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4 07: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淑慧
研究生(外文):WANG, SHU-HUI
論文名稱:警察形象行銷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mpirical Study of Police Image Marketing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丘昌泰丘昌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OU, CHANG-TAY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1
中文關鍵詞:形象警察形象形象構面警察形象構面行銷形象行銷社會行銷警察形象行銷
外文關鍵詞:ImagePolice imageImage dimensionsPolice image dimensionsMarketingImage marketingSocial marketingPolice image marke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9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一個全面行銷的時代,不論是私部門的企業領域或公部門的政府作為都需要藉由行銷功能彰顯成就;警察機關亦不例外,警察工作不分晝夜維持社會秩序安寧、保障人民基本生命安全之辛勞服務,亟需配合時代腳步,探究行銷標的團體的認知,研擬行銷架構,並據以行銷警察形象,創造民眾滿意。
本研究採質量並重之研究方法,首先進行形象與行銷之概念界定,賦予警察形象重新定義,復依據學理建構警察形象三大構面:「機構形象」、「功能形象」與「行為形象」,並據以衍生警察形象八項構面:「政策形象」、「信任形象」、「貢獻形象」、「聲譽形象」、「執法形象」、「服務形象」、「風紀形象」與「品牌形象」等八項,此等完整構面實為警政學術一大創見;另邀請警察大學及台北大學二校學生舉辦二次團體焦點座談,研擬十六項形象量表,設計「警察形象量表」調查問卷,期能精準掌握警察形象之市場調查,研擬行銷策略。
警察形象量表之信度分析過程如下:隨機選取三十位台北市民進行前測調查,信度係數Cronbach’值達0.9481,表示此份量表已具相當的區辨力,遂進行正式調查。實際進行正式調查成功的樣本數為770份,再進行正式之信度分析,Cronbach’值為0.7279,顯見警察形象量表已具信度。效度分析方面係運用因素分析法,警察形象的每一構面之特徵值為1以上,因素負荷量為0.3以上,顯示該量表確具效度。在調查結果的分析方面,本研究擬訂「社會背景資料」、「認知來源與角色定位」及「接觸經驗與管道」為自變項,以「警察形象構面」為因變項,進行單變項之次數分析與描述性統計量分析;另進行雙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視自變項與因變項之間是否具有顯著關係的假設考驗檢定。
在質化方法方面,本研究根據學理研究及警政特殊性,建立警察形象行銷「5P」架構,邀請五位專業賢達人士接受深度訪談,參酌警察形象量表之實證調查結果,從制度面與行銷面兩個角度研擬行銷策略,俾供警政當局參考。
In this all-in-one marketing era, marketing strategies either are vital to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or publicly managed corporations to manifest their achievements. So does police agency. With Policepersons working days and nights trying to maintain their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tecting every civilian’s well-beings, they need to catch up and meet their target populations’ needs, on which they may build their marketing structure to modify policeperson’s image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 of image marketing for Taipei Police agency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author defines police image as three interrelated dimensions, i.e., institutional, functional, and behavioral image, and then elaborating eight categories, i.e., policy, confidence, contribution, trustworthiness, law-enforcing, service, moral standards, and brand image. Such originality has never been presented before in the police administration academic field. The author also held two focuses groups, participating by 12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both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to construct a Police Image Attitude Scale (PIAS).
