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16: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煇熹
研究生(外文):Hui-Hsi Hsu
論文名稱:興櫃股票持有期間與報酬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merging Stock Holding Period and Return
指導教授:秦銘璟秦銘璟引用關係余威廷余威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in ChinWei-Ti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系財經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6
中文關鍵詞:興櫃股票持有期間異常報酬投資策略
外文關鍵詞:Emerging StockHolding PeriodAbnormal ReturnInvest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2002至2009年間,由興櫃轉上市(櫃)股票為樣本,採用價值型、動能型、規模型、流動性投資策略與不同持有期間之報酬進行檢驗及績效比較,探討興櫃股票投資是否具有異常報酬。
實證結果發現:價值型策略中,益本比以持有12、24、36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而淨值市價比以持有6、9、12、24、36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動能型策略中,過去3個月之報酬率以持有1、3、6、9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過去6、9、12個月之報酬率以持有1、3、6、9、12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過去24個月之報酬率則在持有3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規模型與流動性策略中,公司規模以持有12、24、36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而週轉率以持有24、36個月期間報酬呈現顯著。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stock selection strategies can earn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in Taiwan emerging stock market. Firs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alue strategies using E/P ratio to hold 12, 24, 36 months period generate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and B/P ratio strategies to hold 6, 9, 12, 24, 36 month period show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Second, momentum strategies using the past 3-month of return to hold of 1, 3, 6, 9 month period show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and the past 6-, 9-, 12-months of return to hold of 1, 3, 6, 9, 12 month period show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the past 24-months of return to hold of 3 month period of showed significant returns. Third, size and liquidity strategies using company size to hold 12, 24, 36 month period earn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 and the strategies using turnover ratio to hold 24, 36 month period show significant excess returns.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興櫃股票市場介紹 5
第二節 興櫃股票異常報酬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相關研究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投資策略 2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7

第肆章 實證分析 30
第一節 價值型策略 30
第二節 動能型策略 33
第三節 規模型與流動性策略 40

第伍章 結論 42

參考文獻 44


表目錄
表2-1 興櫃股票異常報酬相關研究彙整 11
表2-2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文獻彙整─益本比 17
表2-3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文獻彙整─淨值市價比 18
表2-4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文獻彙整─動能型 18
表2-5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文獻彙整─公司規模 19
表2-6 興櫃股票投資策略文獻彙整─流動性 20
表3-1 不同持有期間各選股指標之投資組合期數統計表 24
表3-2 樣本公司產業分類表 28
表4-1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益本比 30
表4-2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淨值市價比 31
表4-3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1個月報酬率 33
表4-4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3個月報酬率 34
表4-5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6個月報酬率 35
表4-6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9個月報酬率 36
表4-7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12個月報酬率 37
表4-8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24個月報酬率 38
表4-9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過去36個月報酬率 39
表4-10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公司規模 40
表4-11 選股指標實證結果─週轉率 41

圖目錄
圖2-1 歷年興櫃股票交易市場日均量及日均筆數 6
圖2-2 累積興櫃登錄家數變化圖 7
圖3-1 持有一個月期間之投資組合形成圖 23
圖4-1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益本比 31
圖4-2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淨值市價比 32
圖4-3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1個月報酬率 33
圖4-4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3個月報酬率 34
圖4-5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6個月報酬率 35
圖4-6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9個月報酬率 36
圖4-7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12個月報酬率 37
圖4-8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24個月報酬率 38
圖4-9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過去36個月報酬率 39
圖4-10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公司規模 40
圖4-11 選股指標報酬分析─週轉率 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明仁 (1989),股票益本比與公司年度盈餘對投資組合投資績效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天中 (1998),台灣股票市場三因子:系統風險、公司規模及淨值市價比實證研究,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堯民、戴維芯 (2007),興櫃交易對初次上櫃績效的影響,證券櫃檯雙月刊,129,17-32。
施詠欽 (2007),台灣興櫃市場的投資策略,中正大學管理學院財金學系碩士論文。
洪琇娟 (2008),承銷新制對新上市櫃公司短期股票報酬之研究,台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維鴻 (1993),市場因素、公司特性與股票報酬率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智超 (1998),台灣未上市(櫃)股票股價行為與上市(櫃)審查制度之相關性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佳 (1997),台灣股票市場漲買跌賣投資策略之實證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翠玲 (2004),初次公開發行蜜月行情之探討-興櫃股票市場設立前後,逢甲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石睦 (2003),我國新上市櫃股票訂價效率性之研究-以興櫃制度實施後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維真 (1996),何種益本比資料有助於選股-臺灣股市橫斷面報酬率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宏銘 (2006),上市(櫃)前法說會與上市(櫃)後異常報酬率之關聯性,台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建良 (1994),我國股票市場異常現象之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崇生 (2007),興櫃公司初次申請上市(櫃)(IPOs)股票蜜月現象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陳隆勛 (1997),台灣上市公司股票流動性與股票報酬關聯性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婷 (2003),興櫃交易與上市(櫃)股票之蜜月效果,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維菁 (1998),上市公司在未上市市場股價行為之探討,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雅淇 (1999),公司規模、股價、益本比、淨值市價比與股票超常報酬關係之實證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能 (1990),台灣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謝朝顯 (1994),追漲殺跌投資組合策略之實證研究:台灣股市效率性之再檢定,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su, S. (1977).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s in relation to their price-earnings rations: A test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Journal of Finance, 32(3), 663-682.
Block, S. and Stanley, M. (1980). Th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ice movement patterns of companies approaching the unseasoned securities market in the late 1970s. Financial Management, 9, 30-60.
Chan, L. K., Jegadeesh, N. and Lakonishok, J. (1996). Momentum strategies. Journal of Finance, 51, 1681-1713.
Fama, E. F. and French, K. R. (1992).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47(2), 427-465.
Hart, J., Slagter, E. and Dijk, D. (2003). Stock selection strategies in emerging markets.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10(2), 105-132.
Jegadeesh, N. and Titman, S. (1993).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Finance, 48, 65–91.
Logue, D. (1973). On the pricing of unseasoned equity issues: 1965-1969.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8, 91-103.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ion. (1963). Report of the Study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of the SEC. 88th Cong 1st Sess. H.Doc 95.
Van Horne, James C. (1970). New listings and their price behavior. Journal of Finance, 25, 783-7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