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6: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尹惠敏
研究生(外文):Agnes Yin
論文名稱: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ison Between Franciscan and Ignatian Spirituality
指導教授:張春申張春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Aloysius B .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宗教皈依 / 智性皈依情感皈依 / 倫理皈依社會政治皈依危機 / 探問 / 會遇 / 互動 / 投身方濟靈修依納爵靈修依納爵神操
外文關鍵詞:Religious Conversion / Intellectual ConversoinAffective Conversion / Moral ConversionSocial Political ConversionCrisis / Quest / Encounter / Interaction / CommitmentFranciscan SpiritualityIgnatian SpiritualityIgnatian Spiritual Exerci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5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如下:一、個人做完依納爵神操之後由然而生的感恩之心,所產生的興趣與使命感。二、看到運用不同靈修的人士,呈顯出各種的宗教現象,如:不同的意識型態與言行舉止。三、梵二大公會議文獻與宗教交談的精神,道心法師興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理念。以上種種讓筆者希望藉著本論文的研究,達成下列的研究目的:一、在天主教會內踏出一小步,比較方濟與依納爵兩種不同的靈修,以作為教會內不同靈修間交談的開始。二、希望藉著這篇研究內容,找出各靈修產生的背景與靈修異同的因素,以便能對天主教會內的靈修交談與福傳合作提供一些幫助。三、期望能對天主教會內的各靈修中心及世界宗教博物館之靈修專櫃,找到一些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四、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靈修亦若是。因此,就積極方面而言,希望這篇論文能鼓勵大家,要用勇氣、智慧,找到 “更”適合自己的靈修方式,更“自由喜樂”地悟出祂的千種面貌。消極方面來說,可以讓自己得以免除 “選錯靈修”的恐懼。五、衷心地期盼踏出的這一小步,也能是邁向天主的一大步----「爾旨承行」。
本研究採用神學研究法、文獻資料分析法、訪問法、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對方濟與依納爵靈修進行研究。藉由神學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找到兩種靈修的重要理論基礎及論文的架構;藉著訪問的方式觀其行、聽其言,則迅速可靠地找到兩種靈修的核心內涵;用觀察法將實證與理論對照印證;再以比較法將兩種靈修加以論述。多種方法的交互併用,是整篇論文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論文分為四篇共十章:
第一篇是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產生的背景之比較:第一章是方濟靈修產生的背
景;第二章是依納爵靈修產生的背景。兩章分別由靈修產生的時代
背景、教會環境與需要、靈修創始聖人的氣質等三大因素,來探討
靈修產生的背景。篇尾有第一、二章內容之比較。
第二篇是方濟與依納爵的皈依之比較:第三章是方濟的皈依;第四章是依納
爵的皈依。兩章分別由皈依的五個進程:危機 → 探問 → 會遇 →
互動 → 投身,與五種類型的皈依:宗教、智性、感性、倫理、社
會政治等的皈依,來論述聖人的皈依。篇尾有第三、四章內容之比
較。
第三篇是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形成之比較:第五章是方濟靈修的形成;第六
章是依納爵靈修的形成。方濟靈修是以太陽歌為例來進行分析;依
納爵靈修則是用神操的原則與基礎為主來探討。篇尾有第五、六章
內容之比較。
第四篇是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之比較:第七章是方濟靈修的神學;第八
章則是依納爵靈修的神學。第九章則是兩種靈修的神學之比較與反
省。第七、八章分別由以天主為中心、以基督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三方面,來論述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第九章有第七、八章內
容之比較與反省,得出:十字神學、天主經神學、活出天主子女的
生命----享有天主聖三的臨在。
第十章是綜合反省與建議:本章是從時代背景和教會環境與靈修,氣質與靈
修,福傳與靈修等三方面來進行綜合反省與建議,以回應研究動
機與目的。
結 論:寶貴的結論則是一句平凡的至理名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整個論文由第一至第十章是在勾勒兩種靈修的點、線、面;是在論述靈修的加、減、乘、除;也是在研究福傳的途徑;是描述皈依、敬天、愛人的生活見證;是探討內聖、外王、參與天地的福傳行動;是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過程。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motivated by three reasons:
1. After accomplishing all Ignatian Spiritual Exercises, a strong grateful feeling occurred to the writer, which has generated a strong interest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in her to do this research.
