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2007)。臺灣之體育運動舞蹈發展。線上
檢索日期:2007 年1 月22 日。網址:
http://www.ctdsf.org.tw/portal/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2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
社。
世新研究所(2007)。資訊互動附篇-論壇講座。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20 日。網址:http://www.tripshop.com.tw/n/text-n501.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95 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訪視輔導暨資
訊管理系統建置專案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燕娟(2000)。體育運動舞蹈選手運動心理競技能力。嘉義大學學報,
71,167-181。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
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
北市:知城。
吳淑鶯、陳瑞和(2005)。網路涉入影響因素、涉入程度與上網態度及
行為之研究—以臺灣大專學生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8
(4),1-37。
吳淑鶯、黃淑鈴(2003)。影響消費者對咖啡連鎖店涉入程度之前因及
結果實證的研究。中華管理評論,6(4),136-154。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問題。訓育研究。33(3),21-28。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問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楊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玉蘋(1997)。體育運動舞蹈概述。大專體育,34,74-80。李思招(2002)。護理學生規律運動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茂能與歐滄和(1985)。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高雄:復文書局。
李純雯(2007)。臺北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休閒運動學員休閒涉入及
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詩鎮、陳素芬、黃同慶(2007)。探索教育休閒效益特性分析—以救
國團探索教育學校學友之例證。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20
日。網址:http://www.cyc.org.tw/se/Documents/HTM/95062301.htm
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
外遊憩研究,16(4),19-39。
汪明傑、陳德海、林信佑、蘇耿賦(2006)。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者感受
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遠東學報,32(2),206-312。
阮泰郎(2006)。消費者生活型態、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林主忠(2002)。國際標準舞舞者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市。
林幼萍(1998)。國際標準舞蹈趣味化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4),38-42。
林宜蔓(2003)。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東秦(1994)。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登山健行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綺瑩(1998)。遊憩涉入與遊憩屬性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風景區與九
族文化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邱政皓(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
解析。臺北:五南。
邱政皓(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六刷)。臺北:五南。
邱淑媛、李三仁(2005)。對我國大專生社團退出傾向影響因素與觀念
架構之研究。康寧學報,7,339-359。
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
效益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翊芳(2005)。冒險性休閒參與者的同志情誼、流暢及認定建構與心
理涉入和行為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市。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1)。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
臺北:學富文化。(Ranjit Kumar, 2000)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圖書。
徐新勝(2006)。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翁崇倫(2007)。臺北市夜店消費者運動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高定偉(1998)。統計學。臺北:精銳出版社。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6。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張志銘(2004)。大專院校學生休閒運動行為與意圖之相關性研究。臺
北:師大書苑。
張志銘、呂崇銘、賴永僚、楊世達(2006)。探討中部大專院校學生運
動參與因素對社會心理涉入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1(2),
102-116。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
管理學報,4(1),34-43。
張雪芳(2007)。社交舞學習教室。臺南:信宏出版社。
張義立(2006)。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影響關係之
研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縣。
教育部(2004)。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初稿)。臺北:教育部體育
司。
梁暉昌(2002)。大學社團活動場域之探究—以東吳大學社團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許惠玲(2007)。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
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市。
連俊名(2007)。高齡者休閒產品之重要性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6 月16 日。網址: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articles/technical/(2002-05-28
)%20%B0%AA%C4%D6%AA%CC%A5%F0%B6%A2%B2%A3%A
B~%A4%A7%AD%AB%ADn%A9%CA%B1%B4%B0Q.htm
郭正德、張芳瑜、鄧詩穎、楊雅琳(2006)。大學生對游泳涉入及休閒
效益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地區大學為例。2006 年運動知識學術研
討會(頁655-674)。臺北:真理大學。
陳中雲(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銓(2005)。室內溫水游泳池消費者之涉入程度、滿意度集中程度
之相關研究-以高高屏地區室內溫水游泳池為例。屏東:睿煜出版
社。
陳弘慶(2007)。2006 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
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
14-33。
陳怡謙(2006)。國際標準舞選手壓力管理之研究-以運動時間、飲食
時間、睡眠時間為中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
市。
陳亭羽、康志瑋(2004)。網站商品之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間之關聯分
析—以線上遊戲、線上教學與線上下單為例。玄奘管理學報,2
(1),50-88。
陳柏宏(2005)。國際標準舞形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美現(2005)。北區大專校院體育性社團運作現況與發展影響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國濱(2005)。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陳嘉雯(2005)。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彭逸芝(2005)。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曾嘉珍(2006)。臺北市運動舞蹈消費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譯)(2003)。運動行銷學。
臺北:藝軒。(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W. A., 2000).
