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6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9 02: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思琪
研究生(外文):Sih-Ci Lin
論文名稱:電子繪本互動性對兒童思考風格與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 of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with interactivity on thinking styles and creativity among childern
指導教授:張瑞觀張瑞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aie-Kua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電子繪本思考風格創造力
外文關鍵詞:electronic picture booksthinking stylescrea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9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電子繪本結合電子書的多媒體特性與繪本的教育價值,在電子書產業的蓬勃興盛發展中,促使未來學習與閱讀產生新的契機。多媒體豐富生動的閱聽與互動性,提供兒童不同的閱讀媒介與閱讀經驗。本研究旨在探討互動性對於兒童的數位閱讀,能否支持創造力的表現,也透過思考風格的變化,瞭解互動性對創造力的影響。
本研究擬採準實驗設計,參與者為高雄市某國小四年級兒童,有效樣本數為108人,含控制組49人、實驗組59人。研究中採用與創造力相關的思考風格類別,包含七種思考風格,分別為立法型、行政型、司法型、全球型、地方型、自由型與保守型。過程中,兒童獨立閱讀八本電子繪本,控制組含情意互動與認知互動;實驗組含情意互動、認知互動、操作互動與社群互動。實驗前後接受「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與「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評量。研究蒐集的資料分別以敘述統計、t檢定與單因子共變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控制組兒童立法型、行政型、自由型及保守型思考風格的變化有顯著差異。
2. 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在立法型思考風格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3. 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在語文創造力的獨創力以及圖形創造力的流暢力與變通力之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4. 實驗組立法型、行政型、自由型、全球型與地方型思考風格的兒童,在創造力前後測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根據以上發現,對電子繪本互動性與兒童數位閱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1)互動需求應依學習的目的而
II
設計;(2)依兒童資訊能力提供合適的數位閱讀輔具;(3)培養兒童數位環境中的閱讀策略;(4)提升兒童的資訊能力與素養;(5)鼓勵兒童發表與創作。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電子繪本的發展 13
第二節 思考風格 52
第三節 創造力的內涵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實驗設計 7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9
第五節 實驗教學課程 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兒童在思考風格的表現 89
第二節 兒童在創造力測驗的表現 94
第三節 思考風格在創造力的表現 9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6
第五節 電子繪本閱讀現況與互動情形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份 133
英文部份 137
附 錄一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 142
附 錄二 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144
附 錄三 家長同意書 146
附 錄四 公文 148
附 錄五 控制組活動問卷 149
附 錄六 實驗組活動問卷 150
王克誠(2007)。在遊戲設計情境中以思考風格探討創意守門人對兒童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思峰、李昌雄(2004)。探索「建構學習行為特質」對線上學習成效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7(1),117–157。
伊彬、劉瑋婷(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困境與願景。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27-356。
行政院新聞局(2008)。97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臺北市:新聞局。2010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2008survey/html/d4-5.htm
吳宜錚(2007)。電子繪本融入記敘文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武雄(2007)。資優生的思考風格。資優教育簡訊,42,1-4。
吳建發(2006)。思考風格幅度與方向感對三維空間搜尋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周芊、吳知賢、沈文英(2004)。媒介與兒童。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怡君、伊彬(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對三年級與五年及兒童閱聽成效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3),371-401。
林文寶、陳正治、徐守濤、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49-67。
林信義(2008) 推薦序。王之杰、楊方儒、張育寧、蔡佳珊。預見科技新未來(頁16-19)。臺北市:天下遠見。
信世昌(2002)。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頁1-14) 。臺北市:學富文化。
洪文瓊(1997)。電子童書小論叢。臺東市:東師院語教系。
洪蘭(1999)譯者序。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不同凡想(頁11-15)。臺北市:遠流。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玉山、李大偉、蕭佩如(2009)。網路同步平台在科技創造力學習的環境特性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6-20。
張政隆(2005)。思考風格幅度對規劃與實際搜尋目標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郁蔚(2004)。網路超文本閱讀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59 -79。
張純瑜(2008)。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與學習者感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 教育部。
梁珀華、林岳蓉(2009)。幼兒電子童書閱聽歷程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35-64。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台北:田園。
郭慧中(2009,8月15日)。美國電子書異軍崛起點燃台灣數位產業百億商機。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8(8)。2010年3月30日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2959
&lid=265
陳建灯(2005)。電子繪本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對學童多元智能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惠美(2002)。互動科技在博物館展示教育之應用。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頁412-426)。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臺北市:心理。
彭銘君(2005)。遊戲情境中思考風格對設計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炯瑩(2004)。不同思考風格對國小學童在e-learing社會科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晴逸(2003)。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比較。台北:漢美出版社。
