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連塭等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鈴蘭(2000)。意識浮游-試論現代水墨畫之空間暨創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華民國第一屆現代水墨畫展(1995)。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中華民國水墨抽象展(198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3)。台北:康軒文化公司。
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1999)。恆久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2(1999)。恆久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李金環、李隆壽、蘇慶田(1986)。兒童水墨畫。高雄:復文。
李君毅(主編)(1991)。劉國松研究文選。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鑄晉(1994)。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0-19。台北:台灣省立美術館。
李鑄晉等(2002)。藝術新聞,53,62-67。
李霖燦(1992)。既師造化又得心源-劉國松與創新技法。明報月刊(香港),322期,83-84。
李君毅(2002)。劉國松談藝論。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呂桂生(1996)。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南:南一。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吳永猛(1997)。台灣水墨畫發展階段說。空大人文學報,6期,181-193。吳長鵬(1993)。艾斯納的(D.B.A.E)藝術教育理想應用在國小水墨畫教學上。國教月刊,39卷7、8期,1-4。林惺獄(1987)。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田壽(1991)。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林田壽(1991)。國小國畫教學現況。國教世紀,27卷2期,31-41。林田壽(1991)。從大陸兒童國畫作品試探國小兒童國畫教學之取向。竹縣文教,3期,13-25。林田壽(1992)。國畫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新竹:易明。
林田壽(1995)。傳統國畫教學與創作理論內涵擴充的途徑。社教資料雜誌,203期,9-12。林伯欣(2000)。凝視與想像之間:「中國現代畫」在戰後台灣的論述形構1945-1970。台南藝術學院。周韶華(1985)。劉國松的藝術構成。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胡寶林(1996)。淺論兒童水墨畫的開放美育。美育,75期,27-40。陳履生(1996)。劉國松評傳。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
陳朝平(1979)。國民中小學水墨畫教學研究。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朝平(1991)。問題引導的繪畫欣賞教學對國民小學普通班及美術班兒童審美反應之影響的比較研究。初等教育研究,3期,1-32。
陳朝平(2000)。臺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216。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2002,444)。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英文(1988)。以艾斯納「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之理論探討「案頭的國畫教學」。國教天地,77期,72-76。陳英文(1990)。中國山水畫寫生理念之研究。屏東:東益。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作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期,312-315。郭禎祥(1990)。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下)。美育,13期,33。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新取向的美勞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臺灣書店。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國小美勞科教學策略理論與應用。高雄: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壬來(1997)。美勞知能與情意的內涵及教學。國教天地,123期,5。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1994)。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黃光男(1986)。國畫欣賞與教學(國民中小學國畫教學研究)。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黃光男(1993)。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光男(1998)。水墨教學與創作。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8期,1-12。黃光男(2000)。臺灣畫家養成教育之初探。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216。
黃惠貞(1981)。國民中小學水墨畫教學之研究。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師專。
葉淑芳(2002)。國民中學水墨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水墨畫教學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重要性。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三民。
漢寶德(1992)。求新、求異、求變-為傳統易容的劉國松。臺灣美術,18期,30-36。蔡茂松(1989)。國畫教學研究。台南市:供學。
蔡茂松(1999)。談國畫傳承-兼論傅狷夫的國畫教學。新世紀台灣水墨發展學術研討會。
蔣勳(1992)。序-「水墨曾是一種革命」。一九九二水墨畫新展。台北市:市立美術館。
劉國松(1996)。談水墨畫的創作與教學。美育,75期,20-26。劉國松(1995)。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劉國松(1996)。臨摹•寫生•創造。台北:文星。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書局。
劉旭原(1998)。社教機構(1998-1999)國畫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虞君質(1993)。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鄭明(1989)。現代水墨畫家探索。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的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
蕭瓊瑞(1991)。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
蕭瓊瑞(1991)。劉國松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蕭瓊瑞、林伯欣(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台北:藝術家。
秦雅君(2002)。典藏,115期,46-5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臺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研習進階教材。臺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羅美蘭(1997)。兒童水墨畫教學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期,591-638。顧炳星(1994)。藝術概論與欣賞。中等教育,45卷,5期,62。
外文部分
久保貞次郎(1964)。児童画の世界。東京:大日本図書。
松本奉山(1993)。水墨画。東京:マコー社株式会社。
岡 一夫・井上明子(1976)。幼児画指導の手だて。大阪: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編集室(1992)。水墨画ノート・基礎。東京:株式会社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
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編集室(1992)。水墨画ノート・山水。東京:株式会社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
霜田靜志(1960)。児童画の心理と教育。東京:金子書房。
Eisner, E.W.(1976).The Arts,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Berkely, California: McCutdian Publisbing Corporation.
Fuller, Richard E.(1968). Tribute to Liu Kuo-sung, exhibition catalog. Cincinnati: The Taft Museum.
Gardner, H.(1970).Children’s sensitivity to painting styles. Child development,(41):813-821.
Goepper, Roger.(1992).Parallel to Nature: The Art of Liu Kuo-sung. The Retrospective of 60-year-old Liu Kuo-sung. Taichung: Taiwan Museum of Art.
Ho, Tao.(1973).Introduction to Liu Kuo-sung, exhibition catalo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arts Centre.
Li, Chu-tsing.(1969). Liu Kuo-sung: The Growth of a Modern Chinese Artist. Taipei: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Museum of History.
Lowenfeld, V.(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
Sullivan Michael.(1990).The Art of Liu Kuo-sung. Paintings by Liu Kuo-sung, exhibition catalog(41-42).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