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性性別角色、生涯自我
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
王秀玉(2001)。綜合高中資訊應用學程與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生涯成熟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慶福、王郁茗(2003)。性別、性別角色特質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
究。中山醫學雜誌,14,71-82。
王叢桂、羅國英(2007)。華人管理者與情緒智能講師對情緒智能之認知差異。本
土心理學研究,27,231-297。
王麗菱、李淑卿、黃小惠(2005)。北部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三年級學生工作價
值觀與生涯成熟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8,33-56。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靜宇(2008)。高雄市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之生涯成熟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
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枝(1993)。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限。本土心
理學研究,1,267-300。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
究,9,3-52。
邱志賢(1997)。高中生涯輔導的實施。諮商與輔導,133,7-9。邱慕美(2002)。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呂宛靈(2006)。個人因素、情境因素與生涯成熟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余齊君(2007)。青少年家庭壓力事件、家庭功能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余德慧(1988)。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市:張老師。
余德慧(1990)。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市:張老師。
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呂怡靜、施俊名、夏允中、蒲怡妤、呂衍謀(2013)年輕族群之性別角色特質與心
理因素之關係。物理治療,38(4),243-251。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欣華(2007)。大學生之生涯決策型態、人格特質與生涯成熟關係研究---以高
高屏區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昭儀(2004)。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麗娟(1997)。「個體化」、「自我分化」的另一端—談「共依附」的意義與內
涵。諮商輔導,144,33-37。
吳麗娟(1998)。「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輔導,154
,12-19。
林君品(1996)。自我認同、性別角色、及個人特質與生涯發展關係-四位心理學
者的學者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與實驗研究。輔導學報,
6,91-124。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淑芳 、吳麗娟、林世華(2004)。中學生共依附特質與信任感之相關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5(3),295-318。
林筱婷(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榮茂(2001)。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生涯成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涂喜敏(2002)。創造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優質環境座談會後記。張老師簡訊,
夏季刊,16-17。
高紹成(1996)。高雄縣國中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嘉慧(2001)。國中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
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孫仲山(1996)。職業成熟綜合先天能力與後天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世秋(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影響因素與身體意象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秀菁(200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皎眉(1996)。青春期的兩性關係。台北市:空中大學。
陳惠怡(2005)。台北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念影響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麗娟(1988)。職業取向的綜觀追蹤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輔導學報,11,217-263。
許儀貞(2002)。台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志揚(2010)。大學生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共依附對愛情關係品質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添洲(1998)。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紹勳(1997)。專科生人格特質、職業定向、職業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管理評論,16(2),111-138。
莊佩真(2003)。高中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瑋琍(2007)。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程玲玲(2008)。共依賴的研究。犯罪與形式司法研究,10,25-49。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黃淑敏(1999)。師院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成熟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黃瑛琪(1997)。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一生涯不確定型學生生涯定向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預期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慧森(2001)。高職男性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韞臻、林淑惠、林佳筠(2011)。大學生性別角色、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
究。學校衛生,59,105-131。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
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2,81-119。
葉素汝(2007)。失落的運動場-女性運動員的性別角色衝突。諮商與輔導,254,59-61。
詹淑慧(2013)。中彰投地區高職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中芳(1991)。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
(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市:遠流。
楊晴惠(2000)。中文共依附評估量表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廖美淑(2005)。華人社會中男女大學生生活目標、生涯自我效能及親子互動方式
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廖玲燕(2000)。台灣本土社會讚許量表之編製及其心理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劉芳助(1999)。誰來照顧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5(1),59-78。
蔡淑霞(2003)。單親父母共依附對其青少年子女教養態度及共依附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黎佩欣(2011)。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其婚姻角色期望、生涯抱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黎美玉(2010)。家庭系統分化、共依附特質與高中生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黎麗貞(1997)。大學女性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駱俊宏、陳勝皇、傅綢妹(2011)。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性別」與「專
業」之間的男性護理人員。醫療品質雜誌,5(4),16-19。
賴美秀(2007)。智能障礙者手足共依附特質與依賴型生涯抉擇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瑞芳(2008)。性別角色影響女性生涯抉擇之因素探討-以生涯困擾個案為例。
諮商輔導,272,38-41。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雅云(200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慧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各級學校諮商員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與特質認
知之比較研究。諮商與輔導文粹,2,13-14。
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戴庭姍(2010)。高中(職)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性別角色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簡皓瑜(譯)(2004)。性與性別 (原作者J.Archer & B. Lloyd)。台北
市:巨流。
簡麗純(2001)。檢測「中文共依評估量表」之信效度-以物質成癮個案及家屬為
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羅逸群、吳毓瑩(2007)。高職學生性別角色特質與生涯發展阻礙的關係。國民教
育雙月刊,48(1),56-62。
羅瑞玉(2000)。青少年性別角色量表初探。學生輔導,70,132-151。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二、西文部分
Avolio, B., Yammarino, F. J., & Bass, B. M. (1991). Identifying common methods variance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source: An unresolved sticky issu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3), 571-587.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88(4), 354-364.