楊蕙菁(2005)。國小學童對於不同媒體形式文本的閱讀理解比較-以電子童書和電子童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蔡佩璇、游萬來(2008,5月)。電子故事書之互動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例。香港資訊科技教育會議2008暨全球華人計算機應用學會教師論壇2008、二十一世紀學習@香港會議,中國香港。
鄭呈皇(2009,8月24日)。電子書大商機。商業周刊,1135。2009年9月20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7607
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顯勝、洪琬諦、伍建學(2009)。以網路遊戲實施科技創造力教學之研究。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84,93-116。
賴廷圭(2006)。思考風格對圖片搜尋行為與搜尋策略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薛雅明、徐玉瓊(2005)。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性對於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南大學報,39(1),175-192。
謝明城(2006)。國小學童思考風格與科技創造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寶媛、徐景岳(2008)。從繪本閱讀族群解析看公共圖書館之繪本閱讀推廣。圖書與資訊學刊,67,51-71。
嚴淑女(2002)。兒童文學與網路文化。兒童文學學刊,8,389-410。
Ally, M. (2004). Functions of education theory for online learning. In Anderson, T. & Elloumi, F.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pp. 3-31). Canada: Athabasca University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nderson, T. (2004). 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In Terry Anderson , & Fathi Elloumi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pp. 33-60). Canada:Athabasca University.
Betrancourt, M. (2005). The Animation and interactivity principl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ichard E. Mayer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 287-298).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Csikszentmihalyi, M. (1998). 創造力(杜明城譯)。臺北市:時報文化。(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Defleur, Melvin Laurence. & Dennis, Everette E.(2005).大眾傳播槪論(王筱璇,勤淑瑩合譯)。臺北市: 雙葉書廊。
Domagka, S., Schwartzb, R. N. & Plass, J. L. (2010). Interactivity in multimedia learning: An integrated mode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5), 1024-1033.
Doty, Deborah E., Popplewell, Scott R., & Byers, Gregg O. (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3(4), 374-384.
Ellaway, Rachel. (2008). eMedical Teacher. Medical Teacher, 30, 734–735.
Evans, C. & Gibbons, N. J. (2007). The interactivity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49, 1147-1160.
Evans, C., & Sabry, K. (2002).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ity of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0(1), 89-99.
Fahy, Patrick J.(2004).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onl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 Terry Anderson & Fathi Elloumi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pp. 137-171). Canada:Athabasca University.
Fisher, R., & Williams, M. (2007). 開啟創造力之門(方德隆譯)。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4)
Gardner, Howard. (2006). 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Giorgis, C. (1999). The Power of Reading Picture Books Aloud to Secondary Students. The Clearing House , 73(1) , 51-53.
Hirumi, A. (2006).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e-learning interactions. In Juwah, C. (Ed), Interactions in Online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New York.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s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3-76). NY: Plenum Press.
Kahney, Leander. (2009). 賈伯斯在想什麼?從蘋果到皮克斯,他的創意管理與經營哲學(高子梅譯)。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8)
Kapur, Manu. (2007). 建立以資訊通訊科技為基礎的真實互動學習資源。載於Khine, Myint Swe主編,資訊科技與教學(王明輝譯) (頁7-1-7-19)。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Khine, Myint Swe. (2007). 資訊科技與教學(王明輝譯)。臺北市:台灣培生教育。(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6)。
Komlodi, A., Hou, W., Preece, J., Druin, A., Golub, E., Alburo, J., Liao, S., Elkiss, A., & Resnik, P. (2007). Evaluating a cross-cultural children’s
online book community: Lessons learned for sociability, usabil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19 , 494–511.
Korat, O. & Shamir, A. (2008). The educational electronic book as a tool for supporting children’s emergent literacy in low versus middle SES groups. Computers & Education, 50(1), 110–124.
Korat, O. (2009). The effects of CD-ROM storybook reading on Israeli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as a function of age group and repeated reading.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14(1), 39–53.
Korat, O. (2010). Reading Electronic Books as a Support for Vocabulary,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Word Reading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 24-31 .
Lauesen, Soren. (2008). 人機介面設計(曾俊儒、張世敏譯)。臺北市:學貫行銷。(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5)。
Loveless, A. (2003). Creating spaces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 ICT in creative subjects. The Curriculum Journal , 14(1), 5–21.
