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山東省國家稅務局(2009)。1999年高校擴招:大眾教育代替精英教育。2010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sd-n-tax.gov.cn/art/2009/9/11/art_45329_353917.html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無日期)。201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silc.shu.edu.cn/Default.aspx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網(2013)。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情況。2013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cfce.cn/a/news/mtjj/2013/0314/914.html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網(2014a)。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品質保障工作的意見。2014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cfce.cn/a/zcfg/zcwj/2014/0408/2327.html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網(2014b)。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達2063個,畢業生超150萬人。2014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cfce.cn/a/jigou/benke/2014/1114/2770.html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網(2014c)。教育部介紹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情況。2014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cfce.cn/a/news/moe/2013/0909/2044.html
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網(2014d)。教育部關於舉辦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相關政策。2014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cfce.cn/a/zcfg/zcwj/2014/0408/2332.html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21世紀中國教育展望。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1994)。服務貿易總協定。2012年4月16日,取自,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b/1994-04-15/5184.shtml
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2007)。關於WTO教育服務貿易的背景資料。2012年4月18日,取自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index.shtml?method=view&id=7326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辦學研究分會(2008)。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辦學研究分會簡介。2010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lianhebanxue.org.cn/about/index.html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辦學研究分會(2010)。聯合辦學分會2010年會工作報告。2010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lianhebanxue.org.cn/press/news/2010/0929/125.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1)。199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1627.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2)。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edu.cn/jiao_yu_jing_fei_497/20060323/t20060323_66249.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3a)。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60323/t20060323_85404.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3b)。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2年5年19日,取自http://teacher.eol.cn/zong_he_news_465/20060323/t20060323_68316.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4a)。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edu.cn/gai_kuang_495/20060323/t20060323_85838.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4)。教育部將整頓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2年5月6日,取自http://www.edu.cn/20040824/3113733.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6)。教育法制建設。2012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edu.cn/list5_600/20060323/t20060323_158023.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10a)。中國普通高等教育概況。2011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edu.cn/jygk_9335/20100121/t20100121_443630.shtml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10b)。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1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t20100719_497964.shtml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無日期)。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認證。2014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ceaie.edu.cn/xm/zhuyaoxiangmu/371.html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2010a)。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程序。2012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zwhzbxpg/sdpg/271647.shtml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2010b)。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發展─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詳解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2015年1月2日,取自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zwhzbxpg/dtxx/271640.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15號。2012年3月31日,取自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6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2號。2012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030.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2014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4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9a)。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2012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gov.cn/zwgk/2009-08/04/content_138334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9b)。教育部介紹2008年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總體情況等。2012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gov.cn/xwfb/2009-03/26/content_126898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教育部將規範中外合作辦學文憑頒發和認證工作。2014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gov.cn/gzdt/2011-06/02/content_187597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2)。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2014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無日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14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gov.cn/test/2005-06/15/content_1825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2010)。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背景。2012年4月10日,取自http://cwto.mofcom.gov.cn/aarticle/c/201001/2010010676540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2005)。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教委關於頒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聘請外籍專業人員管理辦法》的通知。