Block, J. H.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s: Some cross 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orges, N. J., Richard, G. V., & Duffy, R. D. (2007). Career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Accelerated Versus Traditional Program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 171-176.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NJ:Jason Aronson.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2ed). New York: Basic Books.
Collins, B.G. (1993). Reconstruing codependency using self in relation theory:A feminis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38(4), 470-476.
Creed, P. 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9(4), 277-290.
Crites, J. O. (1965).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 The 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79, 122-128.
Crothers, M., & Warren, L. (1996). Parental antecedents of adult co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 231-239.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Norton.
Fischer, J. L., Spann, F., & Crawford, D. (1991). Measuring
codependency.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8(1), 87-99.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Gianakos, I. (1995). The Relation of Sex Role Identity to Career 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6(2), 131-143.
Gazioglu, A. E. I. (2008). Gender, Gender roles affecting mate preference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42(2), 603-616.
Gilligan, C. (1988). Exit-voice dilemma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Gilligan, C.Ward,J.V.,&Taylor,J.M.(Eds).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tung, P. J. (1997). Achieving career matur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
Herr, E. L., & Cramer, S. H. (1988).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3ed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Hogg, J. A. & Frank, M. L. (1992). Toward an interpersonal model of codependence and contradepend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0, 371-375.
Hsu, F. K. (1985). The self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A. J. Marsella, D. George, & F. K. Hsu (Eds.). Culture and self: 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New York: Routledge.
Khan, S. B. & Alvi, S. A. (1983). Education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2(3), 357-364.
Kinnier, R. T., Brigman, S. L., & Noble, F. C. (1990). Career indecision and family enmesh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8, 309-312.
Kohlberg, L. (1966). Cognitive stages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Human Development, 9, 5-17.
Krestan, J.&Bepko, C. (1990). Codependency: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n female experience.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60, 216-232.
Martsolf, D. S., Hughes-Hammer, C., Estok, P., & Zeller, R. A.(1999). Codependency in male and femalehelping professional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3(2), 97-103.
Martsolf, D. S., Sedlak, C. A., & Doheny, M. O. (2000). Codependency and related health variable.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4(3),150-158.
Mellody, P., Miller, A. W., & Miler, J. K. (1989). Facing codependence.Harper San Francisco: Harper & Collins.
Miller, J. D.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112(2), 29-48.
Nielson, J. M. (1990). Sex and gender in society perspective on stratification. (2nd ed.).Illion: Waveland press, Inc.
Niles, S. G., & Harris-Bowlsbey, J. (2005).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O’Brien, P. E., & Gaborit, M. (1992). Codependency: A disorder separate from chemical 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8,129-136.
Post-Kammer, P. (1987). Instrinsic and extrinsic work values and career maturity of 9th and 11th-grade boys and girls.Journal of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66, 420-423.
Potter-Efron R.T. & Potter-Efron, P. S. (1989). Assessment of codependency with individuals from alcoholic and chemically dependent families.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6(1), 37-57.
Prest, L. A., Benson, M. J., & Protinsky, H. O. (1998). Family of origin and current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codependency. Family Process,37(4), 513-528.
Putnam, B. A., Hosie, T. W., & Hansen, J. C. (1978). Sex difference in self-concept variable and vocational attitude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7(1), 23-27.
Rice, F. P. (1998). 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3rd ed.). N.J.: Prentice Hall.
Sharf, R. S. (1997).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Eds.).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Spann, L. & Fischer, J. (1991). Identifying co-dependency. The Counsello,8,27.
Spence, J. T., Helmreich, R., & Stapp, J. (1975). Ratings of self and peers on sex role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esteem and conception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 29-39.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7). 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48, 1184-1199.
Subby, R.(1984). Inside the chemically dependent marriage: Denial and manipulation. In co-dependence: A emerging issue. Pampano Beach, FL:Health Communication.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Harper & Row.
Super, D.E. (1974). Measuring vocational maturity for counseling and evalu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0), 282-298
Watson, M. B. (2008). Caree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J. A. Athanasou & R. V. Esbroeck(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 Media B. V.:Springer.
Webb, A. P. (1963). Sex-role preferences and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34(3), 609-618.
Wegscheider-Cruse, S., & Cruse, J. R. (1990). Understanding
co-dependency. Deerfield Beach: Health Communication.
Well, M., Glickauf-Hughes, C., & Jones, R.(1999)
Codependency: A grass roots construct’s relationship to shame-proneness, low self-esteem, and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7(1), 63-71.
Whitfield, C.L. (1989).Co-dependence: Our most common addiction-some physical, mental,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perspectives. In B.Carruth & W. Mendenhall. (Eds.), Co-dependency : Issues in treatment and recovery. NY : The Haworth Press.
Wolfe, K. L. & Betz, E. N. (1981). Traditionality of choice and sex-role identification as moderators of the congruence of occupational choice i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8(1), 43-55.
Wright, P. H. & Wright, K. D. (1990). Measuring codependency’s close relationship: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2(3), 335-344.
Zetterlind, U. & Berglund, M. (1999). The rate of co-dependence in spouses and relatives of alcohol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ermak co-dependence scale.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 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