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07: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鄧芝穎
研究生(外文):Zhi-Ying Deng
論文名稱:以科技接受模型3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
論文名稱(外文):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to Evaluate the Intention o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指導教授:李德治李德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e-Chih Lee
口試委員:曹偉駿洪麗美
口試委員(外文):Woei-Jiunn TsaurLi-Mei Hung
口試日期:2014-10-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互動式電子白板科技接受模型3資訊科技
外文關鍵詞:Interactive WhiteBoard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TAM 3)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年來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學校的環境設施、教室設備、校園訊息傳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等方式都深受影響。有別於傳統資訊融入教學模式,互動式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 IWB)教學有高度互動性特色,是當前應用於教室中的先進科技教學輔具之一。在實證研究上也證實了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能讓教室中的教學更生動活潑,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研究採用解釋力較完整的科技接受模型3(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TAM 3)為理論依據,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臺中市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度與使用意願,並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為例來進行研究,用來解釋與預測教師在教學現場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再次驗證了TAM 3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上的適切性,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意圖,會受到工作關聯性、輸出品質、結果展現性、IWB自我效能和知覺外部控制之影響。對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言,可以是一個參考依據,亦可作為預測教師接受資訊科技的指標及規劃專業成長活動的參考。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has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face to face class room based teaching with the dynamic access of knowledge. Evidence is growing that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WB) resourcing in schools ca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young children’s attainment in the core subjects. IWB is an electronic instructional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signed by use for teachers. The present study was framed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TAM 3) to identify determinants affe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used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to explain and predict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age inten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efficiency of TAM 3.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role of job relevance, output quality, result demonstrability, IWB self-efficacy and perceptions of external control in teachers’ decision to adopt the technology. The study presen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finding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follow-up studies. Further, this study results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is for future decision making of teachers’ decision to adopt the technolog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07
第二節 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定義與應用 15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型發展沿革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6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假說 49
第三節 問卷設計 54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60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61
第三節 迴歸分析 77
第四節 研究假說驗證結果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研究貢獻 9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3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附錄 問卷 10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06
圖2-1 理性行為理論 25
圖2-2 科技接受模型 26
圖2-3 第二代科技接受模型(TAM 2) 30
圖2-4 科技接受模型理論架構 35
圖2-5 科技接受模型3(TAM 3) 39
圖3-1 本研究架構 48
圖4-1 各變項間迴歸模式的預測強度 85

表目錄

表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說明 09
表2-2 近期國內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研究整理 11
表2-3 教師使用IWB意願之研究整理 20
表2-4 科技接受模型重要變數定義 29
表2-5 科技接受模型2重要變數定義 33
表2-6 知覺易用性相關決定因素的解釋 37
表2-7 以TAM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彙整 42
表3-1 變項操作型定義及研究假說 53
表3-2 臺中市國小教師學校樣本數和教師樣本數統計表 55
表3-3 各變項之衡量問項 56
表4-1 受訪者基本資料統計數據 61
表4-2 研究變項描述性統計資料 62
表4-3 「經驗」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4
表4-4 「知覺有用性」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4
表4-5 「知覺易用性」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4
表4-6 「工作關連性」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5
表4-7 「輸出品質」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5
表4-8 「結果展現性」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6
表4-9 「結果展現性」刪除問項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6
表4-10 「IWB自我效能」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7
表4-11 「知覺外部控制」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7
表4-12 「知覺外部控制」刪除問項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8
表4-13 「使用意圖」之項目總計統計資料 68
表4-14 正式問卷分析問項 69
表4-15 因素分析之變異數統計表 71
表4-16 因素分析之旋轉元件矩陣 72
表4-17 問卷問項因素負荷量整理 75
表4-18 題項刪除後變項信度分析 76
表4-19 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1 > 79
表4-20 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2 > 80
表4-21 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3 > 80
表4-22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模型摘要< 1 > 81
表4-23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之變異數分析< 1 > 82
表4-24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係數< 1 > 82
表4-25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模型摘要< 2 > 83
表4-26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之變異數分析< 2 > 83
表4-27 干擾變數迴歸分析係數< 2 > 84
表4-28 本研究的研究假說驗證結果說明 86
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第八十期,20-31。

王玉蘭(2012)。國小數學教師科技學科教學知識的展延與再思─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0-64。

王譽靜(2013)。美語教學導入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師使用意願之探討--以A公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資管評論。15(1),101-138。

行政院(2009)。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 5 ) , 543-563。

余新恆(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探討-以自然領域實驗課程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娟瑩(2009)。高雄市公立國中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教學之教學信念與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孝先(2010)。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及態度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俞朋(2013)。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影響國中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接受度之因素。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佩玟(2012)。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教學信念與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錦煌、葉芝妤(2013)。國中數學課程融入互動式電子白板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6期,67-77。

侯坤成(2010)。國中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意願之探討-以臺南市國中教師推動電子互動白板教學為例。立德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橙瑞(2010)。第三代技術接受模型在技術準備度與使用意圖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兼論經驗之影響效果。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六十四期,68-84。

高嘉汝(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來探討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科技接受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震峰、吳維慈(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4期,1-42。

教育部(2006)。建構縣市e 化學習環境計畫。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卷4期,413-434。

