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1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雅雯
研究生(外文):CHAN,YA-WEN
論文名稱:國中教師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Work Value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陳棟樑陳棟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TUNG-LIANG
口試委員:陳柑陳鎮江
口試委員(外文):CHEN KANCHEN,CHENG-CHIANG
口試日期:2016-06-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教師效能感
外文關鍵詞:Sense of Meaning of LifeWork Valuesthe Self-effic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國中教師在教育現場面對身心處於狂飆期的國中生,需要處理孩子對自我、對生活、對生命無比的探索好奇心,加上現代資訊科技發達,知識來源多元化,以及教育大環境近年來改革變動甚鉅,國中教師若是能瞭解清楚自我生命意義使命,更能夠積極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有了教學現場中的信心及身教,更能帶領著學生探索生活目標。
本研究以桃園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分層比例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49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55份,有效回收率達92.7%。根據回收有效問卷,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處理,茲將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結論:
1.教師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與教師效能感均呈現中高程度。國中教師生命意義感以意志自由感受最高,求意義的意志感受最低;工作價值觀以休閒健康肯定度最高,組織安全肯定度最低;教師效能感以教學策略信心最強,學生投入的信心最弱。
2.不同學歷、有無子女的國中教師對教師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差異。
3.不同職務、有無子女的國中教師對教師工作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4.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服務年資、不同職務的國中教師對教師效能感有顯著差異。
5.國中教師教師生命意義感對工作價值觀呈現正向影響關係。其中以生命的意義及求意義的意志影響工作價值觀強烈。
6.國中教師教師生命意義感對教師效能感呈現正向影響關係。其中以生命的意義影響教師效能感強烈。
7.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師效能感呈現正向影響關係。其中以自我實現影響教師效能感強烈。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s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tim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in recent years, it is hard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fa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 times dealing with their bodies and minds. Teenagers are curious about self, life goals, and meaningful life. Students need to explore and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so do their teachers. If the junior high teachers clear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ts unique mission, he or she will involve in the teaching work and obtain more accomplishment. With the faith and confidence in teaching,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teachers to lead more students to find their goals in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work value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is study,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adopting stratified proportional sampling. A total of 49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55 were valid with 92.7% availability rate.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SPSS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data analysi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major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work value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than middle level. Regarding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the freedom of will” has the strongest perceptions and “the will to meaning” has the lowest percep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ha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work values, especially in “leisure health” whereas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is the lowest. Regarding “self-efficacy”,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leads to highest level whereas “student engagement” leads to lowest level.
2.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on the part of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in consideration of teachers’ diploma degree and with/without children.
3.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on the part of teachers’ work values in consideration of teachers’ job position and with/without children.
4.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on the part of the self-efficacy in consideration of teachers’ gender, marital status, religio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job position.
5.Positive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and work values.
6.Positive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self-efficacy.
7.Positive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teachers’ work values and the self-efficacy.

