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佳勳
研究生(外文):Chia Hsun
論文名稱: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iwan elite athlete’s career transition.
指導教授:周文祥周文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 Hsiang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生涯轉換歷程生涯關鍵期生涯規劃運動員
外文關鍵詞:the critical period of careerathletecareer planningprocess of career trans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1
  • 點閱點閱:11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於臺灣優秀運動生涯轉換相關議題的探究,藉由瞭解兩位不同時期、不同職業發展的退役選手,在他們生涯轉換之中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因素去影響了他們生涯轉換上的差異狀況。研究方法採取深度訪談法,對於兩位不同時期、不同運動項目的國手進行回顧性的研究,瞭解在他們生涯中,教育體制、運動環境政策、重要他人、自我觀點與人格特質、轉換關鍵期、專業能力、其他因素在他們生涯轉換時有何種重要的影響,並去比較兩人生涯轉換歷程的差異情況。研究結果發現:教育體制與運動環境對運動員在升學上與就業上有著影響;重要他人的支持也會影響到轉換後的工作上的差異;自我觀點與人格特質是影響他們在生涯上的抉擇;專業能力上訓練在轉換後不斷地學習;轉換關鍵期去作出心態調整與能力適應;其他因素在於運動傷害的面對。心理適應上皆都是在轉換前、後分別去做調適,在轉換後瞭解並調適當前生活、專業能力的學習、建立在轉換工作信心到持續關心體育界。在兩人的生涯轉換過程比較,在退役原因以運動傷害與未來前途離開了運動生涯、工作選擇是經由重要他人的介紹與拓展家中事業的機緣去投入就業市場、生涯規劃則是在退役前與轉換後才規劃、現今生活狀況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番成就,並且持續地回饋體育界。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opics, related to Taiwan elite athletes’ career transitions. By elite two retired athlet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areers, what factors would influence their distinct circumstances in their career transitions. We take in-depth interviews as research methods. Using retrospective studies to the two national athlet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port items,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systems, sports environments, important others, self-views, personalitie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professional capacity, and other factors have how significant impacts in their career transitions, and also to compare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the two people’s processes of career trans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systems and sports environments have impact on athletes in advancing a higher school and getting a job. Important others’ supports would also aff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ork after transition. Self-views and personalities affect their choices on care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eps athletes learning after transition. Adjust the attitudes and adapt abilities to the new condition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ther factors were about how to face sports injur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were respectively d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understand and adjust the current life, to learn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o build up the confidence on their changing jobs, and to keep the continuity of concern in sports.Comparing the two athletes’ processes of career transition, the reason in retirement were due to sports injuries or future prospects. The choice of job is through the important others’ reference or to expand family business. Career planning was done before retirement or after transition. Their current livings achieve accomplishments in respective fields, and they also continue feeding back to sports circle.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生涯轉換相關理論 6
第二節 生涯轉換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傑出運動員獎勵方法 4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詮釋 54
第六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詮釋 57
第一節 各自的生涯故事 57
第二節 影響生涯轉換因素之討論與分析 73
第三節 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 111
第四節 匯流-相互比較差異 12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8
第一節 結論 128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7
附錄一 訪談大綱與訪談同意書 148
附錄二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151
附錄三 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金頒發辦法 157
附錄四 績優運動員輔導辦法 164
附錄五 訪談內容 168

表目錄
表2-1 生涯的定義 6
表2-2 生涯轉換定義 10
表2-3 Super生涯發展階段模式各階段 13
表2-4 Gould生涯轉換理論各轉換期 14
表2-5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敘述 16
表2-6 五種生涯轉換理論統整分析 19
表2-7 各模式與本研究所採用的取向 19
表2-8 國內生涯轉換研究 23
表2-9 5W2H分析國內生涯轉換過程的研究 31
表2-10 國內運動員生涯相關的研究 33
表4-1 甲教練基本資料 58
表4-2 乙老師基本資料 64
表4-3 甲教練之教育體制 74
表4-4 乙老師之教育體制 75
表4-5 甲教練之體育環境政策 79
表4-6 乙老師之運動環境政策 81
表4-7 甲教練之重要他人 85
表4-8 乙老師之重要他人 86
表4-9 甲教練之自我觀點與人格特質 88
表4-10 乙老師之自我觀點與人格特質 92
表4-11 甲教練之專業能力 96
表4-12 乙老師之專業能力 99
表4-13 甲教練轉換關鍵期整理 101
表4-14 甲教練觀點轉化過程 102
表4-15 乙老師轉換關鍵期整理 105
表4-16 乙老師觀點轉化過程 106
表4-17 甲教練之其他影響 109
表4-18 乙老師之其他影響 110
表4-19 甲教練之心理變化 112
表4-20 乙老師之心理變化 114
表4-21 退役原因比較 121
表4-22 工作的選擇之比較 122
表4-23 生涯轉換規劃之比較 123
表4-24 生涯轉換前後生活差異之比較 124
表4-25 兩位傑出運動員生涯轉換比較整理表 126

