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0:0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楊涵雅
研究生(外文):
Yang, Han-Ya
論文名稱:
咱的所在咱的生活-台南市土溝社區的牽手路營造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
Our Place Our Life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Self-Reliance in Tugou Country Road,Tainan City
指導教授:
曾旭正
指導教授(外文):
Tseng, Shu-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藝術研究所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公共空間
、
參與式營造
、
社區營造
、
環境行為
、
土溝
外文關鍵詞:
Public Space
、
Participatory Constructio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
TOGO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
點閱:629
評分:
下載:67
書目收藏:2
本文以筆者於台南土溝,從2007年到2010年所實際參與、執行的計畫為主,主要討論為社區公共空間形塑與公眾生活的發展。行動過程中使用者進行觀察及訪談,進而分析空間完成後居民生活的改變、了解參與過程對居民的影響,及日常的生活使用情形。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行動經驗中反省成文。研究範圍主要以「水水的夢」、「水水的夢2」、「牽手路」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經驗的歸納分析,環境行為研究,釐清土溝社區居民的公眾生活與公共空間的生產互動關係,並反思空間專業者對於公共空間的思維與想像,應回歸於公眾生活的價值。
在行動中發現,參與式的環境營造才是營造公共「所在」的有效方式。「環境營造」並非只是依賴專業者的操作,必須透過「自力營造」、「參與式設計」的方式,創造了規劃者與居民的互動,讓人能夠參與其中,使得人與環境的關係能夠更密切,進而在環境的生產過程中使人改變。這樣的營造過程使得空間改變後成為一種新的「所在」。
This thesis was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planning and participation the TOGO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from 2007 – 2010. The main topic was focus on public space reform in community and the progress of public life. In these projects, the author was using visit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residents in TOGO community to compare the lifestyle before and after the public space reform, the effect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and the usage in their daily life.
Here, the methodology we use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ncentrated on “Water dream and “TOGO Country Road” according to inductive analysis of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which was formed the interaction from TOGO residents’ daily life and public space. Therefore, these make the space designer to introspec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ublic space and value of public life.
In these projects, we discover that the best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is participator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relying on designer’s idea but also self-construction and participatory designing which cre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signer and the residents. However, the participation for the residents can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environment, which during the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will affect and benefit the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going to change the space to a whole new place, and public place construction is to create the publicity.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4
一、研究方法 4
二、研究限制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公共空間 7
二、環境行為 9
三、土溝經驗的研究 10
第二章 土溝「水與綠」環境營造歷程 12
第一節 「水水的夢」行動概述 14
一、土溝的惡夢 14
二、水水的夢 16
第二節 參與式的環境營造 21
一、公部門資源投入-「杉橋」及「下土溝橋」的改建工程 24
二、打造夢想的基地-「夢的小屋」 27
三、農村新生活美學的延續-牽手路 35
第三章 公眾生活的行動與想像 47
第一節 日常生活的樣態 48
一、「牽手路」的日常生活 48
第二節 日常經營維護 70
一、行動之後的延續 71
二、再生產 72
小結 75
第四章 從『空間』到『所在』 77
第一節 空間形式 77
一、環境營造的適宜條件 77
二、建構社區的公共空間 81
第二節 新的『所在』 84
一、和其他社區空間具有相同的特質 84
二、和其他社區空間不同的特質 88
第三節 使用者的轉變 92
一、社會關係的轉化 92
二、參與的經驗轉化既定認知 93
三、環境營造創造集體認同意識 94
四、深化對環境情感 94
五、自力營造提升技術能力 95
六、環境營造提升生活美感 96
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 98
參考文獻 101
附件一:土溝村簡介 104
附件二:土溝2007~2010大事紀 107
附錄三、訪談記錄 112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南投: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浹(2008),《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 》,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李亞樵(2010),《行動是規劃在農村-以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水水的夢」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李菁萍(1999) ,《藝術再造社區的機制與管理─兼論新類型辜共藝術的發 展〉》,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呂耀中(2006),《「動手營造咱的所在」台南縣土溝農村自力營造經驗》,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羅文貞(1998),《生活參與、地方感與社區設計-三重後竹圍公園使用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廖億美(2006),《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台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羅文貞(1998),《生活參與、地方感與社區設計-三重後竹圍公園使用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建築學報》
黃俊豪(2009),《「在農村看見藝術- 台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 》,台南: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陳昱良(2009),稻草人成長記─台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協力經驗》,台南: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陳其南(2005) ,〈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國際研習營,文建會
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興(1999),導言《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收於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程琦臻(2007),《阿嬤的「私房創藝」:台南縣土溝村女性參與社區營造之嘗試》,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曾旭正(1999),〈社區空間營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
曾旭正(2007),〈從他者空間到咱的所在-反思公共空間的生產理論〉,
城流鄉動-2007文化研究會議。
蔡嘉信(2007),《草地所在三百冬:清代至1970年代土溝農村地景之變遷 》,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孫全文、邱肇輝(1992),《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台北:詹氏。
西村幸夫(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以台北市象山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珊儀(2009) ,《漫 叟 與 浯 溪──元結的空間命名文章及其意義》,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Carr, Francis, Rivlin & Stone(1992),《公共空間與公眾生活》.曾旭正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讀本。
John Zeisel(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關華山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an Gekl(1999),《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艾蘭‧普瑞德(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何謂質性研究: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7-001-01.pdf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2.
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
3.
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
4.
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
5.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台南土溝藝術場域擴張經驗
6.
Country Road 誰來牽手?─台南土溝社區「牽手路」空間營造經驗中的溝通
7.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在農村的實踐與反思:以臺東縣電光社區為例
8.
漫叟與浯溪──元結的空間命名文章及其意義
9.
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單身榮民宿舍之公共空間-以台北市某單身榮民宿舍為例
10.
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
11.
鐵路車站再造的社區營造角色之探討-以臺灣竹田車站與大林車站為例
12.
稻草人成長記─台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協力經驗
1.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建築學報》
1.
Country Road 誰來牽手?─台南土溝社區「牽手路」空間營造經驗中的溝通
2.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台南土溝藝術場域擴張經驗
3.
在農村看見藝術-台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
4.
行動式規劃在農村-以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水水的夢」為例
5.
稻草人成長記─台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協力經驗
6.
以藝術型態進入傳統農村來推動社區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台南市後壁區土溝社區為例
7.
農村公共藝術與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土溝社區為例
8.
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
9.
「動手營造咱的所在」台南縣土溝農村自力營造經驗
10.
草地所在三百冬:清代至1970年代土溝農村地景之變遷
11.
阿嬤的「私房創藝」:台南縣土溝村女性參與社區營造之嘗試
12.
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創生經驗研究
13.
體驗行銷對消費意願之研究-以土溝美術館為例
14.
藝術擾動與社群聚集:以台南後壁土溝農村與東山東原社區為例
15.
打造藝術農村─MIGA藝文空間的營造經驗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