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safea.gov.cn/content.php?id=1274226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教育事業發展成就顯著─「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2012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sywcj/201103/t20110310_7132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2002)。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2013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chinatax.gov.cn/2013/n1586/n1593/n1672/n1681/c216713/content.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85)。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2011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6)。關於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學位授予管理的通知。2011年10月21日,取自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26/info682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9a)。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9b)。一九九九年普通高等學校基本情況。2010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63/200505/779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中外合作辦學基本情況。2012年4月24日,取自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83/200304/205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a)。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2012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00501/532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b)。中外合作辦學的路該怎樣走─教育部法制辦公室主任孫霄兵談「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2012年5月1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7/200408/346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c)。教育部關於設立和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申請受理工作有關規定的通知。2014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5/200409/125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5)。教育部關於若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政策意見的通知。2014年3月7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5/200602/1097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98-200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8)。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6月6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005/8845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a)。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6月6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005/8848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b)。「關於進一步做好申請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形式審查和實質內容初審工作的通知」。2013年9月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5/200909/5153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a)。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0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008/9376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b)。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a)。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3/13263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b)。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c)。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涉外辦學規範管理的通知。2014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1/201204/xxgk_13391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d)。教育部與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共建高等教育國際化示範區。2013年7月19,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212/14610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a)。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308/15579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b)。擴大教育對外合作 引進先進教育資源。2014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4/201303/14856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c)。教育部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2014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15/201303/14807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d)。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2014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xxgk_15411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e)。開門引資源 留學不出國。2013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97/201303/14875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4)。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無日期a)。「985工程」簡介。2014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83/201112/12882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無日期b)。「211工程」簡介。2014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46/200804/3312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無日期a)。什麼是中外合作辦學?2014年8月6日,取自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5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無日期b)。教育部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行政監管的四項措施。2014年8月6日,取自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2006)。教育部關於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2012年5月2日,取自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2007)。教育部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的通知。2014年8月2日,取自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1998)。財政部關於199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0年11年7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5/8845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1999)。財政部關於199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5/8845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0)。財政部關於199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5/8845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1)。財政部關於200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5/8845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4)。財政部關於200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6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5)。財政部關於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6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6)。財政部關於200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6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7)。財政部關於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6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8)。