2. Observing and discovering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religious phenomena shown by people of different spiritualities; for instance, different ideologies, verbal expression and behavior.
3. Inspiring by documents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with the spirit of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and by the ideal of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Museum of Master Hsin Tao.
And the thesis aims to achieve five purposes as below:
1.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spiritualities, one is created by St. Francis of Assisi and the other by St. Ignatius Loyola,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spiritual trainings in the Catholic Church.
2.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generated specific spiritual exercises, and to explore factors which form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spiritual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spiritual trainings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evangelization in the Catholic Church.
3.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centers in the Catholic Church or of the ‘spiritual exhibits’ inside th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Museum.
4. The Chinese idiom, ‘the man is afraid of joining in the wrong occupation, while the woman is afraid of marrying the wrong man’, has suggested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Positively, this thesis hopes to encourage a person to find the suitable spiritual training for himself/herself with courage and wisdom, in order to discover God’s various faces. And on the passive side, the writer hopes to remove the worry of choosing wrong spiritual trainings.
5. To expect with deep sincerity that the small step achieved with this research in Catholic Church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step moving towards God, as the words we pray, “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th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interviews, related observation and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contribut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iritual trainings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wo spiritual trainings has been presented and the frame of the thesis was constructed. The core essences of the two spiritual trainings have rapidly and reliably been explored by analyzing the interviews and by observing the behavior and words of the interviewees. Finally, the observ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verify the spiritual practices with theories, and the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s used to discuss the two spiritual trainings. The research is accomplished by the cross applications of the above different methods.
The research contains four main sections, which include ten chapters.
Section One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which embodied the two Spiritualities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In chapter on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piritual practices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tw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which St. Ignatius of Loyola generates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is described. From three factors, i.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Church, and the temperaments of the two initiators, the generation of the spiritual practic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chapters is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Section One.
Section Two presents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nversion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St. Francis’ conversion is describes in chapter three. And the conversion of St. Ignatius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four. The conversion of the Saints has been discussed from two dimensions. First, it i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which includes five stages: the crisis, the quest, the encounter,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commitment to God. Secondly, it is from the analysis of five types of conversion, which are religious, intellectual, affective , moral , and social political conversion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at the end of the Section.
Section Three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Spiritualities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piritual practice of St. Francis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five. And the formulation of Ignatian Spiritual Exercises is described in chapter six. The investigation of St. Francis’ spiritual practice is done by u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Song of the Sun”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of the spiritual training of St. Ignatius is done by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Ignatian Spiritual Exercis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two is depicted at the end of this Section.
Section Four contains the comparison of the spiritual theologies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The Spiritual Theology of St. Francis is described in chapter seven. And the Spiritual Theology of St. Ignatius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eight.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two and the reflections on them are depicted in chapter nine. The discussion of the Spiritual Theologies of St. Francis and St. Ignatius is centered on God, Jesus, and the human being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and the reflections on them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ross Theology, “ Our Father” Theology, and the Living as God’s children all share the presence of the Holy Trinity of God.
Chapter ten contains the synthesized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hurch environment vs. the spiritual training, temperament vs. spirituality, and evangelization vs. spirituality, this study offers the synthesized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echo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s.
The conclusion: a famous but simple Chinese idiom can be used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There is always some other talented person than the one you have known; and there is always some other sky beyond this one.’ This sentence suggests that the sky is not the limit.
The whole thesis aims to describe the ‘points, lines and surfaces’ of two spiritualities, and to discuss their core essence deeply by the signification of ‘plus, minus,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spiritual practices. Thi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path of evangelization. The research has depicted the living witnesses of conversion, of the fear of God, and of loving one’s neighbors. It investigates the movement of evange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agely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內聖外王), as well as the embracement of nature. In addition,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finding out,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a journey of no end.