The process to analyz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PIAS is described below: 30 Taipei citizens are randomly selected to rate the PIAS, showing Cronbach’ Coefficient Alpha of 0.9481, which allows us to proceed the following formal survey. 770 random samples are randomly collected through the CATI system i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and Election Studie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inally, Crobach’ Coefficient Alpha Reliability of 0.7279 reveals that the PIAS has reached satisfactory level to test the police image. With regard to the validity of the PIAS, the author employs Factor Analysis which shows an eigenvalue larger than 1.0, and a factor loading larger than 0.3 for each dimension of police imag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result by the PAIS, the author conducts face-to-face interview to frankly talk with five senior police officers, police news editor-in-chief, as well as Taipei assemblyman. 5 Ps’ of image marketing strategies, i.e., Product, Personnel, Place, Partnership, and Promotion, are constructed to make qualitative interview about 1 to 1.5 hours for each respondent.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wo sets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mage of police: the institutional aspect of patrol and technical aspect of marke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is study not only contributes the creation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f PAIS, but also helps police agency to promote policy imag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形象與行銷之概念界定……………………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範圍限制……………………… 39
第二章 警察形象文獻檢討與量表設計…………… 43
第一節 文獻檢討…………………………………… 43
第二節 警察形象界定與構面形成………………… 50
第三節 警察形象量表之設計……………………… 64
第四節 焦點團體座談……………………………… 68
第五節 警察形象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79
第三章 形象行銷標的團體分析:警察形象量表之單變項分析………………………………………… 87
第一節 受訪者社會背景分析……………………… 87
第二節 警察形象構面分析………………………… 93
第三節 警察形象認知與角色定位………………… 105
第四節 結語………………………………………… 114
第四章 形象行銷標的團體分析:警察形象量表之雙變項分析……………………………………… 117
第一節 市民社會背景與警察形象構面之交叉分析 117
第二節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與警察形象構面之交叉分析…………………………………………… 140
第三節 認知來源、角色定位及執法順序與警察警察形象構面之交叉分析…………………………… 150
第四節 結語………………………………………… 164
第五章 警察形象行銷內涵分析:5P架構………… 169
第一節 行銷產品:警察形象之社會評價與角色定位…………………………………………… 170
第二節 行銷人員:公關室作為與全員公關……… 187
第三節 行銷通路:定點防護行銷與走動服務行銷 202
第四節 行銷夥伴:建立民間組織合作關係……… 209
第五節 形象促銷:七項策略之運用……………… 215
第六章 結論………………………………………… 2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33
第二節 理論反省…………………………………… 246
第三節 政策建議…………………………………… 251
參考書目………………………………………………… 261
附錄一:相關文獻摘要………………………………… 277
附錄二:台北市警察形象認知調查問卷……………… 283
附錄三:第一次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287
附錄四:台北市警察形象認知調查問卷(修正稿)… 299
附錄五:第二次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303
附錄六:台北市警察形象認知調查問卷(定稿)…… 310
附錄七:王隆深度訪談紀錄…………………………… 315
附錄八:王育誠深度訪談紀錄………………………… 320
附錄九:張道藩深度訪談紀錄………………………… 326
附錄十:陳銘政深度訪談紀錄………………………… 331
附錄十一:陳國恩深度訪談紀錄……………………… 336
圖 目 次
圖1-1 警察形象行銷之5P架構…………………………. 26
圖1-2 研究架構…………………………………………… 28
圖1-3 研究流程…………………………………………… 40
圖2-1 警察形象構面……………………………………… 63
圖3-1 行政區……………………………………………… 88
圖3-2 年齡層……………………………………………… 89
圖3-3 性別………………………………………………… 90
圖3-4 學歷………………………………………………… 91
圖3-5 職業類別…………………………………………… 93
圖3-6 警察形象八項構面比較…………………………… 103
圖3-7 警察形象三大構面比較…………………………… 105
圖3-8 民眾欣賞警察之形象表現………………………… 106
圖3-9 民眾不欣賞警察之形象表現……………………… 107
圖3-10 民眾認為警察最需加強之形象表現……………… 108
圖3-11 民眾認為警察工作壓力主要來源………………… 110
圖3-12 民眾認知警察形象之來源………………………… 111
圖3-13 民眾認為警察的理想角色………………………… 112
圖3-14 民眾認為警察執法之優先順序…………………… 113
表 目 次
表1-1 形象定義歸納一覽表……………………………… 11
表1-2 行銷定義歸納一覽表……………………………… 14
表1-3 形象行銷學位論文研究面向一覽表……………… 20
表1-4 樣本配置原則一:依行政區人口比例…………… 33
表1-5 樣本配置原則二:依性別比例…………………… 34
表1-6 訪談對象一覽表…………………………………… 37
表2-1 內部性強化途徑一覽表…………………………… 49
表2-2 外部性提昇途徑一覽表…………………………… 50
表2-3 警察形象構面之推演與論證過程………………… 62
表2-4 警察形象量表信度分析…………………………… 81
表2-5 機構形象量表因素分析…………………………… 83
表2-6 功能形象量表因素分析…………………………… 84
表2-7 行為形象量表因素分析…………………………… 84