摘要
ABSTRACT
誌謝辭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意義感
第二節 工作價值觀
第三節 教師效能感
第四節 教師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第二節 操作性定義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信度分析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對研究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第四節 教師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與教師效能感之關聯性分析
第五節 綜合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淑女(2011)。國中教師自我復原力、教師效能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王叢桂(1992)。社會轉型中之工作價值變遷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4-2413-II-031-002),未出版。
王叢桂、羅國英(2010)。自我發展與利他服務價值觀的融合:華人工作價值的變遷與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33,3-57。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石宜家(2009)。高雄縣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生命意義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石宜家、謝季宏、吳和堂(2011)。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生命意義感因果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37,177-214。
宇書霖(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江佳勳(2014)。國小級任教師集體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江青錦(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何慧慈(2008)。高雄縣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信念、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和堂(2014a)。在職進修教師的生命意義感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6,1-21。
吳和堂(2014b)。教師生命意義感量表之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91-122。
吳和堂、廖珮勳(2015)。國小教師來生信念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以死亡態度為調節變項。高雄師大學報,38,1-25。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易習圖書。
吳欣潔(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經驗、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婉瑜(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市。
吳庶深(2001)。生死學與死亡學本是一家。臺北:洪葉文化。
吳勢方(2010)。傳承在愛與關懷之間-國小福智教師生命意義感與關懷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碧雲(2010)。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市。
吳翠菁(200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吳璧如(2003)。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
吳璧如(2004)。幼稚園職前教師的教師效能感與任教承諾之關係。教育學刊,23,207-230。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5)。工作價值觀工作量表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呂名彬(2013)。生命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青少年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南市。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李佳佩(2012)。幼兒園教師的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臺中市。
李明憲、胡益進、方晴美(2009)。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台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35-56。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縣。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智揚(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態度、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雯智(2010)。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新民(2013)。高齡者生命意義感的測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初探。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125-154。
李新民、陳密桃(2007)。實用智能、目標導向、自我效能對工作表現之影響探析:以幼兒教師為例。教育學刊,28,63-100。
李新鄉(2000)。師範校院公自費生與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生就讀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教師角色知覺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6,25-59。
沈碩彬(2007)。國民中學教師宗教心理知覺與生命價值觀、生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沈碩彬(2014)。高中職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情緒勞務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徑路模式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周招香(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周鳳英(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
林志成(2014年9月24日)。教師影響力‧輸給媒體網路。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4000471-260106。
林佳臻(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林欣榆(2015)。臺中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林素媚(2011)。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林淑容(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教輔導員的工作價值觀與生命意義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林裕堯(2012)。國小輔導人員生命意義感、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臺中市。
林嘉琪(2014年9月11日)。全台4萬名教師‧不樂意再任教職。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03759。
林慧敏(2013)。臺東縣國中小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背景變項透過中介變項對自我效能感之影響。學校行政雙月刊,87,98-122。
姚忠廷(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屏東市。
洪秀美(2010)。雅斯培的存在哲學對於人生意義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系,臺中市。
洪淑慧(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來生信念與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縣。
紀慧穎(2008)。國中教師情緒智力、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與工作價值觀關聯性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5-76。
夏林清、游慧卿(1984)。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雙月刊,60,1030-1036。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
孫郁荃(2005)。國民中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徐承宗(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課程參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翁育慈(2014)。從安寧療護家屬成為安寧志工的歷程及其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袁志晃(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6,53-89。
張宇樑(2011)。從教師效能感之循環發展理論談如何提升教師效能感。教育研究月刊,206,93-104。
張宇樑、吳樎椒(2009)。影響臺中縣市公立國小數學領域初任教師效能感發展因素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1),27-48。
張和然、江俊龍(2011)。學校組織文化及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3,83-10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教師評鑑的意涵與問題挑戰,學校行政,61,212-225。
張家禎(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海倫(2008)。生命意義感評量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幼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市。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瑞村(2008)。幼稚園教師工作價值觀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145-196。
張瑞村、李佳佩、劉乙儀(2013)。幼兒園教師工作價值觀之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1),137-184。
張瑞村、劉乙儀(2008)。師資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承諾概念模式。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2),123-164。
張運鈞(2009)。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宗教心理知覺、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嘉原(200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健康、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五南。
莊富彬(2015)。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許育齡(2006)。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取向及限制:邁向變動教師效能感的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109-137。
許孟琪(2007)。南投縣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孟琪、蔡明昌(2009)。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關係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1(1),91-109。
許美蓮(2007)。高雄縣高中生情緒智力、生命意義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郭乃禎(2013)。國民小學內部行銷與教師的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工作價值觀、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郭姍彥(2015)。幼兒園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 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郭懿慧(2006)。台南縣市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佳綾(2014)。國中代理教師信念、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陳俊瑋(2009)。國中教師自我效能感與集體效能感的關係:階層線性模式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俊瑋、吳璧如(2010)。國中教師自我效能感與集體效能感的關係。教育政策論壇,13(3),127-154.
