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1: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泰佑
研究生(外文):TAI-YU CHEN
論文名稱:中醫與藏醫對生命信息的認識與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Comparing Chinese and Tibetan Medicines on The Information Level of Life
指導教授:陳國鎮陳國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G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生命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中醫藏醫生命多重結構信息
外文關鍵詞: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multi-layer structure of lifeinformation wav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中醫與藏醫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兩種傳統醫學,雖然它們有過交流,但是因為藏醫同時也吸收了印度醫學和波斯醫學的知識,再加上各自在不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發展,因此對於生命內涵的認識有很多差異。要比較這些差異,有些是因為知識背景的不同,很難完整了解其本質,有些是很抽象的概念或機能,所以也無法藉由量化分析來比較,例如中醫的氣血陰陽、五行,以及風、寒、暑(熱)、濕、燥、火六氣等,藏醫的寒熱,‘隆’、‘赤巴’和‘培根’三因,以及土水火風空五源等。不過若以生命多重結構的認識方法論來加以分析,就很清楚的知道它們不歸屬於物質與能量的層次,而是歸屬在信息與功能的層次。如此就會發現這種分類來比較這兩種醫學是有所助益的,因為它不只增加對這些內涵的認識,同時也讓中醫與藏醫在比較異同時可以有更多更適宜的比較基礎。更重要的是,中醫與藏醫發展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生命多重結構所認知的“信息波”,因此中醫與藏醫的生命觀,也可以藉由生命多重結構的詮釋,而得到更完整的認識。
Chinese and Tibetan medicines are two important traditional medicines in the world. They have been developed following distinct aspects of life that are impressed by different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t is hard to compare their medical knowledge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because many of their medical classics are full of the descriptions of quite abstractive concepts or functions. For example, yin-yang concept, five xing (metal、wood、water、fire、earth), and six qi (wind、cold、hotness、dampness、dryness、fire) are common terms frequently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in Tibetan medicine cold & heat, rLung、mKhris-pa、Bad-kan,and five elements (earth、water、fire、wind、space) are basic and common terms.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tried to interpret these knowledge by the concept of life information given by the model of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life. With this approach, however, can make them more comprehensible. Meanwhile, it provides a feasible and appropriate way to compare these two medicines. There exist some distinctions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life information, but not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 similar part both of them apply various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wave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body and mind, and body and nature.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的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方法 ‧‧‧‧‧‧‧‧‧‧‧‧‧‧‧‧‧‧‧‧‧‧‧‧‧‧‧‧ 5