目 次
致 謝 與 感 言………………………………………..........................i
緒 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度…………………………………….……………4
(一)研究方法……………………………………………………….4
(二)研究限度.…………………………………………....................6
三、研究範圍……………………………………….…….................7
四、研究架構…………………………………….………........................... 7
第一篇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產生的背景之比較……….9
第一章 方濟及其靈修產生的背景…………………… 11
第一節 方濟靈修體驗產生的時代背景…………… 11
一、政治環境…………………………………………… 11
二、社會環境…………………………………………… 12
三、學術環境…………………………………………… 13
四、亞西西和柏路佳的戰爭…………………………… 14
第二節 教會的環境與需要………………………… 15
一、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 15
二、樞機主教團分為兩派 ……………………………… 16
三、中世紀的虔敬 ……………………………………… 16
四、教會的發展 ………………………………………… 17
(一)軍旅修會 …………………………………… 17
(二)聖伯爾納德與熙篤會 ……………………… 17
(三)聖方濟各與方濟會 …………………………… 18
第三節 方濟的氣質與個性……………………… 20
一、慷慨大方活潑外向、騎士的殷勤好禮 …………… 20
二、愛好和平與和諧 …………………………………… 21
三、愛好自由、喜樂熱情………………………………. 22
四、善用直覺、五官去感受……………………………. 24
第二章 依納爵及其靈修產生的背景…………. 27
第一節 依納爵靈修體驗產生的時代背景……. 27
一、政治背景…………………………………………….. 27
二、社會背景…………………………………………….. 28
三、文化學術背景……………………………………….. 29
第二節 教會的環境與需要……………………… 31
一、教會的環境……………………………………………. 31
二、教會的需要……………………………………………. 34
(一)1542年設立宗教裁判所……………………… 34
(二)1545年召開特立騰大公會議……………… …35
(三)1546年編定「禁書目錄」………………… …35
(四)1540年批准成立耶穌會…………………… …36
第三節 依納爵的氣質或個性…………………… 37
一、源自家族的影響………………………………………. 37
(一)貴族世家、騎士風範…………………………. 38
(二)注重教會傳統、虔誠的天主教家庭…………. 38
二、感性理性並重…………………………………………. 39
三、具有分辨的神恩………………………………………. 40
四、注重反省、以想像的五官感念天地祝禱萬物………..42
第一篇 結 語…………………………………....45
一、相同點…………………………………………………………………… 45
二、相異點…………………………………………………………………… 45
第二篇 方濟與依納爵的皈依之比較…………... 47
第三章 方濟的皈依……………………………….. 49
第一節 天主的愛與人的罪----方濟的皈依……... 49
一、在柏路佳的獄中………………………………………...49
(一)方濟生平事件…………………………………...49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49
二、斯波來叨的明見 …………………………………….50
(一)方濟生平事件 ………………………………….50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51
三、與貧窮的會遇 …………………………………… ……52
(一)方濟生平事件…………………………………...52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52
四、與癩病人的互動 ……………………………………… 53
(一)方濟生平事件 ………………………………….53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54
五、成為補贖者 …………………………………………….55
(一)方濟生平事件 ………………………………….55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55
小綜合 …………………………………………………………...56
第二節 方濟的貧窮 ……………………………….57
一、方濟離家棄產----物質面 ………………………………57
(一)方濟的生平事件 ……………………………….57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 …………………….58
二、擁抱癩病人----精神面 …………………………………59
(一)方濟的生平事件 ……………………………….59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 …………………….60
三、重建聖達彌盎堂 ……………………………………...61
(一)方濟的生平事件 ……………………………….61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 …………………….61
四、貧窮:各類皈依淨化的方法 ………………………...62
(一) 方濟的生平事蹟和
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62
小綜合 …………………………………………………………...63
第四章 依納爵的皈依…………………………….. 65
第一節 天主的愛與人的罪----依納爵的皈依……65
一、戰場上的騎士受傷 ………………………………….... 65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 ………………………… …65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 ……66
二、傷痛中的省思 ………………………………………...66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 …………………………….66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67
三、與童貞聖母和貧窮基督相遇……………………….......68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 ……………………….........68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68
