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刁傳方(1996)地理能力,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地理卷,瀋陽出版社,503p.。
王翠華(2008)高中教科書中的地景保育,地景保育通訊26:37-39。王鑫(1992)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台灣大學地理學系,116p.。王鑫(1994)地景保護與環境教育,地景保育通訊1:8-10。王鑫(1997)地景保育,明文書局,358p.。
王鑫(1998)地景保育策略與發展構想,地景保育通訊9:2-4。王鑫(1999a)台灣的地形景觀,渡假出版社,p.13、pp.41-50。
王鑫(1999b)鄉土教學概論,環境教育季刊40:2-6。王鑫(2003)自然地景系統及地質公園規劃研究,行政院農委會、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p.3。
王鑫(2004)基隆市和平島自然景觀解說手冊,基隆市政府,81p.。
王鑫、李光中(2002)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朱慶昇(1992)戶外教學單元活動設計手冊,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台大地理學系編印,pp.57-72。
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22-29。李光中(2009)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439 :38-45。李光中(2011)台灣自然地景保育景點登錄標準芻議,地景保育通訊,32: 2-10。
李光中、王鑫、蔡嘉玲(2012)邁向協同治理?權益關係人參與自然地景保育的機會和限制,地理學報65:27-52。
李光中、何立德、王鑫(2009)社區參與地景保育之策略研究(1/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p.5。
李明燕(2009)台灣高中地形教育的發展,第十屆海峽兩岸災害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筱娟(2001)台東卑南山礫岩分佈地區地景特質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pp.37-40。李麗雯(2006)「歐洲景觀特色價值體制之應用」,2006永續景觀研討會,新竹:中華大學。
吳佩茹(2001)遊憩活動對特殊地質、地形景點衝擊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論文,p.22。何春蓀(2006),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二版五刷,中央地質調查所,p.83。林俊全(1998)地景保育工作檢討,地景保育通訊8:2-4。林俊全(2005)地景保育與景點調查問題之探討,地景保育初級班班11期大會手冊,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pp.62-92。
林俊全(2007)推動澎湖及北部海岸地質公園策略方案研究規劃,交通部觀光局,中國地理學會,pp.68-71。
林俊全、管立豪、張弘毅(2012)台灣地景保育計畫的推動,台灣林業38-1:3-7。
林聖欽(1998)方志在學校鄉土教育中的應用:以清代台灣方志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pp.79-89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pp.271-300。
翁國盈(1987)地理教學的技能目標,地理教育13:43-53。袁台平(2007)和平島公園解說手冊,基隆市文化中心,119p.。
梁繼文(1975)基隆和平島與八斗子間海崖及有關地形之研究(上),海洋彙刊14:83-94。
梁繼文(1976)基隆和平島與八斗子間海崖及有關地形之研究(下),海洋彙刊15:12-16。
陳育賢、張崑雄(1992)東北角海濱生物,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240p。
張地端(2004)基隆沿岸九孔及大型藻群聚組成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馮治華(1990)視覺資源衝擊評估架構之研擬—以士林垃圾焚化廠之興建個案依據,台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黃朝恩(2000)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6:6-19黃朝恩、李薰風譯(1994)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教育部,306p
劉可強(2008)基隆市和平島聚落—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劃,基隆市文化局,pp.38-40。
劉可強(2009)和平島文化地景整體規劃既設遼東砲台環境學習園區推動計劃,基隆市文化局,pp.62-63。
鄭元春(1989)北部濱海植物圖鑑,臺灣省立博物館,190p.。
鄭曉昀(2004) 鄉村景觀資源評估與規劃-以平溪、雙溪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論文,p.30。歐陽鐘鈴(2001)鄉土地理教學:地理技能的訓練,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58。
嚴勝雄(1998)從地理教育談鄉土,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17-126。
選修應用地理上101年版,翰林出版社,pp.176-199。
選修應用地理上101年版,南一出版社,pp.174-188。
Anderson, L., S.Galliano, B. Nevill, J. Carlisle, R. Bennetts, D. Holcomb and G. Chandler (1979) 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 for Forest Landscape. USDA, Forest Service, California Region (Reg.5) , Klamath National Forest, Yreka. CA.25p.
Countryside Agency (2002)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ondon: The Countryside Agency.96p.
Hall, D. (1976) Geography and the Geography Teacher, G. Allen & Unwin.
Litton,R. B.(1968) Forest Landscape Description and Inventories:A Basic for Land Planning and Design,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Litton,R. B.(1974)Visual Vulnerability of Forest Landscape. Journal of Forestry.pp.392-397.
Richard C. Smardon, James F. Palmer, John P. Felleman(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李麗雪, 洪得娟, 顏家芝譯,田園城市出版社,439p
Yeomans, W.C. (1997) A Proposed Biophysical Approach to Visu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 (VAC). In Proceedings of our National Landscape: A Conference on Applied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Visual Resource, ed. G. Elsner and R.C. Smardon, 1979, pp.172-181
基隆市野鳥學會http://kite.biodiv.tw 2012.12.5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