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19: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鄒佳哲
研究生(外文):Chou chia che
論文名稱:論台夫特畫派代表性畫家的「靜謐之光」繪畫技法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thesis of Delft epitomizing, the art work of the "stillness of light" painting techniques
指導教授:許坤成博士,翁美娥博
指導教授(外文):Pro. SHEU KUEN-CHERNJG/Pro.UENG MEEI-E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台夫特維梅爾靜謐之光
外文關鍵詞:DelftJohanne Vermeerstillness of ligh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維梅爾(Vermeer, Johanne)的畫作光線,和林布蘭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完全不同,其畫面並不像林布蘭(Rembrant,Harrmenszoon van Rijn)般地具有神秘的「心靈之光」,也未彰出新教徒神秘主義的「內在光」,而是十分普通平凡的「自然光」。維梅爾(Vermeer, Johanne)轉化心靈的神秘力量為畫面具體化的方式,初見只覺得有一份與眾不同的氣質,日久下來,筆者覺得那平凡的畫作主題呈現出無可言喻的安詳和靜謐,彷彿是「美」和「時」光的留駐。因而促使筆者對維梅爾畫作的愛與日俱增。就筆者而言;維梅爾的畫是最純粹的畫,在他筆下,無論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用具擺設或人物的淡雅氛圍,都凝結成令人百看不厭且意猶未盡的永恒畫面。
維梅爾 (Vermeer, Johanne)的畫作,朝向一種樸素而成熟的方向發展,畫作以有選擇性的焦點投注於操持家務的女人身上,勤勞女人所散發出的美帶給人一種親密和精神性的滿足感,而這種感受正激勵著筆者把情感轉移到他的寂靜景色中。研究維梅爾的學者斯諾(Edward A. Snow),針對於維梅爾畫作中的「光線」表達和處理手法便曾指出「維梅爾他的光線輕輕溜過門窗,滑落在人物的臉上,徘徊在衣服的袖子和蕾絲中,最後則留在靜物的表面閃爍著,他完美的技巧使單純的靜物不再似塵世的雜物,在光線中揭露我們的渴望、踰越及無法實現的幻影」。
維梅爾畫作中所呈現的沉穩丶寧靜畫面氛圍,正是筆者創作時所欲體現的美感,也是筆者一直以來奉為圭臬的創作典範。本創作論文希望藉由維梅爾每個時期的畫作研究,創作經歷和繪畫表現技巧,創造出符合自已期許的作品。
有關創作論述部分,筆者的「靜謐」以光線作為畫作的主要表現題材,繼而分「靜謐」光線在靜物丶風景丶人體畫上的繪畫表現。在深刻瞭解了維梅爾的優點和精神體後,再融合筆者對於藝術的感知與心得,透過油畫創作,表達出不同面向的創作思維。並不忘在創作實踐上,以最單純的“真我”來探究繪畫藝術的恒常性,藉以尋求出最真切的自我認知與突破。
The light manifestation in Johanne Vermeer’s paintings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Rembrandt’s (Rembrant, Harrmenszoon van Rijn) art work, which the appearances not only came with the mysterious "spiritual light", but also not illustrate a Protestant mysticism of the "inner light"; however, it only expresses very ordinary "natural light". Johanne Vermeer transforms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the soul to the tableau and makes it externalized in the specific manner. To take a quick scan of the paint will only find a distinctive temperament; nevertheless, it takes a while for me to appreciate that the ordinary painting, which represents a theme of tranquility and stillness, just like "the beauty" and "time" in the presence of light. Thus, I love the painting of Johanne Vermeer more and more as time goes by. To me, the art works of Johanne Vermeer are purely paintings but nothing else. In his mechanisms, whether in the daily lives of ordinary appliances, furnishings or figures with elegant aura, makes people eager to enjoy the endless pleasure of eternal scene.
Johanne Vermeer develops his mechanisms on a plain and mature approach and focus selectively on the housewives who not only breathe the beauty of hard-working, but also satisfy people spiritually and intimately. I am inspired by this sensation to convey the emotional scenes in the scenery of silence. The scholar, Edward A. Snow comments how Johanne Vermeer conceives and execute the “light” in his paint and state “The light sprinkles through the door and window gently, reflects on the face of those figures, hovers in the sleeves and lace clothes and end up with flash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illness. His perfect skills make simple stillness no longer seems to be the debris in this world. In the light, it exposes the desire, things that can not be crossed over and Mirage that cannot be achieved”.
Johanne Vermeer’s paint represents steady and peaceful temperament, which is wha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 beauty of it in the period of creation. It is also the guidelines he followed as creative patter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out the research, creative experiences and unique paint skills to generate my own art work, which will meet my own expectation.
