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籍
王滬寧,(1991),《中國大百科全書》,台北:遠流。
朱堅章譯,Dorothy Pickles、Democracy著(1970),《民主政治》,台北:幼獅。
任元杰譯,Robert A. Dahl著(198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巨流。李少軍、尚新建等譯,Held, David著(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台北:時英。
馬康莊、陳信木譯,George Ritzer 著(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馬康莊譯,Jonathan H. Turner 著(1987),《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張明貴譯,Robert A. Dahl著(1989),《多元政治》,台北:唐山。
張立平 著(2006),《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祖均譯,Michael Parenti著(1970),《少數人的民主》,台北:四季。
陳秉璋 著(1991),《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翁秀琪(200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彭諾克(1981),《民主政治理論》,台北:正中。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蔡文輝(1994),《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謝康譯,N.S.Timasheff著(1967),《社會學理論》;台北:臺灣商務。二、中文期刊文章
Larry Diamond(1999),〈民主政治的三個悖論〉,《民主與民主化》,頁153~18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選舉文化的多元面向〉,《文化研究學會討論會論文》,頁82~85,台北:文化研究學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1993),〈社會學〉,《中國大百科全書》,頁1123,台北:錦繡。
王業立、楊瑞芬(2001),〈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8卷第2期,頁1~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包正豪(1998),〈新黨平均配票策略交界之研究-以8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期刊》,第5卷第1期,頁93~9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何金銘先生(1994),〈勝選因素:北高兩市2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1卷第2期,頁158~16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孫同文、王家英(1995),〈政綱的引爆作用:1994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的策略安排;〉,《選舉研究期刊》,第2卷第1期,頁15~1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盛杏湲(1998),〈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1983年至1995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期刊》,第5卷第2期,頁69~7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許勝懋(2001),〈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1998年市長選舉分析〉,《選舉研究期刊》,第8卷第1期,頁115~12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張卿卿(2002),〈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期刊》,第9卷第1期,頁1~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廖益興(1996),〈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策期刊》第129期,頁30~33。
游清鑫(1999),〈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 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第二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的觀察〉,《選舉研究期刊》,第6卷第2期,頁149~15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競選策略:84年北市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3卷第1期,頁130~1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三、參考網址
Britannica Online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http://www.wordpedia.com/ 大耳牛;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zhuanti/xuanz/jiangh/200111301383.htm 科學人2004年3月號;http://www.sciam.com.tw/favorite/ 〈政治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utilitarianism.html 鳳凰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aixia/xuanju/80780.htm
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Public_Choice.html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http://mail.tku.edu.tw/cfshih/http://www.ettoday.com/2001/12/02/1071-1230922.htm
http://www.npf.org.tw/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4/taiwan301101c.html
四、中文報章社論
大耳牛(2001年11月30日),〈配票:身份證號碼、星座、歲數劃分5花8門〉,南方網綜合13版。
中國時報民意調查組(2001年11月26日),〈北市立委選情第1選區羅文嘉施明德丁守中前3名〉,《中國時報》6版。
王時齊(2001年11月28日),〈民進黨強制配票 反彈聲起〉,《聯合晚報》4版。(2001年11月28日),〈為羅文嘉站台 陳水扁高喊「配票」〉,《聯合晚報》4版。
何榮幸(2001年11月12日),〈地方派系、政治家族,已非選戰主流〉,《中國時報》6版。
江中明(2001年12月3日),〈選黨不選人,民親配票夾殺國民黨〉,《聯合報》6版。
李氣虹(2001年11月30日),〈配票和棄保效應〉,《聯合早報》4版。
李英明、陳華昇(2001年8月6日),〈當前政黨選舉策略與困境之評析〉,《聯合報》4版。
吳典蓉、羅如蘭、黎珍珍、陳嘉宏(2001年11月15日),〈台聯搶獨派票倉,綠軍挖藍色本土票〉,《中國時報》6版。
吳東野(2001年12月10日),〈「選舉民調、政黨配票、立委選舉制度改革」座談會紀錄〉。
施正鋒(2001年11月17日),〈3合1,既聯合又鬥爭〉,《聯合報》4版。 施正鋒(2001年11月29日),〈配票與選民的自主性〉,《聯合報》4版。
莊雨琳(2001年12月1日),〈開票/北市北/立委/羅文嘉飆高,丁守中、林瑞圖、施明德落榜〉,《中國時報》6版。游清鑫(2001年11月23日),〈配票是選舉的藝術〉,台灣政治網6版。
張啟楷(2001年11月17日),〈雙陳言論 國民黨基層反彈〉,《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2001年11月26日),〈前6強浮現藍綠搶破頭,棄保漸發酵〉,《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2001年12月2日),〈配票成功,綠橘兩營奏捷〉,《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黎珍珍(2001年11月17日),〈提「國民合作」 雙陳向國民黨道歉〉,《中國時報》4版。張嘉慧、王昀(2001年12月2日),〈羅文嘉帶頭謝票吊車尾上榜的王雪峰沒出席〉,《中國時報》4版。
張麗娜(2001年12月2日),〈謝長廷:政黨政治已經成形,民進黨配票成功、泛藍軍配票失敗〉,東森新聞網。
詹三源(2001年11月1日),〈民進黨1選區將採配票〉,《聯合報》4版。
黃福其(2001年11月28日),〈民眾怎麼配票,親民黨尊重選民決定〉,《聯合晚報》4版。
楊金嚴(2001年11月28日),〈民進黨耳語綠營有人要求羅文嘉分票,羅反制打出搶救文宣,高惠宇也澄清「新黨確保1席」說〉,《聯合報》4版。
鳳凰網(2001年11月28日),〈泛藍操作棄保,泛綠運作配票〉。
黎珍珍(2001年11月19日),〈林豐正提合作3條件 顏錦福:扁不以為然〉,《中國時報》6版。
黎珍珍、羅如蘭、吳典蓉、陳嘉宏(2001年11月19日),〈選情低迷選民觀望組織動員力,寒冬比高下〉,《中國時報》6版。
聯合報記者連線報導(2001年11月20日),〈候選人如熱鍋蟻,狂唸「急急」如律令〉,《聯合晚報》4版。
羅如蘭、尹乃菁、徐孝慈(2001年12月2日),〈台、親夾擊,國民黨選票遭分食〉,《中國時報》6版。
五、英文書目
Althusser, Louis(1969). “On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 On the Unevenness of Origins”. For Marx. New York: Penguin. Bentley,Arthur(1908).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aertner, S. L., Rust, M. C., Dovidio, J. F., Bachman, B. A., & Anastasio, P. A.(1994).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role of a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on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 Small Group Research, 25: 224~249.Horton,John.(ed)(1966).“Order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s Competing Ideolog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May):71-713.Hornsey, M.J., & Hogg, M.A.(2000). Subgroup relations: A comparison of mutual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and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s of prejudice redu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2): 242~256.March, J.G. & Olsen, J.P.(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Mueller, Dennis C.(1996).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ker, William.(1980).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Von Neumann, John & Oskar Morgenstern(1944).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New York, Wiley.Ware, Alan.(1987). Citizens, Parties and the Sta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