表2-8 警察形象三大構面因素分析結果之解釋力彙總表… 85
表3-1 行政區……………………………………………… 88
表3-2 年齡層……………………………………………… 89
表3-3 性別………………………………………………… 90
表3-4 學歷………………………………………………… 91
表3-5 職業類別…………………………………………… 92
表3-6 警察形象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9
表3-7 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2
表3-8 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4
表3-9 民眾欣賞警察之形象表現………………………… 106
表3-10 民眾不欣賞警察之形象表現……………………… 107
表3-11 民眾認為警察最需加強之形象表現……………… 108
表3-12 民眾認為警察工作壓力主要來源………………… 109
表3-13 民眾認知警察形象之來源………………………… 111
表3-14 民眾認為警察的理想角色………………………… 112
表3-15 民眾認為警察執法之優先順序…………………… 113
表4-1 社會背景與警察形象十六項量表之變異數分析… 119
表4-2 社會背景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20
表4-3 年齡與政策、信任、貢獻、聲譽、服務、風紀及品牌形象之變異數分析……………………………………… 122
表4-4 年齡與政策、信任、貢獻、聲譽、服務、風紀及品牌形象之描述性統計量…………………………………… 123
表4-5 職業類別與政策、信任、聲譽、服務、風紀及品牌形象之變異數分析………………………………………… 125
表4-6 職業類別與政策、信任、聲譽、服務、風紀及品牌形象之描述性統計量……………………………………… 125
表4-7 教育程度與信任、聲譽、執法、服務及風紀形象之變異數分析……………………………………………… 127
表4-8 教育程度與信任、聲譽、執法、服務及風紀形象之描述性統計量…………………………………………… 127
表4-9 性別與信任、聲譽、執法及品牌形象之變異數分析 129
表4-10性別與信任、聲譽、執法及品牌形象之描述性統計量………………………………………………… 129
表4-11 行政區與服務形象之描述性統計量……………… 130
表4-12 社會背景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31
表4-13 年齡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32
表4-14 年齡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33
表4-15 職業類別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34
表4-16 職業類別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35
表4-17 教育程度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36
表4-18 教育程度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37
表4-19 性別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38
表4-20 性別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38
表4-21 行政區與功能形象之變異數分析………………… 139
表4-22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接觸管道與警察形象十六項量表之變異數分析………………………………………… 141
表4-23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43
表4-24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43
表4-25 市民和警察接觸管道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45
表4-26 市民和警察接觸管道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46
表4-27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47
表4-28 市民和警察交手經驗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48
表4-29 市民和警察接觸管道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49
表4-30 市民和警察接觸管道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49
表4-31 認知來源、角色定位與警察形象十六項量表之變異數分析…………………………………………………… 151
表4-32 認知來源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53
表4-33 認知來源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54
表4-34 角色定位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56
表4-35 角色定位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56
表4-36 執法順序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58
表4-37 執法順序與警察形象八項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59
表4-38 認知來源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60
表4-39 認知來源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61
表4-40 角色定位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62
表4-41 角色定位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62
表4-42 執法順序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163
表4-43 執法順序與警察形象三大構面之描述性統計量… 164
參考書目
壹、相關網站
台北市政府:http://www.taipei.gov.tw/
內政部警政署: http://www.npa.gov.tw/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http://www.tmpd.gov.tw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及民政局:http://www.ca.taipei.gov.tw/civil/page.htm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
AMA:http://www.ama.org/
貳、中文部分
一、書籍部分
方世榮,民92,行銷學,台北:三民書局。
王世榕,民86,第三部門:美國亞洲協會與台灣,台北:亞太綜合研究院。
王志剛、陳正男著,民76,行銷學原理,台北:華泰書局。
王金永等譯,民88,Deborah, K. P.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台北:洪葉文化。
王家檢,民73,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過程(1901-192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民85,心理學百科全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孔誠志等,民87,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丘昌泰,民8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丘昌泰等,民90,政策分析,台北:空中大學。