財政部關於200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1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6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09)。財政部關於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0年11年7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5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10)。財政部關於200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0年6年8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12/11237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11)。財政部關於201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112/12887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12)。財政部關於2011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212/14631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13)。財政部關於201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312/16134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統計局(2014)。財政部關於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5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411/17803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2014)。中國簽定的國家(地區)間相互承認學位、學歷和文憑的雙邊協定清單(截止2012年5月28日)。2013年8月24日,取自http://www.jsj.edu.cn/n2/1/1006/448.shtml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1)。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畫。2011年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022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年3月21日)。認識MOOCs。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2344
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大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2014年11月10日,取自ttps://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U02.XLS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無日期a)。GATT/WTO歷史沿革。2012年3月22日,取自http://web.wtocenter.org.tw/Node.aspx?id=34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無日期b)。服務貿易議題簡介。2012年3月22日,取自http://web.wtocenter.org.tw/Node.aspx?id=320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無日期)。201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ceibs.edu/index_cn.shtml
王治權、李化樹、杜萬琮(1994)。高校聯合辦學的意義、類型和作用。上海高教研究,(3),44-45。
王建平(2006)。高校成人非學歷教育的定位與思考。成人教育,(11),49-50。
王斌(2014)。試析中外合作辦學的積極意義。科技信息,(6),278。
王瑞琦(2001)。高等教育大眾化─廿十一世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之目標。中國大陸研究,44(5),41-60。王瑞琦(2008)。全球化之下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轉型。中國大陸研究,51(1),67-102。王福銀、張寶蓉(2005)。外國優質高等教育中國化的新探索─寧波諾丁漢大學辦學模式解析。中國高等教育,(Z3),33-35。
王鳳玉(2002)。借鑒與創新: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成長歷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王劍波(2004)。跨國高等教育理論與中國的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王繼平(2009)。「雙師型」與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中等職業教育,(2),3-7。
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台灣WTO中心簡介(無日期)。紀念台灣加入WTO五週年。2012年4月8日,取自http://taiwan5years.wtocenter.org.tw/history.asp
生建學(2014)。中外合作辦學:成就與展望。教育發展研究,(1),1。
石廣生(200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一)─世界貿易組織基本知識。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劍英(1995)。促進聯合辦學深化高教體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59-62。
江彥橋(2008)。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篇。載於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專題研究:1978-2008,72-109。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行政區域網(無日期)。民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系統。2014年12月22日,取自http://mz.dmw.gov.cn/html1.html
何金針、紐方頤(2009)。全球化下台灣高等教育策略聯盟之因應。教育資料集刊,44,29-49。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8)。開啟學校經營新契機─策略聯盟。學校行政雙月刊,(56),170-184。宋淑慧(2007)。論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利弊與發展策略。中國成人教育,(8),18-19。
李月松、程龍根、張立軍、李堯鵬(1996)。談盤活高等教育資源存量。社會科學,(11),64-67。
李雨龍(2008)。台中地區高職學校教育資源策略聯盟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李國安(2006)。WTO服務貿易多邊規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新玲(2011)。三所中外合作大學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載於楊東平(主編),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149-15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煒巍(2009)。高校聯合辦學的制度研究─以武漢地區高校部屬高校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村聲(1999)。高校聯合辦學三議。教育發展研究,(10),28-29。
汪利兵、梁金慧(2005)。《亞太地區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相互承認地區公約》的內容、實施進展及何題。比較教育研究,10,81-90。
肖地生、陳永祥(2004)。一個獨特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復旦教育論壇,2(3),29-34。
肖地生、顧冠華(2003)。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外合作辦學。黑龍江高教研究,(5),9-12。
周祝瑛(1999)。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課題。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滿生(2002)。WTO對我國教育的影響與對策分析。載於鄭樹山(主編),中國教育年鑒,367-37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豔紅(2012)。現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和發展前景。科技創新導報,(34),196。
林玉体(譯)(2003)。高等教育之哲學(原作者:John S. Brubacher)。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82)
林金輝(2011)。論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6),64-67。
林金輝、劉志平(2007)。中外合作辦學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教育研究,(5),36-50。
林金輝、劉志平(2010)。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金輝、劉夢今(2013)。論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建設。教育研究,(10),72-78。
林聰(2010)。「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論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目標的構建。中國教師,(108),8-10。
林權敏(2007)。探究兩岸大學策略聯盟之可行性-以MBA系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河北省教育廳(2010)。關於印發「社會力量辦學和中外合作辦學單位聘請外籍專業人員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hee.cn/col/1224650482828/1265093686115.html
法易網(1995)。關於教育系統接受境外捐贈有關問題的通知。2011年10月22日,取自http://law.148365.com/444676p1.html
武莉、謝雲峰(2014)。專業教師企業鍛煉五步走─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科學諮詢,(5),134-135。
金孝柏(2008)。教育服務貿易中的境外消費與我國海外留學立法。澳門科技大學學報,2(1),106-111。邵曉琰(2014)。高等教育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探索。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1),108-129。
俞長高(1997)。高校聯合辦學的多元模式和運行機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21-25。
