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48(1),119-142。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6,23-31。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26-31。王麗雁(2001)。再論電腦輔助的藝術教學。2001年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研討會。台北:國立彰化教育大學。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檢索日期:2007年2月28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pmc.org.tw/upload/links/challenge2008_c.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6)。2005-2006 e-Learning in Taiwan。檢索日期:2007年7月4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elearn.org.tw/epark/download/elearning.htm
李奉儒等譯(2001)。原著Rober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41-45。李賢輝、張恬君(2002a)。科技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59。台北:桂冠。
李賢輝、張恬君(2002b)。科技與藝術教育的展望。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715。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 L. Strauss & J. M.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振賢(2001)。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吳望如(2002)。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初探。北縣教育,41,55-60。吳莉欽(1998)。國中小學遠距教學實施教材策略初探。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6。台北:桂冠。
何榮桂、王緒溢(1997)。網際網路教學設計: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1997電腦輔助教學論文集,588-595。高雄:師大。
余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科技如何豐富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12-19。
林克寰(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Blog Web Log- - Blog 是甚麼碗糕啊?。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bao.us/portal/showcontent.asp?INDEX=2368
林佩璇等譯(2000)。課程統整。原著James A. Beane。台北:學富文化。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59。高雄:麗文文化。
林奇賢(2000):虛擬學校之建構與應用。2000年中小學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應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林奇賢(2003)。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理論與實際—以「行者數位學園」之應用為例。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linc.hinet.net/report/index.htm。
林紀慧(1998)。全球資訊網路的教學應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19。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原著Yin, R. k.。台北:弘智文化。
施子慧(2004)。以知識管理的觀點分析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網路資源與應用策略。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
洪純敏(2003)。從網路學習模式談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3。檢索日期:2005年10月31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
aerc.nhctc.edu.tw/journal/journal3/5.pdf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梁志平、余曉清(2006)建構主義式的網路科學學習對國中生力的概念學習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5),493-516。
亞卓士(2000)。亞卓士起源。檢索日期:2007年7月4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admin.educities.edu.tw/intro/origin.shtml。
徐秀菊(2004)。社區取向之藝術教育研究。93學年度師範學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徐新逸(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年興、洪雪芬(2002)。K12數位學校教與學:網路教學的基礎與應用。高雄:師路管理顧問。
陳明溥、莊良寶 (199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型態與學習成效之探討。1999年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9)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
陳柏年(2004)。網頁主題探索策略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陳聯武(2004)。數位學習網路平台介紹。人事月刊,39,55-59。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原著:James Lull。台北:韋伯。
陳順孝(2006)。部落格在教育上的運用。阿孝札記部落格。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4/10/post_1.html
陳萌智(2004)。網路教學理論與實作。台北:松崗。
陳曉開、袁世珮譯(1998)。N世代:主導21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原著Don Tapscott。台北:麥格羅希爾。
陳箐繡(2001)。藝術教育課程統整與社區環境脈絡探討。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藝術學院(2005)。第三屆全國藝術教育發表會藝術與人文學校本位標竿案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藝術學院。
國教專業社群網(2007)。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教育部(2001a)。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07年6月1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
黃雅萍(2005)。整合教學模式的鷹架式資訊融入教學環境之研究。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dlm.ntu.edu.tw/teaching/
黃愛娟(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美育電腦網頁教學研究一以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黃聰亮(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6(4),64-69。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網絡社會之崛起。原著Manuel Castells。台北:唐山。
郭文毅(2004)。如何應用網路進行美術教學之策略初探。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檢索日期:2005年10月31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
aerc.nhctc.edu.tw/journal/journal6/kuo.pdf
郭金蓮(2004)。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美勞教學專門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豐洲國小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郭詩屏(2003)。國小教師實施電腦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59。台北:桂冠。
傅大煜(2005)。部落格--「We the Media」時代來臨。電子商務導航,3(7)。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c.org.tw
張全成(2000)。網路美術教育初探。國教世紀,193,47-50。張全成(2003)。當代教育思潮與學習理論對網路美術學習的啟示。美育,134,34-42。張全成(2004)。藝術教師對網路美術學習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看法調查研究。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7。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aerc.nhctc.edu.tw/journal/Journal7/01.pdf
張恬君(2000)。科技與藝術整合之課程。中華民國第14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手冊,111-122。
張恬君(1995)。電腦輔助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家,40(2),256-265。張芬芬(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新仁(200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淑萍、周秋潔(2001)。教學網站選擇策略之運用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42(4),10-19。張繼文(2004)。結合社區文化的視覺文化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2,365-404。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鄒方淇和羅美蘭(2006)。英國與台灣的藝術教師如何運用ICT支援藝術教學。2006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楊家興(2002)。「多層次網路教學」發展策略之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7,123-139。楊家興(2004)。我國網路教學品質指標芻議。管理與資訊學報,9,207-228。楊家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品質指標的研究。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287-296。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2,10-14。維基百科(2007a)。TANet。檢索日期:2007年2月28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zh.wikipedia.org/wiki/TANet
