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2 17: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怡君
研究生(外文):Lu Yi-Chun
論文名稱:證券暨期貨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about The Regulated Subjects of Insider Trading in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and Futures Trading Act
指導教授:郭土木郭土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Tu-M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碩士班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7
中文關鍵詞:內線交易證券交易法期貨交易法衍生性金融商品規範主體
外文關鍵詞:insider tradingSecurities Exchange ActFutures Trading ActDerivative CommoditiesSubj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由於我國證券交易法及期貨交易法之法律制定背景的差異,導致我國必須嚴格劃分證券管理及期貨管理之管轄及適用,證券交易法僅規範證券市場參與者;期貨交易法亦僅規範期貨市場參與者。如此之規範結果,或因法制背景所使然,惟鑑於市場上金融商品不斷衍生、創新,期貨市場上交易之衍生性金融商品多衍生自證券市場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當證券市場及期貨市場之交易標的具有一定程度關聯性,其交易價格亦勢必有相互影響之情形產生。換言之,當證券交易法及期貨交易法僅各自規範其市場參與者,而忽略了跨市場交易之可能性時,市場上之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或可輕易藉由市場價格相互影響之特質,利用其於證券市場或期貨市場所獲悉足以影響交易價格之消息於另一集中交易市場從事相關消息之衍生性金融商品或有價證券交易,如此,行為人則能夠以相對有利之交易價位,搶奪買進或賣出之先機,爭取較低之買價或較高之賣價,以獲取更大之價差利益,甚至行為人為讓其交易行為更為隱密,其未必須買賣同一商品,亦可透過買賣相關金融商品或更為複雜之衍生性金融商品,達其從事內線交易之目的。
是故,本文以下希冀藉由對證券交易法及期貨交易法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探討,以突顯我國證券交易法及期貨交易法於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不足,以及其主體規範之整合必要性。
Because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and Futures Trading Act of differences in law-making background, resulting in R.O.C. must be strictly distinguished by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jurisdiction and application. It only regulates participants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by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and then Futures Trading Act also regulates participants in the futures market. The results of such a specification may be because of the law-making background; however, in view of financial products are derivative and innovates constantly on the market and futures market transactions more derivatives derived from stocks or other equity securities. When securities market and futures market trade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elevance of the subject, the transaction prices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a situation of mutual influence. In other words, when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and the Futures Trading Act regulate their own market participants only, they ignore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market transactions. It can be easily affe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market price by using its stock market or futures market to know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ding price on another trading market concentratively to manage derivatives or securities transactions, so the perpetrator is able to relatively favorable transaction price, snatch buy or sold into the initiative and the purchase price or higher for the lower selling price in order to obtain greater benefits of the spread. Even man transacts more secretively, it does not have to trade the same commodity, but also through the sale of related financial products or more complex derivatives to get the purpose of engaging in insider trading.