吳學燕,民85,英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美枝,民7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西洋出版社。
李淑嫻譯, Susan, R.著,民81,個人公關(How to Work a Room: A Guide to Successfully Managing the Mingling),台北:天下文化。
李瞻,民81,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林茂雄、張中勇合譯,Kroes, H. W.著,民71,社會的犧牲者-警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編印。
林惠玲、陳正倉合著,民89,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局。
易千秋,民91,形象決定印象,基隆:亞細亞出版社有限公司。
邱華君,民77,各國警察發展史,台北:五南書局。
孫秀蕙,民86,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高希均,民74,企業形象-良性循環的原動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高登第譯, Kotler, P.著,民89,科特勒談行銷。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高登第譯, Kotler, P., Dipak C. J., Suvit, M.等著,民91,科特勒新世紀行銷宣言(Marketing Moves: A New Approach to Profits and Renewal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在山,民83,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書局。
張逸民,民71,行銷策略-觀念與決策,台北:輔大管理學院。
張覺民,民82,警察公共關係,台北:書華書局。
梅可望,民88,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莊德森,民88,警察公共關係,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安琪,民90,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台北:學富文化。
許尼爾譯,民90,平島廉久著,行銷教室,台北:尼羅河書房。
許春金主編,民87,警察行政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梁吳蓓琳,民84,新公關時代,台北:方智圖書公司。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金貴,民83,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陳明傳編,民89,警察百科全書(六)行政警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民89,警察行政專題(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孟洛、廖福村等著,民90,警政基礎理念-警政哲學與倫理的幾個議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定國,民66,現代行銷學-行銷管理之理論基礎(上下冊),台北:華泰書局。
陸劍豪譯, Scott, R., Claire, B.& Vicki, L.等著,民91,情緒行銷(Emotion Marketing),台北:商周書局。
黃志文,民84,行銷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秀媛譯, Regis, M.著,民92,完全行銷通路(Total Access-Giving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黃明堅譯, Toffler, A.著,民83,第三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黃俊英,民74,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台北:華泰書局。
黃俊英,民92,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楊永年,民89,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楊乃藩,民76,公共關係,台北:允晨圖書公司。
楊清編,民74,簡明心理學辭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楊國樞,民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冊),台北:華泰書局。
趙森嚴等譯, Mullik, B. N.著,民76,警政哲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熊源偉,民83,公共關係學,台北:天一書局。
劉明德編,民80,企業形象與文化,台北:小知堂文化圖書公司。
劉哲榮,民84,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劉毓玲譯, Drucker, P. F.著,民89,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潘明宏譯, Chava, F. & David, N.等著,民8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鄭惟厚譯, David, S. M.著,民91,統計讓數字說話(Statistics: Concept and Controversie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鮑宗豪,民86,決策文化,上海:三聯書店。
羅文坤,民75,行銷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羅清俊等,民92,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
酆裕坤,民65,各國警察制度通論,台北:正中書局。
酆裕坤,民70,警政論集,台北:自印。
辭源修訂組編,民79,辭源,台北:遠流出版社。
二、期刊及政府出版品
卜正岷,民81,行政院新聞局81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媒體公共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牛莒光,民89,「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新聞鏡週刊,第602期:44-45。
王玉民,民86,「警政工作全面科計化機動化後的省思」,警光雜誌,第486期:43-46。
王進旺,民88,「警政ISO的震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聯合服務中心通過ISO-9002認證的意義」,警光雜誌,第515期。
丘昌泰,民85,「當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量化與質化分析:方法論的檢討與重建」,法商學報,第32期。
丘昌泰,民86,「建立市民導向的新市府:政府再造運動的省思」,政府再造,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資源中心。
丘昌泰,民87a,「充滿創造力的市府文化」,公訓報導,第78期。
丘昌泰,民87b,「市政府政策的宣導:行銷管理」,公訓報導,第80期。
台北市政府,民91,台北市政府警政政策白皮書,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大學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民91,「警察形象之多少?-台灣地區民眾對警察形象認知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大學。
朱金池,民86,「從組織策略觀點談我國警政革新之策略」,警光雜誌,第484期:14-17。