圖目錄

圖2-1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17
圖2-2 運動員生涯轉換可能的因素影響 38
圖3-1 研究架構圖 46
圖3-2 研究流程圖 47
圖3-3 研究程序 53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取自http://www.sac.gov.tw
王碧瑤(2004)。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田明珠(2009)。邁向諮商之路的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學系心理碩士班。
朱慧萍(1999)。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救國團團務通訊,573。
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呂君榮(2000)。大學體育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組隔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何守正(2007)。SBL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3卷25期,60-68。
吳鄉泉(1999)。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其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吳育光(2003,5月1日)。棒球先生李居明申請勞工失業補助。聯合晚報。資料引自http://city.udn.com/1249/138848?tpno=198&cate_no=0
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社。
林美珠(1990 )。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27-34。
林慶宏(2006)。衝突、衝動、衝擊-桌球選手與教練互動關係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林巧雯(2009)。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林以君(2010,4月24日a)。聽奧金牌郭嘉秘…待業中。華視新聞網。資料引自http://news.cts.com.tw/udn/sports/201004/201004230456905.html
林以君(2010,11月13日b)。光打球不念書,棒球從根爛。聯合報,A1版。
林以君(2010,11月13日c)。A咖球員打架偷錢:教練不吭聲。聯合報,A1版。
邱芳玲(2002)。運動員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卷4期,54-59。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版印象之轉換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柯玫君(2003)。幼教系畢業生轉任國小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洪聰敏(2003)。運動員的生涯轉換。2002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討會(70)。運動心理學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體育中心。
紀俊吉、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紀俊吉、李曉虹、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以優秀柔道選手為例。論文發表於2006運動健康與休閒學術研討會,高雄市,正修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即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法。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
徐明志(2001)。高職「生涯規劃」課程內涵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
徐彬瀚(2009)。儲備教師生涯轉換因素與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馬鈺龍(2006,12月14日)。亞運後掛球鞋?中華女牌選手苦思下一步。聯合報,D6版。
許旭助(200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生涯轉換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土地測量局測量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許?心(2005)。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高秀蓉(1999)。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高麗芳(2006)。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郝雪卿(2010,11月19日)。聲援楊淑君 籲保障運動員前途。中央社。資料引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1190062&q=%e8%81%b2%e6%8f%b4%e6%a5%8a%e6%b7%91%e5%90%9b+%e7%b1%b2%e4%bf%9d%e9%9a%9c%e9%81%8b%e5%8b%95%e5%93%a1%e5%89%8d%e9%80%94
陳正芬(譯)(2003)。C型人生(CYCLES:how we will live, work, and buy)(原作者:Maddy Dychtwald)。臺北:商智(原作出版年:2003)。
陳素鳳(2004)。不在下海-老船長的生涯轉換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詩欣(2005)。奧運金牌之路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4卷4期,64~69。
陳玲玲(2006)。國中學生二度就業女性家長之生涯轉換背景因素及生涯信念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陳源湖(2006)。成人識字教師認之、時見與影響因素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啟發(2006)。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麗雲(2006)。非相關科系學生進入心輔所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陳韋潔(2009)。科技人員生涯成熟、生涯轉換考慮因素與決定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又琪(2008)。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志睿(2010)。退役籃球運動員生涯轉換的自我轉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體育研究所。
梁振吉(2007)。重武不輕文;敘說一位拳擊選手轉型運動教練及體育老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
黃秀美(2002)。國軍志願役中年男性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黃瑞?](2006)。成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相關之研究—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
黃幸玉(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黃中書(2008)。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黃宛茲(2010)。社工諮商人之生涯轉換與專業發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黃韻瑾(2010)。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生涯轉換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
郭珍虹(2007)。未婚年輕女性生涯轉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張維唐(2008)。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張祐慈(2009)。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張少熙(2010)。協助運動員完善生涯規劃之研究(體委會委託研究報告書)。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製。
曾依翔、廖錦雄(2010,7月18日)。為國爭光 奪金牌卻無用!謝宗廷難圓教練夢。民視新聞。資料引自http://news.ftv.com.tw/?sno=2010718U01M1&type=Class
葉麗琴(1990)。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葉劉慧娟(2010)。運動選手就業管道與機會。專題發表於2010年臺灣運動心理學會十周年年會學術研討會暨體育教師/運動教練輔導專業-運動員生涯規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楊宇彥(2001)。離婚女性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楊馨華(2008)。一位生涯轉換成功者之復原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60-161)。高雄:復文書局。
劉慧姣(2000)。出監前犯行青少年生涯轉換歷程中的生涯關注與自我關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淑鈴(2001)。大學理工科系畢業之女性生涯轉換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6240。
劉佳怡(2005)。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轉任國小教師之生涯轉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雅慧(200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轉換至普通班教師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純銀(2007,6月13日)。讓職業運動員退役無懮迫在眉睫。中安在線。資料引自http://comment.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7/06/13/001765623.sgtmal
劉得梭(2007)。「我的球會轉彎」:一位奧運棒球投手生涯轉換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劉慧屏(2008)。乘著夢想的翅膀起飛─從生涯轉換中尋找自我認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劉馨嬪(2009)。五位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生涯轉換之研究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教育碩士班。
蔡明昌(1998)。成人意識的改變與批判反省能力的培養-轉換鞋理論的討論,成人教育,43,44-52。
蔡秀玲、曾素梅(2004)。成為諮商員之生涯轉換研究。壁報發表於中國輔導學會200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諮商倫理與專業議題,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大學。
蔡依婷(2009)。中年人生涯轉換因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謝佳男( 2 0 0 1 )。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 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鄭韻玫(2001)。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鄭有志(2009)。體育專業背景國中校長生涯轉換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顏純昕(2008)。一位幼兒教師生涯轉換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外文文獻
Baillie, P. H., & Danish, S. J. (1992). 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transitionof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77-98.
Blinde. E. M., & Stratta, T. M. (1992). The ”sport-career death” of college athletes: Involuntary and unanticipated sport exi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 3-20.
Chiriboga, D. A., & Fiske, M. (1990).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dult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lark, M. C.(1993).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In S.B. Merriam(Ed.), An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7, 47-5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akley, J.J. (1983).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 retirement or rebirth?, Quest,1-11.
Denzin, N.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CA:Sage.
Fox, K. R., & Corbin, C. B. (1986). An extension to a model of physical involvement: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hysical abilities. In J. Watkins, T. Reilly., & L.Burwitz (Eds.), Sports Science ( pp.223-228). London: Spon.
Greendorfer, S. L., & Blinde, E. M. (1985). "Retirement" from intercollegiate spor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 101-110.
Greendorfer, S. L., & Blinde, E. M. (1986). Female sport retirement : descriptive patter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In L. L. Velden & J. H. Humphrey (Ed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f Sport: CurrentSelected Research. Vol. 1. 167-176. N. Y. : Ams Press .
Greene,S. L. (1999).Women’s midlife career change: the case of Episcopal women Pries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Georgia StateUniversity. Source: UMI(1999).
Gould, R. L. (1979). Transformations: Growth and change in adult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Hallinan, C. J., & Snyder, E. E. (1987). Forced disengagement and the collegiate athlete. Arena Review, 11, 28-34.
Hammesley,M. (1995). Theory and evid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y & Quantity, 29, 55-66.
Hinitz, D. R. (1988). Role theory and the retirement of collegiate gymnas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Hopson, B. (1981). Response to the paper by Schlossberg, Brammer and Abergo .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9(2),36-39.


