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英(1990;1996)與Peebles(1990;1992)質疑中國大陸若干物價指數、產出 指標不能反映真實情形,以致在分析中國大陸通貨膨脹決定因素時會產生偏誤。本文以四 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城鎮居民生活費用價格總指數、國有商業零售物價分類指數 、集市貿易價格指數)、兩種貨幣供給定義(陳建勳(1988)、Yi(1994))、兩種產出 指標(實質國民收入使用額、實質國內支出總額)分析發現,在不同定義下、相同性質的 統計指標相關程度很高。而在以實證方式檢驗中國大陸通貨膨脹成因時,更進一步確認在 上述任何不同應變數、自變數的組合下所得出的結果都差不多,並未發現顯著差異的情形 。此外,本文還獲致下列結論。首先,以相關統計資料測試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時,可 以通過貨幣數量學說的檢驗。其次,在1952到1993年間「成本推動」型中「工資推動」因 素亦是形成通貨膨脹原因。第三,在1978到1995年間,「進口貿易依存度」並非造成通貨 膨脹的因素,顯示中國大陸經濟體的自主性很高。最後,以虛擬變數方式檢驗發現,中國 大陸在1979年經濟改革過後的確存在結構性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