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19: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嘉
研究生(外文):I-ChiaChen
論文名稱:說唐鼓詞《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huo Tang Gu Ci “Story of Qin Qiong’s Visit and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with illustration”
指導教授:王三慶王三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an-C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說唐全傳說唐鼓詞鼓詞說唱文學
外文關鍵詞:Shuo Tang Quan ZhuanShuo Tang Gu CiGu Citalk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隋末唐初英雄紛爭的歷史故事,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文學上多有發揮,其中又以清代鴛湖漁叟校訂的《說唐演義全傳》(以下簡稱《說唐》)廣受民間歡迎,許多俗文學乃從中擷取情節故事加以鋪述。關於《說唐》故事的研究,論者多停留在與其他隋唐系列小說的情節比較,筆者試圖從其他俗文學作品,探討其對《說唐》故事的重新詮釋,例如,以講述歷史故事為主的「鼓詞」。然而,由於「說唐系列鼓詞」數量眾多,本文擬從時代較早,自成體系脈絡的《故宮珍本叢刊》之《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以下簡稱《秦瓊大鬧太原府》)著手,做進一步的探討。
  論文架構方面,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諸論,概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述評和研究步驟,並說明本篇論文的基本綱要。第二章「說唐鼓詞的體系架構」,首先專就《秦瓊大鬧太原府》,探討體制、內容等相關問題。其次,探討「說唐系列鼓詞」的內容與版本,除了整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ology)的珍藏資料,也擴及海內外的蒐藏;最後,建構說唐系列鼓詞(Tang Story Gu Ci Series)的故事體系,說明建構方式與發現,並呈現建構的體系,以及探討建構故事體系的意義與價值。由於鼓詞乃散韻交迭的說唱藝術,故第三章著重探討《秦瓊大鬧太原府》的韻文體制,分為詩詞、唱詞、贊賦三類,討論位置、作用等相關問題。第四章則從情節、人物的承襲與更動,分析《秦瓊大鬧太原府》對《說唐》的改造;首先從整體情節架構,及情節的增添來比較《秦瓊大鬧太原府》與《說唐》的不同;其次集中於主要角色人物形象的改變;最後綜合情節、人物的因襲、改動的狀況,來看鼓詞所反應的文化現象。第五章結論,綜合前述各章要點,期能對「說唐系列鼓詞」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和掌握。

The ancient history stories about the heroes fought for power at the end of Sui Dynast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had a great development among Chinese classic novels, dramas, and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For example, “Shuo Tang Quan Zhuan” which was collated by Yun Hu Yu Sou of Cing Dynasty (abbr. “Shuo Tang”) was very popular among people. Many stories of Folk Literature were based on its plots. When it comes to the study of “Shuo Tang”, many researchers were focus on contrasting the different plots of “Shuo Tang” and other series novels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O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ories of “Shou Tang” from digging into the stories of Folk Literature the stories. Take “Gu Ci” which was about ancient stories for example. However, due to the great amount of “Shuo Tang Gu Ci Series”, this study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earlier and well-preserved “Story of Qin Qiong’s Visit and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with illustration” from “Periodicals of Precious Treasures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abbr. “Qin Qion’s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whole article contain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will give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motivation, the comments of the former result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erpret the basic outline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The Structure of Gu Ci of Shuo Tang”. First, the research will concentrate on “Qin Qion’s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which will probe into the structure, contents and relevant issues. Second, the research will explore the contents and versions of “Shuo Tang””, which will organize the materials found in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ology” and other precious information from overseas as well. Third, construct the story structure of “Shuo Tang Gu Ci Series”, which will interpret the methods and the findings, present the structure, and probe into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ies. Because “Gu Ci”is the form of art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repetition of prose and rhyme, Chapter Three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structure of rhyme in “Qin Qion’s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will devide it into three categories, poems, surtitle, and Zan and Fu,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questions about the position and the funtion. Chapter Four will analysze the revision of “Shuo Tang” in “Qin Qion’s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First, comtra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in Qion’s Disturbance in Tai Yuan Fu” and “Shuo Tang”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plots and the addition of the plots. Secon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ors. Third, sum up the plots, the traits of the charactors, and the revied parts and analysize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showed in “Gu Ci”. Chapter Five, reflect 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in order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huo Tang Gu Ci Series”.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延伸思考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7
第二章 「說唐鼓詞」的體系架構 9
第一節 「說唐鼓詞」的內容與版本(一)《故宮珍本叢刊》之《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 9
第二節 「說唐鼓詞」的內容與版本(二)台灣及其他地區之收藏 16
第三節 「說唐鼓詞」的故事體系 52
第四節 建構「說唐鼓詞」體系的意義 61
第三章 《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的韻文體例 65
第一節 詩詞──〈西江月〉與「詩曰」 65
第二節 唱詞文本 73
第三節 贊、賦 90
第四章 《秦瓊大鬧太原府》對《說唐全傳》情節、人物的承襲與更動 101
第一節 情節的承襲與更動 101
第二節 典範人物的形象承襲與更動 115
第三節 故事變更所反應的文化現象 126
第五章 結論 140
主要參考書目 145
附錄一: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胡紅波珍藏說唐鼓詞書影 151
附錄二、《中國鼓詞總目》著錄說唐鼓詞整理列表(與台灣收藏對照) 155

