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依照作者姓名筆畫順序)
上海文化出版社編,《上海掌故》,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上海市社會局編,《上海之工業》,台北:學海出版社,1970重印。
上海市禁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檔案館,《清末民初的禁煙運動和萬國禁煙會》,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著,《上海永安公司的產生、發展和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英美煙公司在華企業資料匯編(1〜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史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中央圖書館編,《中國傳統年畫藝術特展專輯》,台北市:編者,199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Ⅰ、Ⅱ)》,正體字版,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王行恭,〈由歷史看近百年中國海報發展〉,《美育月刊》,第90期,1997。王良行,《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史論集》,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7。
王受之,〈大陸月份牌年畫的發展和衰落〉,《聯合文學》,第10卷第3期,1994。王怡文,《中國「月份牌」海報美女圖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王健,〈試論猶太人與近代上海經濟〉,《史林》,1999年第3期。
王寅,〈消失的雄雞──百代唱片公司舊史〉,《藝術世界》,1998年第1期。
王寅,〈“明星”的故事──明星影片公司〉,《藝術世界》,1998年第4期。
王貴彔,〈中華民國元年月份牌〉,《歷史大觀園》,1994年第8期。
王維芳,〈中國水彩畫的開創者徐詠青〉,《美術史論》,1986年第2期。
王維芳,〈月份牌年畫家杭稚英〉,《美術史論》,1987年第4期。
王遜,〈談民間年畫〉,《美術》,1956年第3期。
王遜,《中國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王樹村,〈楊柳青民間年畫畫訣瑣記〉,《美術研究》,1958年第2期。
王樹村,〈記“滬景開彩圖 中西月份牌”〉,《美術研究》,1959年第2期。
王樹村,〈楊柳青民間年畫畫訣瑣記續〉,《美術研究》,1959年第2期。
王樹村,《楊柳青年畫資料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
王樹村,〈一組反映近代戰爭場面的木刻年畫〉,《文物天地》,1985年第2期。
王樹村,《中國民間年畫》,一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王樹村、李福清、劉玉山編撰,《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北京: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蘇聯阿芙樂爾出版社,1989。
王樹村,《戲齣年畫(上、下卷)》,台北:英文漢聲出版社,1990。
王樹村,《中國民間年畫史圖錄(上、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王樹村,《中國民間年畫史論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1。
王樹村,《中國民間美術圖說》,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王樹村等,《中國民間美術全集(9) 裝飾篇 年畫卷》,台北:華一書局,1994。
史和、姚福申、葉翠娣,《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史書美,〈一九三九年的上海──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女性之「現代性」〉,《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列強在中國的租界編輯委員會編,《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年欣,《上海月份牌年畫技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江中明,〈老月份牌廣告畫 懷舊〉,《聯合報》,1996年7月31日31版。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吳昊、卓伯棠、黃英、盧婉雯彙編,《都會摩登──月份牌:1910s〜1930s》,香港:三聯書店,1994。
吳雨窗,〈中國肖像畫〉,《美術》,1957年第7期。
宋家麟編,《老月份牌》,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
李含中,〈近現代中國的宣傳畫〉,《美術史論》,1992年第3期。
李志強、王樹村編,《中國木版年畫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2。
李非,〈帶領風騷100年──香港商業設計的過去〉,《自立晚報》,1991年11月9日18版。
李振球,〈複製是年畫形式之母──論中國年畫的形式發展〉,《美術研究》,1998年第1期。
李新華,《吉慶有餘話年畫》,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李維清,《上海鄉土志》,1907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重印。
李維菁,〈軟綿綿 嬌滴滴 老上海廣告畫酥麻登台〉,《中國時報》,1996年8月1日30版。
李劍晨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水彩》,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李德順,〈20年代一幅梅蘭芳戲齣人物月份牌年畫的賞析〉,《美術觀察》,1999年第11期。
李慕白、金雪塵,《李慕白、金雪塵年畫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李慕白,《年畫獲獎作品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李嶸明,《浮世代代傳》,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步及,〈解放前的“月份牌”年畫史料〉,《美術研究》,1959年第2期。
沈怡,〈老廣告畫裡尋訪中國〉,《聯合報》,1997年2月22日39版。
沈淑綺,《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汪乾明、鄒秀英,〈論二十至四十年代初“五四”精神的認同與變異〉,《史林》,1999年第2期。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一八四○至一九一一)》,台北市:石頭出版社,1997。
阮春華、胡光華,《中華民國美術史》,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
卓伯棠,〈中國早期「月份牌」和海報選刊及說明〉,《明報》,第333期,1993。
卓伯棠,〈中國早期商品海報的特色與風格──一九○○〜四○年代的「月份牌畫」〉,《明報》,第333期,1993。