江慶興,民79,「英國警察人事制度現況」,警光雜誌,第424期:71-76。
江慶興,民83,「Polic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Since1964」,警專學報,第1卷第7期:82-135。
何恩廷,民70,「從民眾對警察的觀點談到樹立警察新形象」,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
吳定、林潔瑜,民87,「政府組織行銷的策略性規劃」,公訓報導,第80期。
吳俊良,民91,「基層員警在警察企業內的價值─寫於九十一年警察節前夕」,警光雜誌,第551期。
吳國清,民85,「以組織行為探索警察風紀問題之實證研究」,警專學報,第2卷第1期:145-163。
吳國清,民88,「我國警察倫理之探索與其實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4期:55-104。
宋根瑜,民70,「樹立警察正確形象之我見」,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40-44。
李啟富,民89,「媒體時代公關技巧之認識」,警光雜誌,第526期。
東森民調中心,民90,「九十年警察滿意度調查報告」,台北:東森民調中心。
官政哲,民84,「廿一世紀警察人力資源管理與教育發展之理念與策略」,警專學報,第1卷第8期:21-41。
林東泰,民85,「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社會教育學刊,第25期:49-75。
林煥木,民90,「端正警察風紀須先落實價值管理」,警光雜誌,第543期。
林錦坤,民89,「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341-371。
張世賢,民91,國政研究報告-電子化政府的政策行銷,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研)091-059號。
張昭瑞,民91,「論警察形象形成與公眾評價機制」,人民公安報。
張重昭,民74,「探討社會行銷的意義、內涵及未來發展」,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295-310。
章光明,民78,「促進警民關係的成功典範─警光營」,警光雜誌,第390期。
章光明,民86,「從政黨政治塑造警察政策倫理」,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期:185-202。
章光明,民87,「政府再造之治安策略」,警光雜誌,第506期。
章光明,民89,「警察與政治」,警學叢刊,第30卷第6期:177-202。
康順興,民89,「行政執行法中警察管束類型化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0卷第3期:255-273。
曹爾忠,民92,「犯罪零成長-SARS救了余政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內政(評)092-068號。
馮惠德,民70,「樹立警察正確形象之體認與建議」,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
陳金貴,民80,「公共行政研究主題之發展趨勢」,行政學報,第23期:63-96。
陳金貴,民84,「公共部門建立公共志工組織的探討」,人事月刊,第20期:13-23。
陳金貴,民91,「志願服務工作的功能與推行」,人事月刊,第35期:6-14。
陳明傳,民90,「新觀念與新作法-全面品質警政之指南」,警光雜誌,第535期。
陳淨怡,民87,「人民的褓姆,心事誰人知--請聽另一半的心聲座談暨記者會紀實」,警光雜誌,第504期。
陳瑞南,民92,「不一樣的警察─九十二年春安工作集錦」,警光雜誌,第560期。
陳瑞添,民91,「在全方位警政視訊下打擊犯罪」,警光雜誌,第554期。
黃昌宏,民82,「公共政策行銷理念之引介」,吳定主編,公共事務論叢,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黃俊英,民84,「民眾就是顧客-政令宣導與行銷」,行銷/推銷,第68期。
黃建銘,民89,「公部門行銷模式與策略之探討」,人力發展月刊,第75期。
黃啟賓,民88,「從行政革新觀點看專業警政與全民警政」,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33-60。
黃尊秋,民70,「警察人員參與開創中國人揚眉吐氣世紀應樹立的新形象」,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
梁世武,民83,「1994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97-130。
楊永年,民86,警察人員管理風格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劉中城,民85,「犯罪新聞報導-以犯罪人人權為研究中心」,月旦法學,第十九期。
警政署,民92,年終記者會署長講話參考資料,台北:警政署。
三、學位及研討會論文
方銓鐘,民87,台北市違規車輛拖吊業務民營化初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世裕,民74,警察形象決定因素暨評估群體特性之研究-台北市實證分析,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孟平,民84,策略性競爭態勢分析-銀行業實證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勳,民91,警察形象與社會資本的關聯與發展,中央警察大學警察形象行銷研討會論文集。
李金田,民91,建立警察風紀危機管理制度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訓忠,民83,台灣地區警察基層主管工作滿足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仁豪,民88,我國流域水資源管理制度之革新,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斌,民91,新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數位人像印章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諗,民91,警察組織績效與流程管理之關聯性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真,民83,企業形象管理-企業識別系統之應用,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鴻騰,民91,社會行銷於政策決策過程中之應用-以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政良,民91,專業警察工作偏好差異之比較,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雄,民89,重大刑案偵查管理,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彥,民81,企業管理(行銷管理)思考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壇-企業管理思考在教育上的應用論文集。