圖目錄
個人創作作品圖錄:
表目錄
摘 要 1
論台夫特畫派代表性畫家的「靜謐之光」繪畫技法 3
第一章 緒論 22
第一節 研究之動機 22
第二節 研究之目的 23
第三節 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23
第四節 研究之方法 24
第五節 研究之步驟 24
第二章 台夫特畫派的崛起 26
第一節.十七世紀的荷蘭藝術潮流 26
第二節 台夫特(Deft)畫派的代表性畫家 30
第三章維梅爾的繪畫事蹟與創作風格 44
第一節 維梅爾的生平事蹟 44
一.學徒時期 44
二.加入聖路克公會(Guild of St.Luke,the) 47
三.當選為聖路克公會領導人時期 48
第二節 維梅爾的創作風格 48
一.維梅爾的藝術特質 49
(一)以描繪室內生活風俗畫為主 50
(二)帶有人物的靜物畫 50
(三)運用善感的知覺心靈 51
二.依創作主題分類 52
(一)宗教歷史畫 55
(二)肖像畫 57
(三)風景畫 59
(四)風俗畫 60
三.維梅爾畫面中的光線功效 64
(一)聚焦的「主題」 64
(二)空間與時間的繪畫元素 68
(三)表現出體積和質感 69
四.維梅爾繪製光線的技法 70
(一)點描法(Pointilliste)技法 71
(二)暈塗法(Sfumato)技法 71
(三)自然光的寫實技法 73
(四)暗箱消失點的透視法 74
(五)精致而明亮色調的層次技法 76
(六)善用底色技法的運用 77
第四章 自我創作的理念與實踐 79
第一節創作理念 80
一.秩序性的畫面經營 80
(一)質樸之美 81
(二)光影之美 81
(三)形的重組織與創造 82
二.畫面色彩的運用與歸納 82
(一)調整主賓色澤的醒目性 84
(二)調整明度與彩度的輕重性 84
(三)調整寒暖色調的空間性 85
三.和諧的畫面調子 85
第二節 作品解析 86
一.理想美的靜物畫 86
二.內化的自然風景 92
三.人物及人體畫 99
第五章 結論 創作省思與未來展望 111
中英文對照索引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曾才。《西方文化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92年。
安海姆(Rudolf Amheim)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中華民國1995年6月。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中華民國87年。
何政廣。《荷蘭黃金世紀大師維梅爾》。由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中華民國87年。
李行達。《西方美術史綱》。湖南美術社,中華民國91年10月。
李澤厚、汝信。《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華民國79年12月。
邵大箴。《西方美術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民國91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中華民國50年1月。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中華民國75年9月。
班那迪克‧塔森 (Benedikt Taschen) 。《維梅爾》。中文版由塔森出版社 出版,Tseng Chang-Sheng翻譯。中華民國2002年10月
高階秀爾。《西洋美術史》。台北:新形象出版公司,中華民國81年4月。
張心龍。《巴洛克之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2年10月。
張純櫻。《維梅爾風俗化之研究》。台北:由銀禾文化出版。中華民國93年4月。
梁玖。《藝術概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郭曉川。《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1995年10月。
陳洛加。《外國美術史綱要》。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7 月。
陳英德。《法蘭西學院派繪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中華民國89年8月。
嘉門安雄。《西洋美術史》。呂清夫譯,台北:大陸書店,中華民國78年3月。
謝里法著。《藝術的冒險—西洋美術評論集》。中華民國1995年10月。
謝東山。《藝術概論》。台南:偉華書局,中華民國89年9月。
西文部份
Argan, Giulio Carlo & Fagiolo, Maurizio。《藝術史學的基礎》。曾堉、葉劉天增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1年2月。
Bailey, Anthony, A View of Delft-VERMEERTHEN AND NOW, London: Pimlico Random House, 2001.
Bailey, Anthony, VERMEER (A View of Delft),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LLC, 2001.
Bazin, Germain。《巴洛克與洛可可》。王俊雄、李祖智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Beckett, Wendy (Sister) 。《繪畫的故事》。李惠珍、連惠幸譯,台北: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Cabanne, Whitney。《西洋世界藝術史:古典主義與巴洛克藝術》。董強譯,台北: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Chalumeau, Jean-Lnc。《藝術解讀》。王玉玲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Delmas, C. 。《歐洲文明》。吳錫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Durant, W. 。《世界文明史》。之19、20、22、23冊,幼獅翻譯中心編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中華民國66年。
Friedlander, Max J。《藝術與鑑賞》。梁春生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Gomrich, E. H。《藝術的故事》。雨云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80年10月。
Heinrich, Wolfflin。《藝術史的原則》。曾雅雲譯,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9年5月。
Janin, Hunt。《Culture Shock!荷蘭》。梁曼嫻譯,台北:精英出版社,中華民國90年。
Janson, Horst Woldermar。《美術之旅》。唐文娉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79年8月。
KrauBe, Anna-Carola。《西洋繪畫史》。林欣宜、張采欣、廖玉儀譯,Germany: 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mbH,2000年。
Liedtke, Walter, A View of Delft-Verme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Zwoole: Waanders Publishers, 2000.