張霄亭(2009)。教育科技(下)。學富文化,台北。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臺北市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發表之論文。淡江大學蘭陽校區。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型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學報。第28期,人文管理類,217-236。

陳偉慈(2011)。大高雄地區國小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態度與意願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儒晰(2013)。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卷3期,669-690。

許祐寧(2012)。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課後教學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瑞譙(2008)。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後之效益分析-科技接受模型的觀點與應用。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卷第二期。

曾淑枝(2011)。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網路學習行為之研究—以「教育部國民中學學習資源網」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黃思華、劉遠楨、顏菀廷(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創新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15-140。

黃春滿(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素霞、黃書猛(2013)。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管理資訊計算。第2卷第1期,262-271。

黃思華(2013) 。以集群分析探討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信念之關係。教育科技與學習。1(1),87-110。

楊淑金(2012)。以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探討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互動式電子白板的使用意願。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遠光、許新標、林佳蓉、吳慧盈(2012)。臺灣教育科技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1992-2012 論文的內容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100期,15-26。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4)。臺中市102 學年度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市立國民小學。2014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tc.edu.tw/school/teacher。

劉麗娟(2010)。新竹市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科學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世雄(2011)。臺灣不同城鄉地區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 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4(3),47-76。

蔡文榮、蔡佩君(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1卷2期,69-91。

歐陽閻(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年級注音符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誌。28期,47-107。

蕭英勵(2009)。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趨勢與發展以台灣地區2001-2009學位論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英勵(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效益。師友月刊。548期,62-66。

盧繹中(2011)。高雄市基層公務人員使用數位學習網站之態度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志彬(2013)。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台南市國小教師互動式電子白板之使用現況及意願。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戴澍煒(2013)。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青少年使用臉書之行為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宇笙、吳博雅(2013)。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系統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數列與圖形序列單元作為補充教材教學為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3卷3期,59-67。

鍾明志(2012)。新北市國中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接受度之探究-以科技接受模型觀點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tcher, C., & Lee, M. (2009).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revolution: Teaching with IWBs. Victoria, Australia: ACER Press.

Beach, L. T., and Mitchell T. R. (1998). The basics of image theory. L. R. Beach,ed. Image Theor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3-18.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BECTA〕 (2004).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interactive whiteboard-a guide for primary school.

Beck, J. A. and Wynn, H. C. (1998).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ess along the continuum.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50(6), pp.212-424.

Cuban, L. (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 pp.229-330.

Davis, F.D. Bagozzi, R.P. and Warshaw, P.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p.982-1003.

DiGregorio, P., & Sobel-Lojeski, K. (2010).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IWB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38(3), 255-312.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Philippines: Addition-Wesley Pub. Co.

Hartwick, J. and Barki, H. (1994). 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use. Management Science, 40(4), 440-465.

Igbaria, M., Guimaraes, T., and Davis, G. B. (1995).“Te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usage via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1 (4), 87-114.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08).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nd Ed.). ISTE: Washington, DC.

Jonassen, D. Peck. K. and Wilson, B.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NJ : Englewood Cliffs.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of schools. Pennsylvania:State University.

López, O. S. (2005). The Digital Learning Classroom: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academic success in mathematics and reading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 Education, 54(4), 901-915.

Moore, G. C. and Benbasat, I. (1991).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92-222.

Moss, G., & Jewitt, C. (2010). Policy, pedagogy and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t from early adoption in England? In M. Thomas (Ed.),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for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20-36). Hershey, PA: IGI Global.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N.Y.: McGraw-Hill, Inc.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alisbury, W.D. Pearson, R. A. Pearson, A. W. and Miller, D. W. (2001). Perceived security and WWW purchasing intention.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 101(3), pp.165-176.

Smith, H., Higgins, S., Wall, K. & Miller, J.(2005).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Boon or Bandwag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 91-101.

Shenton, A., & Pagett, L.(2007). From‘bored’to screen: the use of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for literacy in six primary classrooms in England. Literacy, 41(3),129-136.

Szajna, B. (1996).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Venkatesh, V. (2000).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d of use: Integration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1(4), pp.342-365.

Venkatesh, V.&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 46(2), pp.186–204.

Venkatesh, V. and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 27(3), 451-481.

Venkatesh, V. and Bala, H. (2008).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s, 39(2), pp. 273-315.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425–4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第八十期,20-31。
2.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第八十期,20-31。
3.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 5 ) , 543-563。
4.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 5 ) , 543-563。
5.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六十四期,68-84。
6.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六十四期,68-84。
7. 高震峰、吳維慈(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4期,1-42。
8. 高震峰、吳維慈(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4期,1-42。
9.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型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學報。第28期,人文管理類,217-236。
10.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型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學報。第28期,人文管理類,217-236。
11. 陳儒晰(2013)。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卷3期,669-690。
12. 陳儒晰(2013)。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卷3期,669-690。
13. 曾瑞譙(2008)。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後之效益分析-科技接受模型的觀點與應用。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卷第二期。
14. 曾瑞譙(2008)。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後之效益分析-科技接受模型的觀點與應用。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卷第二期。
15. 黃思華、劉遠楨、顏菀廷(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創新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4(1),1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