林崇陽,民91,警察人員對警察品牌形象認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煥木,民74,警察形象決定因素暨評估群體特性之研究-台北市實證分析,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洽,民91,我國行動電話服務業因應電子商務趨勢下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坤,民88,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影響因素與預防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游振,民91,使用者形象對時尚品牌消費型態影響研究-以吉安尼凡賽斯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琦閔,民91,品牌來源國變更效應之研究-製造國形象及品牌與國家聯結程度之干擾影響,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威實參喃派,民79,泰國曼谷市警察形象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宏,民91,企業對顧客關係管理的認知、策略與執行之探索性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振華,民76,我國都市行政警察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群傑,民87,以形象發展推動地區行銷之策略與案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幸福,民88,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郭俊雄,民81,國內大型企業導入企業識別系統現況之研究,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昱宏,民87,企業形象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銀行為例,中興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雄,民89,行銷績效與行銷努力的關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賢,民88,犯罪偵查與新聞報導關係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宛蘋,民87,社會工作中之行銷策略議題: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東海大學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工作管理專題研討會。
曾靜欽,民90,警察組織專業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姬慧,民88,顧客導向之公共服務-行政革新運動之省思,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仁,民91,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村,民90,犯罪預防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實施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措施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紋,民89,美國警察發展的歷史,警察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澤銘,民88,台北市政行銷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新聞處之角色與功能,台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友,民91,警察人員工作投入之研究,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永年,民91,警察形象行銷之研究,警察形象行銷研討會論文集。
楊培傑,民76,在華外僑對我國警察之印象,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翠華,民92,整合行銷傳播在廣播電台行銷上之應用-亞洲電台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哲榮,民87,政策與政治:台北市府會互動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珍珠,民87,台北市五常社區的警民合力改善治安模式,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娟,民88,非營利組織社會行銷之研究-以花旗銀行聯合勸募計畫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能,民91,警察機關實施全面品質管理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和禧,民91,警政民意調查與警察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登發,民91,維新專案與警察風紀改善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玨瑜,民89,組織服務品質形象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顧客為樣本,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英文部分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1960, “Marketing Definitions: A Glossary of Marketing Term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15.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1985, “AMA Board Approves New Marketing Definition,” Marketing News, March 1, pp.1-3.
Assael, H., 1987,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Barich, H. & Kotler, P., 1991,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p.94-104.
Berry, L. L., 1983,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merging Perspective on Service Marketing,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Boorstin, D. J., 1961,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n. N.Y.: Harper Colophon Books.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nfield, R. B., 1970,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s, Cases and Problems.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Cizanckas, I. V., 1977, Modern Poli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N.Y.: John Willey & Sons Inc.
Coffman, L.L., 1986, Public-Sector Marketing: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Dichter, E., 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37, No. 4, pp. 75-81.
Dowling, G. R., 1986, “Managing Your Corporate Imag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pp.109-115.
Fine, S. H., 1991, Social Marketing: Promoting the Causes of Public and Nonprofit Agencies, M.A: Allyn and Bacon.
Gilley, J. W., & Eggland, S. A., 1992, Marketing HRD With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Graham, J.H. &Shipley, D. & Nathalie, K., 1988, “A Method for Model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untry of Orig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5, pp.67-75.