俎媛媛(2014)。聚焦品質合作共贏─2013 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中外合作辦學圓桌會議綜述。世界教育信息,(3),57-61。
姜麗娟(2003)。WTO會員國教育服務開放承諾之分析及其對我國未來教育服務談判之啟示。中正教育研究,2(1),75-101。姜麗娟(2007)。WTO-GATS與跨國高等教育:以香港非本地高等教育之管理與運作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3),23 -49。段穎立(2007)。中國高等學校擴招政策分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5),130-134。
紀建(1997)。積極穩步地把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引向深入。載於陳學飛(主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紀寶成(2005)。中國高等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轉變。中國高教研究,(12),3-6。
胡正強、王永平、王麗恩(1995)。論高校組織結構的整合。教育發展研究,(4),32-35。
胡泊(2009)。中外合作辦學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胡焰初(2002)。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與中外合作辦學的立法。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5(2),140-144。
胡豔(2000)。高校合併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作用。教育與經濟,74-77。
苗丹國、程希(2010)。1949-2009:中國留學政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6(2),1-7。
夏小維(2012)。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外合作辦學。山西教育(招生考試),(9),22。
孫珂(2014)。中西合璧:寧波諾丁漢大學的辦學模式探析。科教文匯(下旬刊),(267),3-6、18。
孫磊、趙佳穎(2014)。論中外合作辦學問題及對策。現代商貿工業,(12),82-84。
秦夢群、黃麗容(2007)。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研究與展望。臺灣教育,647,44-50。郝克明、談松華(1998)。走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郝克明、顧明遠(2002)。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高等教育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3)。2003年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國務院(1986)。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2011年1月18日,擷取自http://www.beihua.edu.cn/html/law/law_16_1158.htm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綜合處(2002)。對授予國外學位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學位的合作辦學專案的情況分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7-8),6-9。
國務院辦公廳(198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委關於推動聯合辦學和校際協作若干問題意見的通知。2012年5月8日,取自http://2011.jledu.com.cn/jyxzzx/zcfg/newdoc2/lhbx.htm
張民選、李亞東(2010)。中外合作辦學認證體系的構建與運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杰(2009年4月16日)。發揮後發優勢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快速發展的關鍵。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取自http://www.ceibs.edu/media_c/archive/38842.shtml
張美玲、孫瑞霙、王國樑(2002)。策略聯盟理論基礎再探討─以台灣電子廠商為例。管理評論,21(2),1-26。張逸民(2008)。策略管理─分析架構與實例(二版)。臺北市:華泰。
張新平(1996)。世界貿易組織下之服務貿易。臺北市,月旦。
張萬紅、申國昌(2014)。「新中國成立60年中外合作辦學回顧與展望」。世界教育信息,3,56。
張曉鵬(2005)。內地中外合作辦學與香港非本地課程相關法規比較研究。教育學報,33(1-2),125-147。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0a)。關於印發「中外合作辦學試點評估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編號:教外司監[2010]193號),未出版。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0b)。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編號:教外廳[2009]1號),未出版。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0c)。中外合作辦學試點評估單位自評工作基本要求。2012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cfce.cn/a/pinggu/pgwj/2013/0301/752.html
教育資料集刊編輯小組(2007)。各國高等教育相關指標統計資料。教育資料集刊,(35),327-344。
曹翠英(2004)。臺灣大學校院策略聯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曹翠英(2006)。策略聯盟:強化大學競爭優勢。臺北市:五南。
章新勝(2003)。認真學習貫徹實施「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國高等教育,(11),4-6。
莊耿銘(2006)。國際企業中堅企業海外投資戰略(十版)。臺北市:翰軒。
莫家豪(2002)。全球化與大學整併:國際的經驗。載於「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0)。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主辦。
莫家豪、盧一威(2004)。大學整併與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變遷。教育政策論壇,7(1),83-100。許曉東(2008)。武漢地區高校聯合辦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5),72-74。
陳志傑(2008)。大學校院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跨校選課實施之研究-以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佩芝(2006)。國民小學運用策略聯盟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陳洪安(1997)。高校聯合辦學的依據及模式。高校理論戰線,(7),30-31。
陸勁松、丁雲偉(2002)。關於中外合作辦學體制問題的思考。江蘇高教,(1),80-82。
陸根書、康卉、閆妮(2013)。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4),75-80。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翔峰(2003)。產學研的激勵兼容機制分析。杭州科技,(1),33-34。
陳夢麝(2004)。文教型非營利組織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國內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麗翠(2013)。中外合作辦學品質評估的政策演進與思考。教育與教學研究,27(7),93-96。
湛俊三(2008)。地方高校戰略聯盟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湯堯(2004)。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建立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為主。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1-34。高雄市:復文。
焦國政(1998)。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回顧與思考。中國高等教育,(10),42-44。
覃美瓊(2006)。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高等教育研究,27(5),34-39。
黃天中、劉麗霞、張清祿、張麗萍、黃亨奮(2014年2月24日)。構建新形勢下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和認證制度。中國教育新聞網。取自,http://www.jyb.cn/high/sjts/201402/t20140224_571191.html
黃立、李貴英、林彩瑜(2002)。WTO:國際貿易法論(三版五刷)。臺北市:元照。
黃福濤(1999)。20世紀西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徵與趨勢。廈門大學學報,(2),101-107。
黃福濤(譯)(1998)。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形成(原作者:大塚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黃營杉(2000)。策略聯盟。載於黃營杉、林清河、蔡明宏、歐嘉瑞、洪明洲(主編),企業政策,221-248。臺北:空中大學。
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無日期)。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簡介。2014年7月24日,取自http://cfcrs.xmu.edu.cn/s/184/t/633/p/13/c/7785/d/7802/list.htm
楊立軍、湯美玲(2012)。政策效用視角下的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育發展研究,(19),13-17。
楊玉浩、葉暉有、江青豔(2010)。高校聯合辦學的發展歷程與管理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24(3),53-55。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楊海怡(2014)。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模式的選擇與分析。上海商學院學報,15(2),114-120。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劃與改革動向。教育資料集刊,31,157-179。楊景堯、黃三吉(2003)。中國大陸教育制度。載於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155-162。臺北:師大書苑。
楊瑩(200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與高校合併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291-381。高雄市:復文。
楊輝(2004)。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初探。教育評論,(4),4-9。