卓伯棠,〈月份牌畫的沿革:中國商品海報1900─40年〉,《聯合文學》,第9卷第10期,1993。卓伯棠、魯金等,〈月份牌王關蕙農〉,《香港文化系列 月份牌王──關蕙農》,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3。
卓伯棠,〈關蕙農與早期商品海報〉,《聯合文學》,第10卷第8期,1994。
卓聖格,〈中國現代廣告的濫觴──清末民初的上海廣告〉,《廣告雜誌》,第31期,1993。周武,〈論晚清上海的洋商與傳教士〉,《史林》,1999年第2期。
周學軍,〈試論近代上海文化之特徵〉,《史林》,1996年第1期。
杭鳴時,《擦筆水彩年畫技法》,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0。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林品章,〈臺灣光復前後的海報──兼談海報的定義與功能〉,《美育月刊》,第76期,1996。邱處機主編,《摩登歲月》,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9。
金梅生,《金梅生作品選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金雄白,〈汪偽時期辦「海報」始末〉,《傳記文學》,第65卷第1期,1994。
阿英,《中國年畫發展史略》,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4。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84。
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姜濤,《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胡祥翰,《上海小志》,1930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重印。
胡寄塵編,《小說名畫大觀(上、中、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胡煥庸主編,《中國人口(上海分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
胡澤民,〈中國「海報」的起源〉,《美育月刊》,第76期,1996。范伯群,〈鴛鴦蝴蝶──《禮拜六》派〉,《國文天地》,第5卷第6期,1989。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繁體字版,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范伯群,〈民初社會時狀的活化石──李涵秋的社會小說〉,《中央日報》,1996年3月14日19版。
重慶出版社編,《重慶工商史料》,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夏林根,《舊上海三百六十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孫秀蕙,〈留存時空流轉姿影 標識女體物化歷程〉,《中國時報》,1994年3月3日43版。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徐蘭川,〈最初中華民國月份牌〉,《中央日報》,1996年2月19日19版。
徐蘭川,〈中華大漢民國月份牌〉,《聯合報》,1999年2月13日39版。
益斌、柳又明、甘振虎,《老上海廣告》,初版三刷,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8。
素素編,《浮世繪影:老月份牌中的上海生活》,香港:三聯書店,2001。
馬端納(Mathew Turner),《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香港:香港博物館、香港市政局,1990。
馬學新、曹均偉、薛理勇、胡小靜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增訂 上海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屠詩聘主編,《上海春秋》,台北:中國圖書編譯館,1968年重印。
張光宇,〈略談民間年畫的裝飾性〉,《美術》,1956年第3期。
張映雪,《美術論文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89。
張桓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張敏,〈試論晚清上海服飾風尚與社會變遷〉,《史林》,1999年第1期。
張道一、高仁敏,《老戲曲年畫》,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9。
張遇、王娟編,《老上海寫照》,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張銓,〈近代上海市民精神風貌探討〉,《史林》,1993年第3期。
張燕風,〈我與月份牌廣告畫的不解之緣〉,《收藏家》,1995年第3期。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上、下卷)》,三版,台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1997。
張瓊慧,〈老月份牌裡的飲食男女〉,《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4期,1999。張鐵弦,〈略談晚清時期的石印畫報〉,《文物》,1959年第3期。
張鶴雲,〈論花鳥畫的徐黃二體〉,《美術》,1957年第7期。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莊伯和,〈日據時代老店老日曆〉,《漢聲雜誌》,第39期,1991。
莊伯和,〈六十年前美人海報〉,《漢聲雜誌》,第42期,1992。
莊伯和,〈上海美人〉,《漢聲雜誌》,第50期,1993。
莊伯和,〈鄭曼陀的月份牌畫〉,《漢聲雜誌》,第51期,1993。
莊伯和,〈民國十九年的月份牌美人畫〉,《漢聲雜誌》,第52期,1993。
莊伯和,〈懷舊年畫〉,《民俗美術探訪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原載《中國時報》1992年12月19日,第37版)
許敏,〈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二十一世紀》,1994年第6期。陳玉寅,〈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藝術及其影響〉,《文物》,1960年第2期。
陳定山,《春申舊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5。
陳英德,〈木版年畫,擦筆年畫,工筆重彩年畫與我的油繪年畫〉,《藝術家》,第26卷第3期,1988。陳真、姚洛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第1輯》,北京:三聯書店,1957。
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第4輯》,北京:三聯書店,1961。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陳超南、馮懿有,《老廣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陳超南、劉育文,〈月份牌與月份牌畫家〉,《藝術世界》,1998年第5、6期合刊。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陳燮君,〈香煙牌子的經濟─文化思維及其文化折射〉,《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第4期。
