572 153.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f)。97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公共事務學門之評鑑項目。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 Data/9311105102.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g)。98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公共事務學門之評鑑項目。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 Data/931111394271.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h)。東吳大學政治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23164629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i)。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1810 1416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j)。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2311 5417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k)。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1713 3720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l)。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171 5533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m)。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61714 2720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n)。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12818 2736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o)。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1281 921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p)。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 9128181324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9q)。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12816 5812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a)。目標執行策略,2010年7月5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lp.asp?CtNode=398&CtUnit=151&BaseDSD=7 &mp=2&xq_xCat=4。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b)。追蹤(再評鑑)評鑑結果,2010年7月7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sp.asp?xdurl=appraise/appraise_list. asp&ctNode=784&mp=2。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c)。歷史沿革,2010年7月7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812&CtNode=395&mp=2。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d)。系所評鑑結果,2010年7月7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np.asp?ctNode=363&mp=2。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e)。成立宗旨-本會任務,2010年7月7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lp.asp?CtNode=394&CtUnit=147&Base DSD=7&mp=2&xq_xCat=02。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f)。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6109 3738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g)。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61010 4418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h)。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61013 4940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i)。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61014 3346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j)。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評鑑報告,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6101475971.pdf。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k)。財務資訊,2010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lp.asp?ctNode=1391&CtUnit=857&BaseDSD= 7&mp=2。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6)。做好大學系所評鑑。評鑑雙月刊,4,17-20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a)。以溝通取代批評,以理性化解誤解。評鑑雙月刊,12,1-3。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b)。系所評鑑的四大基礎。評鑑雙月刊,14,1。
張明華(2009)。整合評鑑機制,大學校長提建言。評鑑雙月刊,18,20-21。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臺北:五南。
張彥、吳淑鳳(編)(2006)。社會調查研究方法。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張紘炬(2009)。臺灣社會企業的另一典範:大學教育。策略評論,1(6),17-22。張媛甯(2006)。企業型大學之發展趨勢、待解決問題與對高等教育經營管理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9(4),77-100。張錦弘(2006年2月15日)。大學評鑑指標,草案公布。聯合報。第C7版。
張錦弘(2007年8月9日)。當年廣設大學,如今燙手山芋。聯合報,第A3版。
張錦弘(2007年8月10日)。無辜的18分,有錯的教改。聯合報,第A6版。
張錦弘(2007年12月25日)。遲來的評鑑,教部難辭其咎。聯合報,第A3版。
張錦弘、李名揚(2005年9月23日)。碩士班氾濫,明年起評鑑把關。聯合報,第A3版。
教育部(2005)。成立大學評鑑中心規劃案(草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2010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hau/Revised_Handbook_ of_Punctuation.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9)。教育經費統計,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 files/publication/B0013/98indicator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0)。各級學校概況簡表(80~98 學年度),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xls。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莫家豪(2002)。中、港、臺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41-69頁),臺北:高等教育。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臺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高等教育。
陳文政(2008)。析論教育部「大學評鑑辦法」之適法性與合憲性。政大法學評論,103,1-61。陳文政(2009)。試論我國大學評鑑法制之司法審查基準。臺灣法學雜誌,130,71-96。陳光興、錢永祥(2005)。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載於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3-29頁)。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陳至中(2007年12月25日)。國立高雄大學:一定申訴。中國時報,第A7版。
陳伯璋(2005)。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3-37頁)。臺北:高等教育。
陳金貴(2002年11月)。臺灣地區推動公共行政教育之展望。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
陳信翰(2007)。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振遠(2010)。高教環境變遷下如何善用評鑑開創新局。評鑑雙月刊,23,19-20。
陳曼玲(2006a)。翻開大學評鑑發展史。評鑑雙月刊,1,22-23。陳曼玲(2006b)。系所評鑑五年計劃正式啟動。評鑑雙月刊,1,11-14
陳曼玲(2006c)。杜正勝:大學參與評鑑是建立聲譽的第一步。評鑑雙月刊,2,1-3。
陳曼玲(2007a)。學界觀點:正視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領域評比的必要性。評鑑雙月刊,5,38-41。陳曼玲(2007b)。96年度上半年系所評鑑進入最後兩關審察。評鑑雙月刊,10,49-50。
陳曼玲(2008a)。系所評鑑「教學」vs.五年五百億「研究」。評鑑雙月刊,20,1-3。
陳曼玲(2008b)。「申覆」與「申訴」的差異。評鑑雙月刊,15,54-55。陳曼玲(2009)。改進大學評鑑制度,各校踴躍建言。評鑑雙月刊,21,52-54。