Kleiber, D. A., & Brock, S. C. (1992). The effect of career-ending injuries on the subsequent well-being of elite colle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9, 70-75.
Kleiber, D., Greendorfer, S., Blinde, E., & Samdahl, D. (1987). Quality of exit from university sports and subsequent life 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4, 28-36.
Lerch, S. H. (1981). The adjustment to retirement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In S.L. Grendorfer & A. Yiannakis (Eds) , Sociogy of sport:Diverse Perpectives. West Point, N. Y.: Leisure Press, 139-148.
Levinson, D. J., Darrow, C., Klein, E. B., Levinson, M. H.,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2008).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嘉義:石濤文化。(原著於1998 出版)
Merriam, S. B., & Caffarealla, R. 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1). Tranformative dimension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tion theory.In J. Mezirow (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 theory in progess. (pp.3-3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arson, R. E. , & Petitpas, A. (1990). Transitions of athletes:Developmental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 7-10.


Rosenberg, E. (1981). Gerontological theory and athlete retirement. IN S. L. Grendorfer & A. Yiannakis (Eds), Sociology of Sport: Diverse Perspectives. West Point, N. Y. : Leisure Press, 1981, 118-125.
Stapp, B. C. (198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life career change and midlife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en’s University, Texas.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 282-298.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Associate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lif.:Jessey-Bass Publishers.
Svoboda, B. , & Vanek, M. (1982). Retirement from high level compe-tition. In T. Orlick, J. Partington, & J. Salmela (Eds.), Mental 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pp.166-175). Ottawa: Coaching Association of Canada and Sport in Perepective Inc.
Snyder, E. E. , & Baber, L. L. (1979). A profile of former collegiate athletes and no n- athletes: Leisure activities, attitudes toward work,and aspects o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 211-219.
Webb, W. M., Nasco, S. A., Riley, S., & Headrick, B. (1998). Athlete identity and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3), 338-36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