四、開始過貧窮克苦的生活 ……………………………...70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 …………………………….70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70
五、成為朝聖者 …………………………………………...71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 …………………………….71
(二)皈依過程的分析 ……………………………...71
小綜合 ……………………………………………………...72
第二節 依納爵的朝聖之旅…………………………….73
一、芒萊撒…………………………………………………...74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74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74
二、耶路撒冷……………………………………………….. 76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76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77
三、巴黎……………………………………………………...78
(一)依納爵的生平事件……………………………...79
(二)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79
四、羅馬………………………………………………….......81
(一) 依納爵的生平事件和
偕式皈依種類的理論分析……………………...81
小綜合 ………………………………………………………...84
第二篇 結 語…………………………………..85
一、相同點 …………………………………………………………………….85
二、相異點 …………………………………………………………………….86
第三篇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形成之比較…89
第五章 方濟靈修的形成 …………………………………91
第一節 以圖表陳述方濟靈修的形成
及其重要理念………………………………....91
一、重要主題………………………………………………....91
二、圖表內書名介紹………………………………………....91
三、舉例說明………………………………………………....91
四、圖表………………………………………………………91
第二節 以〈太陽歌〉來看方濟靈修的形成
及其重要內涵 ……………………………93
一、〈太陽歌〉的內容 …………………………………….94
二、〈太陽歌〉表達的皈依經驗與象徵意義 …………….95
(一)太陽與太陽兄弟 ……………………………….96
(二)月亮與月亮姊妹 ……………………………….97
(三)風和水與風兄弟和水姊妹 …………………….97
(四)火與火兄弟……………………………………...97
(五)大地和死亡與大地母親和死亡妹妹 ………….98
(六)寬恕與和平 …………………………………….98
三、〈太陽歌〉表達的靈修內涵 ……………………….. 99
(一)聖經是靈修的泉源 ………………………….. 99
(二)至高者是讚頌歌的開始與終結 ……………...100
(三)整首歌有垂直和水平兩個動向 ……………...100
(四)宇宙性弟兄友誼的讚頌 ……………………...101
(五)外在宇宙象徵一個內在性宇宙 ……………...101
(六)煉路、明路、合路 …………………………...103
(七)生活是福音生活的旅程 ……………………...106
第六章 依納爵靈修的形成 ……………………………109
第一節 以圖表陳述依納爵靈修的形成
及其重要思想 …………………………..109
一、圖表一說明 ……………………………………………109
二、圖表二說明 ……………………………………………110
三、其他資料請參閱附錄一 ……………………………… 110
四、圖表 …………………………………………………… 110
第二節 以《神操》中的“原則與基礎”來看
依納爵靈修的形成及其重要內涵……… 116
一、“原則與基礎”的內容 ……………………………… 116
二、以由《神操》中的“原則與基礎”
看依納爵靈修的形成 …………………………………. 116
三、以《神操》中的“原則與基礎”
來看依納爵靈修的重要內涵 …………………………118
(一)聖經是靈修的淵源…………………………………118
(二)《神操》的基礎:原則與基礎 …………………119
1、“原則與基礎”的目標 ………………………119
2、“原則與基礎”的方法 ………………………119
3、《神操》中的“原則與基礎”
也是整個《神操》的基礎……………………120
(三)《神操》的中心:君王募兵喻……………………120
1、君王募兵喻在《神操》中的位置 ……………120
2、君王募兵喻的意義 ……………………………120
3、由“原則與基礎”看君王募兵喻……………..120
(四)《神操》的果實:獲得愛情的默觀………………121
1、獲得愛情的默觀的意義 ………………………121
2、在行動中保持默觀的生活 ……………………121
3、“為獲得愛情的默觀”是《神操》的果實 …122
(五)《神操》的結構與動力 …………………………123
1、《神操》的目標與方法 ………………………123
2、四週的《神操》………………………………..123
3、《神操》的煉路、明路、合路 ………………128
4、貫穿《神操》的動力 …………………………130
(六)集《神操》的美麗動人於一身的“省察”………137
(七)藉著神操而誕生的耶穌會…………………………139
第三篇 結 語……………………………………141
一、 相同點………………………………………………………………………141
二、 相異點………………………………………………………………………143
第四篇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之比較……...147
第七章 方濟靈修的神學…………………………..149
第一節 以天主為中心……………………………149
一、天主是仁慈的天主父、窮人之父…………………….149
二、天主是造物主、至高者……………………………….150
三、天主是一切美善的根源……………………………….151
第二節 以基督為中心……………………………152
一、基督是主也是僕人…………………………………….152
二、基督是貧窮的基督、是救贖者……………………….153
三、基督是宇宙性的基督………………………………….154
第三節 以人為中心………………………………155
一、人是罪人……………………………………………….155
二、人是補贖者…………………………………………….155
三、人是自由喜樂的和平使者………………………….....157
第八章 依納爵靈修的神學……………………..159
第一節 以天主為中心………………………........159
一、天主是造物主、是行動的天主………………….........159
二、天主是老師、是榮耀至尊的天主 …………….……..160