陳蘊茜,〈論民國時期城市家庭制度的變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陶福媛,〈細膩勾畫各式美女──月份牌上海灘代表作〉,《民生報》,1999年12月26日4版。
馮懿有,《老香煙牌子》,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6。
黃才郎主編,《蘇州傳統版畫台灣收藏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88。黃苗子等編,《阿英美術論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黃健敏,〈打開記憶的門窗PART2泡泡糖童年〉,《藝術家》,第256期,1996。單國強,《中國歷代仕女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傳揚,〈談木版年畫的優秀傳統〉,《美術》,1956年第4期。
楊之光,〈中國畫人頭像畫法〉,《上海美術》,1977年第1期。
楊揚,《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的興衰》,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楊潔曾、賀宛南,《上海娼妓改造史話》,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88。
葉右新,〈濰縣民間木版年畫的傳統特徵〉,《美術》,1954年第12期。
葉亞廉、夏林根主編,《上海的發端》,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創刊號,1990。葉樹平、鄭祖安編,《百年上海灘》,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0。
葛元煦,《滬游雜記》,1878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重印。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廖雯,《女性藝術──女性主義作為方式》,二刷,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初版二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聞華,〈關於月份牌年畫和年畫特點問題〉,《美術》,1958年第4期。
趙星美,《鴛鴦蝴蝶派文學見解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趙琛,《中國近代廣告文化》,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潘元石,《美術資訊──年畫特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
潘元石,《民俗版畫大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劉善齡,《西洋發明在中國》,香港:三聯書店,2001。
劉曦林、奚天鷹、姜衍波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藏品選》,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1999。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鄭金蘭編,《濰坊年畫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黎朗,〈大陸的民間年畫──近四十年的變革和發展〉,《藝術家》,第28卷第3期,1989。盧家珍,〈月份牌廣告畫 追溯流金歲月〉,《中央日報》,1996年8月1日7版。
錢朝陽,〈“瞬間”的街頭藝術:招貼廣告〉,《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6期,1998。
錢定一編,《中國民間美術藝人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閻麗川,〈國畫和西畫的比較研究〉,《美術》,1957年第7期。
薄松年、王樹村,〈十年來我國新年畫的發展和成就〉,《美術研究》,1959年第2期。
薄松年,《中國年畫史》,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86。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台北市:渤海堂,1993。
薄松年,〈漫話民間年畫的收藏〉,《收藏家》,1994年第5期。
薄松年,《中國門神畫》,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1998。
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
舊史氏,〈「洪憲皇帝」月份牌及其他〉,《大成》,第16期,1975。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二刷,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羅蘇文,〈清末民初女性妝飾的變遷〉,《史林》,1996年第3期。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藝術家月刊報導,〈打開記憶的門窗PART1流金歲月年華的月份牌廣告畫〉,《藝術家》,第256期,1996。
關國火宣,〈民國人物小傳──關蕙農〉,《傳記文學》,第68卷第5期,1996。
蘇利文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蘇遲,〈中國報刊廣告畫的「始祖」是李叔同〉,《中央日報》,1996年3月3日19版。
顧公碩,〈蘇州年畫〉,《文物》,1959年第2期。
龔鵬程,〈民初的大眾通俗文學──鴛鴦蝴蝶派〉,《文訊》,第26期,1986。英文部分(依照作者姓氏字母順序)
A., Rossi. Posters. London, New York, Sydney, Toronto: The Hamlyn Pubishing Group Limited, 1969.
J., Barnicoat. A Concise History of Posters: 1870~1970. New York: H. N. Abrams, Inc., 1972.
M., Gallo trans.,Mayor, A. and Mayor, B.. Poster in History.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4.
M., Richar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oster.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71.
Meyer, Roger. “Revaluing The Popular Past”. Free China Review , vol. 45 no. 8 , August 1995.
日文部分(依照作者漢字筆畫順序)
三好一(みよし はじめ),《明治 大正 昭和 日本のポスタ─》,京都:京都書院,1997。
成瀨不二雄,〈蘇州版畫試論〉,《大和文華》,第58期,1973。
桐原貴夫,〈中華民國期における煙草の新聞廣告と販賣活動〉,《近きに在りて》,第31期,1997。
秦川堂書店(SHINSENDO BOOKS),《秦川堂書店古書目錄 平成10年度》,東京:秦川堂書店,1998。
稻生一平、矢口國夫編集,《日本のポスタ─展》,東京都:日本のポスタ─展實行委員會,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