黃于庭(2003)。國際標準舞介入休閒活動對平衡控制的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市。
黃心怡(1991)。舞蹈訓練原則。中華體育季刊,49,40-46 頁。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
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
楊哲維(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葉榮裕(1997)。標準舞研究-線條篇。臺北:劉實育樂事業有限公司。
舞網情深(2007)。國際標準舞論壇。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29
日。網址:http://www.dancers.com.tw/boss/boss-05.html
趙群倫(2004)。運動舞蹈者在注意力限制下的平衡控制效應。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盈足(2004)。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
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縣。
劉紀瑄(2002)。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劉翠微、黃淑貞(1999)。臺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
究。學校衛生,34,1-32。
歐美惠(2005)。高雄市成人學習國際標準舞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佳靜(2006)。訊息陳述方法、廣告訴求對象與涉入程度對廣告效益
之影響-不同產品類別之探討。輔仁管理評論,13(1),85-106。
鄭育雄、李英弘、葉源鎰(2005)。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
行車活動為例。旅遊管理研究,5(2),173-194。
盧心炎(2002)。舞蹈休閒活動參與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學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韋伶與畢璐鑾(2008)。淺談運動舞蹈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96,
44-50。
謝宗恆(2003)。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謝倫煌(2006)。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
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
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公園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Bammel, G. & Burrus- Bammel, L. L.(1982). Leisure and Human Bahavior.
Dubuge, I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erger, B. G., Wankel, L. M. (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Bouchard, C., Shephard, R.J. & Steephens,T. (199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 health: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avin, J. K., Cavin, C. A., Kyle, G., & Absher, J. (2004).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 place bonding relationship in
three Sumter national forest camping area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281-288.
Clapp III, J. F. & Little, K. D. (1995).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ular
exercise and selected aspexts of women’s health.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173(1), 2-9.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Boston: McGraw-Hill.
Courneya, K. S., & Hellsten, L-A. M. (1998).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exercise behavior, motives, barriers & preferences: an application
of five-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and Indivdual Differences. 24(5),
625-633.
Godbey, G. (1980). Leisure in your life. Philadelphia:W. B. Saunders.
Greenberg, G. (1995).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New York:
Viking.
Godbey, G. (2007).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Academy of Leisure
Sciences White Papers on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Gordon, P. M., Heath, G. W., Holmes, A., & Christy, D. (2000).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hose trying to lost
weight. Ameris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8(1), 83-86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
122-149.
Hsieh, S.-C., Spaulding, A., & Riney, M. (2004). A Qualitative Look at
Leisure Benefits for Taiwanese Nursing Students. The Qualitative
Report, 9(4), 604-629.
Kelly, J. (1978). A revised paradign of leisure choice, Leisure Sciences.Needle,R. H., Griffin, T., Sevendsen, R.,& Berney, C. (1980).
Teacher stres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February, 96-99.
Kim, S. S., Scott, D., & Crompton, J. L. (1997).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
involvement, commitment, and future 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irdwatch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320-341.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ies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3), 249-363.
Manuel, R. C., Styl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ullin, B. J., S. Hardy & W. A. Sutton (2000). Sport Market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Retrieved Nov 24, 2007, from
http://www.academyofleisuresciences.org/whitepap.htm
Russel, R. V. (1987).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age-segreated retir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 273-283.
Stone, R. N.(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355-365.
Taylor, A. H., Doust, J., & Webborn , N. (199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GP exercise referral programme in Hailsham, East Sussex, on modifi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Occupational halth and Insdustrial Medicine, 39(5), 233.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Spring
Field, III: Charles C Thomas.
Wiley, C. G. E., Shaw, S. H., & Havitz, M. E. (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