三、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是永恆的天主 …………. .161
第二節 以基督為中心……………………………162
一、基督是普世性的君王、是永生之王……………….....162
二、基督是天主…………………………………… ………164
三、基督是貧窮謙遜的基督、是行動的基督……….…....165
第三節 以人為中心…………………………........166
一、人是罪人 ……………………………………………...166
二、人是朝聖者 …………………………………………...167
三、人是行動中的默觀者 ………………………………...168
第九章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之比較和反省.171
第一節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之比較……....171
一、相同點 …………………………………………….. 171
二、相異點 …………………………………………….. 171
第二節 方濟與依納爵靈修的神學之反省 ……. 173
一、十字的神學 ………………………………………….173
二、天主經的神學 ……………………………………….174
三、活出天主子女的生命----享有天主聖三的臨在 ……..175
(一)愛的接受者 ………………………………….. 175
(二)愛的給予者 ………………………………….. 176
(三)愛的合一者 ………………………………….. 176
第十章 綜合反省與建議……………………..........177
第一節 時代背景和教會環境與靈修…………….. 177
一、靈修似星海,靈修人猶如是觀星之人………… ……177
二、勾勒靈修的點、線、面……………………………….178
三、靈修猶如是旅途中教會的明燈………………… ……178
四、為靈修溯源、為時代把脈、為教會導航………..…...179
第二節 氣質與靈修………………………………..181
一、靈修的選擇…………………………………………….181
二、靈修的培育…………………………………………….183
第三節 福傳與靈修……………………………........187
一、 靈修是福傳的基礎與增進福傳能力的方法,
福傳則是靈修的使命…………………………………...188
二、福傳的途徑也能是傳承與推廣靈修的途徑…………...188
三、靈修也有福傳面,福傳也有靈修面…………………...193
結 語………………………………………………..195
結 論………………………………………….......197
附 錄 一 ……………………………. ………….201
一、 圖表一說明 ………………………………………………………………..201
二、 圖表二說明 ………………………………………………………………. 201
三、 圖表 ………………………………………………………………………. 202
參 考 書 目 ……………………………………….205
撰寫論文進度表

參 考 書 目
一、 中 文 書 籍
Barsotti , Divo著,高達德譯,《方濟的祈禱》,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1。
Bernad , Miguel A.著,易利利譯,《耶穌會的第一位聖人----依納爵˙勞耀拉》,
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Carretto , Carlo著,高達德譯,《我,方濟----聖方濟亞西西的精神》,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86。
Celano , Thomas著,韓山城譯,《聖方濟傳》,安道社會學社,1977。
Desbonnets , Thèophile.著,高達德譯,《亞西西及獨修意地----方濟精神之旅》,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
Dhôtel , J.C.著,滌塵譯,《依納爵這個人》,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0。
Garrido , Javier著,高達德譯,《方濟會生活方式》,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5。
Iriarte , Lazaro編著,高達德譯,《方濟會史》,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6。
―――― ,《方濟會的召叫》,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
Joergensen , Johannes著,何芳理譯,《聖五傷方濟各行實》,台北:方濟出版社,1949。
Leclerc , Eloi著,高達德譯,《太陽歌》,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1。
――――,高達德譯,《萬物讚頌歌》,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
Lewis , Jacques著,沙微譯,《神操淺釋》,台北:光啟出版社,1993。
Manselli , Raoul著,高達德譯,《聖方濟》,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4。
Montgomery , Dan著,倪淑蘭譯,《塑----救贖中的性格》,台北:光啟出版社,1998。
Norbert , Nguyên-Van-Khanh著,高達德譯,《基督----亞西西聖方濟言論集思想》,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
Pazzelli , Raffaele 著,高達德譯,《聖方濟與第三會----方濟會的補贖運動》,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五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救主的使命」通諭》,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
方濟會兄弟姊妹編譯,《方濟會傳教神恩》,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0。
王甫昌編譯,陳一騏校訂,《知人又知心》,台北: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1984。
王昌祉著,《神操詮釋》,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
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編譯,《新世紀新福傳大會牧函˙決議案》,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2。
甘蘭(Cayre , F.)著,吳應楓譯,《教父學大綱》卷四,台北:光啟出版社,1994。
白曼(Breemen , Peter C. Van)著,黃美基譯,《彰顯主榮吧!》,台北:光啟
