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于曉平(2006)。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王玉珍(1998)。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二女學生職業建構系統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高雄。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何麗儀(1990)。生涯試探計劃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概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吳怡君(2000)。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吳劍雄(1997)。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李昇益(2005)。國中資優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杜博生(2003)。影響高職學生職涯發展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周雅虹(2006)。國中特教資源班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取向生涯團體輔導方案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邦傑(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宏熾、陳麗如、林巾凱、鄭淑芬(2000)。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生涯自我概念與轉銜服務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18-014)。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林宏熾、林巾凱(2003)。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青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63-94。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實驗與研究。輔導學報,6,91-124。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林惠瑜(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親子界限與其生涯自我效能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林毓晨(2008)。教育大學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75,19-25。邱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金樹人(1998)。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金樹人、許宏彬(2006)。生涯諮商介入策略對國中學生認知複雜度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2),99-12。侯月瑞(1986)。生計發展課程對高中(職)學生生計成熟與職業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張仁家(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行為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張仁家(199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465-504。張德聰(2006)。青少年心理與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8月1日。網址: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03。
教育部(200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方案10-1「國中與高中職學生生涯輔導實施方案」。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8月1日。網址:http://epaper.edu.tw/12edu/index.php。
教育部統計處(2008c)。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97學年度。台北市:教育部。
曹榮勳(1994)。影響國中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許士仁(2007)。私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美髮技術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A國際美髮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許以恆(2005)。生涯團體對國中女生生涯自我概念、職業興趣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郭春在(2001)。高職特殊教育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位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郭佩菁(2006)。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及決策型態之實驗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郭蓓蓉(2007)。台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秀婷(2003)。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陳美鳳(1999)。高職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參加職業訓練意願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陳淑琦(1998)。大學理工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興趣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陳淑娟(2003)。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陳麗娟(1989)。師範院校大一學生生計決策行為、生計發展取向和職業自我概念的調查與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彭武德(1992)。台北市國中生主觀壓力感與社會支持網絡的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社工組,台北。黃小真(2003)。單親高中職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黃宗堅(1999)。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83-109。黃虹薰(2008)。台北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黃淑桃(1997)。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淑敏(1998)。師院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成熟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生涯輔導課程方案對高三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定向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36-63。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班,台東。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溫崑明(2004)。台北市高職生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廖美淑(2005)。華人社會中男女大學生生活目標、生涯自我效能及親子互動方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劉季諺、許吉越(2001)。影響人格與行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自我概念。大專體育,56,90-96。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蔡美華(2002)。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力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蔡順良(1984)。家庭環境因素、教育背景與大學生自我肯定性之關係暨自我肯定訓練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197-230。蔡淑玲(2006)。國小學童家庭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蔡鐿安(2007)。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休閒滿意與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鄭淑芬(1998)。國中特教技藝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鄭淑芬、林宏熾(1999)。國中特教技藝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61-95。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黎麗貞(1996)。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賴保禎(1994)。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心理。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盧台華(1989)。資優生的生涯發展。資優教育季刊,33,1-7。魏麗敏(1992)。家庭環境量表的編製報告。測驗與輔導,113,2288-2291。
魏麗敏(1994)。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魏麗敏(2003)。高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142-010)。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學校氣氛與校園欺凌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142-002)。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
蘇鈺婷(2001)。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外文文獻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Bandura, A., & Cervone, D. (1983). Self-evaluative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5), 1017-1028.
Bandura, A., & Schunk, D. H.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t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586-598.
Barrett, T. C., & Tinsley, H. E. A. (1977). Measuring vocational self-concept crystalliz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1(3), 305-313.
Betz, N. E. (1994). Self-concept theory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3, 32-47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
Betz, N. E., & Hackett, G. (1986).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 279-289.
Bonett, R. M. (1994). Marital status and sex: Impact on career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2), 187-19.
Branch, L. E. (1988).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system perspectiv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87-91.
Flores, L. Y., & O'Brien, K. M. (2002).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women: A Test of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9(1), 14.
Flores, L. Y., Navarro, R. L., Smith, J. L., & Ploszaj, A. M. (2006). Testing a model of nontraditional career choice goals with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men.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4(2), 214-234.
Gianakos, I. (2001). Predictor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9(2), 101-114.
Gushue, G. V., Scanlan, K. R. L., Pantzer, K. M., & Clarke, C. P. (2006).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vocat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exploration behavior in African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Sage), 33(1), 19-28.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Hargrove, B. K., Creagh, M. G., & Burgess, B. L. (2002).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s as predictors of vocat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1(2), 185-201.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01。
Laura, N. (2007).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family support, and career indecision with Italian yout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2), 181-193.
Lent, R. W., Brown, S. D., & Larkin, K. C. (1984).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356-362.
Lent, R. W., & Hackett, G. (1987). Career self-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0, 347-382.
Matsui, T. (1994).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x differences in career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2), 177-184.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 (2 ed.): A social climate scale. Palo Alto, 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Nevill, D. D., & Schlecker, D. I. (1988). The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assertiveness to willgness to engase in traditional /nontraditional career activiti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2(1), 91-98.
Nota, L., & Ferrari, L. (2007).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family support, and career indecision with Italian yout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2).
Rivera, L. M., Chen, E. C., Flores, L. Y., Blumberg, F., & Ponterotto, J. G. (2007).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barriers, role models, and acculturation o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onsideration of Hispanic wome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1), 47-61.
Schneewind, K.A. (1995). Impact of family process on control beliefs. In: A. Bandura (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y (p. 114-14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K. M., & Betz, N. E. (1983).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 63-81.
Turner, S., & Lapan, R. T. (2002).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 support in adolescent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1(1), 44-55.
Urakami, M. (1996). Career exploration processes in women's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ctivity and self-concept crystalliz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4(2), 195-203.
Vernon, G. Z.(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4)。
Zingaro, J. C.(1983). A family systems approach for the career counsel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2, 24-27.
Zunker, V.G. (1986)。Career counseling : Applied concept of life planning (2nd ed.). Monterey CA: Brooks Cole Pu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