第四節文獻探討 ‧‧‧‧‧‧‧‧‧‧‧‧‧‧‧‧‧‧‧‧‧‧‧‧‧‧‧‧ 6
第二章生命多重結構與信息波 ‧‧‧‧‧‧‧‧‧‧‧‧‧‧‧‧‧‧‧‧‧‧8
第一節概說生命多重結構 ‧‧‧‧‧‧‧‧‧‧‧‧‧‧‧‧‧‧‧‧‧‧‧‧8
第二節信息波 ‧‧‧‧‧‧‧‧‧‧‧‧‧‧‧‧‧‧‧‧‧‧‧‧‧‧‧‧‧9
一.大腦不等於心靈 ‧‧‧‧‧‧‧‧‧‧‧‧‧‧‧‧‧‧‧‧‧‧‧‧‧‧10
二.微觀層次的信息波 ‧‧‧‧‧‧‧‧‧‧‧‧‧‧‧‧‧‧‧‧‧‧‧‧‧11
三.宏觀層次的信息波 ‧‧‧‧‧‧‧‧‧‧‧‧‧‧‧‧‧‧‧‧‧‧‧‧‧12
四.能量可能是由信息波相變(phase transition)而來 ‧‧‧‧‧‧‧‧‧‧15
五.信息波的作用機轉 ‧‧‧‧‧‧‧‧‧‧‧‧‧‧‧‧‧‧‧‧‧‧‧‧‧16
六.心靈擷取信息波的方式‧‧‧‧‧‧‧‧‧‧‧‧‧‧‧‧‧‧‧‧‧‧‧‧17
第三節 生命多重結構的哲學詮釋‧‧‧‧‧‧‧‧‧‧‧‧‧‧‧‧‧‧‧‧‧18
第三章 中醫與藏醫對信息波的認知‧‧‧‧‧‧‧‧‧‧‧‧‧‧‧‧‧‧‧‧20
第一節 中國文化對信息波的認知‧‧‧‧‧‧‧‧‧‧‧‧‧‧‧‧‧‧‧‧‧20
第二節 西藏文化對信息波的認知 ‧‧‧‧‧‧‧‧‧‧‧‧‧‧‧‧‧‧‧‧ 22
一.原始信仰‧‧‧‧‧‧‧‧‧‧‧‧‧‧‧‧‧‧‧‧‧‧‧‧‧‧‧‧‧‧22
二.佛教文化‧‧‧‧‧‧‧‧‧‧‧‧‧‧‧‧‧‧‧‧‧‧‧‧‧‧‧‧‧‧24
第三節源於巫術的醫學 ‧‧‧‧‧‧‧‧‧‧‧‧‧‧‧‧‧‧‧‧‧‧‧‧25
第四章中醫與藏醫對信息結構的認知 ‧‧‧‧‧‧‧‧‧‧‧‧‧‧‧‧‧‧‧29
第一節簡述中醫所認知的信息結構 ‧‧‧‧‧‧‧‧‧‧‧‧‧‧‧‧‧‧‧‧29
一.陰陽信息結構 ‧‧‧‧‧‧‧‧‧‧‧‧‧‧‧‧‧‧‧‧‧‧‧‧‧‧‧29
二.五行信息結構‧‧‧‧‧‧‧‧‧‧‧‧‧‧‧‧‧‧‧‧‧‧‧‧‧‧‧‧31
三.六氣信息結構‧‧‧‧‧‧‧‧‧‧‧‧‧‧‧‧‧‧‧‧‧‧‧‧‧‧‧‧35
第二節簡述藏醫所認知的信息結 ‧‧‧‧‧‧‧‧‧‧‧‧‧‧‧‧‧‧‧‧‧36
一.三因信息結構‧‧‧‧‧‧‧‧‧‧‧‧‧‧‧‧‧‧‧‧‧‧‧‧‧‧‧‧36
二.五源信息結構‧‧‧‧‧‧‧‧‧‧‧‧‧‧‧‧‧‧‧‧‧‧‧‧‧‧‧‧40
三.寒熱信息結構‧‧‧‧‧‧‧‧‧‧‧‧‧‧‧‧‧‧‧‧‧‧‧‧‧‧‧‧41
第五章中醫與藏醫對於信息認識的比較 ‧‧‧‧‧‧‧‧‧‧‧‧‧‧‧‧‧‧43
第一節主要信息元素的異同 ‧‧‧‧‧‧‧‧‧‧‧‧‧‧‧‧‧‧‧‧‧‧‧43
第二節臟腑信息觀 ‧‧‧‧‧‧‧‧‧‧‧‧‧‧‧‧‧‧‧‧‧‧‧‧‧‧‧44
第三節信息傳遞的途逕 ‧‧‧‧‧‧‧‧‧‧‧‧‧‧‧‧‧‧‧‧‧‧‧‧‧46
第四節信息的診斷 ‧‧‧‧‧‧‧‧‧‧‧‧‧‧‧‧‧‧‧‧‧‧‧‧‧‧‧50
一.辨「證」論治‧‧‧‧‧‧‧‧‧‧‧‧‧‧‧‧‧‧‧‧‧‧‧‧‧‧‧‧50
二.診斷的方式 ‧‧‧‧‧‧‧‧‧‧‧‧‧‧‧‧‧‧‧‧‧‧‧‧‧‧‧‧53
第五節藥物信息觀 ‧‧‧‧‧‧‧‧‧‧‧‧‧‧‧‧‧‧‧‧‧‧‧‧‧‧‧55
第六節信息變化的規律 ‧‧‧‧‧‧‧‧‧‧‧‧‧‧‧‧‧‧‧‧‧‧‧‧‧57
第七節信息與心靈 ‧‧‧‧‧‧‧‧‧‧‧‧‧‧‧‧‧‧‧‧‧‧‧‧‧‧‧61
第八節全息律 ‧‧‧‧‧‧‧‧‧‧‧‧‧‧‧‧‧‧‧‧‧‧‧‧‧‧‧‧65
第六章結論 ‧‧‧‧‧‧‧‧‧‧‧‧‧‧‧‧‧‧‧‧‧‧‧‧‧‧‧‧69
第一節整體觀的醫學 ‧‧‧‧‧‧‧‧‧‧‧‧‧‧‧‧‧‧‧‧‧‧‧‧‧‧69
第二節多重結構的生命觀 ‧‧‧‧‧‧‧‧‧‧‧‧‧‧‧‧‧‧‧‧‧‧‧‧70
第七章討論 ‧‧‧‧‧‧‧‧‧‧‧‧‧‧‧‧‧‧‧‧‧‧‧‧‧‧‧‧73
第一節萬物有“靈” ‧‧‧‧‧‧‧‧‧‧‧‧‧‧‧‧‧‧‧‧‧‧‧‧‧‧73
第二節醫學整合的方向 ‧‧‧‧‧‧‧‧‧‧‧‧‧‧‧‧‧‧‧‧‧‧‧‧‧74
第三節未來的延伸研究 ‧‧‧‧‧‧‧‧‧‧‧‧‧‧‧‧‧‧‧‧‧‧‧‧‧75
附表 ‧‧‧‧‧‧‧‧‧‧‧‧‧‧‧‧‧‧‧‧‧‧‧‧‧‧‧‧‧‧‧‧‧76
參考書目 ‧‧‧‧‧‧‧‧‧‧‧‧‧‧‧‧‧‧‧‧‧‧‧‧‧‧‧‧‧‧‧87
中文:
《列子》
土旦次仁主編
1999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王洪圖主編
1999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印會合‧張伯訥主編
1997中醫基礎理論,台北:知音出版社。
宇妥 元丹貢布
1987四部醫典, 馬世林等譯注。上海市 : 上海科學技術社出版。
艾畦
1999超心理學,台北:考古文化。
佛雷澤
1987 金枝,徐育新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宋光宇等著
2000從道原經看先秦道家思想對信息的瞭解:佛學與科學,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2003 從巫覡及相關的宗教概念探討中國古代出土資料: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刊,第六十期。
李宗焜
2001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 :2。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