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珍藏圖籍:
《烏鴉山》: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大破淮慶府》: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說唱三全傳》: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說唱大破奇門陣》: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說唱隋煬皇帝看瓊花》:上海鑄記書局,民國5年出版
《繡像大破沂州萬寶陣》: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大破孟州》: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繡像三省莊鼓詞正集、續集、三集》: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年不詳
《繡像太原府》: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北平府?馬傳鼓詞》: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打登州鼓詞》: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繡像瓦崗寨鼓詞》: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延安府鼓詞》: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賈家樓鼓詞》:上海錦章圖書局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繡像續大破孟州》: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傅藍波編輯:《新編秦瓊起解》,上海:大成書局,民國10年
王雅堂標點,吳士慶校訂:《新式標點三省莊初集、二集、三集》,上海:大新書
 局,民國23年
王鶴軒標點,楊月泉校訂:《新式標點大破孟州》,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何愚公標點,鄒景良校對:《新式標點大破沂州》,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何愚公標點,鄒景良校對:《新式標點揚州府》,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何愚公標點,鄒景良校對:《新式標點萬寶陣》,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范右銘標點,金仲衡校訂:《新式標點太原府》,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悟迷散人校訂,馬如春標點:《新式標點二虎嶺》,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馬子春標點,趙九如校訂:《新式標點隋煬皇帝看瓊花》,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馬如春標點,悟迷散人校訂:《新式標點混元缽四卷二十八回》,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陸福如標點,劉柏泉校訂:《新式標點瓦崗寨鼓詞》,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黃勝白標點,何綏運校對:《新式標點三全鎮》,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黃勝白標點,何綏運校對:《新式標點秦瓊打擂》,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黃勝白標點,何綏運校對:《新式標點打登州》,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黃勝白標點,何綏運校對:《新式標點四名山、豹頭山、陰魂陣》,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楊瞿標點,蔡英武校訂:《新式標點延安府》,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楊瞿標點,蔡英武校訂:《新式標點迷魂陣》,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馮國禎標點,陸耀良校訂:《新式標點德州府》,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馮國禎標點,陸耀良校訂:《新式標點響馬傳》,上海:大新書局,民國23年

二、古籍
[宋] 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明] 澹圃主人編次:《大唐秦王詞話》,台北:古亭出版社,1975年
[明] 袁于令:《隋史遺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
[明] 佚名:《隋唐兩朝史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尊經閣藏本影印, 1990

[清] 褚人穫:《隋唐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 鴛湖漁叟校訂:《說唐演義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觀文書屋刊本,
 1990年
[清] 鴛湖漁叟校訂:《說唐演義》,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清] 鴛湖漁叟校訂:《說唐演義後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觀文書屋刊本,
 1990年
[清] 如蓮居士編輯:《異說後唐傳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經文堂本,199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第65、66、102、
 109、122、128、191、278、301、302、346、386、413、44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故宮博物院編:《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初集二集三集四集)》,海口:海南
 出版社,2000年

三、專書
Albert Bates Lord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第1冊。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河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志˙河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0年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增修版
王 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春林:《大團圓--一種複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年10月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李家瑞著,王秋桂編:《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4月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五編,1996年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福清:《古典小說與傳統(李福清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李豫、李雪梅、孫英芳、李巍編:《中國鼓詞總目》,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汪景壽:《中國曲藝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汪景壽:《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周 良:《蘇州評彈》,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姜昆、倪鍾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二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2月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七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二版
高信成:《中國圖書發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倪鍾之:《中國曲藝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陳汝衡:《說書小史》,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年
陳錦釗:《快書研究》,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連闊如著,賈建國、連麗如整理:《江湖叢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年8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5年5月
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復旦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編:《趙景深先生贈書目錄》,上海:復旦
 大學,1988年12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裴普賢:《詩詞疊句欣賞研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趙景深:《鼓詞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趙景深:《大鼓研究》,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譚達先:《中國評書(評話)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羅常培:《北京俗曲百種摘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

四、學位論文
白鴻昌:《說唐系列鼓詞研究》,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紀德君:《民間說唱與通俗小說雙向互動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後論文,2007 
 年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0年
高碧蓮:《秦叔寶的形象演變及其原因》,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1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4年
楊朝立:《大唐秦王詞話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五、期刊論文
胡紅波:〈清末民初繡像鼓詞百卅綜論〉,《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1 
 月
胡紅波:〈清末民初繡像鼓詞刊本三十二種敘錄-附鼓詞抄本一種、刻本兩種,影詞抄本一種、刊本三種〉,《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2001年9月
胡紅波:〈民初繡像鼓詞刊本三十二種敘錄-附鼓詞抄本一種、影詞刊本兩種〉,《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
紀德君:〈明清時期讀者對通俗小說編創之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91期,2009
 年
紀德君:〈從案頭走向書場──明清時期說書對小說的改編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08年第10期
范宜如:〈話本小說中詩詞之運用及其意蘊──以「西湖小說」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六期,1997年06月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第三期,1999年
羅書華:〈中國傳奇喜劇英雄發生的文化機制〉,《社會科學輯刊(中國文學與文化)》第113期,1997年

六、論文集論文
J.G.考維爾蒂:〈通俗文學研究中的「程式」概念〉,《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王德威:〈「說話」與中國白話小說敘事模式的關係〉,《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二版
何谷理:〈明清白話文學的讀者層辨識──個案研究〉,《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小
 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
夏志清:〈隋史遺文重刊序〉,《隋史遺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
 年再版
陳萬益:〈朱門與草莽-論「隋唐演義」裡的秦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
 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1985年5月。
馮承基:〈論「隋唐演義」精采之處及章回小說的選錄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
 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1985年5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