陳敦源、孫文秀、呂季蓉(2006年6月)。是誰告訴人民政府如何表現?政府績效、公共資訊、與外電新聞的守門人之研究。2006年臺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會,臺北。
陳智華(2006年11月2日)。堅持公平,大學評鑑,委員利益迴避。聯合報。第C7版。
陳智華(2008年1月12日)。大學校長轟:年頭評鑑到年尾。聯合報,第C4版。
陳智華、薛荷玉(2009年1月1日)。清大反嗆:評鑑中心該受評鑑。聯合報,第A6版。
陳順興(2007)。高等教育關鍵績效指標之建構與實施程度之分析。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陳敬能、陳鎰明(2008)。大學體育學門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1),73-84。陳義揚(2008)。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培育。華岡工程學報,22,1-6。陳維昭(2007)。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因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陳德禹(2007)。環境系絡與政策投入。載於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編),行政學(下)(修訂再版)(3-68頁)。臺北:空大。
陳德華(2006)。從大學法修法談國內大學教育的改革。高教簡訊,178,3-7。
陳德華(2008)。臺灣高等教育面面觀。臺北:文景。
喻文玟(2006年2月24日)。評鑑秘笈,大學人仰馬翻。聯合報。第C7版。
彭杏珠(2009)。消失的主人翁競爭力。遠見雜誌,282,106-114。
彭森明(2008)。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軸的形成性評鑑。通識在線,16,9-12。彭漣漪(2008)。當大學學歷在職場貶值時,社會出現流浪畢業生。遠見雜誌,270期,328。
彭錦鵬(2010)。緣起,2010年7月6日,取自:http://taspaa.org/about01.php。
彭薰慧(2010)。公共事務學門碩士班評鑑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曾志朗(2008)。向國際借鏡。載於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編),預約百年卓越(11-20)。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
曾秀梓(2009)。我國大學評鑑制度設計與實務運作之分析~以95年度大學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曾佩雯(2006)。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之研究-以美國中北部校院協會(NCA)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曾冠球(1998)。政策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踐:典範變遷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曾憲政、陳善德(2008)。評鑑委員培訓是優質評鑑的關鑑。評鑑雙月刊,13,42-44。湯堯(2007)。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實務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0(4),1-17。湯堯、成群豪(2003)。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臺北:華泰。
賀桂芬(2006)。十年後孩子,誰來教?。商業週刊,971期,80-91。
鈕方頤、何金針(2008)。高等教育市場化與組織變革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81,59-76。馮達旋(2008)。大學系統是全球趨勢。載於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編),預約百年卓越(55-66)。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
黃政傑(2000)。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
黃政傑、張嘉育(2010)。我國大學系所評鑑之問題分析與改進方向。教育政策論壇,13(2),43-76。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Benjamin F.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原著)。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9)。Heywood’s政治學新論(Andrew Heywood原著)。臺北:韋伯。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畫與改革動向。教育資料集刊,31,157-179。楊國賜(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楊智傑(2009a)。教育部對大學系所減招之合憲性與合法性檢討。法令月刊,60(11),122-146。
楊智傑(2009b)。大學系所評鑑對私人講學自由之侵害。臺灣法學雜誌,130,50-70。楊瑩(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實施之探討。載於黃乃熒(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231-281頁)。臺北:心理。
楊瑩(2008)。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建構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68,5-20。葉匡時(2006)。適得其反的激勵制度。天下雜誌,352,,155。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史、哲、全球化。臺北:華泰。
詹盛如(2010)。臺灣高等教育治理政策之改革-新管理主義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94,1-20。
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2010)。系所會員,2010年7月6日,取自:http://taspaa.org/membership01.php。
臺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2010)。評鑑辦法。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 www.heeact.edu.tw/lp.asp?ctNode=351&CtUnit=117&BaseDSD=7&mp=5。
劉兆達、鄭秀貴、許玫琇(2009)。休閒/遊憩相關系所評鑑內容之分析。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8(2),21-47。劉兆漢(2008)。從本地出發。載於載於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編),預約百年卓越(21-29)。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
劉秀曦(2009)。我國大學品質保證與競爭經費關連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劉宜君、朱鎮明、王俐容(2009)。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政策與執行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EDC-RES-097-011)。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維琪(2006)。尋者李斯特。評鑑雙月刊,4,6-7。
劉維琪(2008a)。「大學分類」還是「委員分類」?。評鑑雙月刊,12,6-7。劉維琪(2008b)。揚棄傳統評鑑,建立以認可制為基礎的系所評鑑制度。通識在線,16,3-5。劉維琪(2010)。評鑑中心的轉型與期許-2010新年新希望。評鑑雙月刊,23,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元緯(2007)。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鄭麗嬌(1998)。政策評估。載於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編著),公共政策(435-481頁)。臺北:空大。
盧思妤(2009)。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蕭富元(2010)。願意生、養得起,150萬嬰兒的挑戰。天下雜誌,444,101-109。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3-39頁),臺北:高等教育。薛荷玉(2008年3月3日)。假考部隊,要消滅爛系所。聯合報,第A1版。
薛荷玉(2008年4月1日)。假考部隊下周玩快閃。聯合報,第C4版。
薛曉華、周志宏(2007)。高等教育市場化對課程與學術領域發展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79,105-124。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71-85頁),臺北:高等教育。
韓國棟(2005年8月18日)。明年改採系所進退場評鑑。中國時報,第A5版。
藍婉心(2007)。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醫學院評鑑委員會(2010)。評鑑辦法。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 heeact.edu.tw/lp.asp?ctNode=339&CtUnit=107&BaseDSD=7&mp=3。
鄺海音(2006a)。國內兩大高教評鑑機構與八種評鑑類別。評鑑雙月刊,4,34-35。鄺海音(2006b)。評鑑創舉:評鑑委員名單事先公佈。評鑑雙月刊,4,37-38。
鄺海音(2007)。97年度系所評鑑,增加「公共事務學門」。評鑑雙月刊,6,39。
羅綸新(2007)。臺灣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育之衝擊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74,133-150。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顧忠華(2003)。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25-47頁)。臺北:巨流。
龔虹波、毛壽龍(2007a)。政策評估概論。載於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公共政策(293-312頁)。臺北:智勝文化。
龔虹波、毛壽龍(2007b)。政策評估的類型。載於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公共政策(313-331頁)。臺北:智勝文化。
龔虹波、毛壽龍(2007c)。政策評估的標準和方法。載於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公共政策(355-375頁)。臺北:智勝文化。
外文文獻