2000 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宗喀巴
1988 密宗道次第廣論,法尊譯。台北:文殊出版社
邱茂良主編
1985 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南懷瑾發行
1993 藏密氣功,台北,考古文化。
星全章
1999 藏醫三因學說及其應用:青海民族研究季刊,第四期,頁27-29。
2000 五源學說及其在藏醫藥學中的應用:藏醫藥研究薈萃,北京:民族出版。頁180-
184。
星全章,艾措千,端智才
1999藏醫火灸療法:藏漢對照,北京:民族出版社。
柏納德‧詹森
1988 實用圖解虹彩學,鍾傑等人合譯,台北:正光書局,
孫久榮
2000 腦科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勒內‧徳‧內貝斯基‧沃杰科維茲
2002西藏的神靈和鬼怪,謝繼勝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強巴赤列
1996 中國的藏醫,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莊宏達編
2000黃帝內經,台中:弘祥出版社。
陳國鎮
1999 法塵的存在與自然科學的認知領域: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ㄧ即ㄧ切: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屆,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2000 心身極限的超越,手稿。
論法塵和信息波的存在認知,手稿。
2002 水能儲存和傳遞環境的信息: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二期。
2003 又是人間走一回,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張穎清
1996 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楊堅噶威洛覺、袞謙滇貝尼瑪
1998生起次第釋論集,法護譯。台北:南天書局。
路先‧列維-布留爾
2003原始思維,丁由譯,台北:台灣商務。
廖育群
1992阿輸吠陀----印度的傳統醫學,瀋陽,遼寧出版社。
蓋建民
2001 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蔡景峰
2000藏醫學通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蔡景峰,洪武娌
1999 《四部醫典》考源,鄭州:大象出版社。
戴新民
1989 中醫學,台北:啟業書局。
羅秉芬
2002 敦煌本吐蕃醫學文獻精要,北京:民族出版社。

藏文:

土旦次仁主編
2000 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分卷,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土登平措
1999 藏醫人體結構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強巴赤列,王鐳編注
1994 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藏/英文版)拉薩市 : 西藏人民出版社。
尼達杰納倉
1999 尼達藏醫藥論文集,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吉美桑珠
1996因明學的起源及其理論探討,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宇妥‧元丹貢布
2002 四部醫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桑旦
1997新編藏醫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桑助
1997藏族心理學,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爾巴譯師等著
1995 藏密氣功,土登彭措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宿喀‧洛追杰波
1991 四部醫典註疏‧祖先口述,西寧,中國藏學出版社。
第司·桑吉嘉措
1979 四部醫典註釋‧藍琉璃,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 藏醫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英文:
K.G. Chen:
1996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ridia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Electrodermal Screening Test, IEEE Eng Medicine & Biology, May/June, 58

Apply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to EDST Medicine Testing〈應用量子干涉解釋穴道電檢法的藥物試驗〉, IEEE Eng Medicine & Biology, May/June, 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