出版社,1999。
伊利亞德(Eliade , Mircea)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光啟編輯室編,《分辨神類》,台北:光啟出版社,1994。
安東尼˙白坦哥(Betancor , Antonio)著,李驊譯,《上路去朝聖》,台北:光 啟出版社,2001。
朱秉欣,《聖依納爵神操簡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1。
朱修德著,胡淑琴譯,《你們來看看吧!----採用若望福音奉行神操》,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1。
――――,《祂在我內生活----以聖保祿的方式跟隨基督》,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
――――,《偕同基督一起生活》,台北:光啟出版社,2001。
宋楚瑜,《如何寫學術論文》,二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李耀全,《屬靈操練與生命關懷》,香港:更新資源有限公司,1998。
杜桐著,光啟編譯館譯,《耶穌會祖聖依納爵傳》,台中:光啟出版社,1956。
谷寒松˙趙松喬合著,《天主論˙上帝觀》,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
依納爵著,房志榮譯,侯景文校,《聖依納爵神操》,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
彼得˙哈特曼著,谷裕譯,房志榮校訂,《耶穌會簡史》,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3。
林治平著,《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1998。
林治平編選,《探索者的腳蹤》,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4。
侯景文、譚璧輝合譯,《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心靈日記》,二版,台北:光啟出
版社,1999。
侯景文譯,《耶穌會會憲》,台北:光啟出版社,1976。
――――,《神操通俗譯本》,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聖依納爵書信選集》,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
――――,《聖依納爵勞耀辣自述小傳》,台中:光啟出版社,1976。
姚上達,《氣功保健法》,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9。
思高聖經學會編著,《聖經辭典》,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75。
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經》,十九版,1990。
耶律亞德(Eliade,Mircea)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徐斌譯著,《西班牙文化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海斯(Hayes , Carton J . H .)、穆恩(Moon , Parker Thomas)、威蘭(Wayland , John)合著,《世界通史》下冊,三版,台北:東亞書社,1958。
海斯(Hayes , Cartton J . H .)著,曹紹溓譯,《近代歐洲政治社會史》,上海: 商務,1935。
翁德昭編,《祂召喚我----在日常生活中聖依納爵神操》,二版,台北: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1989。
馬駿聲著,《神修學》上下冊,澳門:慈幼印書館,1950。
――――,《神修學綱要》,澳門:慈幼印書館,1951。
高欲剛著,陳寬薇譯,《神操之旅》,三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高達德編著,《天主的抒情詩人》,台北:至潔有限公司,2002。
――――,《方濟----成為貧窮》,台北:至潔有限公司,2002。
高達德編譯,《方濟和佳蘭言論集》,台北:至潔有限公司,2000。
――――,《方濟與佳蘭(二)》,台北:至潔有限公司,2001。
――――,《方濟與佳蘭(三)》,台北:至潔有限公司,2001。
張力揚,《生態守護聖徒----法蘭西斯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8。
張俊哲譯,《三友拾遺》,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5。
――――,《超人軼事》,三版,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92。
張春申,《中國靈修芻議》,台中:光啟出版社,1978。
――――,《耶穌的名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教會的使命與福傳》,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新福傳號角》,台北:見證月刊社,1996。
――――,《福音新論》,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3。
――――,《親愛的天父》,台北:見證月刊社,1999。
張春申主講,胡淑琴編寫,《大禧年留印----聖三模型的靈修生活》,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
張振東,《西洋哲學導論》,三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許惠芳,《皈依的過程 / 理論與個案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
陳文裕,《天主教基本靈修學》,三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曾義明編著,《西班牙史》,台北:環球書局,1978。
雅魯伯(Arrupe , Pedro)著,陳雲棠譯,《耶穌會神恩的特徵》,台北:光啟文 化事業,2003。
――――,石室譯,《依納爵神恩中的聖三奧蹟》,台北:光 啟出版社,1993。
馮作民編著,黎東方校訂,《西洋全史(七)文藝復興》,台北: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西洋全史(八)宗教改革》,台北: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黃克鑣,《心靈流溢----禮儀以外的祈禱》,二版,香港: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2000。
黃梓洋,《基督教神學與中國文化思想》,1991。