Anderson, J. E. (2003). Public policymaking (5th Ed.). Mas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artik, T. J. & R. D. Bingham (1997). 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s be evaluated?. In R. D. Bingham & R. Mier (Ed.). Dilemma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 246-277).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Bingham, R. D. & C. L. Felbinger (2002). Evaluation in practice: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Chelimsky, E. (1997).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 W. R. Shadish (Ed.).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pp. 1-26).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Clark, B. 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Oxford: Pergamon.
Deem, R. (2001). Globalization, new managerialism,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university: is the local dimension still important?. Comparative education, 37(1), 7-20.
Dubnick, M. J. & B. A. Bardes (1983). Thinking about public policy: a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New York: Wiley.
Dunn, W.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Dye, T. R. (200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12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Fenwick, J. (1995).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 London: Chapman & Hall.
Frederick, W. C., J. E. Post & K. Davis (1992).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erston, L. N. (1997).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M.S. Sharpe.
Guba, E. G. & Y. S. Lincoln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Guerrero-Cano, M., D. Urbano & D. Kirby (2006). A literature review o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Retrieved February 27, 2009, from http://webs2002.uab.es/dep-economia-empresa/Jornadas/Papers/20 06/Maribel.pdf.
Hanekom, S. X. (1987). Public polic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Thomson.
Henry, N. (1999).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7th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Heywood, A. (2007). Politics (3rd Ed.).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Howlett, M. & M. Ramesh (2003).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2nd Ed.). Can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10).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Retrieved October 30, 2010, from http://www.jcsee.org/program-eva luation-standards.
Jones, C.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California: Wadsworth.
Knoepfel, P., C. Larrue, F. Varone & M. Hill (2007). Public policy analysis. Bristol: Policy Press.
Lester, J. P. & Jr. J. Stewart (2000).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2nd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Lowi, T.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4), 298-310.
Mark, M. M., G. T. Henry & G. Julnes (2000). Evaluatio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guiding, and improving policies and programs. California: Josey-Bass.
Mason, R. O. & I. I. Mitroff (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theory, cas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achmias, D.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Nevo, D. (1983).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3(1), 117-128.
Nagel, S. (1983). Public policy: goals, means and methods. New York: Martins Press.
Osborne, D. & P. Gaebler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Mass: Addison-Wesley.
Owen, J. M. (2007). 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3r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C. V. & D. S. Sawicki (1993). 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oister, T. H. (1978).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Maryland: University Park Press.
Poland, O. F. (1974). Program evalu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3, 333-338.
Posavac, E. J. & R. G. Carey (2007). Progra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7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Quade, E. S. (1989).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3rd Ed.).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Rosenbloon, D. H., R. S. Kravchuk & R. M. Clerkin (2009).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ossi, P. H., M. W. Lipsey & H. E. Freeman (2004).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7th 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alisbury, R. H. (1968). The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 In A. Ranny (Ed.).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pp. 151-161). Chicago: Markham Publishing.
Shafritz, J. M. & C. P. Borick (2008). Introducing public policy.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Stewart, Jr. J., D. M. Hedge & J. P. Lester (2008).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3rd Ed.). Mass: Thomson Wadsworth.
Suchman, E. A.(1967) Evalua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 N. 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uchman, E. A. (1972). Action for what? A critique of evaluative research. In C. H. Weiss (Ed.). Evaluating action programs: readings in social action and education (pp. 52-83). Boston: Allyn and Bacon.
Vedung, E. (1997). 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eiss, C. H. (1998). Evaluation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Yarbrough, D. B., L. M. Shulha, R. K. Hopson & F. A. Caruthers (2011).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evaluators and evaluation users (3rd Ed.).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