維基百科(2007b)。Skybe。檢索日期:2007年2月28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kype&variant=zh-tw
維基百科(2007c)。網誌。檢索日期:2007年1月6日。 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B2%E8%AA%8C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管淑華(2002)。拜訪社區藝術家。載於教育部主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學示例,183-187。台北:教育部。
臧又萱(2006)。教學網輔助植物染教學研究。第六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研討會。廣州:華南師範教育學院。
臧又萱、林麗君(2006)。數位典藏融入「泰雅民族植物」教學網站設計。環境教育課程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臧又萱、臧芷伶(2007)。數位典藏融入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以「沙灘上的寶貝」為例。96年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鄭明堂(2003)。透過網際網路之國中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研究-融入批判性思考之教學範例。碩士論文未出版。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復文。
鄭維容(2004)。探究式網路合作學習在藝術教育的運用。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7。檢索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 aerc.nhctc.edu.tw/journal/journal3/3.pdf
劉明洲(2004)。數位學習國家科技計畫概論e-learning跨領域之整合研究。教育研究,125,126-132。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典藏。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苑。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源起。檢索日期:2007年2月28日。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elnpweb.ncu.edu.tw/a/a.htm
盧諭緯(2006)。完全解讀 Web 2.0。數位時代雙週刊(7)。檢索日期:2007年6月15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2.bnext.com.tw/mag/2006_07_15/2006_07_15_5759.html
學習加油站(2000)。學習加油站源起。檢索日期:2007年7月4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content1.edu.tw/introduce/intro_1.jsp#1_1
魏炎順(1993)。國小美勞教師學科專門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術教育研究所。蔡佩甄(2001)。學習單在網路視訊教學之應用與效能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蔡勝雄(2001)。網際網路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簡瑞榮(2001)。電腦藝術教學之研究。2001年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研討會。台北:國立彰化教育大學。
謝鴻均(2002)。人文與藝術的後現代觀。國教世紀,202,19-28。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顏榮泉、陳明溥(2003)。網路學習歷程分析之內涵探討。視聽教育,44(4),29-38。
羅美蘭(2001)。人文藝術與科技間的世紀橋樑:資訊與傳播科技(ICT)--以英國為例。2001年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研討會。台北:國立彰化教育大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臺北:五南。
藝立協(2003)。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
貳、英文文獻
Ally, M.(2004).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theory for onlin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online book).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5, from the world-wide-web:http://cde.athabascau.ca/online_book/
Anderson, T.(2004).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online book)Athabasca University.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5, from the world-wide-web:http://cde.athabascau.ca/online_book/
Barnard, M.(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Brandt, R(1991). 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 conversation with Heidi Hayes Jacob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 24-26.
Descy, D. E. (1997). The internet and education: some lessons on privacy and pitfalls. Education Technology, 37(3), 48-52.
Duncum, P. (2002). Visual culture: Multimodality and meaning.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2 National Convention, 22-26.
Efland, A . ,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erdig, Richard E. & Trammell, Kaye D.(2004). Content Delivery in the "Blogosphere". T.H.E. Journal , 31, 7-12.
Guzdial, M., & Weingarten, R.(1998). Overview and summary-Research in the Un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6, from the world-wide-web:http://www.cc.gatech.edu/guu/edtech/nsfws
Kearsley, K.(1996). The World Wild Web: Global access to educ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Review, 5, 26-30.
Lin, C. H., & Gayle, D. , (1996). Effects of linking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style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in a computer-based hypertex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5(4),317-329.
Marchionini, G.(198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Freedom and Cha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8(11),8-12.
Notess, G.(2002). The Blog realm:News sources, searching with Daypop, and content management. Retrieves May 6,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onlinemag.net/sep02/OnTheNet.htm
Palloff, R. M., & Prant, K.(2001). Lessons from the cyberspace classroom: The realities of online teaching .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Ray, Jan.(2006).Welcome to the Blogoshere: The Educational Use of Blogs (aka Edublogs). Kappa Delta Pi Record, 42(4),175-177.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 Addision-Wesley.
Robson, C.(2000).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co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Oxford:Blackwell.
Rodriguez, L. J. (2005). Always running: La vida loca: Gang days in L.A., Touchstone e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aenz, L. M., & Fuchs, L. S.(2002). Examing the reading difficulty of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3(1) , 31-41.
Tu, C. H.(2000). On-line learning migration : from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social presence theory in a CMC environment.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3, 27-37.
Tu, C., & Corry, M.(2001). A paradigm shift for online community research. Distance Education, 22(2), 245-263.
West, S. E. (1998). Art museum web sites as resources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Flor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