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8)。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
究與發展中心。
王文科(1985)。輕度智能不足者之教育。高雄:復文。
王文科(1999)。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王珮玲(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心理。
王常義(2004)。TGMD-2「移動性動作分測驗」常模之建立-一個桃園縣
忠貞國小四年級常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王敏男(1996)。兒童的身體生長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5(3),頁69-81。王敏男(2003)。體適能教學。台北:五南。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樺(2003)。學童參與桌球訓練前後動作能力之效益分析。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石瑩琦(1997)。智能障礙者體育教學之我見。東師體育,4,頁110-115。朱敏進(1986)。智能障礙體育指導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艾旭毅(2004)。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華國 (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文化。
吳昇光(2004)。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團體遊戲運動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部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杜正治(1998)。行為管理技巧。載於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
中心主編:適應體育概論,397-414。
林風南(1993)。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
理。
林錦鴻(2005)。遊戲活動介入對增進發展遲緩幼兒粗大動作能力成效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松(1982)。兒童的生活與運動遊戲的疏離問題。師大體育,14,頁69-76。
胡致芬(2000)。自閉症兒童在自由遊戲及引發情境下的表徵性遊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孫淑華(2006)。幼兒遊戲對操作性動作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徐安國(2006)。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寓教於戲」的成功策略。載於鄧
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高雄:復文。
馬信行(2006)。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技術。台北:高等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八十六學年度特殊體育教師體適能評量研習會。台北:教育部。
張玉巍 (2005)。遊戲活動介入對發展遲緩幼兒精細動作之學習影響。國
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台北:台灣商
務。
教育部(2000)。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梁培勇(1995)。遊戲治療。台北:心理。
莊美鈴、林曼蕙(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許莉真(2001)。同儕教導在融合教育班的個案研究-以唐氏症兒童為例。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1992)。體育科的有效教學極待開發。台灣省學校體育,2(2),
4-5。
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心理。
陳文德(1994)。學習困難兒童指導手冊。台北:遠流。
陳英三(1973)。智能不足兒童之研究。台南:開山書店。
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1994)。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湘(1999)。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訓練初探。大專體育,45,頁94-98。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讚誠(2004)。TGMD-2「操作性動作分測驗」常模之建立:一個彰化縣
草湖國小常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市:師大書苑。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
理。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黃文盛(2005)。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黃思航(2004)。大肌肉動作發展測驗之信效度再檢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江(2006)。不同背景變項與不同工作設定對兒童滾球動作型式與滾球
擲準成績表現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璋(2004)。不同工作設定對學童投擲動作型式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2)。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壽南(1989)。國民小學啟智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董奇、陶沙(2006)。動作與心理發展。台北:五南。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廖彥妮(2004)。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應用於智障學童。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淑燕(2000)。運動心理學。台北市:體育學會。
歐苺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
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蔡志鵬(2004)。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
差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昆瀛(2002)。動作發展遲緩幼兒的療育策略。國小特殊教育,33,頁27-34.
蔡盈修(198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
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衛生署(2006)。身心障礙等級。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0952801549號公告修正。
鄭玉疊(1983)。從體能活動談智能不足兒童的知覺訓練課程與教學。特殊教育季刊,10,頁50-52。鄭榮源(2004)。創意的肢體智慧遊戲。台北市:師大書苑。
蕭松林(1993)。智障兒童的體育。台北:商鼎文化。
謝文寬、謝瓊渝(2000)。適應體育教材與教具。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謝秋雲(2002)。從兒童動作發展談體育教學活動。大專體育,62,頁18-23。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載於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3-52)。
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闕月清、蔡宗達(2003)。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頁24-42)。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蘇建文(199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陳淑美(1 9 9 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饒見維(1996)。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Alberto, P. A. , &Troutman, A. C. (2006).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Jeffery W. Johnston.
Beaver, D. P. (1995). 適應體育之定義與目標。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
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一九九五年特殊體育教師專題研究會報告
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Berkeley, S. L. , Zittel, L. L. , Pitney, L. V. , & Nichols, S. E.(2001).