So hop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discussed about regulated subjects by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nd Futures Trading Act of insider trading to highlight R.O.C.'s lack of subjects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bjec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2
第四節 研究架構2
第二章 內線交易之基本概念與立法政策走向之爭辯7
第一節 內線交易之基本概念7
第一項 前言7
第二項 內線交易之意義9
第一款 證券內線交易9
第二款 期貨內線交易12
第三項 內線交易之影響及危害12
第一款 對投資人之影響12
第二款 對資本市場之影響14
第三款 對發行公司之影響16
第二節 資本市場建立之目標17
第一項 證券市場17
第二項 期貨市場17
第三節 內線交易立法政策走向之爭辯18
第一項 經濟分析之角度18
第一款 否定內線交易禁止之論點18
(一)內線交易有促使資本市場運作更具效率性18
(二)內線交易有促進證券市場之流動性20
(三)內線交易是一種對具有企業家精神之內部人的最佳獎勵途徑22
(四)對否定內線交易禁止論點之檢討22
第二款 肯定內線交易禁止之論點26
(一)資訊的傳遞將產生遲延,並阻礙市場效率及公平價格之形成26
(二)內線交易將促使內部人採取較具風險性之經營策略28
(三)內線交易將產生如同檸檬市場的反淘汰現象29
(四)對肯定內線交易禁止論點之檢討30
第二項 法律規範之角度32
第一款 否定內線交易禁止之論點33
(一)內線交易無損害假說33
(二)內線交易可藉由內部契約加以管控36
(三)法律規範之成本高、無效率36
(四)對否定論點之檢討37
第二款 肯定內線交易禁止之論點40
(一)損害證券市場投資人之信心40
(二)維護交易之公平40
(三)資訊財產權之歸屬理論42
第三項 理論爭辯之小結43
第三章 美國內線交易規範之演變及其行為主體理論之發展45
第一節 美國證券內線交易規範之概述45
第一項 法制未完備前美國司法實務之處理態度46
第一款 1909年Strong v. Repide案47
第二款 1925年Buckley v. Buckley案48
第二項 證券內線交易基礎規範及其上位指導原則 48
第一款 反詐欺條款 50
(一)1934年美國聯邦證券交易法第10條(b)項50
(二)1942年美國證管會依據授權頒布規則10b-5 51
第二款 公開否則戒絕交易原則(disclose or abstain rule)51
第二節 美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理論之發展53
第一項 資訊平等理論(The Equal Access Theory)53
第一款 理論基礎53
第二款 資訊平等理論之代表案例54
(一)1961年Cady, Roberts & Co.案54
(二)1968年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案57
第三款 小結59
第二項 信賴關係理論60
第一款 信賴關係理論之源起60
第二款 信賴關係理論地位之奠定-1980年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案61
第三款 信賴關係理論之核心概念64
(一)證券交易中「單純沈默」是否構成詐欺64
(二)具備「揭露義務」之責任前提67
(三)揭露義務主體範圍67
第四款 Chiarella案對之後司法判決之影響70
第五款 小結71
第三項 訊息傳遞責任理論72
第一款 訊息傳遞責任理論之發展背景72
第二款 訊息傳遞責任理論地位之奠定-1983年Dirks v. SEC案74
第三款 訊息傳遞責任理論之核心概念76
(一)消息傳遞者違反其信賴義務77
(二)消息傳遞者之主觀動機79
(三)消息受領人之責任基礎81
第四款 小結84
第四項 私取理論(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86
第一款 私取理論之發展背景86
(一)1980年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案Burger法官之不同意見書87
(二)1981年United States v. Newman案89
(三)1987年Carpenter v. United States案90
第二款 私取理論地位之奠定-1997年United States v. O’Hagan案91
第三款 私取理論之核心概念94
(一)「外部人」私取未公開的重要資訊94
(二)違反對「消息來源」之義務95
(三)利用「不正取用之資訊」進行證券交易行為97
第四款 小結99
第五項 理論發展之結語100
第三節 美國期貨內線交易規範之概述101
第一項 發展背景101
第二項 美國商品交易法102
第一款 商品交易法第9條(d)項102
第二款 商品交易法第9條(e)項102
第四章 我國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探討105
第一節 我國法下內線交易歸責理論之確認105
第一項 從條文規範體例觀察108
第二項 從立法理由觀察109
第三項 學說見解110
第四項 實務見解112
第一款 採取「資訊平等理論」113
第二款 兼採「信賴關係理論」與「私取理論」113
第五項 小結114
第二節 證券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範圍之界定117
第一項 公司內部人118
第一款 公司董事、監察人121
第二款 公司經理人124
第三款 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126
(ㄧ)立法背景126
(二)規範漏洞127
第四款 持有該公司之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130
第二項 臨時內部人134
第一款 基於「職業關係」獲悉消息之人135
第二款 基於「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138
第三項 喪失前三款身分後,未滿六個月者140
第四項 從前四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141
第一款 消息受領人之意義142
第二款 我國法下消息受領人之規範基礎144
第三款 我國法下消息受領人之責任性質145
第四款 我國法消息受領人責任成立要件之檢討146
(ㄧ)是否以前四款提供消息之人「故意違反義務」而洩密,作為消息受領人責任成立之前提要件?146
(二)消息受領人主觀要件之具備150
第五款 本款消息受領人是否包含「間接」消息受領人?151
(ㄧ)立法意旨151
(二)嚴格文義解釋152
(三)學說見解152
(四)實務見解153
(五)小結154
第五章 我國期貨交易法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探討157
第一節 前言157
第二節 期貨內線交易之概述159
第三節 期貨內線交易行為主體範圍之界定160
第一項 期貨交易所163
第一款 期貨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僱人或受任人163
第二款 期貨交易所擔任撮合、監視業務之人員165
第二項 期貨結算機構166
第一款 期貨結算機構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僱人或受任人167
第二款 期貨結算機構之相關業務人員168