陳俊瑋、吳璧如(2011)。運用「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於國中教師之試探性與驗證性研究,教育學刊,36,1-34。
陳俊輝(2003)。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台北:揚智。
陳紅豫(2010)。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市。
陳美慧(2013)。桃園縣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陳凌(2012)。中部地區國中資優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陳素蓮(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動機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琇鉉(2007)。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需求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雅雪(2012)。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縣。
陳雅慧(2010年9月)。誰讓老師的熱情消失了?。親子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146-%E8%AA%B0%E8%AE%93%E8%80%81%E5%B8%AB%E7%9A%84%E7%86%B1%E6%83%85%E6%B6%88%E5%A4%B1%E4%BA%86%EF%BC%9F/
陳慧玉(2011)。高雄市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同儕關係及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慧淑(2011)。代理代課教師生涯發展與生命意義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
傅佩榮(2003)。哲學與人生。臺北市:遠見。
傅佩榮(2005)。生活有哲學。臺北市:健行文化。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市:正中。
曾艾岑(2009)。不同世代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幸福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屏東市。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61-64。
曾懷萱(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北市。
程明明、樊富瑉(2010)。生命意義心理學理論取向與測量。心理發展與教育,4,431-437。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文三(2009)。從正向心理學論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34。
黃文三、沈碩彬(2010)。國小教師宗教心理、正向心理、工作壓力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1,1-38。
黃文三、沈碩彬(2012)。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5(4),161-188。
黃火炎(2011)。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玉娟(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黃振恭(2007)。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黃書品(2012)。學校衛生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彩桂(2015)。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黃靖嵐(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楊巧蘋(2012)。高科技產業研發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楊志潔(2012)。南投縣義消人員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楊宜涓(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教學效能與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市。
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臺北市:立緒。
楊斯盛(2015)。國中輔導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輔導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楊麗蓉(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宗教心理知覺與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廖芳慶(2015)。高雄市高中職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廖琬欣(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廖雅靖(2010)。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劉純如(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劉慈諳(2014)。台中市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蔡佩芸(2011)。國軍志願役女性士兵的生命意義感、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蔡清淵(2014)。兩岸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就業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蔡鎮戎(2015)。生命意義感的追尋與超越-民間信仰迷思感悟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鄭惟謙(2008)。高屏兩縣國中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鄭麗慧(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頁)。臺北:寰宇。
盧雅婷(2013)。不同性別之家庭生命週期對工作價值觀與生涯導向之干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嘉義市。
蕭秋祺、潘慧雯、王淑玉(2011)。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及其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3(2),145-177。
賴怡妙(1998)。死亡教育團體方案對臺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賴東榮(2010)。國立高中職教師工作倦怠、情緒智慧與教師效能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戴玉婷(2010)。國中學生全人生命意義量表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戴玉錦(2004)。高中職輔導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鍾文峰(201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鍾文琳(2004)。我國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佩蓁(2004)。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顏國樑、徐美雯(2012)。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93-126。
魏方亭(2001)。嘉南地區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及工作壓力與任教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羅志成、賴東榮(2011)。國立高中職教師工作倦怠感、情緒智慧與教師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技職教育期刊,4,51-67。
嚴澤鈞(1999)。台灣地區師院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蘇郁評(2012)。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角色壓力、教師效能感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釋慧開(2009)。東、西方宗教觀的對比與會通。生命教育研究,1(1),1~26。
Ashton, P. T.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 28-32.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ttista, J. & Almond, R.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in life. Psychiatry, 36, 409-427.
Brown, D. (2002). 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 satisfaction and success: A theoretical state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1), 48-56.
Crumbaugh, J. C. & Maholick L.T. (1964). Manual of Instructions for the Purpose-in-Life Test. Lafayette, IN: Psychometric Affiliates.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nham, C. H. & Michael, J.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5, 39-63.
Dose, J. J. (1997). 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2), 219-240.
Elizur, D. (1984). Facets of Work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3), 379-389.
Erawan, P. (2010). A comparison of teaching efficacy, commitment to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students under the 5 year-program curriculum and those under the 4+1 year-program curriculu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14(2), 250-261.