聖文德(Bonaventure , St.),韓山城譯,《聖方濟大小傳》,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1。
聖依納爵著,王昌祉譯,《神操》,二版,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裘理雅尼(Giuliani , Maurice),多德爾(Dhôtel , J.C.)著,石室譯,《耶穌的同伴與依納爵的遺囑》,台北:光啟出版社,1993。
詹德隆(Gendron , Louis.)著,許惠芳˙趙淑華編,《與天主和好----談告解聖事》,二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8。
嘉耐禮(Giaconelli , Renzo)黃美基譯,《挑戰與希望 / 訪耶穌會柯文博會長》, 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
榮格(Jung ,C.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翟邁理(Gemelli , Agostino)著,韓山城譯,《方濟會靈修》,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3。
――――,胡安德譯,《方濟精神》,台南:聞道出版社,1975。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歐邁安(Aumann , Jordan)原著,香港公教真理學會譯,《天主教靈修學史》,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91。
蔡錦昌著,《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釋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
鄧辛疾 (Denzinger , Henricus) 、蕭默茲 (Schonmetzer , Adolfus) 編纂,施安堂譯,《天主教會訓導文獻選集》,台北:總主教公署,1975。
黎曦庭(Lahaye ,Tim)著,鄺保羅譯,《屬靈的氣質》,香港:天道書樓有限 公司,2000。
盧雲(Nouwen , Henri J.M .)著,徐成德譯,《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
穆宏志 / 朱修德合著,《日常生活中的神操》第一∼三冊,台北:上智出版社,1998。
穆啟蒙編著,侯景文譯,《天主教史》卷二,四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
――――,《天主教史》卷三,五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韓山城譯,《成德明鏡》,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2。
羅光著,〈赤子之心(聖方濟)〉,《我們的天父》,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
譚璧輝編譯,《認識生活體驗》,三版,台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94。
嚴繆譯,《聖五傷方濟言論集》,二版,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84。
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臺灣書店,1997。
二、 中 文 期 刊 與 論 文
Aschenbrenner,George A.著,陳寬薇譯,〈對意識流的省察〉,《神學論集》55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83,頁131~142。
Giuliani,M.著,石室譯,〈依納爵靈修心術(下)〉,《神學論集》105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頁425~447。
――――,〈依納爵靈修心術(上)〉,《神學論集》103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頁111~124。
Gray,Howard著,黃美基譯,〈耶穌會的教育背景----依納爵經驗中的世界觀及天主觀〉,《神學論集》128期,台北:光啟出版社,2001,頁181~206。
王文芳,《由依納爵「神操」的克修與神秘基礎發展論平信徒靈修》,台北:輔仁大學宗研所碩士論文,2002。
王敬弘,〈分辨神類的方法〉,《神學論集》45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80,頁429~446。
胡國楨,〈中國基督徒的靜坐〉,《神學論集》37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78,頁333~375。
胡淑琴,《依納爵靈修精神中的使命意識》,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徐可之,〈分辨者〉,《神學論集》90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531~546。
翁德昭,〈朝聖者〉,《神學論集》90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513~530。
高欲剛,〈聖依納爵使徒工作的眼光----宏觀〉,《神學論集》90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547~560。
張奉箴,〈依納爵的精神遺產〉,《神學論集》90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561~595。
張春申,〈中國靈修講習會第二講:歸根曰靜〉,《神學論集》58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83,頁584~594。
――――,〈中國靈修講習會第五講:靜坐祈禱〉,《神學論集》60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84,頁277~283。
――――,〈中國靈修講習會第六講:內聖、外王、參與天地〉,《神學論集》65期,台北:光啟出版社,1985,頁435~444。
郭年士,〈「原則與基礎」:神操的「DNA」?〉,《神思》第6期,1990,頁1~8。
陳俊偉,《邁向悔改的神操 / 今日依納爵神操凡例第十八條的應用》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系碩士論文,1996。
黃惠賢,〈繁忙中的靜修----簡短神操〉,《神思》第6期,1990,頁29~35。
萬立民,〈優遊於神操的天地〉,《神思》第6期,1990,頁9~20。
詹德隆,〈分辨神類的實行〉,《神學論集》45期,台中:光啟出版社,1980,頁413~427。