Loughman, J. and Montias, J. M.,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 (Works of Art in Seventeenth-Century Dutch Houses), Zwolle: Waanders Uitgevers B.V., 2000.
Nash, John, VERMEER, London: Scala Publishers Ltd, 2001.
Reichold, Klaus and Graf, Bernhard, PAINTING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great Britain: K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1997.
Ruger, Axel, VERMEER AND PAINTING IN DELFT, London: National Gallery Company, 2001.
Schneider, Norbert, English translation: Fiona Hulse, Newcastle-under-Lyme, VERMEER, Germany: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GmbH, 2000.
Schneider, Norbert。《維梅爾》。Tseng Chang-Sheng譯,台北:塔森Taschen),1998年。
Snow, Edward, A STURY OF Vermeer, Los Angeles:
Van Loon, Hendrik Willem。《人類的故事》。張海平、張麗梅譯,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1年2月。
Westermann, Mariet, The Art of the Dutch Republic 1585-1718, London: Calmann and King Ltd, 1996.
Wolff, Robert Lee。《西洋文化史》。第四、五卷,劉景輝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69年4月。
Zuffi, Stefano。《世界藝術百科2:維梅爾》。謝佳娟譯,台北:木馬文化,中華民國91年。
(三)期刊
丘彥明。<兩個黃金時代-荷蘭與丹麥繪畫大師精品展>。《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
戎逸倫。《巨匠藝術》。(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2年)。
郭懷。<藝術中的民歌手:「市民藝術」>。《炎黃藝術》第74期,1995年11月。
韓秀。<無法塵封的華麗與輝煌-再讀>。《炎黃藝術》第74期,1995年11月。
(四)工具書
Denton, Gillian (editor) 。《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中華民國85年12月。
Gowing, Sir Lawrence。《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中文版)1-10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77年10月。
Honour, Hugh and Fleming, John。《世界藝術史》。吳介禎等譯,台北:木馬文化,1999年。
Marseille, Jacques and Laneyrie-Dagen, Nadeije。《世界藝術史》。王文融、馬勝利、羅芃、顧家琛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80年10月。
Mayer, Ralph。《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貓頭鷹翻譯小組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中華民國91年。
(五) 學位論文
朱紋皆。<Vermeer研究(Johannes Vermeer, 1632-7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邱慧玲。<「光」的空間研究------以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西洋繪畫為例>。中原大學空間設計學系,民87。
胡朝景。<Vermeer的畫中畫與我的畫中畫系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張宏彬。<觀照自然-「真實與永恆」作品及創作理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梁忠弘。<視窗與心窗的對話-窗系列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楊淳嫻。<解讀台夫特的司芬克斯—論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對當時社會的觀察>。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鄭惠丰。<鴻飛掠影-繪畫中光影意象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顯達、許碧勳(2000)。 國語輔音聽辨與發音能力之發展研究[Chinese Children'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Consonants: A Developmental Study]。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雜誌(15),頁 1-10。
2. 陳其昌(2000)。大專女子排球選手的運動技能水準與運動目標取向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 13(4),76-84。
3. 黃俊發(2008)。小學桌球訓練經驗對於自我效能、運動動機與運動行為之影響。 運動教練科學,11,1-11。
4. 陳文成(2005)。大學女子排球員性別角色、競賽狀態性焦慮、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91-99.
5. 何政廣。《荷蘭黃金世紀大師維梅爾》。由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中華民國87年。
6. 許景林(2008)。目標取向、動機氣候、自覺能力與大專男子籃球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 5,220-230。
7. 紀泓志、賴世烱(2012)。自我效能理論-在排球發球運動表現之應用。排球教練科學,18,10-21。
8. 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爲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05-121。
9. 周學雰、黃英哲(200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理論與研究回顧。國北教大體育,2,67-74。
10. 呂青山(2010)。大專籃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運動員訓練能力與運動員自信心來源模式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05-120。
11. 賴素玲(2011)。不同目標取向及條件對運動自信心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158-170。
12. 王潔玲(2008)。籃球選手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員倦怠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 12,1-12。
13. 盧素娥、蔣明雄、季力康(2007)。舉重選手之運動目標取向、自我效能與成敗歸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4),97-114。
14. 丘彥明。<兩個黃金時代-荷蘭與丹麥繪畫大師精品展>。《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
15. 尹湘蕾、楊育寧(2010)。目標取向、運動自信心來源與內在動機之研究。運動研究,19(1)。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