第三項 期貨業同業公會169
第四項 期貨業169
第一款 期貨商169
(一)期貨經紀商170
(二)兼營二種業務以上之期貨商171
第二款 期貨服務事業172
(一)期貨信託事業172
(二)期貨經理事業173
(三)期貨顧問事業174
(四)期貨交易輔助人175
第三款 槓桿交易商177
第五項 其他相關機構177
第一款 「其他相關機構」之解釋範圍177
(一)證券交易所178
(二)證券商同業公會180
(三)證券商180
(四)證券金融事業183
(五)證券集中保管事業185
(六)其他證券服務事業185
第二款 是否包含「發行公司」?188
第三款 規範不夠具體明確189
第六項 主管機關或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189
第七項 前二款受任人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190
第八項 從前三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191
第六章 我國證券及期貨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比較193
第一節 前言193
第二節 內線交易規範背景之不同194
第一項 證券交易法195
第二項 期貨交易法195
第三節 證券及期貨內線交易行為主體規範之比較196
第一項 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第1項各款規範主體196
第二項 市場內部人197
第一款 就證券交易法而言198
第二款 就期貨交易法而言198
第三項 離職內部人 199
第一款 就證券交易法而言199
第二款 就期貨交易法而言200
第四項 刑事責任輕重失衡200
第一款 就證券交易法而言201
第二款 就期貨交易法而言201
第七章 結論203
參考文獻209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209
二、外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218
三、網路資料220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
(一)專書著作
1.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第四版,2003年4月。
2.胡志光,內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
3.計畫主持人:余雪明、研究人員:蘇秀玲,內線交易案例之研究-以美國法為中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8年12月。
4.計畫主持人:陳春山、研究人員:陳茵琦,內線交易問題之研究-以企業併購為核心,財團法人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8年12月。
5.莊永丞,沈默是金?證券交易法「公開揭露或戒絕交易」原則之初探-以內部人戒絕交易為中心,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1刷,2005年8月。
6.郭土木,我國金融法規整合之芻議,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1刷,2009年1月。
7.郭土木,證券及期貨交易先跑行為法律責任之探討,財經法制新時代-賴源河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1刷,2008年10月。
8.郭土木,期貨交易管理法規,初版,2007年9月。
9.陳志龍,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探討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與操縱股價之差異、構成要件明確性諸問題,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1刷,2009年1月。
10.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三版第1刷,2005年3月。
11.楊亮,內幕交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刷,2003年2月。
12.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增訂六版第1刷,2008年9月。
1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ㄧ),三民書局,初版,1995年1月。
14.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再版,2009年10月。
15.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三民書局,3刷,1996年8月。

(二)期刊文章
1.王文宇,認真地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
2.王育慧,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三七號判決及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重訴字第三九號判決之評釋(東隆五金案)-以連續交易操縱行為與內線交易為範圍,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
3.台灣證券交易所,加強防制內線交易之探討,93年專題研究報告,2004年12月。
4.左峻德、武永生、劉孔中、李禮仲,股票市場內線交易相關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年12月。
5.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6期。
6.伍思吟,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條之1有關市場操縱及內線交易規範之修正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2期,2006年2月。
7.伍思吟,從法制觀點論內線交易,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2004年7月。
8.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6期,1998年6月。
9.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5期,1998年5月。
10.吳克昌,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第一項條文研析,證券櫃檯,第137期,2008年10月。
11.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上),證交資料,第483期,2002年7月。
12.吳克昌,我國與美日兩國關於規範內線交易立法之探討,證交資料,第418期,1997年2月。
13.吳淑莉、周天,論公司內部人買賣股票之限制-以內線交易為探討中心,萬國法律,第161期,2008年10月。
14.吳崇權,我國有關內部人交易之禁止規定(上),證券管理,第8卷第9期,1990年9月。
15.李智仁,橫看成嶺側成峰-內線消息相關要件之判斷標準與適用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5月。