穆宏志,〈依納爵與神操〉,《神學論集》132期,台北:光啟出版社,2002,頁225~239。
三、 英 文 書 籍 與 期 刊
Coathalem , Herve & Mccarthy , Charles J,Ignatian Insights:a guide to the complete Spiritual Exercises,2nd ed,Taichung:Kuangchi Press,1971。
Eliade , Mircea,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New York:Sheed & Ward,1958。
Jung , Carl Gustav,Psychological Type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1971。
Kiersey , David & Bates , Marilyn,Please Understand Me,Del Mar:Prometheus Nemesis Books,1978。
Michael , Chester P. & Norrisey , Marie C.,Prayer and Temperament:Different Prayer Forms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The Open Door , 1984。
Myers , Isabel Briggs & Myers , Peter B,Gifts Differing ,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0。
Rahner , Hugo,Ignatius The Theologian, London:Geoffrey Ghapman,1968。
Roswitha Cooper (ed)," An Ignatian Woman ",in Progressio Supplement, (1999) 52~53。
Roswitha Cooper (ed)," The Ignatian Woman ",in Progressio,(1996) 1 ~ 2。
Ward, W, Following In The Way of The Pilgrim, Anand:Gujarat Sahitya Prakash,1986。
四、 網 路 資 料
http://www.ofm.org.hk/000-generall/html/pageresources.htm,〈pageresources〉。
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rel-ch36.htm,〈解構神聖:依納爵的神操〉。
http://www.lmcc.fju.edu.tw/0408.htm,〈在依納爵神恩光照下的耶穌會大學〉。
http://www.ttcs.org.tw/church/23.2/15.htm,〈聖方濟的貧窮神學〉。
http://www.catholic.org.tw/cathife/2001/2424/5.htm ,〈聖依納爵的使徒靈修〉。
五、 未 出 版 之 講 義 與 資 料
〈天主教第27屆信仰生活月講義〉,1999。
〈神操輔導講習(上)、(下)講義〉,1988年。
〈聖方濟和平禱詞〉。
Gray,Howard主講,依納爵靈修中心譯,依納爵原則第一講:天主繼續祂愛的創造〈依納爵使徒工作的靈修:基礎與適應〉,2000。
――――,依納爵靈修中心譯,依納爵原則第二講:耶穌基督是天主給人類最大的禮物〈依納爵使徒工作的靈修:基礎與適應〉,2000。
中華民國基督生活團,〈中華民國基督生活團團員手冊〉,2001、2003。
世界基督生活團著,中華民國基督生活團譯,〈基督生活團陶成守則----為平信徒的依納爵教學法〉,1995。
台灣嘉爾默羅在俗修會編譯,〈赤足嘉爾默羅在俗修會培育計畫〉,2001。
高達德提供,〈方濟靈修月退省資料〉,1990 ~ 1993。
莊慶信,〈學士論文課程講義〉,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
陳宗舜編,《教會史》講義,輔仁大學神學院,1997~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2.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7期(民國67年6月)。
2. 31.張朋園,〈近代地方政治參與的萌芽─湖南省舉例〉,《歷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第4期(民國65年4月)。
3. 3. 江玉婷,陳光華,「TREC現況及其對資訊檢索研究之影響」,政治大學圖書與資訊學刊29期(民國88年5月),頁36-59。
4. 1. 卜小蝶,「網路使用者查詢語彙紀錄之分析與應用初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6卷2期 (民88),頁49-62。
5. 37.趙豐田,〈康長素先生年譜〉,《史學年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第2卷第1期(1934年)。
6. 36.劉廣京,〈晚清人權初探─兼論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新史學》(台北:三民書局),第5卷第3期(1994年9月)。
7. 18.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35期(民國90年6月)。
8. 16.林瑞明,〈譚嗣同變通觀的形成與實踐〉,《史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第7期(民國65年)。
9. 14.李國祁,〈三國干涉還遼後中德租借港灣的洽商與德璀林(G. Detring)上德政府建議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期(民國58年8月)。
10. 11.沈懷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9期(民國69年7月)。
11. 10.沈懷玉,〈清末西洋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8期(民國68年10月)。
12. 2.王爾敏,〈清季知識分子的自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民國60年6月)。
13. 4. 莊雅蓁,「資訊檢索之索引典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3期(民88年12月),頁77-89。
14. 30.張朋園,〈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6期(民國66年6月)。
15. 29.張朋園,〈黃遵憲的政治思想及其對梁啟超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期(民國5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