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台北:揚智。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原書Yalom, I. D. (1986)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王文科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原書 James H. McMillan (198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行、鄭玉英(2000)。《心理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
石光生譯(1986)。《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原書Wright, E. A. 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明隆編著(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遠、洪光遠譯(1998)。《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原書Landy, R.J.(1994).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李郁文(2001)。《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實務》台北:桂冠。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 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4)。《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測驗出版社。
林昆輝(1999)。《小團體動力學》。台北:揚智。
林玫君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Barbara T. Salisbury原著)
林淑玲、林世坤、李志強譯(2007)。《即興真實人生: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個人故事》。台北:心理。(原書Jo Salas (1996). Improvising Real Life: Personal Story in Playback Theatre.)
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蔚芳、張小鳳(2005)。《生氣情緒反應量表指導手冊(國中版)》。台北:測驗出版社。
姚一葦(1991)。《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洪素珍、張潔瑩(2002)。〈目睹暴力兒童與戲劇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3&4:14-21。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譯(2002)。《戲劇治療》。台北:五南。(原書 Phil Jones (1996). 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
胡耀恆譯。布羅凱特著(2001)。《世界藝術欣賞》。台北:志文。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原書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 (1997).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孫蕙柱(1994)。《戲劇結構》。台北:書林。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原著: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書林。(原書 Spolin, V. (1986). Thera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a Teacher’s handbook.)
張文龍(2004)。〈諮商師、戲劇治療師與心理醫師--參與美國戲劇治療團隊之觀想〉,《諮商與輔導》,222:40-42。張信業(1982)。《戲劇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台北:黎明。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炳陽(1999)。〈觀看之道:論亞里斯多德的Katharsis與戲劇治療的根據〉,《臺北師院語文集刊》,4:41-72。張紉(2002)。〈工作者對於中輟問題與預防認知之探究—以台北市青少年中途輟學預防服務系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3:57-90。張貴傑、林瑞華、蔡艾如譯(2004)。《心理劇臨床手冊》。台北:心理。(原書 Eva Leveton (2001).A clinician’s guide to psychodrama.)
張曉華主編(1996)。《戲劇治療創作研習營:濟公問症》。台北:中華戲劇學會。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
張曉華(2004)。〈戲劇治療導論〉,《台灣戲專學刊》,8:47-83。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張靄珠(2002)。〈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靈重建戲劇工作坊〉,《中外文學》,356:132-157。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主編(2004)。《不信春風喚不回 中輟學生輔導》。台北:教育部。
連廷嘉等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原書 John McLeod (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郭靜晃(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陳凌軒譯(2006)。《從換幕到真實》。台北:張老師。(原書 Renee Emunah (1994). Acting For Real: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鏡如譯(2002)。《心理劇入門手冊》。台北:心理。(原書 Marcia Karp.. (1998).The Handbook of psychodrama.)
陸洛等譯(2006)。《人格理論》。台北:湯姆生。(原書 Duane P.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 (2005).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8th ed.)
章勝傑(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台北:心理。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書林。
楊孟麗 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原書 Jack R. Fraenkel,Norman E Wallen (2000).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楊雅亭(2005)。〈一個戲劇治療師的反思 翻動身體的傷痕經驗〉,《張老師月刊》,333:98-106。
葉亞寧(2000)。《中輟生問題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齊力、董旭英編(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教所。
歐用生(1999a)。〈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6。
潘正德編著(1999)。《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賴采兒(2005)。〈他們豐富了我的生命 我在阿嬤們的身心照顧工作坊〉,《張老師月刊》,332:104-112。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
西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
Brecht, Bertolt. (1964).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Ed. and trans. John Willet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rokette, O. G. (1987). The Theatre, the History, 5th ed.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Brook, P. (1988) The Shifting Point, London: Methuen.
Butcher, S. H. (1951). Aristotles Theory of Peotry and Fine Art. New York: Dover.
Cattell, R. B.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Baltimore: Penguin Books.
Cranston, J.W. (1991).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Drama.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Elam, K. (1991) 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 London: Methuen.
Emunah, R. (1994). Acting for Real: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Brunner/ Mazel.
Irwin, E.C. (1979). ‘Drama Therapy with the Handicapped’. In Shaw, A.M. & Stevens, C.J. (Eds.). Drama, Theatre and the Handicapped.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Theatre Association.
Jennings, S. (1994). Prologue. The Handbook of Dramatherapy. New York: Routledge.
Jones, P.(1996). 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 London: Routledge.
Jung, C. G., & Antony Storr (ed.)(1983) The Essential Jung. a compil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ndy, R. (1986) Drama Therapy. Springfield,IL: Charles C. Thomas.
Landy, R. (1994). Personal and Performanc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Landy, R. (1994).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 Springfield: Charles Thomas.
Oatly, K. (1984). Selves In Relation, London: Methuen.
Wilshire, B.(1982). Role Playing and Identity,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Winnicott, D.W.(1974). Playing and Reality, London: Pelican.
碩士論文
岳清清(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民中學中輟學生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少年學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唐惠珠(2003)《解決國中生輟學問題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縣秀林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陳巧齡(2002)。《哈姆雷特猜忌性格的心理分析及戲劇治療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楊佳惠(2000)。《創作性兒童戲劇研究》。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竫宜(2004)《戲劇治療活動在軍中團體輔導工作之應用:以空軍航空技術學校學生社團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軍事心理組。楊碧菁(1997)。《創作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品蘭(1998)。《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維民(2005)《應用戲劇治療技巧對提升國小資源班ADHD學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謝慧齡(2006)《教育戲劇之專家外衣教學活動應用於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