16.李智仁、洪培睿,論公開收購前內線交易認定時點之問題,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2004年7月。
17.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有關股市「內線交易」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及其相關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3期,2004年11月。
18.林孟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的明確性與實際知悉-二○一○年新修正內線交易構成要件的解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19.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員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1992年6月。
20.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短線交易歸入權之研究,中興法學,第45期,1999年9月。
21.林麗香,禁止內部人交易之修法方向,月旦法學雜誌,第39期,1998年8月。
22.林麗香,內線交易規制之加強,當前證券市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4月。
23.林繼恆、陳文禹,內線交易規範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歐盟及瑞士法之比較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2008年5月。
24.武永生,大眾公司、證券市場與內線交易,證券市場發展,第7卷第3期,1995年7月。
25.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意義與利弊-法律與經濟之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2期,1994年3月。
26.武永生,內線交易規範之理論基礎-法律與經濟之分析,銘傳學刊,第4期,1993月7日。
27.耿一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United States v. O’Hagan判決對於內線交易規範之衝擊,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7卷第10期,1999年10月。
28.張心悌,內線交易內部人之判斷-高雄地方法院九四年訴字第二七九一號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14期,2008年10月。
29.張益輔、林振東、江璧岑,內線交易案件有關重大消息成立時點之探討(上),證交資料,第561期,2009年1月。
30.莊人樺,由SEC v. Cuban案看內線交易法制之發展歧異及其啟示,證交資料,第581期,2010年9月。
31.莊蕎安,誠信為首審慎對待:獲利的險徑-內線交易,會計研究月刊,第259期,2007年6月。
32.郭土木,內部人利用內幕消息交易之禁止,法官協會雜誌,第7卷第2期,2005年12月。
33.郭土木,期貨交易詐欺及內線交易行為之探討(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8卷第3期,2000年3月。
34.郭土木,期貨交易詐欺及內線交易行為之探討(上),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8卷第2期,2000年2月。
35.郭大維,論我國內線交易法制-由英美兩國對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規範談起,軍法專刊,第56卷第8期,2010年8月。
36.陳錦旋、陳鴻基,從美國法之觀點檢視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五款之規定,證交資料,第565期,2009年5月。
37.陳建宏,防止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間操縱與內線交易之研究,證交資料,第454期,2000年2月。
38.陳峰富,內線交易重大訊息具體要件與成立時點之界定,政大法學評論,第79期,2004年6月。
39.陳茵琦,日本金融管理法制改革新趨勢-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簡介與啟發,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8期,2007年8月。
40.陳茵琦,亞洲各國證券法規之最新發展與規範,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62期,2007年5月。
41.曾宛如,建構我國內線交易之規範:從禁止內線交易所欲保護之法益切入,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1期,2009年3月。
42.曾宛如,內線交易之行為主體,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2007年9月。
43.詹德恩,淺析證券犯罪-內線交易,證券櫃檯月刊,第124期,2006年10月。
44.廖大穎,論內線交易行為人所獲不法利益與損害賠償間之關係-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一二四四號民事判決遺留的疑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2010年2月。
45.廖大穎,內線交易,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8月。
46.劉連煜,內線交易理論與內部人範圍(下),月旦法學教室,第51期,2007年1月。
47.劉連煜,內線交易理論與內部人範圍(上),月旦法學教室,第50期,2006年12月。
48.劉連煜,專門職業人員與內線交易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
49.劉連煜,內部人交易中消息受領人之責任,中興法學,第38期,1994年10月。
50.劉柏江,「內線交易」構成要件之剖析與「內線交易」構成要件該當性之判斷流程-以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第1項和第171條第1項第1款後段之規定為研究核心並提出修法建議,軍法專刊,第54卷第5期,2008年10月。
51.蔡易餘,內線交易規範之法理研究,萬國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
52.蔡明錕、林東虨,櫃檯買賣中心防制內線交易之努力,證券櫃檯月刊,第124期,2006年10月。
53.賴英照,論內線交易之內部人,法官協會雜誌,第7卷第2期,2005年12月。
54.賴英照,內線交易的基礎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
55.賴源河,證券交易法之公平機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
56.賴源河,證券交易法上之民事責任-以保障證券真實性之制度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4期,1976年10月。