Locomotor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s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4), 405-416.
Bohren, J. M. & Vlahov, E. (1989). Comparison of motor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Hong Kong.
Brimer, R. W. (1990). Student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Choi Tse, Kang, Chun(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ross motor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children aged 6-8 year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Hong Kong), 10(2). 67.
Clark, J. E. (1994). Motor development.In V. S. Ramachandran (Ed.) ,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3, pp. 245-25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Coble, C. R. , & Brady, G. A.(1977). Fun + games = learning. Science and
Children, 15(2), 15-16.
Cohen, E. G. (1987). Designing groupwork: strategies for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lley, T. (1995)。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陳鳴譯)。台北:遠流。(原
著出版於1984)。
Dummer, G. M. , Hauben-stricker, J. L. , & Stewart, D. A. (1996). Motor
skill performances of children who are dea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Champaign, Ⅲ.). 13(4). 400-414.
Evertson, C. , & Emmer, E. (1982).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in junior high cla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485-498.
Fait, H. 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 (pp. 209-227). W. B. Saunders Company.
Gallahue, D. L. (1989).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Dubuque, I A: Wm. C. Brown/Benchmark.
Gallahue, D. L. , & Ozmun, J. C. (1998).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4th ed.). Boston: McGraw-Hill.
Gallahue, D. L.(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許義雄譯)。台北市:
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於1996)。
Hallahan, D. P. , & Kauffman, J. M. (1991).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Haywood, K.(1993). Life span motor depelopment(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ughes, F. (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郭靜晃譯)。台北:洪
葉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
Jewett, A. E. , Bain, L. L. ,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s.), Dubuque IA: Wm. C. Brown &Benchmark .
Joe L. F. , Sue C. W. , Stuart R.(2005).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吳麗媛等譯)。台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Kottman, T. (2001). Play therapy: basic and beyond. Alexandr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Landreth, G. L.(1982). Play therapy: dynamics of the process of counseling
with children.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Maskell, B. , Shapiro, D. & Ridley, C. (2004). Effects of brain gym on
overhand throwing in first grade student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Physical educator. 61(1), 14-22.
Monahan, R. G. , Marion, S. B. , Miller, R. , & Cronic, D. T. (1997). Rural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counselors’ attitudes about inclusion (ED 406 099).
Morris, G. S. D. , & Stiehl, J. (1999). Changing kids’ games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orris, G.(1976). How to change the games children play. Minneapolis, MN:Burgess Publishing.
Patton, J. R. , Bernie-Smith, M. & Payne, J. S.(1990). Mental retardation, 3rd
Ed.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W. W. Norton.
Reschly, D. , Robinson, G . , Volmer, L. & Wilson, L.(1988). Lowa 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oject: Final report and executive summary. Des Monines, IA: State of low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ink, J. E. (1998).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New York :
McGraw-Hill.
Sherrill, C. (19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 ed.).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Sherrill, C. (2001)。適應體育(陳素勤、尚億薇、蔡育佑譯)。台北市:美
商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於1997)。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al drama play o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Wiley.
Smith, G. D. , & Morris, J. N.(1992). Assessment 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population surve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46, 89-91.
Tawney, J. W. & Gast, D. L. (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杜正治譯)。台北:
心理(原著出版於1984)。
Thorpe, R. , Bunker, D. , & Almond, L. (1986).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Loughborough, England: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lrich, D. A. (1985).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PROED, 5341
Industrial oaks Blvd. , Austin. TX 78735. (512-892-3142).
Ulrich, D. A. (2000).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2nd ed), Austin,
Texas:PRO-ED.
Van Waelvelde, H. , De weerdt W. , De Cock P. , Smits, E. C. , &Peersman,
W.(2004). Ball catching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Champaign,
Ⅲ.).21(4).348-363.
Weise, M. R. (1987). Self-esteem and achievenment in children’s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D. Gould & M. R. Weise (Eds.), Advances in
pediatric sport sciences (Vol.2, pp. 87-117).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