Johnson, A. T., & Misner, E. G. & Brown, P. L., 1981, The Police and Society,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Kerper, B. H., 1979, Introduction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Kotler, P., 197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1982,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 Andreasen, A., 1991,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Haider, D.& Rein, I., 1994, “There’s No Place Like Our Place!” Public Management, Vol.76, pp.15-21.
Kotler, P. & Andreasen, A., 1996,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Marketing for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Armstrong, G., 2003,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Englewood Cliff, N.J.: Pearson Education.
Kroes, H. William, 1976, Society’s Victim-the Policema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Kurtz, D. & Boone, L., 1983, Contemporary Marketing 4th ed., Dryden Press.
Lamp, C. W., Jr., 1987, “Public Sector Marketing Is Different,” Business Horizon, July-August, pp.56-60.
Leonard, V. A.&More, W. H., 1974, Poli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Levins, I, 1998, “One-On-On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Comes Of Age,” Journal of Medical & Media, June, pp.45-52.
Lishman, F. & Loveday, B. & Savage, S. P., 1996, Core Issue in Policing, London, Longman House.
Louden, A., 1994, Voter Rationality and Media Excess: Imag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Robert E. Denton, Jr. ed. Presidential Campaign. London: Praeger.
Manning, K. P., 1976, Police Work: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Policing, Mass: MIT Press.
Merrill C. J.,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39.
Nagashima, A., 1970,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4, pp.68-74.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
Osgood, C. G.,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ride W. M. & Ferrel, O. C., 1985, Marketing: Basic Concepts and Decisions,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
Raynolds, W. H., 1965, “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7, pp.69-76.
Sandra, W., 1992, “Jack and Jill Join Up at Sun Hill; Public Images of Police Officers,” Policing and Society, Vol.2, pp.224-230.
Schnaars, P. S., 1998, Marketing Strategy, Customers & Competition, The Free Press.
Snavely, K., 1991, “Marketing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21, No.4, pp.311-326.
Spector, J. H., 1961, “Basic Dimension of the Corporate Image,” Journal of Marketing, Oct., pp47-51.
Stanton, W. J., 1984, Foundations of Marketing 7th, ed., N.Y.: McGraw-Hill.
Wagner, H. M., 1980, “Research Portfolio for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Systems,” Operations Research, No. 28, pp.445-475.
Walters, C. Glenn, 1974,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and Practice, Richard D. Irwin Inc.
Whlsenand, M. P., 1973, The Management of Police Organization, N. J.: Prentice-Hall, Inc.
Wilson, O. W., 1972, Police Administration, N.Y.: McGraw Hill-Book Co.
Wright. J.H., 1968, Public Relation, N.Y.: AM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章光明,民89,「警察與政治」,警學叢刊,第30卷第6期:177-202。
2. 章光明,民86,「從政黨政治塑造警察政策倫理」,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期:185-202。
3. 張重昭,民74,「探討社會行銷的意義、內涵及未來發展」,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295-310。
4. 吳國清,民85,「以組織行為探索警察風紀問題之實證研究」,警專學報,第2卷第1期:145-163。
5. 何恩廷,民70,「從民眾對警察的觀點談到樹立警察新形象」,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
6. 江慶興,民83,「Polic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Since1964」,警專學報,第1卷第7期:82-135。
7. 朱金池,民86,「從組織策略觀點談我國警政革新之策略」,警光雜誌,第484期:14-17。
8. 丘昌泰,民85,「當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量化與質化分析:方法論的檢討與重建」,法商學報,第32期。
9. 林錦坤,民89,「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341-371。
10. 林東泰,民85,「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社會教育學刊,第25期:49-75。
11. 官政哲,民84,「廿一世紀警察人力資源管理與教育發展之理念與策略」,警專學報,第1卷第8期:21-41。
12. 宋根瑜,民70,「樹立警察正確形象之我見」,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40-44。
13. 吳國清,民88,「我國警察倫理之探索與其實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4期:55-104。
14. 康順興,民89,「行政執行法中警察管束類型化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0卷第3期:255-273。
15. 馮惠德,民70,「樹立警察正確形象之體認與建議」,警學叢刊,第1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