57.羅贊興、吳博聰,內線交易面面觀,證交資料,第541期,2007年5月。
58.蘇秀玲,歐盟市場濫用指令研析,證交資料,第579期,2010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朱從龍,期貨交易之法令規範,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2月。
2.呂國平,證券交易法上內線交易的經濟分析,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1月。
3.林中一,證券交易法上內線交易行為構成要件認定之研究-以實際案例之分析為中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4.林繼耀,資訊公平揭露與終結內線交易-試論美國證券交易法公平揭露規則新制,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
5.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研究-美國法為中心之法律與經濟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
6.胡樹德,期貨交易不法行為及其民事救濟,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7.莊嘉蕙,內線交易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7月。
8.郭土木,論期貨交易參與者之民刑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11月。
9.郭傳賢,內線交易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2月。
10.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制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1.陳靜玲,以經濟分析的觀點論內線交易之規範,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2.鄧依仁,從證券法內線交易理論論我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之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9月。
13.劉柏江,「內線交易」構成要件之剖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4.簡志龍,從美國法制論我國內線交易之防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四)實務見解
1.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091號刑事判決。
2.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922號刑事判決。
3.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898號刑事判決。
4.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6413號刑事判決。
5.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587號刑事判決。
6.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33號刑事判決。
7.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3037號刑事判決。
8.台灣高等法院95年度矚上訴字第5號刑事判決。
9.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重訴字第66號刑事判決。
10.台灣高等法院84年度上易字第2426號刑事判決。
11.台北地方法院9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12.台北地方法院84年度訴字第2774號刑事判決。
13.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年12月16日金管證期字第0980064800號函釋。
14.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1988年8月26日(77)台財證(二)字第08954號函釋。
15.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1989年10月30日(78)台財證(二)字第14860號函釋。
16.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2003年3月27日台財證(三)字第0920001301號函釋。

二、外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
(一)專書著作
1.Louis Loss&Joel Seligman, Securities Regulation Volume VII, 3rd Edition, 1991.
2.Louis Loss&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spen Law&Business, 5th Edition, 2004.
3.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86.

(二)期刊文章
1.Dennis Carlton and Daniel Fischel, 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 35 Standford Law Review 857, 1983.
2.Frank Easterbrook, Insider Trading, Secret Agents, Evidentiary Privileg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1981 Supreme Court Review.
3.Frank H. Easterbrook, Insider Trading As An Agency Problem, in Principles and Agents: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Pratt and Zeckhauser, 1985.
4.Henry G Manne, Insider Trading and the Law Professors, 23 Vanderbilt Law Review, 1969.
5.Hsiu-kwang Wu, An Economist Looks at Section 16 0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68 Columbia Law Review 260, 1968.
6.Jerry W. Markham, “Front-Running”-Insider Trading Under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 Catholic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38, 1988.