溫明忠(2008)。全球化之高等教育成本與生產力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3,25-46。溫金豐(2009)。組織理論與管理(二版)。臺北市:華泰。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3)。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協定(二版)。臺北市: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1)。認識世界貿易組織。2012年4月8日,取自http://www.trade.gov.tw/cwto/Pages/Detail.aspx?nodeID=337&pid=312886
萬明達、孫宇新(1995)。淺談高等院校的聯合辦學。遼寧高等教育研究,(2),30-31。
葉千翡(2007)。學習型組織於新竹市私立大學之認知研究-以玄華元策略聯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葉光煌(2008)。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思考及對策。集美大學學報,(2),44-48。
葉敏(2009)。論國際合作辦學的現存問題及改進策略。中國成人教育,(18),41-42。
董婷(2012)。高校聯合辦學的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9(13),10-12。
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世界組織貿易司(200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北京:法律出版社。
寧波諾丁漢大學(無日期)。201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ottingham.edu.cn/cn/index.aspx
鄢曉(2014)。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因素和基本原則。江蘇高教,(1),120-122、155。
劉佩宣(2007)。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之研究─以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劉孫淵(2011)。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考察(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省。
劉復興、李芳(2008)。1985年以來的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載於顧明遠(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紀實,153-189。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榮山(2004)。國際合作高等教育的產業化發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劉爾思(2010)。中國跨境教育質量的形成、變遷及其影響。雲南財經大學學報,(6),99-104。
劉寶成(2006)。中外合作辦學的前景和挑戰。中國教育政策評論,63-81。
潘娜(2010)。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蘇州大學,江蘇省。
蔣凱(譯)(2006)。中外合作:到中國來的不都是好大學(原作者Philip G. Altbach)。中國教育新聞網。取自http://www.jyb.cn/world/cglx/200611/t20061122_50406.html
蔡鳳薇(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策略聯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無日期)。201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sias.edu.cn/
鄭紹成(2005)。國際行銷管理本土案例、亞洲觀點、全球思維。臺北縣:前程文化。
盧曉中(2001)。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賴玉雪(2007)。策略聯盟相關理論及其在校際合作上之應用。國教之友,59(1),23-32。閻黎明(2014)。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策略初探。中國成人教育,(8),124-126。
戴福祥(2011)。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教育模式創新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戴曉霞(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2,233-254。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60。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高等教育。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2007)。2008-2009年決議草案。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5/001501/150144c.pdf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2012)。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aparnet.org/documents/ASIA-PACIFC%20CONVENTION%20FINAL%20FORMATTED%20REVISED%2011.06.12%20(FINAL).pdf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無日期)。聯合國十年計畫。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unescobkk.org/zh/about-us/?type=98%E3%80%81http://www.culturalprofiles.net/laos/units/200.html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司(譯)(2008)。產品總分類(CPC)(原作者:聯合國)。出版者:聯合國(原出版年限,2004)。
薛絢(譯)(1994)。費正清論中國(原著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臺北市:正中。
薛曉華、周志宏(2007)。高等教育市場化對課程與學術領域發展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79,105-124。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秀珊(2003)。大學策略聯盟之研究:以佛教人士已興辦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魏利祝(2006)。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產業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譚貞(2010)。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歷史考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4),167-170。
鐘毓卓(2008)。中外合作辦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津大學,天津市。
饒子正、石虹(2009)。高校聯合辦學教學管理探析。當代經濟,(15),108-109。
蘭軍(2010)。近現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辦學的歷史考察。高校教育管理,4(3),87-92。
顧玉琴(2013)。對中外合作辦學存在問題的思考。江蘇教育,(48),64。
顧建新(2008)。跨國教育發展理念與策略。上海:學林出版社。
龔思怡(2005)。合作辦學的緣由與成效。教育發展研究,(12),68-71。
龔映杉(2004)。中外合作辦學新政策解讀─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答問。中國高等教育,(20),24-26。
龔微、譚萍(2010)。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困境及法治對策─以辦學模式為視角。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6),160-164。
貳、外文部分
Altbach, P. G.(1998).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Greenwich, CT: Ablex Publishers.
Gornitzka A. & Maassen P. (2000). National policies concerning the economic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3(3), 225-230. Retrieved November 5, 2010,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 420333241).
Baranson, J. L. (1990). 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Why, What, Where and How. Multinational Business, 2, 54-61.
Dougherty, K. J. (1997). Mass Higher Education: What is its Impetus? What is its Impact?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9(1), 66-72.
Jackson, M. G. (2003). Internationalising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7(3), 325-330.
Porter, M. E. (1996, November-December).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6), 61-89.
Sadlak, J.(1998). Globalization and Concurrent challeng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Scott P.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101-107). London: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Sawler, J. H. (2001). Strategic alliances: Market structure, conduct and antitrust. Ph.D., Dalhousie University (Canad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AT NQ66675.
Skodvin, O. (1999). Mergers in Higher Education-Success or Failure?.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5(1), 65-80.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BSCO No. ED091983)
World Bank (200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ashington, DC: Author.
Yang, R. (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3(1), 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