Frankl, V. E. (1965). The concept of man in logotherapy. Journal of Existentialism, 6(21), 53-58.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Frankl, V. E. (1986).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logotherapy. New York: Vintase Broks.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inzberg, E., Ginzberg, S. W., Axelrod, S., & Herma,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ursoya, D. A., Maier, T. A., & Chi, C. G. (2008).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 examination of work values and generational gaps in the hospitality workfo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7, 448-458.

Henson, R K. (2001).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 research on teacher efficac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819-836.
Johnson, M. K. (2002). Social Origins, Adolescent Experiences, and Work Value Trajector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Social Forces. 80(4), 1307-1340.
Liou, P. Y., Kirchhoff, A., & Lawrenz, F. (2010). Perceived effects of scholarship on STEM majors’ commitment to teaching in high need school.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1, 451-470.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ViKing.
Miller, M. F. (1974). Relational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o work valu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 367-371.
Nord, W. R., Brief, A. P., Atich, J. M., & Doherty, E. M. (1988). Work Values and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ntin, 84(2), 275.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attakos, Alex. (2010). Prisoners of Our Thoughts: Viktor Frankl's Principles for Discovering Meaning in Life and Work.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ine, G. L. & Innis, G. (1987). Cultural and individual work valu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2), 279-287.
Reker, G. T. & Peacock, E. J. (1981). The Life Attitude Profile (LAP): A multidimensional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lif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3, 264-273.
Rogers, C.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Ross, J. A. (1998).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cher efficacy.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7, 49-73.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ographs, 80, 1-28.
Sartre, J. P. (1962). Sketch for a theory of the emotions (P. Mairet, Trans.). London: Methuen & Co. Lt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9)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410-421.
Skaalvik, E. M. & Skaalvik, S. (2010).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A study of rel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4), 1059-1069.
Sortheix, Florencia M., Chow Angela, & Salmela-Aro, Katariina. (2015). Work values and the transition to work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Vovational Behavior, 89, 162-171.
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93.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Tournaki, N. & Podell, D. M. (2005). The impact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 efficacy on teachers' predictions of student succes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299-314.
Tschannen-Moran, M. & Woolfolk Hoy, A.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83-805.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Twenge, J. M., Campbell, S. M., Hoffman, B. J., & Lance, C. E. (2010).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 Leisure and Extrinsic Values Increasing, Social and Intrinsic Values Decreas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 36(5), 1117-1142.
Vaus, D. & McAllister, I. (1991). Gender and work orientation. Work and Occupations, 18(1), 72-93.
Wollack, S., Goodale, J. G., Witjing, J. P., & Smith, P. C. (1971).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work valu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4), 331-338.
Wong, P. T. P.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meaningful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Meaning Profile. In P .T .P. Wong & P. S. Fry (Eds.), The human quest for meaning: A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p. 111-14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Wong, Paul T. P.(Ed.). (2013). The Human Quest for Meaning: Theor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Woolfolk, A. E., Rosoff, B., & Hoy. W. K. (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2), 137-148.
Yalom, I. D. (1980). Existen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叢桂、羅國英(2010)。自我發展與利他服務價值觀的融合:華人工作價值的變遷與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33,3-57。
2. 石宜家、謝季宏、吳和堂(2011)。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生命意義感因果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37,177-214。
3.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4.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5. 吳和堂(2014b)。教師生命意義感量表之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91-122。
6. 吳璧如(2003)。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
7. 吳璧如(2004)。幼稚園職前教師的教師效能感與任教承諾之關係。教育學刊,23,207-230。
8.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9. 李新民(2013)。高齡者生命意義感的測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初探。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125-154。
10. 李新民、陳密桃(2007)。實用智能、目標導向、自我效能對工作表現之影響探析:以幼兒教師為例。教育學刊,28,63-100。
11. 李新鄉(2000)。師範校院公自費生與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生就讀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教師角色知覺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6,25-59。
12.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13.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14. 袁志晃(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6,53-89。
15. 張宇樑(2011)。從教師效能感之循環發展理論談如何提升教師效能感。教育研究月刊,206,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