Lubart, T. I.(2007). 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蔣國英譯)。臺北市:遠流。(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3)
Mayer, R. E. (2005).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McQual, D. (2001). 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冊(陳芸芸譯)。臺北市:韋伯。
Meyerson, Peter M. (2006).Using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s Tools to Facilitate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 54(3) , 259-262.
Miller, C. H. (2004). Digital Storytelling: A Creator's Guide to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Boston : Elsevier.
Nawotka, Edward. (2008). Our Digital Future.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4(2), 124-128.
Nodelman, Perry. (2000). 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台北市:
天衛文化。(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Norris, C. ,& Soloway, E. (2009, August). E-Books Help the Mobile Generation Read.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45(7), 48.
Park, S. I. , Lee, G. , & Kim, M. (2009). Do students benefit equally from interactive computer simulations regardless of prior knowledge levels? Computers & Education, 52, 649–655.
Plucker, J. A. and Renzulli, J, S. (2005). Psychometr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uman Creativity。載於Sternberg, R. J. (主編),創造力I理論(李乙明,李淑貞譯)(頁35-61)。臺北市:五南。(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9)。
Preece, J. Rogers, Y., & Sharp, H. (2009). 互動設計:跨越人-電腦互動(陳建雄譯)。台北縣:全華。(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7)
Roblyer, M. D. (2004). 教育科技融入教學(魏立欣譯)。台北市:高等教育。
Runco, Mark A. & Sakamoto, Shawn Okuda. (2005). Psychometr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uman Creativity。載於Sternberg, R. J. (主編),創造力I理論(李乙明,李淑貞譯)(頁35-61)。臺北市:五南。(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9)
Shamir, A. , Korat, O. , & Barbi, N. (2008). The effects of CD-ROM storybook reading on low SES kindergarteners’ emergent literacy as a function of learning context. Computers & Education, 51(1), 354–367.
Shneiderman, Ben. & Plaisant, Catherine. (2005). 人機介面設計: 有效的人機互動策略(曾志軒譯)。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Siegler, Robert S., & Alibali, Martha Wagner. (2004). 兒童認知發展:概念與應用(林美珍編譯)。台北市:心理。
Sternberg, R. J. (1988).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s.),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125-14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9)。活用你的思考風格(薛絢譯)。臺北市:天下文化。(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7)
Sternberg, R. J. (2005)。創造力I理論(李乙明,李淑貞譯)。臺北市:五南。(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9)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不同凡想(洪蘭譯)。臺北市:遠流。(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5)。
Trushell, J., & Maitland, M. (2005). Primary pupils’ recall of interactive storybooks on CD-ROM: inconsiderate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forgett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1), 57-66.
Tulk, Sara. (2005). Reading picture books is serious fu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4, 89-95. Retrieved January 28, 2010, from http://education.waikato.ac.nz/research/files/etpc/files/2005v4n2nar2.pdf
Underwood, G. & Underwood, J. D. M.(1998). Children's interac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with Interactive Talking Books. Journal of Computers & Education, 30(1-2), 95-102.
Valkenburg, P. M., & Van der Voort, T. H. A. (1994). Influence of TV on daydreaming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2), 316-339.
Wagner, E. D. (1994). In support of a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6-26.
Zhang, L. F., & Sternberg, R. J. (2005). A threefold model of intellectual styl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1), 1-53 .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繪本之力(林真美譯)。臺北市:遠流。(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思峰、李昌雄(2004)。探索「建構學習行為特質」對線上學習成效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7(1),117–157。
2.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3. 周怡君、伊彬(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對三年級與五年及兒童閱聽成效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3),371-401。
4.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49-67。
5. 信世昌(2002)。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頁1-14) 。臺北市:學富文化。
6. 張郁蔚(2004)。網路超文本閱讀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59 -79。
7. 陳惠美(2002)。互動科技在博物館展示教育之應用。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頁412-426)。臺北市:學富文化。
8.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9.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臺北市:心理。
10. 蔡佩璇、游萬來(2008,5月)。電子故事書之互動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例。香港資訊科技教育會議2008暨全球華人計算機應用學會教師論壇2008、二十一世紀學習@香港會議,中國香港。
11. 蕭顯勝、洪琬諦、伍建學(2009)。以網路遊戲實施科技創造力教學之研究。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84,93-116。
12. 薛雅明、徐玉瓊(2005)。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性對於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南大學報,39(1),175-192。
13. 嚴淑女(2002)。兒童文學與網路文化。兒童文學學刊,8,38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