7.Jonathan R. Macey, Insider Trading:Securities Trading: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 50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269, 1999.
8.Marcel Kahan, Securities Laws and the Social Cost of “Inaccurate” Stock Prices,41 Duke Law Journal 977, 1992.
9.Robert Haft, The Effect of the Insider Trading Rules on the Internal Efficiency of the Large Corporation, 80 Michigan Law Review1051, 1982.
10.Stephen Bainbridge, The Insider Trading Prohibition: A Legal and Economic Enigma, 38 University Florida Law Review, 1986.

(三)美國法院判決
1.Buckley v. Buckley, 230 Mich. 504, 202 N.W. (1925).
2.Cady, Roberts & Co., 40 SEC 907 (1961).
3.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1980).
4.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83).
5.Geller v. Transamerica Co., 53 F. Supp. 625 (1943).
6.Kardon v. National Gypsum Co., 73 F. Supp. 798 (1947).
7.SEC v. Cherif, 933 F.2d 403 (7th Cir. 1991).
8.SEC v. Clark, 915 F.2d 439 (9th Cir. 1990).
9.SEC v. Materia, 745 F.2d 197 (2d Cir. 1984).
10.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 401 F.2d 833 (2d Cir. 1968).
11.Strong v. Repide, 213 U.S. 419 (1909).
12.United States v. Bryan, 58 F.3d 933 (4th Cir. 1995).
13.United States v. Carpenter, 484 U.S. 19 (1987).
14.United States v. Carpenter, 791 F.2d 1024 (2d Cir. 1986).
15.United States v. Chestman, 903 F.2d 75 (2d Cir. 1990).
16.United States v. Chestman, 947 F.2d 551 (2d Cir. 1991).
17.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 450F. Supp. 95 (1978).
18.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 588 F. 2d 1358 (1978).
19.United States v. Newman, 464 U.S. 863 (1983).
20.United States v. Newman, 664 F.2d 12 (2d Cir. 1981).
21.United States v. O’Hagan, 521 U.S. 642 (1997).
22.United States v. O’Hagan, 92 F.3d 612 (8th Cir. 1996).

三、網路資料
(一)中文網站
1.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
2.台灣期貨交易所http://www.taifex.com.tw/chinese/home.asp
3.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http://www.tdcc.com.tw/default.htm
4.台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wse.com.tw/ch/index.php
5.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innerIndex.action
6.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fscey.gov.tw/Layout/main_ch/index.aspx?frame=1
7.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8.證券暨期貨法令判解查詢系統http://www.selaw.com.tw/Default.htm
9.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http://www.sfi.org.tw/newsfi/chinese.asp

(二)英文網站
1.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http://www.sec.gov/index.htm
2.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http://www.cftc.gov/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5.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三民書局,3刷,1996年8月。
2. 1.王文宇,認真地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
3. 2.王育慧,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三七號判決及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重訴字第三九號判決之評釋(東隆五金案)-以連續交易操縱行為與內線交易為範圍,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
4. 6.伍思吟,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條之1有關市場操縱及內線交易規範之修正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2期,2006年2月。
5. 7.伍思吟,從法制觀點論內線交易,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2004年7月。
6. 8.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6期,1998年6月。
7. 9.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5期,1998年5月。
8. 10.吳克昌,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第一項條文研析,證券櫃檯,第137期,2008年10月。
9. 11.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上),證交資料,第483期,2002年7月。
10. 12.吳克昌,我國與美日兩國關於規範內線交易立法之探討,證交資料,第418期,1997年2月。
11. 13.吳淑莉、周天,論公司內部人買賣股票之限制-以內線交易為探討中心,萬國法律,第161期,2008年10月。
12. 14.吳崇權,我國有關內部人交易之禁止規定(上),證券管理,第8卷第9期,1990年9月。
13. 16.李智仁、洪培睿,論公開收購前內線交易認定時點之問題,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2004年7月。
14. 17.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有關股市「內線交易」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及其相關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3期,2004年11月。
15. 19.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員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199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