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小澤治夫(2003)。日本之學校社團活動。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學校體育
推展策略國際研討會,頁105-106。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江南發(1996):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與偏差行為,現代教育論壇,10(1):272-281。
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
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49¬262。
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都市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
素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0,53-66。
呂銀益、紀明德(1997)。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公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91-93。
何進財(2000)。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訓育研究,39(1),1-3。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13,4,51-60。
何雪珍(1998)。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與生活壓力、社會支
持、自殺傾向相關性探討。未出版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立
國中生為例。未出版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旭旻(2005)。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
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台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頁139-148。
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吳承恩(2004)。國民小學躲避球團隊學童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台
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佳鴻(2004)。台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
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吳政謀 (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1-199。
周紹忠、岑漢康主編(2000)。體育心理學。台北市:亞太。
林仁義(2001)。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
版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曉怡(2004)。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之研究。未出版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貞錡(2009)。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
化縣。
林建興( 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佳慧(2008)。長跑運動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邱瓊慧 (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
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系,台北市。
邱怡薇(199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臺北縣
市阿美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臺北市。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
洪嘉文 (2000)。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26-35。袁之琦、游恒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台北:五南。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碧慧(2002)。學習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研
究生學習困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台東教育大學,台東
市。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龍君(2002)。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
版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之研究。未出版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忠強(2005)。運動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
陳顯宗(1991)。大專學生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因素調查分析。亞洲體育季刊,57,37-53頁。
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
因素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279-296。
陳慶鴻(2007)。台北市萬華區國小學童游泳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陳杏枝(1999)。社會化。台北:巨流。
陳江松(1994)。台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縣。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工程。學校體育,
73,5-13。
教育部體育司(2002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
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b)。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劃。台北市:教育部體
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a)。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台北市:教育部體
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b)。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
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4a):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一人一運動、
一校一團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4)。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體育司(2005)。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體育司(2008)。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6)。教育部94學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評估
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郭蕙菁(2008)。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
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郭添財(1990)。臺灣省南部地區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笠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行政院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屏東市。
張榮勳(1998)。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273-304頁。
張志銘(1997)。中學階段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競賽動機之研究-以中華
民國台灣省彰化縣為例。體育學報,2,375-386。
張惠蘭 (2007)。學童參與藝能團隊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縣
樹林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
術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台北:文笙。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伯謙(2005)。台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曾文錄(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52-61頁。
黃李祥(2001)。工作特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以半導體
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泰盛(1998)。大專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睿煜書局。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黃茜莉(2004)。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媜夙(1996)。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
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台北縣。
溫世頌(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92-101,臺北市。
蔡佳和(2008)。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淑菁(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
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錢家慧(2007)。台北市內台北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性社
團動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 91。
戴遐齡(1997)。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09-532。
戴嘉南(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
之研究。教育部獎助心理輔導專案研究。
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再智(2009)。國民小學運動性社團研究分析。2009年國際體育運
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
110-114。
謝鴻隆(2003)。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
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魏家廉(1997)。淺析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大專體育,34,91-96。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怡菁(2005)。不同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國小學童家長其運動健康
信念及運動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
院,桃園縣。
英文部分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ew York: Free.
Alderman, R.A., Wood, N.L., (1976). An analisys of incentive motivation in young Canadian athletes, in Horn T.S.
Carron, A. V. H., H. A., & Mar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1),1-16
Coakley, J. J. (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Louis.MI: Mosby Year.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In B. R. Sarason, I. G. Sarason, &; G. R.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An interactional view (pp.319-366). New York:Wiley.
Mahtain,A. ( 1989 ). Transcultural counseling in action. London:Sage.
Caplan, G., & Killilea, M. ( 1976 ). Support Systems and Multual Help: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New York:Grune and Stratton.
Combs, A. W. (1962). Moti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self: In perceiving,behaving,and learning.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earbook.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 310-357.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Deci, e. l., & Ryan, R. M.(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YORK: Plen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8,237-288.
David C. McClelland. (1965).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an be learn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2(6), 6-24
Felner,R.D(1984).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New York:Wiley.
Frogner, E. (1991). Sport in Lebenslauf. Stuttgart: Ferdinanad Enke.Gammon, S. & Robinson, T. (1997). Sport and Tourism: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4(3), 8-24.
House, J.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arter,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Development,21,34-64.
Iso-Ahola, S., & Allen, J. (1982). The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Yale.
Klint, K. A., & Weiss, M.R.(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youth sports: A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Journal of Sport Phychology,9,55-65.
Kahn, R. L., &; Antonucci, T.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ycle: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 Baltes and O.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Boston:exington.
Mathes, S. A. & Battista, R. (1985). College men’s and women’s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1,719-72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Roth, D. L., & Holmes, D. S. (1987). Infuence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and relaxation training on physical psychologic health follow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9, 355-365.
Ryan, E. D. (1977). Attribu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hletics. In L. I. Gedvelas & M. E. Knee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346-353. Chicago: Office of Publications Serves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the Conception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lick, P. (1982). Lernplanung and unterrichtsagestaltung im sportunterricht. Donauworth:Ludwig Aure
Thoits, P.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54(4), 416-423
White, S. A., & Duda, J. L.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level of sport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to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 25, 4-18.
Weiss, M. R., & Chaumenton﹐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 S. Horn(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